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病案五则

2011/4/18 17:42|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4067| 评论: 0

摘要: 声明:本文是转帖,版权归原作者:唐洪星 所有。 原地址:http://www.studa.net/yixue/090913/14564762.html 最近学习 圆运动 看到的临床案例。贴来共享。 ============================================== ...
声明:本文是转帖,版权归原作者:唐洪星 所有。
原地址:
http://www.studa.net/yixue/090913/14564762.html

          最近学习运动 看到的临床案例。贴来共享。
===============================================
【关键词】  圆运动;古中医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出版后,笔者勤学不辍,细心体会,反复验之于临床,其效桴鼓相应。诚如本书主校李可老先生所言:我读彭子遗书,深感其不仅是医病之书,更是一册“医医病之书”,久历临床者读之,更如醍醐灌顶,格外亲切。犹如长者在侧,耳提面命,反思一生医事之成败,顿觉今是而昨非!以下病例是自己读彭子遗书的一点体会,以为抛砖引玉。

  例1,患者男,68岁,2008年10月20日就诊。
       症状:失眠6个月。患者入睡困难,易醒,伴心烦热,右侧头胀,有时头晕。纳减,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浮。
      
诊断:中虚,胆经寒而相火不降。
      
治疗:补中气,升肝阳降胆经
        方药:酸枣仁汤四君子汤加味。炒枣仁25 g,川芎10 g,当归10 g,知母10 g,党参15 g,炒白术10 g,云苓12 g,炙甘草10 g,制半夏25 g,焦三仙10 g,6剂,水煎服。药后病愈。

  按:此轴轮并运,补中气升肝以降胆之法也。人身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人身阴阳圆运动,左升右降胆经右降,相火才能下行,藏于肾水,人才能寐。然胆经降必得肝经升,必得中气正常。现患者中气虚,轴运不灵,肝阳弱而升气不足,胆经遂寒而不降。方用川芎温补肝阳以助上升,当归温补肝血以助川芎。炒枣仁补胆经相火,以助胆经下降。胆经不降逆而生热则心烦,右侧头胀,有时头晕,故用知母以清虚热。中气虚则纳减,故用四君子汤补中气,半夏降胃以助降胆经,焦三仙助四君以运中。脉虚浮是中气虚阳气不降之象, 虚者,肝阳不足之象。药后轴运轮行,圆运动恢复故病愈。
  中医认为,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但阳入阳出于阴有不同的情况,书中已在“酸枣仁汤证治推论的意义”一节展开论述。阳入于阴的前提是胆经相火降,相火不降则阳不入阴,如酸枣仁汤治疗因胆经寒而相火不降。还有因胆经热者,因胃气不降者。胃气降有助于胆经降。如由于阴虚或真水枯,则阳不能藏。阳不能藏则阳出于阴,阳出于阴则寤,因而失眠。此外,在临床上还有因肺经不降而失眠者,因肺经降也有助于胆经降。正所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也。

  例2,患者男,67岁,2008年11月4日诊。
      症状:患者每于晚卧床时感觉背部发热、出汗2年。脱衣裸露时才慢慢缓解,然后再作,严重影响睡眠。活动后气喘。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有脑血管病病史、冠心病史。舌质红,前部有裂纹,苔薄白,脉弦细,右大于左。
      
诊断:肝阴不足。
       治疗:补肝阴、调升降。
      
方药:四逆散一贯煎加减。柴胡10 g,枳壳10 g,生地15 g,生白芍12 g,当归10 g,川芎10 g,枸杞子12 g,沙参12 g,麦冬12 g,炒枣仁25 g,炒栀子10 g,云苓12 g,炙甘草6 g,3剂,水煎服。药后症状有所减轻,加淡豆豉15 g,薤白12 g,5剂。服完后症状已明显减轻。睡眠已有所改善,能睡3 h,背热在晨3 ~ 4时发作,但程度已轻。仍有轻度出汗。舌淡红,舌质裂纹已明显减少,脉弦偏细,左略小于右。加生龙牡各20 g,4剂而愈。愈后脉恢复正常。

  按:人身阴阳圆运动,后升前降,左升右降。患者肝阴虚,肝阳相对偏胜。背面发热,是阳升于后,不能降于前之象,汗出是木气疏泄也。阳不降不能入于阴则不眠。活动后木气上冲击肺则气喘。舌质红为热,舌裂纹是津伤,阴虚气滞故脉弦细,阴虚津枯故左细于右。方中地芍归芎润补木气调升降,乃木气整个圆运动之药。柴胡、枳壳调气之升降。枸杞子补肝血,沙参、麦冬降肺金以生肾水而补肝,枣仁助胆经降而入眠,栀子清热。火在水下则生气,火在水上则生湿,土湿则胆经更无降路,茯苓去土湿以通胆经降路,炙甘草补中以助升降。二诊时加淡豆豉以调中行滞,薤白助降金气以平喘。三诊时脉细已减,故加生龙牡降胆经以助睡眠,收敛以止汗。药后升降有序,圆运动恢复而病愈。

    例3,患者女,72岁,2008年11月3日诊。
        症状:背部有物压迫感5年。口干口渴恶心,纳减,食后有饱胀感。大便干,1~2天 1次,尿可。经中西医治疗乏效。舌质暗红稍干,脉虚涩。
           
诊断:中虚卫闭而不降。
            治疗:补中开闭降逆。
         方药:四君子汤合葛根汤加减,党参10 g,炒白术10 g,云苓10 g,炙甘草3 g,制半夏10 g,焦三仙各10 g,葛根15 g,生麻黄10 g,桂枝10 g,生白芍10 g,杏仁10 g,天花粉12 g,4付,水煎服。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仅下午3时以后略有压迫感。舌淡红偏暗,苔薄白,脉较前有力,续4剂。服后病愈。

  按:书曰:荣卫为人身整个圆运动。职司在肝肺,枢机在中气,根源在两肾。患者中气虚,轴运不灵,荣卫失和,卫气闭而膀胱经气不降,故背部有压迫感。中虚肾水不能上济故舌干、口干、口渴。中虚胃逆故纳减、恶心、食后饱胀。金气敛结不降故大便干,1~2天 1次。舌暗红脉虚涩为中虚荣卫失调之象。用四君子补中气以调和荣卫,生麻黄开泄卫闭,而降膀胱之经,桂枝益阳调荣卫,葛根助麻黄开卫气之闭生津液,芍药降胆经以调荣,半夏降胃逆,焦三仙运中,天花粉、杏仁清润降肺金,金降则诸经降,荣卫调。药后中气键运,荣卫调和,诸经降而不逆故病愈。

     例4,患者女,54岁,2008年6月23日诊。
     症状:周身无力、头胀、眼睑肿反复发作5年。发作时无力上下楼,甚至行走困难。伴头热,继之烦躁。呼吸时口内发凉,平素周身怕冷。口干不欲饮。中西医多方
治疗效果不佳。近1个月发作,并逐渐加重而求诊。刻诊:症状同前,眠可,纳减,大便干,2~3天 1次,尿清。有高血压病史,最高达180/100 mm Hg。现服硝苯地平、卡托普利。查:BP 156/76 mm Hg。精神欠佳,无力姿势,无其他异常体征。实验室检查正常。心电图示窦缓。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舌体略肿,苔薄白。脉沉迟弦细无力。
      诊断:肝阳虚风动。
      治疗:补肝阳息风。
       方药:桂枝汤加味。制附子6 g,桂枝10 g,生白芍10 g,炙甘草10 g,天麻10 g,钩藤15 g,生石决明30 g,太子参12 g,云苓12 g,栀子5 g,丹参15 g,生姜3片,大枣6枚。3付,水煎服。药后症状减轻,纳食略有增加,但五天来未解大便。加当归10 g,改太子参15 g。服1剂大便解,连服12剂,病愈。血压130/80 mm Hg。

  按:肝阳虚疏泄无力,木气不能左升,则行动无力。木虚生风,上冲则头胀、睑肿发作。所谓阳冲于上则虚于下。风上冲则少阳胆经、厥阴心包经不降则头热、烦躁。木虚而升降不遂则郁而克土,故纳减,生湿则舌肿不欲饮。疏泄无力则便艰。肝肾同源,肝阳源于肾阳。肾中相火不足,故全身怕冷、口内发凉、口干。尿清是内寒,舌边有瘀斑为血瘀之象。药用制附子补火以助阳,桂枝温升肝阳,白芍降胆经。肝胆升降,互为其根,胆经降则肝经升。栀子以清热,茯苓去土湿以通胆经降路。太子参、生姜、大枣补中气以运土气。生石决明、天麻、钩藤收上冲之风。丹参祛瘀以利经气升降。药症相符,故服3剂已见效。二诊时大便已5天未解,故加当归温补肝血以助疏泄通便。共用药15剂而肝阳足风不上冲,胆经降而运动复圆。

  例5,患者女,39岁,2008年9月24日诊。
      症状:周身起疱疹并反复发作3年。3年来疱疹反复发作,一般呈皮肤潮红、丘疹水疱,因痒搔抓而流滋、结痂并存。皮疹散布于全身,有的连成片,四肢尤为严重。反复用中西医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近20天来发作并加重,用糖皮质激素、康体多、维生素C、10%葡萄糖酸钙静脉点滴,氯雷他啶口服等治疗效果不佳延余诊治。刻诊:周身见遍布大小不等的疱疹,间有丘疹、结痂、抓痕,四肢尤多,皮疹周围皮肤发红。伴有瘙痒,夜间尤甚,影响睡眠。性急易怒。纳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腻。脉右弦滑,但尺少,左弦细。
     诊断:木枯金败,湿热。
     治疗:润补肝肾,清热燥湿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生地30 g,生山药30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生白术10 g,云苓15 g,泽泻15,当归10 g,生白芍12 g,川芎10 g,苦参15 g,生苡仁30 g,乌梢蛇20 g,黄芩10 g,黄连6 g,巴戟天10 g。7剂。
      二诊: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水疱已皱,但夜痒仍甚。舌脉同前。效不更方,续7剂。
      三疹:症状续减,舌质暗红,苔薄稍淡黄,脉同前,但左细已减。生地30 g,生山药30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云苓10 g,泽泻10 g,炒白术15 g,当归10 g,生白芍15 g,川芎6 g,生何首乌30 g,乌梢蛇20 g,黄芩10 g,黄连6 g,巴戟天5 g,黑豆30 g。7剂。
      四诊:症状续减,干痂已脱落,皮肤留有痕迹,夜稍感痒,但不影响睡眠。舌淡红,苔薄白。脉同前。续11剂。
      五诊:诸症消失,但左脉似稍显细,故续服12剂,隔日1服。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患者平素情怀不畅,木气郁而伤阴,疏泄失常故皮疹反复发作,性急易怒。木郁克金,金气败而不收故现疱疹。夜痒甚为热和肾虚,皮肤潮红、舌质红为热,右脉为木枯金败生湿之象,左脉为肝肾虚象。生地润木气,调疏泄,而保水气。生山药补肺金,助收降而生水气。肾水充足而生肝木,使肝阴得补。萸肉敛火调疏泄。山药、白术、云苓、苡仁、泽泻、苡仁补肺、健脾除湿。因肺金败而收降不能,木金升降不遂,土气郁而生湿也。归地芎芍润肝血而助升降调木气,何首乌补木气能通能敛,黑豆养中养木平疏泄,乌梢蛇调滞气。芩连苦参清热去湿。巴戟补肾虚,因右脉尺少故也。用药后使升降协调运动复圆,故症状很快缓解,疱疹去后减苦参、苡仁。前后共服45剂,诸症消失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 本帖最后由 仁鹰 于 2009/11/26 22:26 编辑 ]

本文内容由 仁鹰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