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教学】知止版主教学研讨贴

2010/12/2 04:10|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1374| 评论: 0

摘要: 对于女性大家都不好意思谈论这个问题,由于受传统的影响,不愿去勾通它。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疾病越来越多。我们今天来勾通一下,让大家来了解这些知识,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调理和预防女性疾病。 妇女炎症患病 ...
【请教】知止版主教学研讨贴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作者: banxian   
时间: 2007/7/22 08:27     
标题: 致知止版主


看了你的大作觉得与李克绍、冉雪峰的理论成鼎足之势,疾病确实是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看了你说的太阴阳明的关系,深有所感。希望知止版主能够用一些实际医案解释一下,比如阳虚夹湿热,温阳潜阳,这些病机或是治法并存,而且在临床中很多病人的病情的存在这样的矛盾,希望你不吝赐教,我想大家也和我有同样地感受,期盼你的精彩回复(其他高手也请参与,说出你们的见解),不甚感激。
-----------------------------------------------------------------------------------------------------------------

作者: 知止   
时间: 2007/7/22 21:45     
标题: 回复 #1 banxian 的帖子


半仙?

李克绍老是我学习伤寒论》灯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他老的解惑论让我有了每一步学习。头一次看到“鼎足”这么慷慨的说法,着实是很晕!

我也没有大作呀,我发个帖子不过是把他老人家的观点更白话方式地说了一下,所以叫“学习总结”。对我学中医入门最有影响的就是李老,刘力红老师和三七生老师(不好意思,我自认为学中医已经开始入门了),所以我总结时还会有一些刘老师和三七老师的观点或说法。

冉雪峰老前辈的书我接触过,没有好好看,对他老人家不太了解。只知道是与张锡纯齐名真正大家。

兄提的问题我不太明确,所谓的阳虚夹湿热,半夏泻心汤证算不算呀?这个说法好象有点硬把一件事分成两件说,所以给说者和听者都带来麻烦。造成所谓的矛盾,这个矛盾来源于我们认识上的混乱。没有形成真正的整体观。

中阳虚,就会生内湿,湿阻久,就会郁热,表现为黄腻苔、口臭,甚到胃中热感。好象很多的胃炎大致就是这一套表现。湿是标,热更是标,根据程度考虑要不要兼治或兼治的用量。主要还是解决那个生湿的本。这种病情是现在很常见的了,我现在正在治一个痤疮很重的小姑娘,就是四逆汤砂仁生石膏加一点降肺凉血的药,吃了两周才开始后背的痤疮减少,面部的红色减退,大便开始成形,干姜用45克。这个病例可能看不出所谓的湿热,但病机都是阳明的热回不到太阴,因为太阴里面寒湿阻滞。湿象重的就仿半夏泻心汤的意思。应该都会有效。

这种病情没有什么矛盾,人体气机失序了,出现这些病情是很理所当然的。之所以认为矛盾可能是因为比较执着所谓的“辨证(型)论治”了。所谓的辨证辨出了湿热、阳虚等“证型”后,就把它们并列地理解,静止地看待了。

现在教材上讲的辨证分型就是高级一层的头痛医头、见病治病,属于“规范化中医”。见“证型”就想治“证型”同样是静止、片面的。
郑钦安医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都是讲真正的整体观的。当然伤寒论也讲,不过没有明显的直说。


温阳与潜阳,您可以以这个词在百度上搜一下,有一些介绍火神派医家的文章,说得很详细。
-----------------------------------------------------------------------------------------------------------------

作者: cgqhfwzhzh   
时间: 2007/7/25 19:58


我和楼主一样很喜欢知止版主的文章。“中阳虚,就会生内湿,湿阻久,就会郁热,表现为黄腻苔、口臭,甚到胃中热感”,精彩!
发现周围口臭的人很多,而且多黄腻苔。是否可以直接用附子理中?
-----------------------------------------------------------------------------------------------------------------

作者: banxian   
时间: 2007/7/26 09:10


谢谢知止版主,我还想请问一下你对"气化则湿亦化"的理解,以及临床应用.其次,"辛开苦降"这个治法也请谈一下
-----------------------------------------------------------------------------------------------------------------

作者: 莲华   
时间: 2007/7/26 13:56


“中阳虚,就会生内湿,湿阻久,就会郁热,表现为黄腻苔、口臭,甚到胃中热感”
请教斑竹,
脾湿会波及到肝胆湿热,于是湿热下注。其根源是脾湿。是所谓土湿木郁。
脾湿源于阳虚,多为劳室伤精和过食厚味而得,所以论治是要化虚热燥湿同扶正相结合。
然而燥湿清热和扶正孰先孰后,如何判定呢?

“湿热,但病机都是阳明的热回不到太阴,因为太阴里面寒湿阻滞。”
少阳厥阴的关系如何?
如何教阳明热回太阴呢?

-----------------------------------------------------------------------------------------------------------------

作者: 知止   
时间: 2007/7/31 12:15     
标题: 回复 #5 cgqhfwzhzh 的帖子


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能标本兼治最好。
-----------------------------------------------------------------------------------------------------------------

作者: 知止   
时间: 2007/7/31 12:36
标题: 回复 #7莲华的帖子


我也这样理解土湿木郁。

“所以论治是要化虚热燥湿同扶正相结合”这句我不太理解。如果要燥湿清热,一般是同时,比如一味黄连,或芩连都用,就可以了。如果确实是因为中气虚寒,还要和干姜同用。这种情况下的湿和热,湿是主要矛盾,湿去掉,热自己就回到太阴了。不用清它。所以下一个问题,如何教阳明热回到太阴,就是把它回去的障碍解除,机体的本能会让它回去。所以这种情况应该不要单独地考虑清热。如果胃失和降太久,可以帮助它降入,如用半夏、厚朴陈皮、砂仁等。

少阳和厥阴的关系,也是一个过种的两个方面。阴极生阳,初生之阳即是少阳。阴极,即阴收藏至极,其所收藏者,元气也。阴极时也是元气收藏最浓时,也许这个最浓的元气收藏态就是精吧,我是这样理解。这个精是体,它初起用就是少阳。阳一起用,阴的收藏之势即减,从阴的角度讲,这个开始减缓的阴气收藏态,是厥阴。这个厥阴出现的同时,一定是少阳起用的时刻,是同步的。在这个同步过程中,如果以出发起用的少阳之气郁滞为主要表现,如口苦咽干目眩胁痛喜呕等等,叫少阳病。如果是阴分有寒,使少阳升不出去(所以不现少阳证)那就叫厥阴病。厥阴病时毕竟里面有没有生发出来的阳气,它在阴分,所以会有“内热”的表现,如心中疼热、咽喉痛吐脓血或便脓血,或厥热胜复。表现如何只在寒与热的多少不同。

-----------------------------------------------------------------------------------------------------------------

作者: 知止   
时间: 2007/7/31 12:43
标题: 回复 #6banxian的帖子


气化,是人体正常时的生命过程。湿是邪气,正常时不该有。气化则湿化,就是使身体回到常态去,自然会没有湿邪。不一定就要辨出个湿来,然后去治这个湿。有点见痰不次痰,见血休治血.....那个意思吧。

辛开,是辛味药的本能。它到人体内就会起升、散的作用。

苦降,是苦味药的本能。人只要吃它,就会给体内气机带来降的作用。

这个治法就是说中气升降失职,要同时吃辛与苦的药,吃进去机体得到相应的调整。当然想要调整得好,就要用药比例与用量与病情相应。这种治法的要点就在开与降上,不在寒与热上。
-----------------------------------------------------------------------------------------------------------------

作者: 莲华   
时间: 2007/7/31 16:00


感谢知止斑竹,令我大受裨益。原来多迷惑者,是词汇同文义的隔阂,也或许是理解的方向和方法,您的语言,终于让我有些“脱靴骚痒”的体味了,谢谢您。

我所说的清热燥湿与扶正,是看到一些医案讲清虚热后,有体虚的过程,所以又要扶一下正气

是不是这样理解,是否实热清后则正气自复,虚热清后正气被损伤,或者,虚热虽不堪忍,但却不可以清?

关于少阳厥阴,我听到过一个词,叫少阳有湿,是不是就是肝胆湿热的别称?
-----------------------------------------------------------------------------------------------------------------

作者: 知止   
时间: 2007/7/31 20:09


比如白虎汤证,是个实热。白虎汤也可以说成是清热。但只说清并还不确切。芩连栀柏,都是清,为什么此时只用白虎呢,因为这个热的性质是在气分的浮张。这个浮张大热是哪里来的?当然是身体的“热源”--自家的东西--发出来的----是正气的一种异常状态。石膏知母的作用就是遏制正气发生这种异常。这个作用说成是“清”也行,说成是敛降、肃降可能更确切一些。说清是对这个异常的热象而言,说降是对那个本有的机制而言。

虚热,是另一种性质的正气异常,要调整的是导致这种异常的原因。不能只是着眼一个“清”。因为清是针对热讲的,而热只是个结果。所谓中医是治人,而不是治病,就是说中医不能只着眼于病证。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作者专门翻阅很多古籍,都没有“肝胆湿热”这个说法,好象这个词是在建国后统编的中医教材中才开始出现的。我没有去核实,但很接受这个结论。

在我理解,肝经  与胆经  中可以有湿邪阻滞,比如肝经行外的湿疹。但只提肝胆时,它们不应该有湿。湿就是太阴出问题才会有的。所谓的肝胆湿热不是个确切的说法,还是讲土湿木郁更能说明问题所在。

古中医的理论应该是很严谨的,宋元以后的说法花样就开始多了,中医“理论”据说从此就“丰富”了,但按陈修园徐灵胎的意见,这些书是应该烧掉的,这个我也赞同。当然不烧也行,但前提是不被它们的说法搞晕。

少阳有湿,在我看来也是个似事而非的说法。当然这只是我浅见。这样说的人应该不会这样认为。所以我也不明确上面两个词是不是一个意思。我目前认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讲医理非常好,可以先把这个看熟,这样再看到一些类似上述的词,结合它出现的上下下文,应该能知道它是在指身体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本文内容由 知恩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