sbgucn 发表于 2006/1/17 01:45:54

伦敦行医印象

sbgucn:
    见信好!
    我们分别已两个月了,这两个月确实感到漫长,尤其是头一个月很不适应,生活及气候上的差异克服并不困难,主要是治病方法,手段上受到的约束、限制感到非常的不习惯。明摆着一些痛证病人需要艾灸及走火罐治疗,可是这里到处都是消防报警器,不允许。走火罐不能有深红色的印子,并且治疗前要征得病人同意。而诊所的负责人又是不懂医的但却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前台,而虽然这些都是中国人,但对中医的了解却肤浅得很,有些翻译自己就不信中医,这些崇洋迷(媚)外之徒让你很是气愤。无奈,还不能得罪她们,因为工作中,生活上时刻离不开她们的帮助,所以只好委曲求全,低调处理。我第二个月调往伦敦旁边一座小城镇,叫“海木海木丝绿”(中文音)。一个月下来,感觉心情好了许多,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诊所的医生跳了槽,到别的中医药公司去了。据这诊所的医助说,这位医生在此呆了半年多,疗效比较差。我问:医生也有四十来岁,为什么疗效会差?原来他是中医常年在急诊科呆,连脉都很少切。我心想分明是西化了的中医。你想,在英国这儿,诊所里不允许半点的西药及检测设备,连打封闭都禁止,必须全靠传统中医这套望闻问切及辩证思路和多样化的治疗措施。而这些英国病人多数是本国西医无法下手的疾病,要解决这些临床问题,确实要些真功夫,所以在望诊,切脉及关键性的问诊方面,我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一些前医效果欠佳的疑难,看似复杂的病证,扭转了这种不利的局面。第二是对各种痛症(这里的痛症病人也较多),因不能采取我们在家那样大剂量附子乌头、烧针艾灸。无奈之下,采取针加小范围从边缘到中间的按摩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疗效一好,皆大欢喜。接着就拼命卖药,经理部和医助的压力就减轻了,我也就心情舒坦了许多。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里的中医诊所是很挣钱的。看一个病人约三十分钟,十五分钟针刺,八分钟左右按摩,六分钟左右火罐。单次治疗费七十英镑,再加上七付中药,每付五镑,或者二至三种成药,近三十镑,合起来算就近百镑,相当于人民币一千四百元左右。一疗程十到十五次可打折(如十次的话,四十镑一次)。中药五镑一包,相当于人民币七十元一包。这里的人们说超过了白粉的利润。我常常也看到英国的穷人看不起病(但他们看西医不用钱),深深感到中国人在寻医问药方面还是很幸福的。这里的病人跟我们说,他们看西医虽然不花钱,但作个检查化验,约个手术要排队好几个月,并且护士态度恶劣。(医院,护理院护士多数是外籍人,有许多菲律宾人)看来跟我们的公费医疗一样,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这里的护士缺,经常都要在海外招聘护士,待遇不错。在这里虽仅两个月,却感悟了不少人生真谛。中医的形势在英国看来确实不错,接受针灸、中药的英国人还是较多的。虽然他们对中医的全面,深入了解还十分有限,或者说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期,但他们很多人都知道有痛症、风湿,去找中医针灸,西医治不了。治不好的病也会想着试试中医。这就给在英的中医提供了舞台,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医在英国的发展非常之快,我们这家赫伯中医药公司从原先的几家店,到十几家店。现在已达八十多家店(诊所),仅去年至今年就开了几十家新店。老板是乐了,但管理不是很到位。有点像四八,四九年解放战争时期,攻克了一城,临时指派谁代管一下,接着又要攻克或接收另一城。有时一个月连开几家店。尽管老板是挣了大钱,但对我们也算是“高度剥削”,当然,与国内医生的收入相比,也算是很高了,所以老板不怕国内没有医生过来。至于病人能否遇上高明医生,跟国内一样也要看病人的福气了。
    两个月来,粗略地感受了一点英国文化,接触的几乎全是英国病人,也看过几个香港人,台湾人,菲律宾人,日本人。英国人确实很尊敬他人,博爱的气息很浓。他们乐于助人。对中国人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友好。他们很羡慕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字,常常用中国字“纹身”(画在手臂上)。有一次,一位病人告诉我说:“我在看一本书,讲的是你们中国的一位将军。”我想会是谁呢?我问是林彪吗?是刘伯承吗?是杨勇吗?他说都不是,而是孙武。这时我才明白,他很崇拜我国的孙武子。我心想,孙武乃兵家之圣也,如果再深入了解,还有医家之圣,还有“诸子百家”等等灿烂的文化呢。外国人都在珍惜,我们国人更应珍惜啊!我们俩都有同感:现在的年青人只看见形而下的“器”是多么的好,而领会不到形而上的“道”是多么的深、多么的博大。如果我们国人将西方好的东西学过来,把自己好的东西传承下来,中国将前程不可限量啊!
   这次我出来英国,还特意将你推荐的《思考中医》带来了。我一连看了两遍,确实是本有见地的好书。刘力红这种对中医的热爱与我们可谓是“志同道合”。我们都是是建立在认可、珍惜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志同道合。我深深地感到,要学好中医,没有传统文化根基是不行的。我也很庆幸你选择了传统中医作为你的第二专业,这使我们有了缘分。脚踏实地往前走,前途是非常乐观的。最后,请代我向家人问好!
                                                戴季良2005年12月22日于伦敦

梁知行 发表于 2006/1/24 19:47:47

这些发达国家的人就是这样,讲求实效.只要你的东西真的行,他就承认你,让你的东西的价值得到体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伦敦行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