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其脾为约

2011/6/1 02:06|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1911| 评论: 0

摘要: 四季脾旺不受邪,或者少受邪,或者受邪还能逐渐自愈,《伤寒论·辨太阴病》有一段论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 ...
四季脾旺不受邪,或者少受邪,或者受邪还能逐渐自愈,《伤寒论·辨太阴病》有一段论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假若脾家不实,腐秽就不能够及时清除,问题可大了。

脾家不实叫做脾约,《伤寒卒病论》脾约的“约”和《吕氏春秋·审时》中“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的“约”是一个意思,是虚弱,是病态,不结实,不旺盛,不强壮。也有人解释为“约束”,譬如刘力红教授,在他的《思考中医》中这样解释:“约是什么意思呢?约就是约束的意思,脾约就等于把湿约束起来了。”在我看来刘教授或许是求深反晦了。

关于脾约的概念,目前最普遍的解释是:脾虚津耗、肠燥便难。 柯琴在《伤寒附翼·太阴方总论》有关论述,对“脾约”的辨证论治影响深远:土为万物之母者,以其得和平之气也,湿土不能生草木,然稻藕菱芡等物,亦有宜于水者,若燥土坚硬,无水以和之,即不毛之地矣。凡胃家之实,多因于阳明之热结,亦有因太阴之不开者,是脾不能为胃行津液,故名为脾约也。承气诸剂,只能清胃,不能扶脾,如病在仓卒,胃阳实而脾阴不虚,用之则胃气通,而大便之开阖如故。若无恶寒自汗烦躁、胀满、谵语、潮热等症,饮食小便如常,而大便常自坚硬,或数日不行,或出之不利,是谓之孤阳独行,此太阴之病不开,而秽污之不去,乃平素之蓄积使然也,慢而不治,则饮食不能为肌肉,必自消瘦而死。然府病为客,藏病为主,治客须急,治主须缓,病在太阴不可荡涤以取效,必久服而始知,盖阴无骤补之法,亦无骤攻之法,故取麻仁之甘平入脾,润而多脂者为君,杏仁降气利窍、大黄之走而不守者为臣,芍药滋阴敛液,与枳朴之消导除积者为佐,炼蜜为丸,少服而渐加焉,以和为度,此调脾承气,推陈致新之和剂也,使脾胃更虚更实,而受盛传导之官,各得其职,津液相成,精血相生,神气以清,内外安和,形体不敝矣。

柯琴对于脾约,以及治疗脾约的麻子仁丸的解释是超群的。

然而人们将“脾约”仅仅局限于脾阴虚而大便难,似乎太过狭隘。譬如太阴病自利不渴,或者便秘不渴,根源在于脾阳虚,是否可称为“脾约”?  再如太阳病,证象阳旦,脉浮、自汗、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根源在于脾家阴阳两虚,可否称为“脾约”?毕竟土者为万物之母,幻象丛生而根源在此。

本文内容由 世安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