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理瀹骈文》“三焦疗法”赏析

2011/4/20 21:14|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3367| 评论: 0

摘要: 作者:李古松 “昔叶天士用平胃散炒熨治痢,用常山饮炒嗅治疟,变汤剂为外治,实开后人无限法门。吾之用膏,即本于此。”此即吴师机受叶天士影响,用膏贴外治的依据。吴氏经长期实践,融会古法,集外治法之大成 ...
作者:李古松


“昔叶天士平胃散炒熨治痢,用常山饮炒嗅治疟,变汤剂为外治,实开后人无限法门。吾之用膏,即本于此。”此即吴师机受叶天士影响,用膏贴外治的依据。吴氏经长期实践,融会古法,集外治法之大成,著《理瀹骈文》,首倡三焦分治,统治内外诸病的“三焦疗法”,其方法众多,优于内服,可作为我们临床学习与借鉴。

吴氏据《内经》“气血流通”理论,三焦分治,方药各异,体现了三焦统治的整体观。

1治上焦之病用嚏法

吴氏云:“嚏法泄肺者也,可以散上焦之雾,通天气,而开布宗气以行呼吸。”常用皂角细辛等,“以药研细末,口畜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盖“上焦如雾”,有蒸化、敷布营养充身、熏肤、泽毛的生理特点。若上焦感邪,则生理功能失常,而产生病理变化。经用“连嚏数十次,则腠理自松,即解肌也;涕泪痰涎并出,胸中闷恶也宽,即吐法也。盖一嚏实兼汗、吐二法,不必服葱豉汤也”。“嚏法开也,在上在表者也,可以宣发阴阳之气也”。可见吴氏用嚏法治上焦之病,是取其散邪解肌之功,即《内经》言“气出于脑”,“因其轻而扬之”之意。鼻为肺之外窍,司呼吸出入之门户,周身脉络“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吴氏主张对中下焦之病,亦可变用嚏法,他说:“嚏法可以升清,清升而阳乃不壅于上,陷于下也,不至有降而无升也,亦可降浊气从上而下也;又上窍开,而下窍亦利也。”实践证明,临床急诊见有“气厥”者,用皂角末或胡椒粉取嚏,可升清降浊于瞬间;癃闭腹胀者取嚏,乃“提壶揭盖”之法,即所谓“上窍开,而下窍亦利也”。上焦病治法,还有涂顶、点眼、塞耳、罨眉心、敷手腕等法。用膏药有:清阳膏贴太阳、风门,以治上焦病等。

2治中焦之病用填法

吴氏云:“炒、熨、煎拌与敷之法,理脾胃者也,可以疏中焦之沤,通天气地气而蒸腾营气,以化精微。”常用葱、姜、豉、盐等,“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缚脐上为第一捷法”。盖“中焦如沤”,有纳谷、沤渍、泌糟粕、化精微的生理特点。若中焦受病,则运化功能失常,而产生病理变化。经用填法(包括炒、熨等)缚脐眼(神阙穴),则理脾胃,腾营气,化精微。填法,现代亦称脐疗,如:散表寒,用葱白生姜等;温里寒,用肉桂附片干姜等;消食积,用莱菔子、莪术等;驱虫积,用乌梅川椒槟榔等;截疟,用常山、半夏等;活血,用当归川芎红花等;补虚,用人参黄芪甘草大枣等;自汗盗汗,用五倍子等;阳痿,用吴茱萸、肉桂等,不胜枚举。脐(神阙)是冲、任、督循行之域,可谓“一源三歧”。故脐疗能使药效直达病所,周身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处不至,可以“补内治之不及者”。中焦病治法,还有熏脐、蒸脐、布包轮熨等法。用膏药有:金仙膏贴胸、腹,以治中焦病等。

3治下焦之病用坐法

吴氏云:“坐法,泻肾者也,可以决下焦之渎,通地气而流行卫气,以司开阖。”常用葱(捣)坐身下治水肿,水从小便出;用艾坐身下,微火烘脚,以止水泻;用补中益气汤煎汤坐熏治久痢、血崩、脱肛等。“以药或研或炒,或随症而制,布包坐于身下为第一捷法”。盖“下焦如渎”,有分泌清浊、化二便及其排出的作用;又有保证中焦受纳水谷与上焦蒸化营气、化精微的生理特点。营周不休,如环之无端。因此,吴氏认为:“若内服药不能达到,或恐伤胃气者,或治下须无犯上、中者,或上病宜釜底抽薪者,更以坐为优矣。又如鼓肿及秘结,有煎药水倾桶中坐熏者,即用峻药(芒硝大黄等),亦不至大伤元气。”下焦病治法,还有兜肚、暖腰、摩腰等法。用膏药有:散阴膏贴足心、脐眼以治下焦病;行水膏贴胸、脐以治三焦湿热;云台膏以治外症等。

综上所述,吴氏的三焦分治法,论证了三焦与营卫气血的流通关系,虽分治三焦,并未机械地割裂三焦。如:上焦之病,可从下治;下焦之病,可从上治;中焦之病,可上下分治;亦可三焦并治。因之,《理瀹骈文》“三焦疗法”的功能,应作统一观,总是与脏腑相关。笔者认为:三焦总司气化,虽有“孤府”之称,然其网状功能,循环全身,营养排废,……并不是孤立的。临床上掌握了脏腑间同时治疗的整体功能,收效尤捷。

本文内容由 梁知行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