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7/16 20:01:10

整理张义尚先生《惜阴斋仙道医学丛刊》后记

整理张义尚先生《惜阴斋仙道医学丛刊》后记 (2001.5.5)

缘起... 1
其次、明确澄清,术语涵义... 3
其三、金鼎火符,人元金丹... 4
其四、系统整理,闵真著作... 5
其五、不拘门派,广参佛法... 7
其六、阐扬柔气,为天下先... 9
其七、玄关次第,探幽发微... 10
其八、力辟邪道,正气凛然... 11
结语... 13
            


缘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非常独特的著作,它被锤炼了半个世纪,而它的著者几乎与世纪同龄,他就是为修炼界耳熟能详、却又难窥其蕴的张义尚先生(1910~2000)……
……
此书的不同寻常处在于:作者寿命之长,一直到去世前的九十高龄还在奋笔疾书;整理年代之久,从十多岁开始,一直延续到九十岁;内容之深刻,触及佛道最深密的密法真经;涉及面之广,东方哲学、佛道中医,无所不包。近百年如泣如诉的生活经历,半个多世纪如琢如磨的反复锤炼,使作者能够以极其凝练的笔触,将其灵智的思考,凝聚于一册。
……
   ……1997年8月的一天,皖江后学乘船于四川忠州县城登上了长江北岸,沿着四川江城所特有的青石小径拾阶而上,在一条曲折陋巷的楼宅中,叩开了一间寻常宅门,见到了心仪已久的义尚先生……
……
    首次见面,尚师就将他的几本手稿全数交到我手中,让我带回阅读。蚂蚁大的字,密密麻麻地写在60年代最常见的64开牛皮纸封面的小小工作笔记本上。这也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便于携带、易于掩藏,才使它们劫后余生……
……
    和往常一样,每天上午,义尚师还要去他的中医诊所坐诊。中午小憩后,我们就在他的书房促膝长谈。所谓的书房,一只蜀乡常见的矮小竹书架,上面摆放着佛道经书,一只辨别不清油漆颜色的书桌,陈旧的靠背椅……我则坐在一条斑驳的长条凳上。几乎看不出他表情的流露,喜怒哀乐都没有,所谓大智若愚的人是否就是这样的呢?他向我平静地述说着来自于远古的师傅们代代相传的故事,和古代修炼者的丹房秘诀……我一听就明白了,这平静的后面蕴藏着一般世人难知难闻的秘法真诀。我默默无言地听着他的述说,待他说完,我只说得出一句话:“和丹经若合符契!”尚师述说了丹房法器器皿二十多种,我问道:“可否将其图像画下来发表?”师答:“这是科学,怎么不可以!我的师傅周一三说,人体内炼,就是人体化学,是科学。”(可惜,直到上师仙逝也在没有机会当面聆听这位传奇式的老人吐露真机!)
……
80年代初,那时才30多岁的我,正应是如日中天的岁月,但是由于长期被疾病缠身,似乎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经中西医药综合治疗,却依然是那么说不清道不白,未见有何起色。百无聊赖的我,偶踱书店,见到一本郭林功法书,见其章法井然,言之有理,故携回操演,不想十日后精神为之一振,神妙莫名,补医药之不逮,遂以身世相委一发而不可收拾矣……
……

只见《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养生主》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
《庄子·人间世》记载了一条孔子教导学生的有趣故事,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请教孔子曰:“我的学业没有办法进取了,怎么办呢?”孔子说:“斋!以有为之心而为之,反而会走邪了路。”颜回:“回家贫,不饮酒,不茹荤之数月矣,这还不算‘斋’乎?”孔:“那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敢问心斋?”孔:“一若志……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可见孔夫子兼通修养与治学之道,与今之学校治学之法大相径庭。
……
    《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老祖宗“黄帝且战且学仙”。
    更有《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记载:“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将中华民族的炼养之道推向了思维难以企及的远古,这不能不使人思接千载,神游万里……
可以说,荡涤灵魂、澡雪精神的修炼之道几乎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的久远,它体现了人类所特有的终极关怀……

    如果说春秋战国的修炼内容是散见于诸子百家,及至汉、唐、宋以降,出现了修炼之道的专业书籍,如《参同契》、《悟真篇》、吕祖诗词、三丰道情,各以契论经歌讲至真,虽各有所指,但满纸龙虎铅汞法像,语意扑朔迷离,古人真意难以追寻。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能否与古人坐而论道?
……
    携卷归来,于键盘前击节长歌,将历代祖师们千古绝唱玄妙音符录入磁盘…… ……
    随着整理工作的推进,尚师笔记的涵义渐渐浮现,兹特书之卷末,与读者分享。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7/16 20:05:33

首先、科学分类,内炼之道

首先、科学分类,内炼之道
    以前传统分类说法,将道家的内炼之道主要分为代表性的南、北、东、西四大派。
    南派有南五祖,祖师张紫阳,五传于白玉蟾,又被称为阴阳派。
    北派有北七真,又称全真七子。始于王重阳,传马丹阳、孙不二、邱处机等,又被称为清净派。
    东派陆潜虚、西派李涵虚被认为是吸取了南、北两派所长的派别。

以上分类,仅仅是描述了道家炼养之道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有其优点,但不足之处是并未揭示出内在本质

    现尚师按其内容本质上的区别提出一个新的分类(见《中黄督脊辨•序》等):
    内丹有清净丹法、彼家丹法和龙虎丹法。
考之《参同》、《悟真》、吕祖诗词、三丰道情,道家祖法内丹真义实应为金鼎火符龙虎大丹,也就是尚师所揭示出的“三家”之法,而绝不是为后世所津津乐道之两家之法(彼家丹法)。吕祖说:“吾宗虽在房中得之,但非御女闺丹之术。”是“男不宽衣,女不解带” (《金丹真传》)的绝对清净法门。尚师指出两家之法实为变相之房中术,绝大多数是“泥水丹法”,已被吕祖斥为“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世俗津津于此道者,的确是百分之九十九认错了定盘星!

论内丹丹理,发端于《参同》:“上弦兑数八,下弦亦如之,两弦合其精,乾坤体乃成,二八应一斤,易道正不倾。”而以《悟真》最详。考之《悟真》有“药重一斤须二八”、“二八相当自合亲”、“便好用功修二八”等句,又有“震龙汞出是离乡,兑虎铅生在坎方。”龙的弦气为汞,虎的弦气为铅,二弦之气必须是“二八相当”,也就是阴阳均等,实承袭于《参同》。若以汞出于丹士,则丹士多为破朽之体,真汞早失,怎有可能与真铅“相当”呢?又怎能“正不倾”呢?可见两家之说在最基本的理论上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若勉强为之,则必因阴阳不能配平,导致真阳(真铅)火发而有性命之虞,此已有前车之鉴(如傅金诠)。又《金丹真传》云:“筑基不完,不敢得药。”此一定之理,学者不可不察!

清•道光年间,李涵虚真人辑集《三丰全集》,其《道派》载:“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这里所给出的传承是:文始→麻衣→希夷→火龙→三丰。因孔子曾发犹龙之叹,言其深隐莫测,故又称犹龙派。或称文始派或隐派。

    又给出的少阳派的传承是:少阳→正阳→纯阳→王重阳→邱处机,开北派。
    纯阳→刘海蟾→张紫阳,开南派。
    其按曰:老子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
    这里给出了少阳派和文始派两大派。
    涵虚真人将道派分少阳派和文始派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涵虚真人又著有《后天串述文终经》,特为指明后天入门之途径,有九层功法,次第井然,大宜注意!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7/16 20:06:39

其次、明确澄清,术语涵义

其次、明确澄清,术语涵义
    如天元、地元、人元等。
外丹一法中,分地、天二元。以地元炉火黄白,兼作天元之准备,采日月之精华,烹炼九载,炼成神丹,功达出阳神后服之,则形化为气,与神俱妙,是为天元。(《金盖心灯》有《伍冲虚律师传》,为《道藏精华录》收进,载有伍真人服食外丹事例。《道藏精华录》还收有伍真人《金丹要诀》,专述外丹之秘。该书评论“兼事内、外丹诀而登真者,律宗惟此一人(指伍真人)”,当确有其人其事。但从伍真人以后,外丹之学已成绝响。)

此外,在清净丹法中,阳生之后,开关展窍,于虚空中盗夺采取,以了大事。关窍未开之前,亦称人元;关窍开后,于虚空中采天地阴阳,亦称天元。从闵真人书中看,功至与虚空相往来后,亦有龙虎之气于虚空交会一法,则为虚空阴阳之法。其实法无定法,其要在调息入定,口鼻呼吸渐停,胎息功能启动,自有无限风光生起……

从道家丹学发展过程看,若说《参同契》是兼论内外丹,《悟真篇》则专论人元金丹,到北派的伍柳等,则持一己清修。说明,道家之术从炼外丹可能有弊病而转向了内丹,而三家之法亦难实行,则又转向自身一己求出路。其发展是由难向易,越来越趋向于普及,与此同时,也越来越走向于支离破碎……

此外,正如尚师所指明的,无论是自身、彼家或三家,均以阴阳为用。故一般世称公式化的说法“北派是清净丹法,南派是阴阳派丹法”是不科学的。实际上那一家都离不开阴阳,故有“不离阴阳是真诠”之说。

道家丹经在流传过程中,牵强附会、曲解乱注之作特多,最典型的大约要数《悟真篇》遭遇了。宋神宗熙宁己酉岁(1069),张伯端(紫阳真人)住宿于成都天回寺,遇异人传授丹法。数年后丹成,紫阳真人著《悟真篇》传世。但过数十年后,即有人以个人独修而错解《悟真篇》,紫阳真人的再传弟子翁葆光不得已而注解《悟真篇》,其序曰:“近时叶文叔,不得金丹之术,妄为笺注,讹语多端,余不忍坐视红紫乱朱,辞而辟之……愿贻同志,加意研精,灼然直探《悟真》之真诠,永为法眼正印,而不惑於邪宗曲说焉耳。宋孝宗乾道癸巳中秋。(1174年)”也就是说,《悟真篇》在问世后还不到100年,就被人曲解乱注。至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仇兆鳌(号知几子,进士,累官吏部右侍郎),集各家之说,并为补注,成《悟真篇集注》,成为受人关注的又一个注本,其实更是“红紫乱朱”的作品。

丹经在研究上的困难,一是在于中国的传统学术,一向缺乏一个逻辑系统,颠三倒四,甚至故弄玄虚,使人不得要领;一是天、地、人等数种丹法,共用一套铅汞龙虎等名词术语,难以分辩。又有大量伪造模仿和误解乱注之作乘机混入,要想加以利用,实在不易。   故研究丹经,务必认清来脉,手眼分明,方能头头是道。

   道家秘传的内丹修炼之道,是前科学的,因为远远在科学诞生前就存在了。又是后科学的,因其所描述的人体内炼过程与物质的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还远远处在科学的视野之外,极具科研价值。钱学森先生关于建立唯象气功学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实际上,我们道家的历代传人,从《参同契》到《悟真篇》,都是搞唯象理论的行家里手,古人已经在两千年前就将唯象理论建立好了,只是“藏在深闺人未识”而已!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7/16 20:07:43

其三、金鼎火符,人元金丹

其三、金鼎火符,人元金丹   

道家真正的金鼎火符之道,《参同》、《悟真》、吕祖、三丰、李涵虚真人均属之。此外还有传《金丹真传》的孙教鸾真人,《金丹真传》实与《悟真篇》相表里。

据尚师说,孙教鸾与《寿世保元》作者龚云林同为安思道之门人,故《寿世保元》中的《神仙接命秘诀》与《金丹真传》应当是一致的。(按:孙教鸾《金丹真传》中只有“安老师”之称,安祖“思道”之名并未见载于丹经史籍。据尚师称,安祖之名是从祖师们口口相传而知。口传祖师轶事尚多,在此不敷。)
   又李涵虚真人曾在峨嵋山拜郑朴山为师,而郑朴山为孙教鸾嫡传高徒。故李涵虚真人自有其学术渊源。
因正宗的金鼎火符之道极为隐秘,又对法侣财地要求严苛、难以齐备,故有“闻道难,行道难,成道更难”之叹!笔者尚访之自称为隐派者数人,但见津津于两家,而对三家之说一无所知。尚师则为三丰嫡派,其传承为:丰祖→李春芳→陈莲溪→周一三→义尚师。周曾侍候祖师入室,亲眼看到祖师做了筑基、得药、结丹三步功夫。

以上地元炉火、天元服食、人元金丹等都已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围,是不可能普及的。

    详细的论述,见义尚师《中国道家传统高级养生功法的“人体工程”研究》一文(发表于《气功》杂志1989.5期更名为《道家养生内炼诸家举要》,此文曾被人窃用而发表。)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7/16 20:08:42

其四、系统整理,闵真著作

其四、系统整理,闵真著作
    由于地元炉火已成绝响,人元金丹法侣难备,尚师到晚年则全身心地专注于闵一得《古书隐楼藏书》的研究中去,这一过程完整地反映在他的著作中。
在1954年成稿的《仙道漫谈》中,还广泛地辑录各种丹经,而在60年代所辑录注释的《心气秘旨》与《养生极则》则几乎全部是闵真人的《古书隐楼藏书》的内容。

尚师曾说:“我研究道术,敬佩闵小艮先生,先生专宏医世之学,讲即身即世,与佛法大乘相吻合。”

尚师于1999年8月23日给后学的来信中说:“我初学伍柳功法,似乎说得头头是道,然一考其后学,则几乎完全经不起考验;后初见闵真书而异之,遂再详读,始知内容之精奥,边读边纂,五易其稿,而成《诀中诀》与《养生极则》。”

    明清之后,道家修炼书中最为风行的当数《伍柳》。其书看来了了分明、功法井然,然据尚师所考,“按之实际,皆不相符”。据笔者以实修考察与研究,首先伍真人隐去了入手法门;其次,修道最忌按图索骥、胶柱鼓瑟,个人之禀赋体质千变万化,必有明师方能指示而活用,此非真人之咎也。一般世间学问,尚需有师为其“传道、受业、解惑”,更何况至玄至妙之道乎?该派流传到后来,渐趋向于支离破碎是难以避免的。
   
闵真一派来脉古远,其自称为“太上心宗”,为三皇时玄修功诀,尚非黄帝时人所得共知之秘也(《阴符玄解正义》)。其近传承为:李泥丸→沈太虚→闵一得。其中李泥丸又称李八百,是个无限神秘包裹着的人物,从唐至明屡屡显身。但该派完整功法,见于《藏书》中并不多,仅存有《天仙心传》等数篇,弥足珍贵。《心传》由李泥丸传太虚,太虚口授闵真,由闵真述注。古人有“上士心传,中士口传,下士形传”之说。心传即心法,类似密宗的“心要”,是每个功派的最精华最秘要的部分。闵真在《心传•内篇》开首第一句“师曰混化”中指明:“师乃泥丸李祖也。谨按混化……法造身等虚无,迎罡下照,纯行三才(按:指天地人)卵守,中无他念杂入而已。太虚氏曰:此是无上上乘丹诀,然可心领,不可言传者。我师泥丸氏述授余曰,是真太上心传!”

    而其他口诀则散见于闵真所作之夹注中。盖古人作学问的方式有二,一是自己著书立说,一是通过为他人的著作作注而抒发己见,而后者也是古人所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闵真没有采用著书立说的方式,而采用了后者,这使其学术观点散见于各篇,利用起来大不容易。
尚师就是花费数十年的光阴,作了这件费心耗神的工作。一是辑录注释其精华《天仙心传》等篇;一是辑录其散见于各篇的祖师真传,使其科学化、系统化。笔者在校勘中发现,凡《藏书》中之精华,十之八九已被尚师所辑入,可见尚师用功之缜密。

这项整理工程自《藏书》问世以来尚属首次,其意义深远。在《古书隐楼藏书》和《金盖心灯》中,闵真为人们展现出一个明清之际的神仙修道群落的画卷,其卓荦者有李泥丸真人、沈轻云(名一炳、又号太虚)、陈樵云、闵一得(懒云)真人、张蓬头(本姓瞿,或为《大涤洞音》之蓬头瞿氏)、李蓬头、龙门道士、鸡足道者黄律师,他们时而赤脚远游云于水,时而聚首唱和于大涤洞天,或作樵采,或入青楼,或同会于王屋山,或散居各名山洞府,或飞升于湖北长春观,人莫识之者(详见《金盖心灯》),观之,使人不信神仙之事为乌有。)

考闵真在《古书隐楼藏书》反复引用白玉蟾真人《修仙辨惑论》片段,为使读者深体其真意,兹录其文精华:“修仙有三等,炼丹有三成。夫天仙之道,能变化飞升也,上士可以学之;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晌之间,可以凝结,十月成胎,此乃上品炼丹之法,本无卦爻,亦无斤两,其法简易,故以心传之,甚易成也。夫水仙之道,能出入隐显者也,中士可以学之;以气为铅,以神为汞,以午为火,以子为水,在百日之间,可以混合,三年成象,此乃中品炼丹之法,虽有卦爻,却无斤两,其法要妙,故以口传之,必可成也。夫地仙之道,能留形值世也,庶士可以学之;以精为铅,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在一年之间,可以融结,九年功成,此乃下品炼丹之法,既有卦爻,又有斤两,其法繁难,故以文字传之,恐难成也。上品丹法,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坐卧为火侯,以清静自然为运用;中品丹法,以心肝脾肺肾为药材,以年月日时为火候,以抱元守一为运用;下品丹法,以精血髓气液为药材,以闭咽搐摩为火候,以存思降升云运用。大抵妙处不在乎按图索骥也,若泥象执文之士,空自傲慢,至老无成矣。……夫炼丹之要,以身为坛炉鼎灶,以心为神室,以端坐习定为采取,以操持照顾为行火,以作止为进退,以断续不专为堤防,以运用为抽添,以真气熏蒸为沐浴,以息念为养火……以念头动处为玄牝,以打成一块为交结,以归根复命为丹成……此乃长生不死之道毕矣。但恐世人执著药物、火候之说,以为有形有为,而不能顿悟也。夫岂知混沌未分以前,焉有年月日时?父母未生以前,乌有精血气液?道本无形,喻之为龙虎;道本无名,比之为铅汞。若是学天仙之人,须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可也……或者疑曰:此法与禅学稍同?殊不知终日谈演问答,乃是干慧,长年枯兀昏沉,乃是幻空。然天仙之学,如水晶盘中之珠,转漉漉地,活泼泼地,自然圆陀陀、光烁烁。所谓天仙者,此乃金仙也。”

李涵虚真人尝批《辨惑论》云:“阅丹经甚多,惟此无半点虚语,故刻《十三经》后,为达者共赏。涵虚识。”

《金盖心灯•沈轻云律师传》有闵真之师的逝偈:“住世七十九,光阴非等闲;喜完真面目,神证太虚天。”又曰:“万卷丹经一性宗,心神安醒是元功;丹灶谨防丹火焰,抽添有意欠圆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金盖山派将道家的丹经最终归于性宗,并自称“喜完真面目”,这和佛家是何其的相似!

涵虚真人如此赏识《辨惑论》,而闵真亦一再引用之,与《藏书》相互发明,其意深远矣!太虚翁尝拈成语训闵真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沈轻云律师传》)”相信读者在反复研读《丛刊》及《辨惑论》之后,寻得源头活水,对丹法高低、炼丹真意有所创获,必有“一览群山小”之感,扬弃有为小术,早日登堂入室。
后学行文到此,不禁口吟一偈曰:“老子有赞,虚极静笃。庄子心斋,唯道集虚。承祯发坐忘之论,紫清有修仙之辨,此皆为上品,相见宜相识!”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7/16 20:09:35

其五、不拘门派,广参佛法

其五、不拘门派,广参佛法
尚师在四十年代初即从佛教居士听讲《心经》、《金刚经》、《普贤行愿品》等。1942年皈依根桑上师学佛密大圆胜慧,1945~1949年,又从贡嘎上师学密,得广大、事业、空行、甚深四派集中灌顶。其过程经历了近20年。其间亦皈依诺那活佛。尚师既得道家真传,又通佛密,故对两者的比较研究颇有心得。原拟写作比较研究文章,但至临终而未竟,十分可惜。还有内学与医学研究文章,还未为后人寻得。

尚师在《仙道漫谈》中曾有感于佛密之深玄莫测,而道宗至高之境,亦不过其中之一法耳。盖天仙总持,即相似於密之大手印,或大圆满之且伽也。神人法言之经,亦不外是,而纬则相似於密之生起、圆满二次第也,竟则仍归於光明大手印而已。

尚师在1965年曾作俚歌曰:“六度之禅最为高,养生极则难比肩。铅汞阴阳都扬却,人心不起道心圆。先天之先唯此是,法身炼就色身全。同类虚空皆可摄,体用动静相循旋。”明确指出了佛家的六度之禅远超胜于道家的养生极则,这是很有见地的。六度全称六波罗蜜:施舍、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概括了佛家修持万行。藏传佛教特看重印度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一书,其书广说六度。所以习道功者,大无必要拘拘于铅汞龙虎,若能扬弃这些色相,一个更为壮阔的境界在等待着您呢!      至于为什么尚师最后仍全力地投身于道家学术的整理,他2000年6月给晚学的最后一封来信中说道:“总之,我觉得目前佛法方面的人材多,出版书也多,道家方面有价值的书不多,人材更少,所有我将来讲道家的方面会多些。”另外,他还觉得道家是中国的本有文化,需要有人继承弘扬。

他在《漫谈修道》一文中说:“按密宗气脉明点修法,即等同道家之命功,但密宗多修刚气,其效较速,此因密宗之修习气脉明点为主者之年龄限于35岁甚至25岁以前,而道家则多为救助衰残人手,修习柔气,以求返老还童之效。又藏密红教之最高法门‘大圆满’,入手先修‘且伽’(大手印定),然后于且伽定上修习白、黑二瑜伽,借看光以调整本身之气脉明点,名曰:‘妥噶’,乃是红教之特别不共最高功法,系专为彻证虹光身而设,对于道家之以修本身阴阳为主者,大可借鉴,不可忽视!”在《仙道漫谈》中说:密法身体衰损,年龄逾限(一般三十五至四十五岁),皆不任修三灌之法,惟道家南宗真传,“虽愚昧野人得之,立跻圣位”。

    在《中黄督脊辨•序》说:“愚意学习密乘气功之年龄已过,禀赋不强者,若知龙虎筑基之法,大有补益,此是道家之特长。不过以佛密之精蕴处衡之,则终是有为技俩,世间胜法。更若停滞於长生,迷昧於解脱,则傅大士所云:‘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其此之谓欤。”
   
由此可见,尚师在中年以后全力投入到道家的研习中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为密宗的修习年龄和修习方式(修双身)所限,由于尚师多处提到这个问题,我们觉得似有必要作适当的讨论。

从我们目前所能获悉的资料来看,尚师的这种顾虑是完全不必要的。宁玛派根造上师在《论大圆满心髓》一文(载《长乐文库》第三辑)中,对大圆满作了明晰的解释。他说:大圆满“彻却”是藏语,译曰“立断”,亦即“本净”之意……由于得到上师灌顶传授引导以后,每天修彻却定……此定非禅定之定,也不是参你本来面目是谁,也不是参念佛是谁,也不是修四禅八定,也不是修止观,更不是修无想定,是在宽坦任运之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空性中认识本来清净的佛性。因为现在我们一切众生的俱生智与俱生无明混合在一起,不能分开,所有不得解脱,修习彻却定,自然邪正立判。修心髓的人是用真理追求真理,追求到极点,自然可以见到清净的面目,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话,说起来很平常,怎奈无下手处,若得明师指授,才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决不会落于空谈。再说“立断”之意是修彻却之人,由师指授,刹那了知自性,自信本来成佛,故为“立断”。依这种真实见地,每日习定,便是以慧修定,进而更修脱噶,能令虚空粉碎,渐渐显现十方刹土,这便是以定修慧。“脱噶”是任运、顿超之意。得此指示,能令我们自身所具金刚佛性显现功能,渐渐身融法界,但必须先有彻却妙定。有此妙定,看脱噶时,才能融会贯通,不然,纵能显现脱噶,依旧两不相关……彻却如吸铁石,脱噶如铁,有石才能吸铁,没有石,白白看着铁吸不起来。彻却与脱噶的不可分离,如是而已。……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彻却是定,脱噶是慧;彻却是空性,脱噶是智慧……又彻却定的“空”表母;脱噶慧的“显”表父,所以红教修持大圆满心髓,不必用双身,就依彻却、脱噶定慧双运的道理,便能即身成佛;其他教派要想即身成佛,非经过双身不可,否则必待中阴才能成佛,因他们都要修生圆次第,都要修脉、气、明点。修心髓的人,不修生圆次第,不修脉、气、明点,不经中阴,现身就能成佛,这是旧派的特点。不过,脉、气、明点和生圆次第等,红教也都讲,但专修心髓的,用不着这一些;如自己喜欢修这些,也可以修。

    根造上师曾于1947年前往西康修学密法。其根本上师为昂藏寺甲色上师,从彼处获大圆满四种心髓灌顶传承和引导。其传承是:蒋扬钦哲仁波切→朱巴仁波切→甲色仁波切→根造上师。其中弘扬心髓最有力者为蒋扬钦哲仁波切。1951年,根造上师从西藏学成返回汉地,成为系统地将大圆满介绍到汉地的第一人。(据闻,根造上师在美国圆寂时,显现了密宗宁玛派所特有的虹身成就,身体虹化缩小了许多。)

刘立千在《藏传佛教宁玛派》中说:“在依光明修幻身方面,密宗新派,如噶举、格鲁多修无上瑜伽的圆满次第。如金刚诵、三远离使生命暂停活动,出现死有光明,又由光明逆转起幻身来修报化。还有修空色、入乐空大定起幻身,这仍要修圆满次第的风脉、明点法,引生俱生大乐智,证成俱生大乐身,这些都是有功用的法门。宁玛派三大瑜伽中摩诃、阿鲁两大瑜伽也要用有功用之双身法,独大圆满派认为光明中本具三身,只要无作任运,三身境界自然显现,再以光明化精五蕴和粗色尘,在光明中解脱,身则成为虹身,不取男女双身之法。说这才是全无功用的最上法门。”

根造上师从上师处得完整传承,刘立千是长期研究藏密的专家,在双身法的取用上,二人所说一致,故知宁玛派大圆满不取男女双身法是完全可信的。

根造上师已经将大圆满的修习次第讲得非常清楚了:修大圆满法,可以在修习前行(五加行)后,跃过生起、圆满次第,不修脉、气、明点,而直接进入大圆满的修习。而且,修习大圆满也没有年龄性别的限制,男女老少咸宜。不须勤作,便可成就,确实是末法时期最简便快捷的成佛法门。由此可见,尚师对密宗大圆满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我们认为,一方面我们毋须为贤者忌,或求全责备,另一方面,男女双修无论是对佛家还是道家,长期以来一直是个挥之不去的敏感性问题,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公众,澄清误解,使修炼者能够作出正确的抉择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次在议论成道之难时,笔者长叹曰:“往往名不见经传者,最后倒成就了。”尚师深表赞同,并给笔者讲述了一则无名氏的故事。他1942年曾与数十信众在根桑程泽上师座前学大圆胜慧时,当传法完毕,上师当场宣布曰:“我这次传法,有六人得法。”其中一道友在得法后,即从庙宇入附近山中修炼。三年后的一天,晴空朗朗,忽闻雷声大作、大地动摇,上师见状说,某某大成就矣!于是派人入山探视,只见山坡上虹光闪烁、异香阵阵,走近一看,只见这位道友仅剩指甲和少许毛发,虹化而去矣!尚师对大圆满的无限神往和由衷的赞叹不期然地溢于言表。

根造上师在上文中还说:彻却、脱噶修之既久,“色身与法身融成一片。临命终时,色身便入法身。色身入法身的成就有两种:第一种藏语名‘假鲁却古’,译曰‘虹霓法身’,就是临终时自身举体化成虹霓,融入法界,而证法身,与太初法身普贤王如来合成一体,或有仅存少许爪发,其他化虹去了。第二种藏名‘假鲁颇钦’,译曰‘虹霓长寿’,就是由于修习彻却、脱噶,能使色身外内透澈,现成虹霓,表面看仍是肉身,实则肉中已能形神俱妙,有如虚空,莲花生大士就是得这种成就。得此成就后,住寿不入涅槃。”修大圆满的这两种成就,是否可以认为与道家所说的“形神俱妙”相类似?

大圆满此种成就,与尚师在《中黄督脊辨•序》中提及的道家金盖山派祖师泥丸翁的成就颇似,泥丸翁八百岁,故俗称李八百。祖师曾为闵真的师傅太虚翁表演过“虹霓法身”—— 立在阳光下的泥丸翁竟然没有影子,这使太虚翁惊异不已。祖师当然也是一种“虹霓长寿”。道家得此成就者,就愚之孤陋寡闻,仅知此一例。(见载于《古书隐楼藏书》)

    故值得修习道功者注意并研究的是,习道功而获大成就者,见于史籍者寥寥,而修习密宗,尤其是修大圆满,大成就者往往成千上万,甚至是上十万众。
    (按:近年有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对大圆满阐宏甚有新意,仁波切系蒋扬钦哲弟子,系与根造上师属同一法脉,读者可参之。)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7/16 20:10:21

其六、阐扬柔气,为天下先

其六、阐扬柔气,为天下先
观老子有“专气致柔”之说,“真人之息以踵”是为庄子之旨。而五十年代刘贵珍氏气功调息则说呼吸之间,暗数数字,摒以呼吸。此二者各有何作用?向来对此缺乏明确的指示。以致学者道听途说、掂来就用,出偏者比比。笔者尝劝人不可轻试摒气一法,哪有人听。到无可挽回时,悔之已晚。后来看到尚师的《纵谈道家柔气功》一文,才感心中了然。该文说:

“为什么叫柔气功?柔是与刚相对而言的。佛法密宗称深长吸气而久住丹田的宝瓶气修炼法为修刚气,用于年壮体强,气血旺盛之人,能迅速获效。反之,任气自然出入丹田而不用住气之法,曰修柔和气,见效虽慢,但无流弊。其在道家,修气以求助衰残。衰老之躯,唯柔气为宜。涵虚真人云:其为气也,至小至柔,以曲养而无害,则聚乎虚空之中。是明言柔气功的修法特点了。休道柔气功效力缓慢,实则气功之中,柔气最为深密,亦如武术之中,刚猛者多粗浅,而柔软之内家拳法,则每高深精微,其中大有无穷之秘奥在。”

    这段文字虽短,确将刚柔二气的不同特点与适用场合已指示明白无遗。此外论述柔气的还有《胎息经笺注》等文。
考之刚柔二气,密宗瑜伽论之最详者,当数宁玛敦珠法王之《大幻化网导引法》。修气有柔和气与刚猛气之分。其金刚诵属柔和气,宝瓶气属刚气。宝瓶气修法,其法是吸气竭力使满,满后持气不出,持气之量以三十六弹指为标准,最长至108弹指为合度。柔和气则具三支分:即缓缓吸,吸入后缓缓送下至生法宫(即丹田)少住,又缓缓出是也。初学者修持刚猛气,除得现在微少功德外,未见究竟功德,利益少,障碍多。修柔和气未娴熟,勿修刚猛气为要。至于中住气一说认为,若仅将气鼓入,尚乏功德,如平时行住坐卧,将气少许存入生法宫,观照明晰,有此念力,则殊胜成就。盖此气不断,极易生定,故能获殊胜功德。是为莲花生大士所极力赞叹者。(见台湾刘锐之上师《金刚乘全集》,刘氏于1959年在印度曾得敦珠法王百余日的亲传,作笔录并翻译。为邱陵《密宗入门知识》一书节录。)中住气则与道家之胎息相近者。

    刚气在道家亦有之,见孙思邈真人之《千金要方•调气法》:“暝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鸿毛著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但道家用得多的还是柔气,见于《老》、《庄》者也均是柔气。考道家对刚柔二气的分辩与阐明,当首见于尚师之文,当然这也是与参考和借鉴佛密有关的。
    体系混乱,逻辑结构不清,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大弊病。尚师对柔气的阐扬,对于革除这一陋习,不谛是绕梁九匝之佳音!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7/16 20:11:04

其七、玄关次第,探幽发微

其七、玄关次第,探幽发微
愚意丰祖《道言浅说》玄关之论最富特色、最为明澈,已见录于尚师《仙道漫谈•玄关集述》中。兹为方便读者,复录并试析于下:

    “大道从“中”字入门,所谓“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须两层做:第一寻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须要回光返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此寻身中之中也。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此未发时,不闻不见,戒慎幽独,自然性定神清,神清气慧,到此方见本来面目。此求不在身中之中也。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千古圣贤仙佛,皆以此为第一步功夫……又云: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其大关键者须体味:“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还须分两层去做。
    寻第一个“中”之法是:回光返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
也就是丰祖《道言浅说》中指明的:“‘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

    当“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到此时已寻得第一个“中”字,即在身中之“中”。有此第一个“中”,便可以此“中”而求不在身中之“中”。
    这第二个“中”,便是《中庸》所云:“喜怒哀乐之未发”……到此方见本来面目。
    这“未发”之际最为玄妙。既然“不闻不见”,又如何寻得?   道家又有“以念头动处为玄牝”之说,此与“喜怒哀乐之未发”是同一个意思。
    注意“见本来面目”是佛家语,也就是“见性”之谓,又谓“见性起修”,见了性方为登地菩萨,才真正步入修行之门,否则尚在门外。
    故知“千古圣贤仙佛,皆以此为第一步功夫”之言不虚也。
《三丰全集•三丰辑说》云:“紫清翁《炉鼎诀》曰:《金丹四百字》宜熟玩‘此窍非凡窍’一首,道尽鼎炉之秘。‘此窍’二字,分内外二个看(泓按:即上述“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仙家有三秘:火候、药物、炉鼎。此诗尽炉鼎之妙矣。”而玄关一窍则更是秘中之秘。

李涵虚真人《道窍谈•中字直指》曰:“《道德经》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识得这中,即是圣贤仙佛种子,否则修道无地,一举足而即落魔坑。中者何?玄关是也。《参同》云:‘运移不失中’,‘浮游守规中’。皆指此也。陶仙云:‘中非四维上下之中,儒曰喜怒哀乐之未发;道曰念头动处为玄牝;释曰不思善、不思恶,正凭么时,那个是本来面目(泓按:六祖惠能语),乃是真中也。’‘中’境妙自养己凝神,入室还丹,以至脱胎神化,无不在是。故初入道者,即要识得这中,乃有登进之路……太上曰:修身至要,在于‘深根固蒂,守中抱一’而已……《经》所谓‘无欲,以观其妙者’,正此时也。致虚守静之际,神凝气合之时,不意有一境,忽从规中化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则玄关现象矣。”

又道家南派祖师张紫阳在《悟真篇•后序》中说:“其如篇末歌颂,谈见性之法,即上之所谓无为妙觉之道也……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伯端得闻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紫阳翁在《禅宗歌颂》中说:“此恐学道之人,不通性理,独修金丹,如此既性命之道未修,则运心不普,物我难齐,又焉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故《经》云:‘有十种仙,皆于人中炼心坚固精粹,寿千万岁。若不修正觉三昧,则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是以弥勒菩萨《金刚经颂》云:‘饶君百万劫,终是落空亡。’故此《悟真篇》者,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终归于究竟空寂之源矣。”由此可见,即如道家祖师,在修成金丹后,仍有末后之大著,循达摩、六祖最上一乘而见性,方为究竟圆通,此为道宗之人所不可不知者。

    如果感到以上所说对第二个“中”字还难以体会,我们则不妨参看宁玛派大圆满法的有关论述: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禅定”一节描述说:“禅定的普遍、宁静状态就是本觉本身,一切念头的生起无非是本觉的光芒。这是大圆满法的心要和基础。有一个方法可以想象这种情况,好比你正骑着太阳光回到太阳去:你立刻追踪念头回到它们的根源——本觉。”
这“普遍宁静状态”就是老子的“虚极静笃”, 也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此时突有一念从“中”生起,由此一念而返观其所起的根源,这就是第二个“中”,或就是大圆满所说的“本觉”。

    说时容易做时难,不要以为寻到这“中”是容易的,相反,这是一种极其艰巨而壮丽的修行过程,必须为其献出毕生的精力和时光,还须有真正见道的明眼人,为你反复地指示,并在你长期修行的某一时机,因缘成熟时,通过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然地给予激发(或棒或喝),使其大彻大悟,否则,真正见性而开悟的人是何其的少呢?
    至于其更丰富的内容,除读本书尚师所录外,还有禅宗《六祖坛经》、禅宗公案,宁玛派的《西藏生死书》、《大圆胜慧本觉心要》等,读者不妨合参之。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7/16 20:12:01

其八、力辟邪道,正气凛然

其八、力辟邪道,正气凛然

随着气功大潮的推进,沉滓泛起、鱼龙混杂,邪伪道成了一大社会公害与毒瘤!国家对于邪教的处理也引起了义尚师的关注。尚师在1999年8月23日来信说到:“到目前为止,大是大非问题明显了,我完全拥护国家的正确政策,不论从哪一个角度说,李洪志本人根本就不是一个好东西。何况从实说,凡是以什么‘功’、什么‘法’普遍传人或函授的,无有一个不是诈骗钱财,或别有用心的!”
   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人们在酿做甜米酒时,或在实验室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进行菌种培养时,必须事先对器皿严格地消毒,以防杂菌混入,则定能酿造出可人可口的米酒,或制成青霉素等药物,利益社会。倘若防范不严,随时在旁觊觎的杂菌们,便会大举入侵,不用多久,米酒上便会生长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来。但是要注意,这斑斓的色彩后面,却隐藏着居心叵测的毒菌,吃下去可是要命的!不幸的是,气功这个美好的园地,正好也为各式各样的“杂菌”所窃据。此理古今一如,于今犹烈!
   生活在西晋太康年间(283年)的著名道家学者葛洪曾在其传世之作《抱朴子》中,以大量篇幅怒斥邪伪道,在其《勤求卷》中,抱朴子告诫我们说:“我深切地关怀那些学习道术、追求长生的人,他们如果追随的不是合格师傅,到头来一无所成……从来没有不经勤求而能够长生久视、升仙度世的。”

所以,抱朴子再三地劝告我们要勤于寻求明师。他说:“我曾在社会上游历了不少地方,深知凡夫俗子不能识别好坏人,反去替伪道唱赞歌,使妖道愈演愈烈,给那些花言巧语的诈伪之人平添许多美好名声。这样一来,伪道的徒子徒孙越来越多,名声越来越大,再也没有人能够加以甄别,揭露他们的丑恶面目了……我每次看到此类伪道们招摇撞骗,欺诳天下而图谋势利,总是想,他们迟早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因为,天网恢恢,终是疏而不漏的……世俗之人大都喜欢空名声,少有能够核查事实的。听说某甲某乙弟子有百来人,就认为甲、乙一定会有超常的道术,于是驾起车马争着前往,凑进堆里,要做追随甲乙的徒众,结果是白白耽误工夫,来推崇和抬高那些愚陋无知之辈,而不再去另外寻求明师。甲乙之辈既得徒众之力发财致富,而甲乙还是没有成就弟子的道法。然而愚夫庸人顽固到了不能发现此类师傅不足奉侍的地步,于是就自我开脱:‘难道大家竟全一律上当受骗、执迷不悟?’这是多么自伤自悼的事情啊!在丈尺高的田埂里,想要找到参天大树;在牛蹄窝的小水里,想要寻求吞舟的大鱼,花费时日再长,哪有可能得到呢?……好好想想这个道理吧,不要再做徒劳无益的事情了。”1700年前的葛洪,已活灵活现地为我们刻划出一幅世态炎凉图。

   世事心态,大抵是好新而求异,见异而思迁,攀龙附凤挑高枝。于是“大师”们轮流粉墨登场,功法的更迭更比服装的流行色的交替还快。宣称三、五日通周天,几步功可开发多少特异功能,更有比佛还大者,他的座右铭是:“骗得越大,越有人信。”凡此种种,无一不是骗子,他们的骗术比之抱朴子所怒斥的还要拙劣,可是两千年来,历史的悲剧总是一演再演,使人不胜痛惜!

传伪道者,戕人慧命;信伪道者,自甘堕落。伪道出,大道藏。于是,一盲引群盲,相牵入火坑。即使太上、如来现身说法,皆沉迷而不知返,非茫茫众生一浩劫哉!邪伪之道,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何以故?

壬子年(1912)春,宁玛派大德全知麦彭仁波切对弟子说:“于此浊世末法之时,若说真实语,则无人听,若说诳语,则反以为是真实,故我从来未向人说及此事,今实告你:我不是凡夫,而是乘愿再来的菩萨……然宁玛派诸子,福德少而障碍多,受此缘起影响,令我身染重病,故对各方利益,尚觉未达理想。”又说:“我绝不住世,亦不转世,我要前往香巴拉刹土。”(《定解宝灯论•略传》)我想,一定是麦彭仁波切道出了个中三昧,因众生的业力故,导致了历史的悲剧愈演愈烈。(其传承是:蒋扬钦哲仁波切一世→麦彭仁波切→列绕朗巴,列绕朗巴系现今晋美彭措法王的前世。《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的师傅蒋扬钦哲仁波切是二世蒋扬钦哲。)
    尚师在《胎息经笺注》中引闵小艮真人遗言曰:“‘好为苟难,耽误一世,作异矜奇,全不济事,只此平常,还源密谛,三百日圆,时时如是。’善哉言乎?乃先得我心者。”又在《仙道漫谈》中说:“古哲云‘道在屎橛’,又云‘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担柴’,平常平常,如是如是。”

    希求大道的人,正是需要具备这样一颗平常心!

此外,杨福程先生在《再论民间宗教气功》(《中国人体科学》1994.2)一文的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他说:“民间宗教,俗称‘秘密宗教’,即流行于民间的,官方不予承认的、被视为左道旁门的各种宗教组织。最早的民间宗教可上溯到汉末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民间宗教乃指南宋以来兴起的白莲教及其衍生的各种教门。如无为教、青莲教、白阳教………一贯道、九宫道……,不下百余种……盛行于明清,泛滥于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统被称为‘反动会道门’,而在大陆上消声匿迹。”

其特点,从佛道儒三教窃取经典,牵强附会,编织教理,气功活动贯穿其宗教活动中,强调应用气功祛病强身延寿,强调教徒为人治病,具有会社组织,在社会发展转型期,其蔓延尤烈。应当说,气功发展的后来,许多气功组织已具有这些特征,这是值得警惕的。

    应当认识,正信的宗教是不讲气功的。首先,佛教里不存在气功,若向禅堂问气功为何物,老僧肯定向你翻白眼。其次,道家也不讲气功,而讲炼丹。这两家的正宗法门,最终是以出世为目标。在历史上大张旗鼓地宣传气功,并对民众有重大影响者,唯民间宗教为著!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7/16 20:13:35

结语
纵观尚师一生的经历,13岁立志与病魔作斗争,开始阅读《参同契》、《悟真篇》、《性命圭旨》、《天仙正理》等丹经,14岁步入武术与修炼之门,从此,这个主题贯穿了他生命的全过程。18岁拜师学金家功夫。20岁以前,靠自己钻研弄懂了易经与《奇门遁甲》术数之学,1934年起从吴云倬先生、李雅轩师学太极拳。在复旦读数期间从吴剑岚师学中医。28岁学易筋经于黄克刚老师。29岁从银道源老师学本身阴阳内炼之道,弄清了伍柳派内炼功法。当发现其学与《悟真篇》不相吻合,36岁又师从周一三老师学金丹三家之法。1942年以后,从根桑上师、贡嘎上师、诺那上师学佛教密宗。拜师30多人,研读丹经70余年,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又以治生不可无术,而自利利他,惟医称最,遂决心以医为业,悬壶济世,直至尚师仙逝前,还每日坐诊。但也正因蛰居诊所,深藏韬晦、与世无争,才使得出身于“黑五类”、每日诚惶诚恐度日的他,得以避过一场场政治风浪的洗劫!

大学的科学方法熏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经长年切磋琢磨,尚师终于长剑在手,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将其研究所得形诸笔端。1954年,《仙道漫谈》成稿,1969年由台湾真善美出版社出版。后又陆续写成本书所集的各篇。但尚师以为所成各篇,为自证自得故,并无犀取名利之意,故自甘寂寞而未出示于公众。直至1997年笔者发现其无可估量的价值,力请付梓梨枣,接引后学。

愚以为,尚师的著作,最大的功德在于,克服了道家经典逻辑条理上的混乱、结构不清、故弄玄虚的缺点。将道家真正能够用来作养生功夫的典籍,及各门各类功法次第,描绘出一个鲜明的轮廓,一团乱麻终于理出个头绪来,使未来学道诸君,能够分门别类、次第而进地加以利用,节省了无数的精力,这在道家史上尚属首次,造福现代,功在千秋。

在尚师的最后岁月,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系列的写作计划还在安排之中。而难以寄情于竹帛的祖师口传内容,还犹如冰山深藏于水下的部分,笔者原计划追随左右,耳闻笔录,望能将这份宝贵遗产保留下来,但终因机缘不凑,时光不逮而未能实现,惜乎!惜乎!

跨进新世纪的中国气功界,已阅尽人间春色,铅华尽去,尘埃落地,正当是冷静反思20多年热潮的功过得失之时。此时义尚先生的著作集结出版,将道家枕中之秘昭告天下,无疑是一剂难得的清醒剂和滋补剂,供人们鉴照行迹、汲取养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通古今。信乎此言!

尚师曾多次提及写作并出版这些著作的意图是“欲使人知我国有至高至上之人体科学,深恐久而数典忘祖!”“为本国之高深学术计,略示端倪耳!”在本书正式问世之时,我们可以捂心告慰尚师在九天之灵,他虽已跨鹤而去,但他的遗愿终成现实。

本书在整理的过程中,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胡孚琛先生的鼎力相助,并亲自校对审定全部书稿,使我鼓起勇气完成了尚师之托;上海张懿明先生参与部分书稿的校对,并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此外,还有默默为整理书稿付出辛劳的人们,使此书终成完璧,在此一并表示深切的谢意。

谨将出版本书的功德,回向所有修持正道的人们!回向一切为继承、弘扬炎黄文化而努力的人们!
                                                雪山来客2001年5月16日于皖水之滨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整理张义尚先生《惜阴斋仙道医学丛刊》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