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十枣汤辨

2011/6/17 19:14|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9563| 评论: 0

摘要: 上周我们开的方剂课,老师就提了一句十枣汤。老师说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十枣汤要把这三个同样是逐水的药放在一起,老师的治学态度很诚恳,令我敬服。方歌这样说“十枣逐水效力佳,甘遂大戟与芫花”,学生我在下面就犯 ...
上周我们开的方剂课,老师就提了一句十枣汤。老师说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十枣汤要把这三个同样是逐水的药放在一起,老师的治学态度很诚恳,令我敬服。方歌这样说“十枣逐水效力佳,甘遂大戟与芫花”,学生我在下面就犯嘀咕了,怎么可能把芫花排在大戟的后面!带着这个疑问,我去查了《伤寒论》的原文,三味药的排序与方歌所述果然不一样——芫花、甘遂、大戟。
    这样一来,整个方子就明朗了。三味药的确都是逐水,但是立足点不一样。之所以是方而不是药,即是各尽其长,用家师的一句话“阵中之兵,以一当百”!
    就按仲师的排序说吧。芫花,生于春初,春天走的时候也就谢了,所以它得春气之全。其实所谓“得春气之全”的药有的是,可为什么就它是逐水的,原因就在于芫花不仅是得春气,而是藉春气之体以行风化之用,自古有句话叫“风生水起”——风一动,水就走了,所谓子母相随便是。要是粗略的打比方,芫花就好像强力胶,把风和水粘在了一起,风行则水动。
    然后便是甘遂。甘遂是苦寒的药,和甘差得很远,却以此为名。药的味,也是分体用的,甘遂的甘,就在于其能为中土之用,而不是炒菜那个甘。什么叫为中土之用呢,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益土治水。然而这个“益土”可不是水来土淹,那样不但无益反而有损。而是像先圣大禹一样,开经引渠,因势利导,这样人不治水水自安了。挖条水渠出来,就是甘遂。
    最后就是大戟了,大戟归根结底就是泻肝气。“实则泄其子”,大戟厉害的地方就是在这里,能通过泻肝气,把肾水都泻掉了。之前怀疑药排序错了,就是在这里产生的疑问,大戟都已经把水泻了,干嘛还用芫花引动风木呢?
    三味药的确都逐水,但是走的路不一样,十枣汤,说十枣阵也不为过吧。先用芫花把水木抱在一起,一动俱动;再用甘遂疏通水渠,保障道路畅通无阻;最后用大戟在风木上做番文章。就好比打枪,先装子弹,再调整弹道,最后扣扳机,各有各的用意,顺序是断不能乱的。
    以前和我姐讨论过十枣汤为什么用枣不用甘草,有人觉得是因为避讳十八反,学生个人的看法倒是有所不同。仲师在别的方子如甘草半夏汤也曾甘草甘遂同用,怎么就不避讳十八反了呢?《本经》明言了十八反不假,可他也没说反就不用啊!恰恰很多时候,病邪在里面拒不出战,正要在自己阵里先“反”一下,以诱敌出击。甘草甘遂同用,即取其相战之意!
    各种果类里面,大枣是很难榨出汁的,它对水天生有一种挽留的力量,古人的话叫缓阴。要知用兵最忌破釜沉舟自断后路,在这里用大枣,实为古圣苦心。
   

[ 本帖最后由 白药子 于 2007/3/17 17:33 编辑 ]

本文内容由 白药子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