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说一说小儿感冒

2010/12/16 04:19|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4481| 评论: 0

摘要: 孩子感冒,很多情况是风寒燥邪直接从口鼻侵入,并不是《伤寒》讨论的先由皮毛,再传腠理,再传胃肠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后来温病家讲的邪害清窍,外邪侵入人体,必然会遭到人身正气的绞杀,于是就会有发热咽疼、喉痒、 ...
孩子感冒,很多情况是风寒燥邪直接从口鼻侵入,并不是《伤寒》讨论的先由皮毛,再传腠理,再传胃肠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后来温病家讲的邪害清窍,外邪侵入人体,必然会遭到人身正气的绞杀,于是就会有发热咽疼、喉痒、流涎(包括涕泪)、咳嗽等症状,所以,有经验的家长一看见自家孩子鼻涕开始便浓,能咳嗽出大块的浓痰,就知道孩子的感冒就快好了,反而那些咽疼而少鼻涕、干咳而胸痛的孩子,将愈之期还需时日。
       孩子感冒不可避免,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应对。很多家长都在为应对孩子的感冒烦恼着,有的甚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缠缠绵绵反反复复。我将孩子感冒用药大致分为三种,按照这三种用药方法,孩子的感冒就容易痊愈,相反,如果背道而驰,就麻烦了。感冒初期,孩子微发热、咽干、流泪涕、微咳嗽,当避风寒,已经感冒了,体内的正气刚刚与邪气交锋,不能够再增加敌方的后援,当避风寒,并给与轻、清、淡的药。为什么药用要轻呢,中医讲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外邪是从口鼻而入,用重药行吗,本来可以用荆芥、竹叶、苏叶等轻飘飘的药,你一上来就是桑树根的皮,半夏的球茎,厚重的药一下肚子,气往下走,该去的地方不去,中医讲药过病所,或者诛伐无过;为什么药用清药呢,清字挂水,涤荡浊气,如枇杷叶芦根、白前、感冒了不是一把眼泪,就是一把鼻涕,或者一口脓痰,只能增加身体的水分,才能将正邪交锋后的战场打扫干净,得用清药,有人主张用温燥的药治疗感冒,桂枝二陈汤,姜枣汤,等等辛甘燥药,水能洗涤,火能灭迹,大火过后,灰烬还得用水来冲洗干净吧,好了,有人往灰烬里和点盐酸水泥,胶固不解在所难免。淡药是治疗孩子感冒最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不愿意喝,为什么不愿意喝,这是本能,味道过重,就伤人,讲深一点就是中药利用四气五味治病,主要就是利用偏性,味道越浓烈,偏性越重,对人的伤害也就越大,感冒,很轻微的疾病,伤害的是人身口鼻外层粘膜,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很平淡的药就能解决,中医讲的味淡走气分,味重走血分,就是这个道理,药味一重,无不害气伤血。很多小孩,只有感冒初期,适当给点清轻宣透的药,睡前服一点,第二天就没事了,有的甚至不需要服药,根本没有中期、后期。然而,让家长和医生头疼的感冒中期,有很多毕竟不可避免。原因大体分为三种,一是外邪强劲,伤害很厉害,正气不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就是用药不当,犯忌了,病没治着,反到伤害了正气,中医讲的资盗粮、酬寇金,或者引狼入室;第三就是外邪引动伏邪,这一种情况,就连许多医生都难看准,伏气为病最是外感精深之处。前面两种情况就不说了,重点讲一讲外邪引动伏气,因为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小孩、大人、老人,若遇上这种情况,治疗起来就更需要精深一点。很多中医人对于“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种伏气病张嘴就来,那么夏伤于暑,秋必病燥,是不是也可以想得通呢?暑为热邪,热邪伤人而不表现出来,原因就是邪有去路,汗孔张开,二便通利,升降出入都很正常,就不曾表现出病症;立秋过后处暑,处暑为天暑已尽,白露降,天气渐收,问题就表现出来了,深藏得暑热之气,不能从汗孔发散出来,所以,秋后多痢、多燥咳,无非暑热之气被外寒裹挟无法宣泄而为害人体,有两个方子可以点一下,杏苏饮,清燥救肺汤,一辛温而苦燥、一辛凉而甘润,教材中一治于“凉燥”,一治于“温燥”,其实,杏苏饮等辛温苦燥之药,可以宣通一下白露那种凉凉秋气,此种人外感次寒,内无伏暑之气,一两剂就可以了,注意中病即止,很快就可以痊愈;而清燥救肺汤之类,外感较轻,内伏之暑热最重,伤津液,燥气血,清解尚嫌过缓,升散毫不可犯,不然咳血便血最容易出现。伏气在内,入暮最容易咽喉干痒疼痛,肺燥不宁,口鼻出火气,大便或秘或溏或泻,只须清润。有书籍中便溏不可以用知母、玉竹等滑肠之药,咳嗽不可以用麦冬天冬等滋腻之药,可与不可,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而已。

本文内容由 世安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