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bffq 发表于 2009/9/29 01:32:39

五篇论文一封信,有论有案,深入浅出;既有理论创新,又有临床指导作用,真佳作也!
=====================
全息汤的包容性非常强,可与其他成方合用,用于疑难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薛振声老中医把全息汤运用的如此之广,疗效又如此可靠,实在令人肃然起敬!(十年一剑中医路)一书还未正式出版,但也快了。
==================================
#1   追踪“十年一剑全息汤”
一位农村老中医,前半生用传统辩证施治,后半生用整体辩证施治。三十年来,“全息汤”处方大概开了大概几万张。一位医生后半生只用一个方剂进行加减,到底为什么呢?疗效又怎样呢?
追踪“十年一剑全息汤”

中医名家网 总编辑 刘观涛

  薛振声是一位70多岁的农村家传中医。前半生他和普通医生一样,用传统辩证施治;后半生则用整体辩证施治,只使用一个自创的方剂——“全息汤”。三十年来,一付“全息汤”(包含加减)处方大概开了几万张,现仍继续开着。2004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薛振声的学术专著《十年一剑全息汤》。——他为什么这样做?“全息汤”的机理何在?疗效又如何呢?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年的薛振声,是江苏邳州炮车中心卫生院的一名老中医。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他前半生在其父亲、当地名医薛汉三的指导下,勤奋研究和运用传统辩证施治:包括临床常用的八纲辩证、六淫辩证、阴阳气血辩证、脏腑辩证;伤寒学说的六经辩证;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等,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但薛振声并不满足,开始了对疑难病症的开拓性研究。他发现:疑难病症之所以难于治愈,往往由于病症并不像传统辩证那样清晰、明确,比如:非常明确的属于湿热蕴肺、阳明腑实,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传统的辩证方法治疗普通疾病,往往定位明确、立竿见影;但治疗疑难病症,很多医生难免顾此失彼,难于应对。勉强开出药方,医生也心中忐忑,不知能否中病。——薛振声深有感触地想:这不能单纯认为医生的水平有问题,自己能不能把传统的辩证施治向前发展,使得医生对于疑难病症的辩证准确率更高、把握性更大、治疗效果更好呢?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薛振声就开始在临床上进行“整体辨证”的探索。他认为:既然疑难病症的致病原因错综复杂、头绪纷乱。那么,能否寻找出各种疑难病症的整体共性呢?打一个比方:疑难病症就像是一群穷凶恶极的罪犯,有抢劫犯、杀人犯、盗窃犯、诈骗犯等等,而中医治疗疑难病症,就好像将这些形形色色的罪犯关进监牢、接受改造。而治疗方法就如同改造罪犯的办法:首先是要让罪犯统一进行劳动改造、实施法律训导、进行自我悔改,这是对改造罪犯(治疗疾病)的整体方法。有了这些整体方法,再配合每个人的不同犯罪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具体改造,才有可能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治疗疑难病症的道理也是如此。经过“整体辨证”治疗之后,疑难病症会从根源上得到了有效的改造,再配合传统辩证施治,针对病症的突出症状进行具体施治,疑难病症的治愈率就会得到提升。
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薛振声从自己亲手诊治的上万例疑难病症中感悟到:可以把疑难病症的成千上万种病因化繁为简,分为五大类:风寒类、痰凝停滞类、湿困类、水停类、血热血瘀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疑难病症的病因并不是单纯的某种,而往往是这五大类病因相互交织、影响和并存。
那么,能否找到这五大类病因的整体治疗方法呢?薛振声经过20年的临床试验,发现:治疗风寒类证,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痰凝停滞类证,可以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湿困类证,可以使用平胃散;治疗水停类证,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疗血热、血瘀类证,可以使用生地、丹皮。——再加上整体治疗、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只选用最关键的柴胡、甘草两味药),那么,这些方剂或中药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能够整体辨证施治的“全息汤”基础方:  
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
上述组合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临床上却花费了薛振声20多年。中医历史上,也有医家在研究用综合方剂来进行整体辨证治疗。但是,一付综合方剂绝非把数类单项治疗方剂“叠加、组合”起来那么简单。因为各个方剂之间互相影响,非常容易顾此失彼、干扰药效。这需要思想上的大胆设想、临床上的小心验证。——经过对自己上万例临床病例的前后对比,薛振声发现:采用“整体辩证+传统辩证”治疗疑难病症,确实比“传统辨证” 疗效更好,而且失误更少、容易掌握。
以一个固定的处方来应付千变万化的疾病,显然是行不通的。薛振声认为:全息汤的基础方提供了对疑难疾病“共性”的治疗方法,对于特定疾病的“个性”,还要按照传统辩证的方法,对全息汤基础方进行加减。——为方便广大读者,他也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撰写了“全息汤基础方加减法”(详见www.quanxitang.com),比如,发热:一概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白虎汤意)。其余按症加减。胁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大枣、加牡蛎12g,右胁痛者再加青皮10g,左肋痛者再加郁金10g;腋下肋间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薛振声笑称:“我不是用‘一个方剂包打天下’,而是在对几百个经典方剂的应用中,增加了一个我发明的整体施治方剂!”
他特别提醒读者:以上所列加减法为个人经验的积累,疗效确切(但不应视为固定不变
的模式,应不断探索。同时,要注意不应破坏全息汤基础方的整体构架)。 一般服药2-3剂后,症状应显著好转,如未痊愈,需继续服药者,应根据症状变化调整处方。症状减轻,仍轻微存在,处方不变。
据薛振声本人介绍,他运用以“整体辩证+传统辩证”为特点的全息汤加减进行治疗,比前半生单纯运用传统辩证提高疗效20%-30%,临床把握性大大增强,尤其是:药物的副作用大大降低。《十年一剑全息汤》出版之后,全国已有数十位中医大夫使用全息汤进行临床实践,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其中吉林的刘儒胜医师、河南的张鹏医师使用全息汤加减进行临床运用,均较此前运用传统辩证施治方法有了明显的疗效提高。
薛振声先生也有他的遗憾:整体辩证只是个人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的产物,没有更多的人参与和认可,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没有对照组对比……笔者目前正在组织各方力量,对“十年一剑全息汤”的应用进行追踪、统计、分析。
-------------------------============================
#1   医生追踪全息汤疗效如何?

河南平顶山张鹏医生使用全息汤情况汇总:

中风:治4例,治愈0例,有效3例,无效1例
心脏病 :治9例,治愈7例,有效1例,无效1例
骨质增生:治3例,治愈1例,有效2例,无效0例
糖尿病:治2例,治愈0例,有效1例,无效1例
杂病:治11例,治愈6例,有效5例,无效0例
气管炎:治4例,治愈1例,有效1例,无效2例
肺气肿:治1例,治愈1例,有效0例,无效0例
盆腔炎:治2例,治愈2例,有效0例,无效0例
不孕症:治3例,治愈3例,有效0例,无效0例
丙肝:治1例,治愈0例,有效1例,无效0例
小儿腹泻:治1例,治愈1例,有效0例,无效0例
肺炎喘促:治1例,治愈1例,有效0例,无效0例
胰腺癌:治1例,治愈0例,有效1例,无效0例
头痛:治2例,治愈1例,有效0例,无效1例
甲状腺腺瘤:治2例,治愈0例,有效1例,无效1例

小结:对糖尿病,腺瘤,中风疗效欠佳。似对阴虚火旺型效差

吉林延边刘医师使用全息汤情况汇总:
脑梗死:治3例,治愈0例,显效0例,有效1例,无效2例
急性支气管炎:治4例,治愈2,显效1例,有效0例,无效1例
慢性支气管炎:治3例,治愈0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0例
更年期综合征:治5例,治愈1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1例
慢性胃炎:治3例,治愈1例,显效1例,有效0例,无效1例
嗳气:治2例,治愈2例,显效0例,有效0例,无效0例
食欲不振:治3例,治愈1例,显效0例,有效0例,无效2例
失眠:治4例,治愈0例,显效1例,有效0例,无效3例
头晕:治2例,治愈0例,显效0例,有效1例,无效1例
糖尿病:治2例,治愈0例,显效1例,有效0例,无效1例
肠炎:治1例,治愈0例,显效0例,有效1例,无效0例
抑郁症:治2例,治愈0例,显效1例,有效0例,无效1例
小儿感冒:治2例,治愈2例,显效0例,有效0例,无效0例
口腔溃疡:治1例,治愈0例,显效0例,有效0例,无效1例
急性咽炎:治1例,治愈0例,显效0例,有效0例,无效1例
酒精依赖综合征:治1例,治愈0例,显效1例,有效0例,无效0例
梅尼矣病:治1例,治愈0例,显效0例,有效1例,无效0例
前列腺肥大:治1例,治愈0例,显效1例,有效0例,无效0例


以上无效患者大多用药在4付内,故不能完全排除用药时间不够的可能。总体来说,此方疗效尚可,但对部分疾病如:失眠、脑梗死患者疗效欠佳。

经半年多的使用,我们认为其对失眠、中风、糖尿病等可能效果差。 (因为所经病例尚少,故用可能一词来表达),此方起效迅速,一般用药3—4付药无效,则继续用药疗效差。需更多的人参与,继续扩大病例使用范围来验证其疗效。总体来说,全息汤有效率在70%--80%左右,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用过全息汤的朋友请到这里作一下回复,汇总一下全部病例,共同总结其疗效到底如何,并找出其适应症范围。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全息汤仅是基础,临床应用还须辨证论治。

失眠酸枣仁须用至30克以上才有效,阴虚证须加用引火汤(熟地,天冬,麦冬,巴戟天,五味子,茯苓,甘草。)才行,中风证还得加用其他医家用方法度;总之,全息汤不失为节制之师的用药典范,有许多临床的实际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hhbffq 发表于 2009/9/29 01:35:49

(金匮要略)有“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之训,陈潮祖教授有: “五脏宜通”之论,全息汤调畅三焦气机,与古训暗合,这可能是其使用面广的理论依据。
=============================================
赵金铎主编的(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一书,对统一中医界对辨证论治的认识,指导临床,无疑有巨大的意义,是一部重要的著作;但该书不可能穷尽一切中医临床难题,晚出的同类著述也是如此;必须有中医流派依据临床实践来对其进行发展与发挥。全息汤应运而生,是历史的必然,今后能否形成一个学术流派,全看临床疗效能否提高,有否一批中医学人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著;这是历史在选择,患者在选择,不以任何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
岳美中在叙述其治学认识的第3阶段时总结说:“1954年以后,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用于总结以前的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又有了新的认识。如认识到执死方以治活人,即使综合古今参酌中外,也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弊;但若脱离古方,又无规矩可循。要救此弊,需要有足够书本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研究用药制方的规律,找出使用的标准和范围,才能活用古法。从中医治病取效多为复方这一事实出发,在药物配伍和方剂组织历史演变的痕迹中,寻求它的规律性。这是第3阶段的认识。这种研究,不仅可以为临床一些病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而且可以使辨证论治的理论得到丰富和深化。”——摘自(岳美中医话集)p2.
笔者认为,薛振声老先生所创全息汤的思路,与岳美中的上述主张是基本一致的.
全息汤的临床实践,为中医在基层的大普及,开辟出一条新途径,为解决基层人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了可能性。薛老的划时代贡献,将逐步为有识之士所认识,为患者所欢迎!

hhbffq 发表于 2009/9/29 01:37:40

热情把持剑出鞘―――记《十年一剑全息汤》出版经过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2004年,经过20年的漫长岁月,经4易其稿,我的中医学专著《疾病的中医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已经完稿。当年我68岁,时不我待,应该把这部书稿出版,以实现奉献社会的夙愿。对书的内容我是相信的,它来自实践,是临床检验的提炼和升华,并经以后的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但它是创新的医疗思想和方法,和古代及现代的所有医学著作都不同,独树一帜。以传统观念来衡量,好像是异端邪说。这样一部书稿,出版社和编辑能认同和接纳吗?我尝试着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联系,信中详细介绍了书稿内容,并谈了对当前中医界的一些看法。我认为当前中医界比较沉闷,很少看到有创新意义的作品。希望我的书为中医界吹进一缕清新的风。信寄出后,我充满期待,也有几分不安。不知出版社和编辑的态度如何。
很快我就接到了编辑陈东枢的亲笔回信。信中说,的确现在中医界比较沉闷,很少有新东西面世。而今很多中医书亦是人云亦云,徒费笔墨纸张而已。希望把稿子寄过来,我们会认真研究。接到这样的回信,真有得遇知音的感觉。看得出这是一位有学术责任感和深刻见解的编辑,遇到这样的编辑,乃书稿之幸事。整理书稿准备邮寄时,我抚摸着伴随我20年的书稿,感慨良多。在附信末尾写了一首小诗:“寄稿犹送稚子行,殷殷期盼依依情。栉风沐雨多砥砺,报国济民慰乃翁!”书稿寄出后,很快接到陈东枢的来信。信中说,我们会认真研究书稿。对我奉献社会的精神予以肯定,改小诗末句为:“报国济民终有时!”接到信后,心情顿时轻松了过不多久,接下来的事则不怎么轻松了。陈东枢看完书稿后和同伴研究,提出质疑:书中说表证的基本特征是风寒,那么风热怎么理解?中焦为湿阻,选平胃散(治寒湿之方),那么湿热怎么理解?下焦特征是水停,选五苓散,是不是下焦症状过于简化?血分证症状是不是过分扩大?另外,此书还缺你自己的医案,一定要有自己的医案。我根据自己的医疗思想和医疗实践,如实回答了上述质疑,并按要求选择各种类型特别是表现相反的病例40多例,写成医案,经领导审核并加盖公章,寄给了编辑。开始时,我对如此做法不甚理解,有不被信任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往的增多,我不但理解了编辑的用心,而且也认识到这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医学著作关系到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也关系到医学的发展,作者编者都必须慎重对待。既要求新,更要求实,绝不能杜撰和臆造。编辑在审稿过程中自然要求内容的真实可靠,对创新性的思想和方法更应如此。这些质疑都在以后的交流中逐步化解。
出版意向决定后,进入修改阶段。每次寄给我的打印稿,满是仔细修改的笔迹。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遇有疑问,一一标出,让我解答或决定。前后共收到打印稿3次,每次都如此。可见一部书的出版,编辑付出的心血,比作者并不少。定稿了,在出资上又出现问题。我考虑:中医学专著不是大众读物,购书者近期不会很多,出版社是企业,不会做赔钱的生意,为中医学术,我主动承诺提供部分赞助。这一承诺,事先并未征询家庭成员意见。我家在农村,收入不高,少量积蓄主要是为老伴晚年准备的,现在想动用积蓄,引起老伴的反对。这使我很为难。陈东枢同志了解这一情况,征求领导意见。出版社领导考虑到此书的学术价值和我的具体情况,决定由出版社出资出版。很快与我签定出版合同,进入出版程序。对此,我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领导和编辑陈东枢同志深表感谢,向参与出版工作的同志致谢。在书出版后的通信中,陈东枢说:“自书出版后,我十分紧张,注意观察来自各方面的消息,等着有人评价,批判也好,赞扬也好。到目前,批评的消息没有,倒是许多读者打电话说方子管用。有一些读者说,读书后深受启发,临证中视野开阔了,有些疑难病也初见成效。我更加相信,我的选择没有错,我也为中医事业做出了贡献。”一位编辑对中医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在早期的通信中,陈东枢编辑曾引用唐朝诗人贾岛的一首诗:“十年磨一剑,霜刃不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读后总觉有一股豪气沛然于胸。说准备编一部《十年一剑丛书》,专门收集基层临床医生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他提议 把我的专著改名为《十年一剑全息汤》,作为他理想中丛书的第一部。经我同意,改成了现名。《十年一剑全息汤》已经出版,我的工作告一段落,但中医学术的发展创新道路仍然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有志于发展中医学术的同志,拨冗执笔,把自己独到的思想和方法记录下来,留给社会,留给后人。对拙著有兴趣的人,可进一步深入探讨,补其不足,正其谬误,并向深度和广度扩展,诉诸文字,共同切磋。大家共同努力,将中医学术不断推向前进中。
            薛振声 2004.7.10/Z
                 于江苏邳州炮车中心卫生院
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DKp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6415553
陈东枢编辑现调到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分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群园3区3号  邮编:100078  联系电话:010――80689934   010――67617326

hhbffq 发表于 2009/9/29 01:39:55

“十年一剑全息汤”编悟
  

  面对薛振声先生的这部书稿,我思索了许久。想到他的毕生心血将随着这个薄薄的小册子公谙于世,我心中很是激动,于是写了下面这些话。
  中医学的发展体现了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特殊规律,即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临床实践是中医学发展的无尽动力和源泉。我们的文献整理、理论探索、科学实验等工作均应围绕提高中医疗效这一中心环节而开展。从临床中得出的理论若能有效地指导后来的实践,便表明了理论的科学性。薛老的理论便是如此。
  这部书稿原名为“疾病的中医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我在与薛老书信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它的来之不易,遂改名为“十年一剑全息汤”。唐代贾岛有诗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读罢总觉有豪气沛然于胸中。薛老的理论和全息汤也是他“十年一剑”的结晶。他作为一名基层中医工作者,扎根农村,后半生悉用全息汤治病,开了几万张方子,疗效很好,着实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在其中。
  中医临床之所以奥妙无穷,大医境界之所以令人神往,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辨证论治灵活不拘泥。但试观今日许多中医专著,将辨证施治圈定在几个证型中,限制了许多医生特别是初学者的思路。疾病的情状是极其复杂的,若我们临床只泥于几个证型,便是将辨证论治机械化了。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粹,综观薛先生书稿中所列疾病的治疗手段,悉以全息汤为基础据症加减,特别是总论第三章“全息汤基础方加减法”中针对每一症状的运用,皆冠以“不论”二字,初读确实令人生疑,薛老也谈到“也许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斥为‘数典忘祖’、‘离经叛道’,其原因可能是认为我否定了传统的辨证施治”。出版该书有无价值,对中医事业的发展有无贡献?我当时也曾困惑过,但还是一个基本事实使我做出判断,那就是疗效。只要能提高中医的临证水平,出版又有何惧哉!薛老谈到,“整体现和系统疗法脱胎于辨证施治,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传统的辨证施治”,“整体观和系统疗法不是全面否定辨证施治,而是嬗变成另一种形式,在理论和实践中保留和继承了辨证施治的优秀成果”。对薛老的理论与辨证论治的关系如何分析处理,我相信每位有思想的读者都会做出自己的评判。
  薛老讲话是朴素而实际的,他说“全息汤不能包治百病”。但他的理论却为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我想请中医工作者不妨试一试,至少应在症状复杂,头绪繁多,辨证有一定困难的时候试一试。白居易有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树须待七年期”,全息汤的作用到底如何,放在临床中一用便知。
  薛老在后记中讲:“我是一名普通的家传农村中医,今年69岁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年,到了这个年龄,自知来日无多,也已把名利之类身外之物看得很淡,为什么还要殚精竭虑写一部中医学专著呢?创新和发展中医学理论的愿望及执著严肃的探索,几乎伴随了我的一生”。对于薛老的为中医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不止的精神,有诗为证:“藐焉俯仰地天中,遭际嶙峋百虑空,独有拳拳消未尽,同胞疴痒系私衷”。我们热切地希望薛老的理论能得到同仁的检验和理解,我们热切地呼唤对中医临床确实有用的真学问。
                  陈东枢
====================================================================
薛振声先生致网友
我是《十年一剑全息汤》的作者,感谢刘医生自办网站交流系统疗法体会,并下载网友意见转寄给我,感谢网友的热情参与并发表意见,不管正面意见和反面意见,都是对中医事业的关注,均表示感谢。我没有电脑,更不会上网,借刘医生的网页,就网友提出的和自己想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网友交流。
一.中医需要发展创新。任何学术都需要不断发展创新,否则将会衰落,中医也不例外。中医经历两千多年沧桑而没有消亡,我想一方面是它的实用有效,另一方面是它的不断发展创新。浏览医学著作,总会发现后代著作与前人著作有些不同,总有一些新的思想、方法、方剂、药物。正是这些汇成了现在的中医。拙著只是这漫漫长河中的一滴水,微不足道,而受个人知识经验的限制,不足与谬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在实践中补其不足,正其谬误,使之不断充实提高。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拙著也必将被新的成果取代,这是好事。热切希望有志于中医发展的同道,总结经验,升华认识,提出新的思想、方法,共同推动中医不断发展。
二.系统疗法与辨证施治的关系。系统疗法是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是对立关系。此如鸡蛋孵化成雏鸡,鸡蛋被破坏了,形态也变了,但雏鸡身上则保留了鸡蛋全部营养和基因。拙著中有些地方提到辩证施治的局限或不足,但从没有否定辩证施治。在各论中我把辩证施治与系统疗法并列,以示区别。但读者也会发现,其加减方法多来自辩证施治,只是加入一些个人经验而已。个人认为,辩证施治主要是研究和解决疾病的个性,系统疗法则是研究和解决疾病共性的同时,也重视和解决疾病的个性。全息汤基础方为解决疾病的共性提供了框架(只是个框架,细微处的应变仍要靠辩证),至于疾病的个性,则主要靠辩证施治,两者结合,既调整了整体,又治疗了重点(重点也是整体密切联系),个人经验证明效果更好,失误较少。有的读者反映以全息汤治疗某病效果不好,可能问题就在于没有详细辨析和必要的加减。以一个固定的处方来应付千变万化的疾病,显然是行不通的。
三.关于全息汤的加减。在总论和各论中我都提出了一些加减方法。在一般情况按证加减,多可获效。但病情是复杂多变的。如病机显示已超越加减法提示,或用之不效,则应重新审视加减方法并加调整。这就有可能改变原来的加减方法。例如最近诊治一位心绞痛患者,左胸阵发性剧烈疼痛,服速效救心丸亦不能完全缓解。疼痛时出汗,伴口苦,脉两关弦,舌暗红,舌边紫暗,苔黄厚腻。此证为在整体功能紊乱的基础上,少阴厥阴郁火炽盛,血瘀严重,此病情以前未经历过,当然也不能墨守以前的加减方法。于是以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栀子、乳香、没药各10G,龙骨、牡蛎各15G,服药2剂,疼痛明显缓解,10剂完全缓解。临床朋友如碰到类似情况,也应如此处理,既守法度,又知变通,才不致胶柱鼓瑟,使系统疗法僵化。有读者问其他人著作中提出的有效方剂药物是否可纳入系统疗法?回答是肯定的,凡是用之有效的方剂药物都可纳入系统疗法,再观察其疗效,只有这样系统疗法才能逐步发展,充实、提高。另外,我经常使用的一些加减方法向网友介绍一下,以供参考。(1)加当归、栀子。凡口苦、脉两关弦、舌红、苔黄、胃脘或小腹胀、尿黄、腹泻或大便不畅、妇女经色紫暗、白带色黄、阴痒等,皆为少阴厥阴郁热(以前多称少阴病或肝经湿热),均可加入。(2)加龙骨、牡蛎。凡自汗、盗汗、失眠、多梦、心悸、不安、血压高,脉两寸浮等均可加入。全息汤基础方中药性多为升、散、温、化、清、利等,性多动,加龙牡潜镇,动静结合,对有些疾病是必要的。在我的处方中,加入以上两组药物的占三分之二,提出供同道参考。希望朋友们在临床中也不断积累自已的经验,并互相交流。
四.全息汤可化裁变化吗?当然可以。拙著原名为《疾病的中医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为了简化,采用了现名。整体观――系统疗法――全息汤基础方――药物及加减,理、法、方、药,形成系统。从学术层面看,理法更居主导地位。有的读者,舍方药而取理法,自拟处方治疗疑难病,效果良好,至于方、药加减变化,更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在学术领域,没有禁区,凡是实用有效的思想、理论、方法、方剂、药物、剂型都有价值,都要有发展空间。各种学派自由竞争,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样,中医学才能欣欣向荣。
 
薛振声 于2005年2月16日
==============================================================
薛振声论禽流感

鄙人虽偏居江苏邳州一隅,然数十年来无日不以中医为念,自拙作《十年一剑全息汤》出版后,读者反馈还是有一些的,其中许多同志讲系统疗法全息汤在外感病治疗方面疗效也算满意,我心中也有“与人乐乐”的欣慰。
最近有的读者反复打电话给我,面对可能发生的人禽流感危险,让我从系统疗法的角度,提出应对人禽流感的诊疗意见,为中医做点事情,我感到义不容辞。我没有诊疗人禽流感的经验,但经过我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系统疗法对人流感效果良好,而这两种流感都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症状相似,因此以类推方法提出一些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病毒感染人体发病后,虽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都表现出疾病的整体性,人禽流感也不例外。《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中的有关表述也证实了笔者的猜测。人禽流感疾病的整体性的关键是少阳枢机不利,表证、三焦证、血分证都有表现。表证如发热、恶寒、流涕、鼻塞、咽痛、身痛、自汗等,其最本质的病理特征是风寒。上焦证如咳嗽、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胸腔积液,甚至神志恍惚、神昏谵语等,其最本质的病理特征是痰凝气滞。中焦证如恶心、呕吐、纳差、上腹痛、疲乏等,其最本质的病理特征是湿困。下焦证如尿黄、腹泻、肾功能衰竭等,其最本质的病理特征是水停。血分证如咽部充血、肺出血、口唇紫黯等,其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血热血瘀。此外,这类疾病多兼郁热毒邪,如口苦、苔黄、咽喉肿痛等。疾病既然具有整体性,治疗自然应针对整体,以复方组合系统调整整体功能,同时对重点部位重点症状予以重点治疗,这就是系统疗法。治疗的关键是和解少阳,选小柴胡汤,风寒选桂枝汤,痰凝气滞选枳实薤白桂枝汤,湿困选平胃散,水停选五苓散,血热血瘀选生地、丹皮;此类病多有郁热,加当归、栀子,心悸、自汗加龙骨、牡蛎。这样就形成了加味全息汤基础方:柴胡12g、桂枝10g、白芍10g、瓜蒌10g、薤白10g、枳实10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2g、生地10g、丹皮10g、当归10g、栀子10g、龙骨12~15g、牡蛎12~15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
咳嗽者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各10g,咳甚者再合止嗽散(荆芥、桔梗、白前、紫菀、百部各10g);喘者加杏仁10g;面红、目赤、舌红、咽喉痛者,为毒邪明显,加金银花15~20g、连翘12g,桔梗、薄荷各10g;高热(39℃以上)口渴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苏叶各10g;便稀者去瓜蒌加蒌皮10g,便前腹痛者加防风10g;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2g;咳嗽带血者加侧柏叶、艾叶各10g;肢冷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龙牡加至15g。附子与瓜蒌属十八反之列,但我在临床应用中未见不良反应。以上方法(包括加减法)也是笔者治疗流感的常用方法,疗效尚佳,未见不良反应。
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除选用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外,更应重视人体全身功能的调整,以改善体质,提高免疫能力,并使受损的器官和组织得到及时修复,使疾病产生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而后者更显重要,系统疗法在这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在现阶段,笔者不主张随意用中药预防,但在易感人群中,用系统疗法治疗宿疾,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对应对流感病毒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hhbffq 发表于 2009/9/29 01:41:12

余学医之始,是因肺病咯血,求治无效,遂购阅医书,欲谋自救、且习医的经历较多坎坷,学术思想的发展亦多曲折。约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初学医时,从张锡纯《衷中参西录》入手,多以时方应病家。临证稍久,觉其局限,转而学习清吴鞠通、王孟英之温病学说,用之临床,效失参半,亦觉其方琐细冗弱。自思,我国四千年医道之流传,其愈疾之术竟若是之疲弱乎?还是自己于此道未深入呢?饥渴之中,再研读《伤寒》、《金匮》见其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之实验学术,实逼近科学之堂奥,真是祛疾之利器。病又钻研唐代《千金》、《外台》诸书,其中质朴之学、实用之方,宜上接仲景,果能用之得当、亦有如鼓应桴之效。从一九三四作到一九四九年间,即专用古方治病,时起大症。益坚信中医之奥妙,原不在宋
元以后。因此,在多年中,对唐代以前医学愚衷款款,矻矻研求,不无收获。这是第一阶段。   以后,在不断的学习体会中逐渐感觉到专执古方亦有不足。一方面,临证时遇到疾病多,所持的方法少,有时穷于应付.不能泛应曲当;另一方面,经方中有侧重温补出,倘有认证不清,则必病随药变,持平以论,温、热、寒、凉,一有偏重,其失得是相等的。治病若先抱成见,则对真理的认识即不能正确,所谓“一尘迷目,四方异位”。对疾病的治疗,则难期完整的疗效。四十年代末五十代代初,经过读书临证和与同道商讨,认识进了一步,体会到了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清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必须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而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乱之繁,务实则能举沉寒痼疾之重。当时,曾对这一段学习与临证体会加以总结,认为:治重病大症,要用仲景的经方;治脾胃病,用李东坦的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总之,只有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选方用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这是第二阶段的认识。一九五四年以后, 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用于总结以前的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又有了新的认识。如认识到执死方以治活人,即使综合古今参酌中外,也难免有削足适履之 弊;但若脱离古方,又无规矩可循。要救此弊,需要有足够书本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研究用药制方的规律,找出使用的标准和范围,才能 活用古法。从中医治病取效多为复方这一事实出发,在药物配伍和方剂组织历史演变的痕迹中,寻求它的规律性。这是第3阶段的认识。这种研究,不仅可以为临床 一些病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而且可以使辨证论治的理论得到丰富和深化。”——摘自(岳美中医话集)

hhbffq 发表于 2009/9/29 01:42:12

全息汤在提高临床疗效与规避医疗风险方面是大有潜力可探讨的。小病调气血,大病治阴阳;全息汤调畅三焦气机,调气血好用,治阴阳还需补充有关成方。

hhbffq 发表于 2009/9/29 01:44:31

张鹏



               
#1   名师访谈录

我于2005年先后到山东省立医院,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延边大学医院,江苏炮车医院,清华大学二附院,平顶山中医院,平顶山颈肩腰腿疼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152医院学习.先将在薛老处学习部分内容贴上,以便大家交流
张:薛老,您当年是如何想到全息汤这一神来之笔的?
薛:我在临床治病的时候运用辨证论治,有时效果好,有时效果差,一直希望有一种有效而又无副作用的好的治疗方法治疗书中提到的各种疾病,方法简单,疗效可靠。这引起我的重视。后来有的病人即出现小柴胡汤证又有五苓散证时,将二方合并运用,效果远胜于单纯的小柴胡汤加减,便不断研究,相继引入一些方剂和药物不断的增删药物,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也进一步提高。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整体观——系统疗法——全息汤基础方——药物及加减。理,法,方,药形成系统。从学术层面看,理。法更居主导地位。有的读者,舍方药而去理法,自拟处方治疗疑难病,疗效良好。至于方,药,加减变化,更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在学术领域没有禁区,凡是实用有效的思想,理论,方法,方剂,药物,剂型都有价值,都有发展空间,各种学派自由竞争,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样,中医学才能欣欣向荣。全息汤是在追求疗效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于临床,疗效是检验一切理论,方法,方剂,药物的唯一标准。
张:薛老,当初您接触到了张颖清教授的全息胚理论了吗?
薛:没有。
张:这个方名是怎么命名的?
薛:主要是当时的全息照片修补术。即一长照片残缺不全时,依据其整体性可以将其还原,即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市整体的缩影,部分蕴涵了整体的信息,所以就叫全息汤了。张:薛老,我感觉此方说以“小柴胡汤”为轴线,倒不如说是“四逆散”。小柴胡汤只精简剩下柴胡,甘草,似乎“四逆散”更完整些。现在有一些伤寒专家提出“四逆散”应归入少阳病中,而《古本伤寒论》中此方名“柴芍枳草伞”便列在少阳病中。
薛:此可备一说,继续研究。在临床中逐步验证。
张:薛老,大家最感兴趣的是此汤最擅长治什么病?
薛: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胆囊炎、便秘、腹泻等,妇科病如盆腔性附件炎、宫颈炎、月经不调、不孕症等。还有肝病、肾病。用系统疗法效果都很好。你运用一年半年来来有什么体会?
张:我治疗冠心病多一些,效果挺好的,经治20条例仅一例无效。盆腔炎治疗四例均有效。不孕证治疗四例均在当月怀孕,生了四个男孩。对儿科效果好,很少见无效的。还有一些朋友反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效果好。我对2004年8月——2004年12月运用全息汤的情况做了个小结。因为病种太杂无法没个主标准。基本上以症状小时我痊愈;症状减轻50%以上为有效;服药4付症状减轻低于50%为无效,故不完全排除用药时间可能不够的可能。
中风:治4例,治愈0例,有效3例,无效1例
心脏病 :治9例,治愈7例,有效1例,无效1例
骨质增生:治3例,治愈1例,有效2例,无效0例
糖尿病:治2例,治愈0例,有效1例,无效1例
杂病:治11例,治愈6例,有效5例,无效0例
气管炎:治4例,治愈1例,有效1例,无效2例
肺气肿:治1例,治愈1例,有效0例,无效0例
盆腔炎:治2例,治愈2例,有效0例,无效0例
不孕症:治3例,治愈3例,有效0例,无效0例
丙肝:治1例,治愈0例,有效1例,无效0例
小儿腹泻:治1例,治愈1例,有效0例,无效0例
肺炎喘促:治1例,治愈1例,有效0例,无效0例
胰腺癌:治1例,治愈0例,有效1例,无效0例
头痛:治2例,治愈1例,有效0例,无效1例
甲状腺腺瘤:治2例,治愈0例,有效1例,无效1例
薛:感谢你为“全息汤”做了统计工作。其实全息汤只是一个范例。你们可以按照“疾病的整体观”使用“中药系统疗法”组出更多更有效的好方子来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问题。理法才是“中药系统疗法”的灵魂。我年龄大了,只是起个头,后面的事要靠你们年轻一代和更多的人来探索来完美,我要把我能留下来的都留下来,让你们少走一些弯路。
该帖已被作者编辑过

2006-8-15 14:40:50


=======================================================================
薛振声著(十年一剑全息汤)一书p293-294,不孕症医案。1999年5月,我同学电话求医,在电话交谈中,述其二子已结婚5年,刚结婚时,儿媳曾怀孕,做了人工流产。后总不能怀孕。到几家医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其月经如期,色正常,白带不多,唯经期下腹及两侧疼痛,经后痛止。其他未现明显不适。据其病情分析,为整体功能紊乱致下焦气滞血瘀,应予系统治疗,兼理气活血。寄去处方:
柴胡12克,白芍12克,桂枝10克,[瓜蒌仁10克](注:楼主腹泻,应改为瓜蒌皮10克)。薤白10克,枳实10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川厚朴10克,白术10克(根据楼主中气虚症状,白术应加至30克)茯苓10克(捣碎),猪苓10克,泽泻12克,生地10克,丹皮10克,甘草10克,大枣10克(劈开),生姜10克(引),[当归10克,川芎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注:这四味药不适合楼主病情,要减去;另须加:酸枣仁30克(捣碎),远志5克,五味子10克(捣碎),杜仲12克(切丝),川续断12克,怀牛膝12克,党参30克,黄芪12克,以治楼主失眠、腰酸、体虚乏力等兼症)。
嘱经期服药2~3剂(注:因楼主无经期腹痛症状,故此服药法不适合楼主)。后怀孕,但不足3 月即流产。流产后经期仍觉腹痛,仍按时服原方。又述其子精液检查,发现精子活动力较差。身体偏胖,无不适,小便多黄。是整体功能紊乱致下焦湿热。寄去处方:柴胡12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瓜蒌仁10克,薤白10克,枳实10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川厚朴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泽泻12克,生地10克,丹皮10克,当归10克,车前子10克,甘草10克,大枣10克,生姜10克引。两人共同服药。数月后又怀孕,后足月顺产一女婴,母婴健康。同学专门来电话报喜致谢。

hhbffq 发表于 2009/9/29 01:46:55

【本帖转自张其成国学网——http://www.zhangqicheng.com/zhongyi/quexing.html】名医辈出? 济世保民——新安医学如何承前启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贵才? 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
  
    安徽省新安地域,自古以来,名医云集,层出不穷,学派影响实深,波及面广,无论在理论或临床实践方面均有发挥,众多医家渊源《内经》、《难经》,师法仲景,融汇张子和外感、李东垣内伤、刘河间热证、朱丹溪之杂病,且治法灵活,疗效显著,脉络相承,各有己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出现了流派纷呈的新安医学世家,表现出浓郁的地域宗族色彩,成为新安医学中最有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之一。
  一、人杰地灵名医辈出
  新安医家以儒医群体和世医家族链为师承,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医学教育模式与特征,是新安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与源泉。自宋以来,数百年的世袭比比皆是,宗族社会的色彩在新安医学中有着鲜明的映证,世代相传,代不乏人。从宋代张扩始(约公元1058年~1106年),经张挥、张彦仁医术代代流传,到第四代张杲(约1149年~1227年)以儒医鸣世,其精心研究医学50余年,博览诸子百家之作,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著成《医说》十卷,享誉医坛,堪称“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其后人张舜华、李济仁、张其成传承衣钵至今,久盛不衰也传为杏林佳话。又如歙县蜀口曹氏外科,其先人曹启梧传于曹承隆,承隆传子崇竹、典成,子又传孙,历经六代而不衰;吴山铺程氏伤科(又称黄源村伤科),始于清.康熙年间程时彬、程时亨、程时中三兄弟。程时彬传子程士华,继传孙鹤生,曾孙永裕,相传十代,代不乏人;歙县黄氏妇科世家,始于宋代黄孝通。宋.孝宗时(1163年~1189年)为御赐“医博”,擅妇科,为黄氏妇科之始祖,其后代多以医为业,至今800余年,相继25代,代有传人,人称“医博世家”;闻名全国的歙县郑村“南园、西园喉科”,同样是家族世袭医业,有“一源双流”之称。指得就是清.康熙五十年前后,郑于丰、郑于蕃俩兄弟同业喉科。于丰住宅南园,世称“南园喉科”,于蕃住宅西园,世人称之为“西园喉科”,从此闻名于世,相传至今12代。又尤以南园郑于丰之子郑梅涧(1727年~1787年)继承家传衣钵,擅长用汤药和针灸疗法治疗咽喉疾病,开创了喉科学上的“养阴清润派”。其临床经验丰富,救危起死,不可胜数。著有《重楼玉钥》、《痘疹正传》等著作。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发行,并盛赞“清代喉科名家郑梅涧《重楼玉钥》这一著作在我国中医喉科中很有地位”。后世业喉科者,皆以此书为指导。郑氏“西园”喉科33世郑铎,34世郑公望、郑葶、郑园均业喉科,颇有建树。著名的医学世家还有歙县的余午亭、王养涵,吴正伦、殷世春等内科世家;许豫和、程公礼儿科世家;王履中“新安王氏医学世家”;休宁江家伦祖传22代妇科名医世家等等。新安医学的这种以家族为纽带的“人才链”特点,使得医业多有世袭,代传不衰,据不完全统计,自北宋以来,三代以上至三十多代的家传名医“家族链”有63条,记载名医300余人,众多的家族世医相传,对于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均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新安是程朱理学的桑梓之邦,文化底蕴丰厚,医家信奉儒学者居首。习医行事“一以儒理为权衡”,“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成为他们从儒学中学习做人的准则。因此,新安医家多以儒家伦理道德为规范,崇尚人文理性追求。他们特别重视从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宝库中吸取营养,很多医家利用自身由儒入医的优势,注重对古代医籍和医学文献的解读和诠释,对于前人的医学经验,努力加以总结提高,融会贯通,独树一帜。清.嘉道间婺源医家王桂元,12岁即通诵四书六经,尤精易理。名医俞塞谓学医不通易理则医术不精;吴澄自幼习儒,认为:“医之理即《易》之理”,其根据《易经》“易化而裁之存乎变,推之行之存乎通,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之意,著作名曰《不居集》。明代休宁大医家孙一奎,为汪机“固本培元”派的再传弟子,著有《赤水玄珠》、《孙文垣医案》、《痘疹心印》等重要医著。孙一奎认为:“易医同源”,十分赞同孙思邈“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之说。他倡导用《易经》太极理论解释“命门”,强调人体“理气合一”,注重人与天地之生生不息。明代歙县名医方有执,更是在先后两番丧内,5个子女又夭折于惊风急症,自己亦险遭病厄的逆境中,发奋攻医,乃竭20余年之精力,将《伤寒论》逐条改订,重新编排成篇,加之注解,写成了《伤寒论条辨》八卷,开《伤寒论》“错简重订派”之先河。另像吴正伦、程敬通、方博九、汪文绮、张柏、程国彭、程衍道、程嘉谟、汪昂等众多医家,都精通易理,以太极阴阳之说察寒热虚实,究元阳温补之法,为“固本培元派”、“时方轻灵派”、“医学普及启蒙派”的代表人物。总之,新安医学众多医家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和学术理论的创新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构成了徽州文化“五要素”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医学文化,而且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二、宝贵资源博大精深
  新安医学,古奥玄深,济世保民。新安地域,不仅历代名医辈出,医著浩繁,而且有着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据统计品种总数达1700余种,其中大宗药材400余种,且蕴藏量十分丰富,地道和珍稀品种如贡菊、白术、山茱萸、葛根、银杏、梅花、灵芝、蕲蛇、蟾蜍、穿山甲、灵猫香等60余种,堪称一天然药用动植物园。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视察黄山,提出了徽州文化“五要素”,同时又指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因此,要充分开发、应用好新安医学的宝贵资源,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

  一是对新安古、近、现代名医的医疗资料, 医案、方药、验方、民间单方以及绝招、绝技等进行收集、整理、总结、提高,按照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使其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确立科研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促进基础理论研究迈向应用科学研究,推动科研成果向医疗市场的转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收集历代新安医学医家资料,实物、著作、医案、处方、手迹、塑(画)像、图片等作为永久性陈列,建立“新安医学历史文化馆”(国医馆),既有史(文)学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不仅是对前人的总结,而且是对后人的昭示,为新安医学的研究和黄山的旅游经济服务。

  二是根据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的改变,重点研究、开发出对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呼吸系统疾病及癌症等)有显著疗效的新剂型(针、散、丸、膏、丹),解决传统中药煎剂品种单一、服用不便且“缓不救急”之弊。努力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和危、急重症(热、痛、血、厥脱、中风)的治愈率及抢救成功率和中药参与率。

  三是广泛深入地开展新安医学在养生保健、食疗以及抗衰老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利用黄山丰富的天然药用植物资源(如贡菊、白术、山茱萸、银杏、葛根等),结合临床开发出价廉、实用、有效的养生保健品。有资料表明,葛根含有丰富的异类酮物质,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雌激素,可对人体的内分泌进行调节,防止因雌激素下降而引起的疾病,如血脂升高、骨质疏松以及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而且异类酮还具有保护心血管和有助防治乳腺癌、子宫内膜癌作用。又如向日葵叶、棕榈皮均具有治疗脑溢血、高血压及甲状腺肿大的功效,而菊花与夏枯草配伍,研成粗末制成的药枕,可疏风清热,平肝潜阳,适用于神经性及紧张性头痛,不失为人们在现代社会竞争条件下的天然绿色保健良药。

  因此,深入研究新安医学灿烂的文化,利用黄山得天独厚的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出具有特定功效的养生、抗衰老的保健(药)品,使科研、医疗、康复保健、旅游购物“一条链”,为人类社会造福,为黄山经济发展服务,乃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历史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们迈进了新的时代,只有在创新中继承才能遵古而不泥古,只有抢抓机遇,才能在发展中“变易不居,生生不息”。
(《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4月25日)
新安名医“张一帖”源流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单位 :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 98 级中医内科专业 博士生 李梢
  中华医史杂志 2000年10月第30卷第4期 第208-210页

  
新安医学流派以地区命名,是中医学术、中医临床最为纯正的典型代表之一,地处“新安”(今安徽徽州歙县、休宁、绩溪、黟县、祁门 , 屯溪以及江西婺源等六县一市的古称 , 因祁门之新安山而名) , 远绍晋唐、金元, 时盛明清,波及民国。其历史持续之久、学术创新之丰、名医名著之众,在祖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新安医家家族链是新安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与源泉。据总结,新安医家家族链约50余条,记载名医250余人 。而其中临床尤为称著者 , 当推徽州歙县定潭“张一帖”内科。

一、新安名医“张一帖”概略
  徽歙张家世医医技精湛 , 治疗急性热病、内科疑难杂证有独到之功 , 向以“张一帖”之美名称誉于皖、浙、赣数省。自明嘉靖年间绵延至今 , 已传乘 15 代之久 , 盛誉播于远近 , 并时有韶光重现。《歙县志》、《新安名医考》、《新安揽胜》、《歙县风情》、《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等诸多史志、著述均将“张一帖”视为新安历代临床医家之翘楚。今安徽省黄山市“徽州新安医学研究所”及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文化馆”等亦将“世传张一帖”流传人物中面目可考者 , 绘像以志彰扬。
因此 , 以新安名医“张一帖”为典型代表 , 辨章学术 , 考镜源流 , 则不仅可依循此一脉络 , 深入探悉新安医学流派形成、世袭、发展之路径 , 丰富新安医学的文献史料 , 更可藉此纵深化研究 , 从中获得新的发现与认识 , 寻找并规范出新安医学、乃至祖国传统医学的根脉与方向 , 为辨析其将来之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新安名医“张一帖”源流考
  “张一帖”传为北宋名医张扩之后裔。张扩 , 字子充 , 歙县人。少好医术 , 尽得蕲水庞安时、蜀人王朴真传 , 治病多奇中 , 名震当时 , 尤以疗治伤寒见长。张氏之学术及诊疗经验与“张一帖”祖传医术颇有渊源。然谱传已失 , 此说仍待续考。今可考知“张一帖”名起于明代嘉靖年间 , 自张守仁 始 , 历明、清、民国至今 , 计 400 余年、 15 代的历史。张家世医代代勤于诊务 , 每无暇于著述 , 诸多临床验案、心得体会殊为可珍 , 然囿于家规 , 未得刊行 , 后“文革”之难 , 令众稿有所损毁。现遍搜有关著述 , 廓考其源流如下。

  得“张一帖”之名的始祖张守仁 ( 1550 ~ 1598 年 ),字立仁。享年48岁。为人淳厚,善济贫寒,明嘉靖、万历年间以医术鸣世。张氏之父亦以医为业 , 然名不甚广。立仁幼时随父习医数载 , 其后由乃父遣与各地名医游 , 在此期间《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10 余部医籍不离左右 , 得暇即沉浸其中 , 深思比勘 , 医术日有进境。此后可以神奇目之者 , 是立仁以其德术 , 逢遇机缘 , 得到一位扮为乞丐的异人亲授 ( 今歙县定潭“张一帖”诊所依然保留据传为异人所赠的“末药龛”、“仙人拐” ) , 由此医技大进。其时 , 百姓多困苦 , 屡有因饥寒、劳累所迫而致昏厥者。守仁公虽日夜救治不辍 , 终因病家众而未能尽救 , 遂以异人所授之术为本 , 并穷究医理 , 博采良方 , 精勤不倦 , 历 30 余年之证验 , 终研究出一粉状药剂———“末药”。此药由 18 味组成 , 号“ 18 罗汉” , 有疏风散寒 , 理气和营 , 健胃宽中 , 渗湿利水之神效 , 尤适于医治劳力伤寒 , 肠胃疾患等。并因守仁公对诸多内科疑难重症、杂病亦效如桴鼓 , 良多治验 , 故其时广受嘉惠的四方民众始誉之为“张一帖” , 意为疑难病症 , 得张氏验方一帖 (一剂) 即瘳。

  自此张家代代专攻医道 , 医技心法 , 口授心师 , 祖传末药及其它效验良方也随之代代相传 , 且有所增进。据其家谱 ( “文革”中有所损毁) , 参以史料 , 略其分歧 , 择之医学成就显著者 , 可考列守仁公之后 13 代正宗传人如下 :

  张凤诏 (1576 ~ 1643 年 ) , 字以挥 , 守仁次子。享年 67 岁。生活于明末、清初年间。天资颖悟 , 博闻强记。先攻儒学以为基 , 继习医术 , 传承家法。在劳力伤寒、急性热病以及其它疑难杂症如痹病、脏腑、经隧之病等方面积验颇丰 , 尤长于诊脉断疾 , 因而能聚众药之力专应一病 , 同时辅以不同剂量的祖传末药 , 功效弥著 , 令世人益感“张一帖”美名之不虚。

  张赓虞 ( 生于 1602 年 , 卒于清康熙年间 , 具体年月失考 ) , 字元良。少年从仕 , 不得意 , 乃从父凤诏公习医 , 并集家传医技编为歌诀 , 弃繁取要 , 使由博返约 , 便宜实用 , 有裨后世参习。晚年潜心向道 , 精研内练养生之术。生平奉祖训而以医济世 , 良多德报。
张康荣 (1640 ~ 1703 年 ) , 字光复 , 初字光礼。赓虞公之三子 , 其兄皆陨于少壮。康荣公毕生以四方行医出诊为乐 , 常倾囊赈济贫困患者 , 复从数十载临床中汲取良方效药以补前人之未备。康荣公因奔波劳累 , 积劳成疾。但晚年每遇患者 , 仍躬亲诊治 , 深得世人爱戴 , 故赠康荣公以字“光复” , 既颂其回春之妙术 , 又冀望其能早日祛疾康复、益寿延年。

  张灵汉 (1663~1731 年),字大继。因对祖上末药配伍之理论依据尚感有所不足 , 遂以精研药学为终生之念愿 , 亲赴深山采集中草药 500 余种 , 制为标本 , 描绘成像 , 结合临床实证 , 辑为《药典》一部 , 以求深入阐明诸药之药性、药理、主治、功用。惜祖训谨严 , 未得将之刊行。后罹“文革”之难 , 与其余诸作皆遭损毁。

  张锡 ( 具体生卒年月不详 , 行医于清雍正、乾隆年间 ) , 字世苕。幼时嗜武习剑 , 内练丹功 , 身强体健 , 加之医术超然 , 心性豁达 , 每将病家治愈后 , 又授其保健、养生诸术 , 为病家广为称颂。
张进德 (1730 ~ 1788 年 ) , 字文著。为彼时乡中名儒 , 通四书五经 , 兼修艺事 , 勤于笔耕 , 其医学著述以实用为旨 , 曾积祖上医技 , 参以己意 , 著成《张氏医综》五卷 , 继承先贤 , 启迪后学。进德公遵医不外传之家规而未将此书付梓 , 后在“文革”中抄走丧失 , 诚为可惜。传下的些许诗文稿、书画稿洋溢一派书卷气息。

  张魁寿 (1756 ~ 1818 年 ) , 字承怀。秉承庭训 , 济世活人。同时善于向民众普及医学常识 , 以弘扬医道家学。魁寿公尊《黄帝内经》为百家之祖 , 认为其中又以摄生为常人以及病家所易接受 , 故将《黄帝内经》中言辞晦涩者解以俗易 , 化入家传摄养之法 , 而家规只限于医术、医技 , 魁寿公因而得以将摄养之道教习乡民 , 裨乡民垂髫怡乐 , 置境桃源。“一帖”济世之名益盛。

  张觉之 (1798 ~ 1866 年 ) , 字启铨。魁寿公幼子。因少时聪慧颖悟 , 立志向学而为魁寿公所喜 , 教学相长 , 觉之公年甫 20 即名噪故里 , 求诊者遍诸周县 , 纷至沓来。旁参朱丹溪养阴派学术思想 , 于营卫论颇多创见 , 认为营卫本属一气 , 等等。然因耽于诊事而未志之著述 , 后世未能窥其全貌 , 深为遗憾。

  张秋林 (1823 ~ 1890 年 ) , 字志谓。虽尽通家学 , 精于治疗 , 然一生琐事扰心 , 又因其子春太体弱 , 积郁成疾。晚年曾拟校勘新安医籍未果。

  张春太 (1846 ~ 1912 年 ) , 字昌佩。幼即多病 , 因而参比己身 , 发奋习医。渐而学验俱丰 , 每经疗救 , 沉疴立起 , 声名广播新安。兼研古今各家医论 , 不拘陈法 , 以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泥于古法而不能变通 , 于医则多误人矣”。及至壮年 , 方得一子 ( 景余 ) , 遂悉心指授 , 以裨其子得传心法 , 渐造大成。
张景余 (1884 ~ 1948 年 ) , 字安全。幼即由父春太公发蒙 , 习医、学武并举 , 体格颇健 , 医术亦精。此时“张一帖”的临床成就已殊为卓越 , 融实践、理论、经验、体悟于一体。景余公不仅在急性热病、劳力伤寒、内科杂病等方面贯通家法 , 且旁通妇科而精之。例如 , 举凡妇人带下崩漏 , 尤其热入血室等证 , 景余公常取一束树根 , 刮用中间木屑 , 加红糖共煮 , 一日数服 , 然后卧床静息 , 笠日暮 , 崩血止矣。继以益气生血、健脾摄血之剂调治 , 不日愈。

  张根桂 (1908 ~ 1957 年 ) , 又名耀彩 , 字祥森。弱冠即闻达于新安诸邑。年且而立 , 皖、浙、赣各地求诊者云至焉。根桂公擅治急性热病、经隧之病及其它急危重症 , 立法强调除邪务尽务速 , 用药味精量重、剂大力狠 , 服药讲究选剂择时。常备有汤药、末药、丸药等不同剂型 , 择时服用 , 必要时辅以针灸 , 往往一剂即起疴回春。著名经学家吴承仕先生之痼疾经治痊愈后 , 对“张一帖”之高超医技、卓然德术感念殊殷 , 因而书联相赠 : “术著岐黄三世业 , 心涵雨露万家春” , 是为符实之论 , “三”则以言张家世医传代之众。祖传末药的配伍、制法经根桂公反复研验 , 又创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加减法 , 对外感伤寒、腹泻气滞、胃脘疼痛诸病症的医治更具神功。诊治痹病、肝病等内伤杂病的家传验方 , 经临床反复求证 , 亦倍增效验 , 如若神奇。“张一帖”由此也再现鼎盛之趋势。根桂公的部分学术思想及医学治验等由后人整理发表于《中医杂志》等刊物 , 颇有影响。但因后嗣及生活遭际之故 , 年未逾 50 即不幸逝世。

  张舜华 (1934 ~   ) , 根桂公之次女。为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副教授。舜华少时笃志行医济世 , 然张氏医术皆为传子不传女。根桂公因膝下唯一的子嗣夭折 , 常叹无后 , 郁郁寡欢。舜华不馁 , 终以其一贯之至诚、至孝、精勤、聪慧感动乃父 , 当地民众以“孝女香”形容舜华之感人精神。多年后遂悉得家传精粹。期间舜华黎明即起 , 出诊遍及山川 ; 日落而归 , 病客四方来迎。同时 , 少年伊始 , 历 30 年余载 , 自学、精研《内经》、《伤寒》、《金匮》、《本草》等经典医籍 , 实践与理论互作阐发 , 渐能不为家学所拘 , 医技弥精。她在家学的基础上 , 主张针、药并施 , 针灸应其急 , 药物治其本。对湿温伤寒证注重健脾宣渗 , 以冀脾健湿运 , 邪势得解 ; 对虚寒证每以大剂附子以壮阳 , 继则调治气血津液。对癫狂、脾胃病、妇科病等的医治亦独树一帜 , 发表的相关论文颇受医坛重视。 1958 年 , 她在有关领导的亲自关怀下 , 将祖传秘方之一无偿献出 , 以期造福更多民众 , 此举受到安徽省卫生厅、《安徽日报》等政府、新闻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表彰。 80 年代初张舜华调至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工作 , 其时数省、县之民众自发相送 , 依依惜别 , 殷殷盼归。

  根桂公次女舜华、婿李济仁皆为当代著名中医专家。李济仁由儒入医 , 原为徽州中医界之青年翘楚 , 屡起大症重候 , 颇得根桂公嘉赏。遂予教引 , 渐而切磋 , 再而结翁婿之谊。李济仁从事临床至今 50 余载 , 对于痹病、痿病、肝、肾疾患、淋浊症、心病等疑难病证以及妇科疾病等 , 其临证之效捷、学验之丰盛 , 俱称大家。同时出版专著 10 余部 , 主持的科研课题多次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李济仁现任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 为国务院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 500 名老中医、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学会“五老”之一、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省新安医学会名誉会长等。 1991 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舜华、李济仁育有四子一女 , 其中三子一女皆传承“张一帖”之家学 , 从事医学相关专业的科研、临床研究 , 并以长子张其成 ( 枨 ) 随从母姓以明举家之念愿。现徽州歙县定潭也仍有“世传张一帖诊所”普济世人。而周边民间至今广为流传的“赶定潭”一语 , 则道出了 450 余年来新安名医“张一帖”昌盛不衰之景况。

  在当今医坛, 渊源如此之深、传代如此之久、成就如此之著的世传名医已属较为罕见。祖国医学、医学流派曾多以此种形式为建构之一 , 因而“张一帖”的研究意义亦颇为重大。本文仅为源流考略 , 更多的、有价值的研究有待循此进入 , 则其事功 , 将不独一家一族之私幸也。

参考文献
1 李济仁 1 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 1 第 1 版 1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1999 ,12 1
2 李梢 , 李标 1 张守仁世承考 1 中医临床与保健 1 1990 ,2 (4):51 -52 1
3 庄华峰 1 吴承仕研究资料集 1 第 1 版 1 安徽 : 黄山书社 ,1988 ,3 1

新安名医“张一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潘秋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药报》 2006年5月15日

  
位于黄山脚下的徽州,晋时又称新安郡。古老的徽州承载了太多文化的印迹,程朱理学、戴震朴学、徽派建筑、新安画派诉说着徽州文化昔日的辉煌,而新安医学却仍在不断阐释着徽州文化的活力。它肇始于东晋,兴起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时期,以其名医辈出、医著浩繁而彪炳史册,享有 “天下名医出新安”的美誉。
  作为理学的发祥地之一,古新安的宗族制度十分严密,新安医家中世传医家众多,家族链发展堪称新安医学的一大特色。其中,歙县定潭“张一帖”一家被公认为历史悠久、当代影响重大的世医家族。张家世医医技精湛,医德高尚,治疗急性热病、内科疑难杂症有奇效,往往一帖(一剂)药而起沉疴,故被称为“张一帖”。
  “张一帖”传为北宋名医张扩的后裔,张扩曾跟随当时的名医庞安时学习,擅长治疗伤寒。到第四代张杲由儒而医,其著作《医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今可考知“张一帖”之名始于明嘉靖年间,张守仁对内科疑难重症、杂病的治疗有神效,并研制有 “十八罗汉”末药,此药由十八味组成,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营、健胃宽中、渗湿利水的神效。自张守仁始,历明、清、民国至今,已有400余年、15代的历史。
  至第13代传人张根桂(1908~1957年),更是名噪一时。他擅治急性热病等急危重症,临床勇于创新,祖传末药的配伍、制法经他反复研验,又创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加减法。喜欢使用两种不同剂型方药同治一病,讲究择时分服;重视针药并施,本标兼治。国学大师吴承仕先生,患痼疾遍访京师名医皆不效,回家乡歙县以后,经张根桂医治而愈,感佩之余,特奉赠一联“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张根桂心存仁厚,有时遇贫苦病人求医,不仅免费诊病赠药,还经常主动周济病人,他的声名远播皖、浙、赣数省。至今皖南民间尚流传一诗“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敲门一帖传”。
  张根桂之女张舜华,现为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素有“孝女香”之称,正因为其孝道和勤奋,才使其父改变了“传男不传女”的家规,悉得“张一帖”家法精髓。张舜华勤于临证,擅长治疗急性伤寒、肝病、胃病、妇科、癫狂症等疑难杂症,创制了许多高疗效的临床方剂。1958年她响应国家的号召,将祖传秘方无偿献出,此举受到中央领导以及安徽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表彰。
  张根桂的女婿李济仁教授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我国《内经》学、风湿病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新安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少年时代跟随张根桂学医,50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李教授主攻中医内科,对风湿病、肾病、肝病等治疗有奇效,尤擅治疗疑难奇病,如进行性营养不良症、多发性硬化病等。张、李二老伉俪情深,相扶相持,共创佳绩,传为杏林佳话。
  二老育有五个子女,都从事中医或与医学相关的工作。长子张其成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易学家、中医文化学家。长女李艳是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风湿病专科的学术带头人。次子李梃在歙县定潭开办“世传张一帖诊所”,医术远近闻名。三子李标现在美国波士顿大学从事高科技医疗产品的研发,其成果获得多项专利和奖项。幼子李梢现为清华大学生物信息所副教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岁月如梭,“张一帖”已经走过了450余年的历史。望着“世传张一帖诊所”进出的病人,听着周边民间流传的“赶定潭”,拨开尘封的历史,我们仿佛找到了新安医学弥久历新、长盛不衰的源头
。群星璀璨话新安——“新安医学”代表的医家及其著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李佛基
《中国中医药报》
  
    安徽黄山,群峰逶迤,岗峦叠翠,清澈的新安江水闪着粼粼波光流过屯溪……,俨然是一幅大画家黄宾虹笔下的山水画卷。原为徽州府治的屯溪现在是黄山市府所在地。环屯溪的歙县、黟县、祁门县、休宁县、绩溪县和婺源县六县古称新安郡,因境内有新安江、新安山而得名。春秋时期,新安地属吴国,吴亡归越,越亡归楚。秦、汉迭有更名,至晋太康元年改称新安郡,宋徽宗宣和三年复更名为徽州。建国后徽州地区区划数次更迭,现称黄山市,所辖县区除了歙、黟、祁、休 4 县还包括屯溪区、黄山区(原太平县) 。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不但成就了程朱理学、江戴朴学、新安画派,养育了著名教育家、学者陶行知、胡适等精英,创造了徽商四百年昌盛的奇迹,留下了美仑美奂的徽派建筑,还为中国、为世界的传统医学贡献了极其珍贵的“新安医学”。

    上世纪 80 年代初,邓大学教授首先提出要把“北华佗,南新安”作为安徽中医的优势加以继承发扬的战略构想。此后,安徽多次召开“华佗医学”和“新安医学”学术研讨会,“北华佗,南新安”成为安徽中医传承前贤、继往开来的重要支柱与历史靓点,并被正式写入《安徽省发展中医工作条例》。如果说“华佗医学”堪称一枝独秀的话,“新安医学”则是群星闪耀、璀璨辉煌。

    实际上, “新安医学”不是单一的学术流派,而是名副其实的“集团军”,应属地域医学范畴。著名学者李济仁教授主编的《新安名医考》收录新安名医多达669人,其中,255人撰写了医学著作461部。肇始于东晋,兴起于宋元,鼎盛于明清的“新安医学”,以其人才辈出的医家、不计其数的著述,将永载史册。
    现把“新安医学”有代表性的医家及其著作介绍给读者,以期共同继承,使其发扬光大。
  羊欣——“新安医学”的先驱
  张杲 ——历时三十六年撰《医说》
  王国瑞与《扁鹊神应玉龙经》
  程玠——进士出身的眼科专家
  江瓘——编纂我国第一部名医医案《名医类案》
  汪机——学贯丹溪东垣的医家
  徐春甫——编纂不朽巨著《古今医统大全》
  孙一奎——撰著《赤水玄珠全集》 阐发命门 三焦 相火
  方广——私淑丹溪的新安医家
  程国彭——《医学心悟》医界津梁患者慈航
  吴谦——编撰传世医著《医宗金鉴》
  吴澄——《不居集》创“理脾阴”与“外损说”
  郑氏喉科与《重楼玉钥》
  卢云乘、汪纯粹——钻研《伤寒》有所发挥
  许豫和——勤实践多著述的儿科专家
  程文囿——学验俱丰的临床医学家
  汪汲——博采历代广搜民间奇疾验方
  吴亦鼎——灸疗独树一帜
  汪宏——重四诊之首 著《望诊遵经》
  胡澍——著《内经校义》独出机杼
  胡雪岩——儒贾合一的药店经营者
  “张一帖”——新安医家家族链的典型代表
  结束语 —与时俱进在创新中继承“新安医学”
张杲 ——历时三十六年撰《医说》
  张杲,字季明,歙县人。南宋人( 1155年~1225年)。世医家庭出身的张杲以儒业医,精研岐黄五十余载,博览群书,留意于多种文史著作中医学典故等资料。收录既多,欲满一千,即编书以传世。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张杲34岁时撰成《医说》初稿。其后36年间,他不断修订、补充,蔚成大观,并加评论和自己临床体会。其时,张杲已年届七旬,始将《医说》定稿付梓。
  《医说》共十卷,分四十九门,记载了南宋以前名医116人,内容宏富,所搜集的资料注明出处,多可依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评:“取材既富,奇疾险证,颇足以资触发,而古之专门禁方,亦往往在焉”。此书曾传至朝鲜、日本等国。朝鲜在1488年刊行过此书,《东医宝鉴》也引用过。日本万治元年(公元1658年)亦曾刊行,足见该书影响之大。
   除《医说》外,张杲还著有《秘方奥旨》,是本搜集古代禁方、秘方的专书。
“张一帖”——新安医家家族链的典型代表
  说起新安名医 “张一帖”,至今黄山市一带老百姓常津津乐道。随年龄层次不同,口中称道的“张一帖”又有了辈份之差。“一帖”者,药症相符常常一帖药而愈病也。传承至今已15代的张氏,以其精湛的医技,治疗急性热病和内科疑难杂症屡获佳效而享誉皖、浙、赣数省。
   “张一帖”据传为北宋名医张扩、张杲后裔。今可考证之“张一帖”起于明嘉靖年间,自张守仁始,至今有400余年、15代的历史。张守仁(公元1550~1598年),字立仁,明嘉靖万历年间以医术鸣世。立仁精研《灵》、《素》与仲景之作,勤于实践,复得民间医生秘授,历30余年反复揣摩、临床验证,终于研制出一种粉状药剂——“末药”,此药由18味组成,号称“十八罗汉”,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营、健胃宽中、渗湿利水之功,尤其适用于劳力伤寒、肠胃疾患。张氏临证,辨证精,用药灵,往往一剂而直起沉疴,受惠病家遂誉之为“张一帖”。
   清末,“张一帖”传至第十三代,传人为张根桂,字祥森。张祥森对祖传“末药”加以完善,创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了疗效,扩大了使用范围。尤为可贵的是,张祥森一改张氏“传男不传女”的祖训,其十四代传人为其次女张舜华、婿李济仁,第十五代传人为其外孙张其成、李梢。张舜华、李济仁教授均执教于皖南医学院,为安徽省名老中医;张其成、李梢兄弟均为博士后,分别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和从事科研。“张一帖”传承历程成为新安医家家族链的典型代表,张氏代有传人长盛不衰也在杏林传为佳话。
结束语——与时俱进在创新中继承“新安医学”
   “新安医学”是祖国医学史中的一大奇迹,“新安医学”现象已引起国内医药学界的广泛关注。著名学者裘沛然、俞慎初、余瀛鳌、赵璞珊、陆肇基、王乐匋、吴锦洪、李济仁、程亦诚、许芝泉、林乾良等都对新安医家及其著作作过深入研究,见仁见智,卓识斐然。
   在黄山山麓不足1.3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域,进入21世纪,“新安”人口总和也不过百余万,何以能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产生如此众多的医家和医学著作?笔者以为,一是人才,二是教育,三是经济。这三大要素是“新安医学”兴旺发达的前提、基础和后盾。
   历史上新安地区有多次大的人口迁徙。如南北朝时期唐安史之乱,南宋迁都临安等,都使大批来自中原的士人遁入“新安”这块少兵革战乱的乐土。他们同时带来儒、道、佛、医等多元文化,它们之间又有程度不同的相互渗透,而以儒学居首。尊儒、崇道、礼佛、从医,新安士子或从其一,或兼而二、三,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新老新安人在这片相对稳定的世外桃源里,孕育出在宋、元、明、清时期在全国领先的文化。
   先进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古新安郡六县遍布书院、社学,据康熙年间统计资料:书院54所,其中,歙县14所、休宁11所、婺源12所、祁门4所、黟县5所、绩溪8所;社学472所,其中,歙县122所、休宁140所、婺源140所、祁门27所、黟县13所、绩溪30所。“学而优则仕”,历史上新安郡多状元、进士。教育成了医学兴旺发达的基础。“秀才学医,笼里抓鸡”,读书人科举不第学医有之,家贫辍学学医有之,登第为官后兼习医者亦有之。医者仁术,“学而仁则医”已深入新安读书人的潜意识。而学医的途径同样多元,或师承,或私淑,或自学,或家传。其中,家传而至祖传,成为“新安医学”中最有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之一。据统计,新安医家家族链达50多条,记载名医250多人。其中,除郑氏喉科、“张一帖”内科外,还有黄氏妇科、王氏内科、曹氏外科等。他们不但代代传承,还向国内其他地域辐射,成为走出新安的名医,如近代沪上名医王仲奇等。
   文化、教育发达必须以经济为后盾。昌盛达400多年的徽商为包括“新安医学”在内的“徽学”提供了经济保证。上述书院、社学的兴办,无不折射徽商为桑梓兴学慷慨解囊的心迹。“新安医学”的很多著作之所以得以付梓,往往也得益于徽商。兴学助医,成为一代又一代徽商不解的情结。
   历史正翻开崭新的一页,古新安郡已走进新时代。抓住机遇,在创新中继承才能“遵古而不泥古”,在创新中发展方可“变易不居生生不息”。笔者认为,对“新安医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献整理、出版上,而要文献整理出版与研究应用并重,要抓住新安前贤闪光的思路和宝贵经验,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补其不足,力求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新安医学”非一门一派医学的特点,坚持前贤的“百花齐放”与勤奋好学的传统,向兄弟省区的地域医学学习,新安医家家族间相互学习,并且借鉴现代医学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科学手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今天为群星璀灿的“新安医学”前辈而自豪,希望明天前辈能为我们在创新中继承而含笑。(全文完)

         

“。。。。。。今可考知“张一帖”之名始于明嘉靖年间,张守仁对内科疑难重症、杂病的治疗有神效,并研制有 “十八罗汉”末药,此药由十八味组成,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营、健胃宽中、渗湿利水的神效。。。。。。。”

评注:今笔者拿薛振声所著(十年一剑全息汤)一书的“全息汤”与未公开的“张一帖”之“十八罗汉”末药的主治功效“。。。。。。疏风散寒、理气和营、健胃宽中、渗湿利水。。。。。。”作个比较,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这就是为什么笔者对“全息汤”情有独钟的根本原因————“全息汤”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临床医疗风险!由此亦可见古人与今人在中医学术上是可以相互交流与贯通的!

hhbffq 发表于 2009/9/29 01:48:42

“。。。。。。今可考知“张一帖”之名始于明嘉靖年间,张守仁对内科疑难重症、杂病的治疗有神效,并研制有 “十八罗汉”末药,此药由十八味组成,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营、健胃宽中、渗湿利水的神效。。。。。。。”

评注:今笔者拿薛振声所著(十年一剑全息汤)一书的“全息汤”与未公开的“张一帖”之“十八罗汉”末药的主治功效“。。。。。。疏风散寒、理气和营、健胃宽中、渗湿利水。。。。。。”作个比较,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这就是为什么笔者对“全息汤”情有独钟的根本原因————“全息汤”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临床医疗风险!由此亦可见古人与今人在中医学术上是可以相互交流与贯通的!

hhbffq 发表于 2009/9/29 01:50:33

张一帖秘方不宣,但有其后代张其成博士后上央视宣传而名声一时大噪—————全息汤处方完全公开,然虽有毫不逊色之同等效果却至今很少有人重视,这就是当今浮躁社会之通病!令人长叹!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救命啊。。感冒进了重症监护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