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中医的派别

2011/8/11 17:46|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1412| 评论: 0

摘要: 中医的派别 作者:华景珍 俗话说:「癞痢头的儿子,自己好。」意思是说,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即使是长了癞痢头,还是最好的孩子。另外有一个说法:「家有敝帚值千金。」也许这是人类的通病吧!人们总认为自己 ...
中医的派别

作者:华景珍


俗话说:「癞痢头的儿子,自己好。」意思是说,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即使是长了癞痢头,还是最好的孩子。另外有一个说法:「家有敝帚值千金。」也许这是人类的通病吧!人们总认为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尽管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但主观上人们都这样去认识。

传统医学的领域里,这种现象更是普遍,医生与医生之间,大部分人谁也不服气谁,都认为自己是最高明的。但是有少数的医生他不是这种心态,而是孜孜□□时时以病人为念,总觉得自己医术不够精,对病人的医疗不够好。因此不断研究,不断精进,这样的医生就是人间难求的「良医」了。譬如,清朝的徐灵胎就是这样的大夫,与他同时的名医叶天士,盛名超过他许多倍,诊所更是人满为患。徐灵胎慕名往访,结果可知,有名的「名」,不一定是明白的「明」。慈济证严法师在慈济医院开始营运后也曾慨叹:「名医易寻,良医难求啊!」良医除了高明医术外,还得有高超的医德为衬。

中医因为代代相传,每个医生的诊病方法不同,用药习惯不一样,使用处方也差异甚大。有的人主温补,有的人善攻下;有人欢喜用凉药,有人偏爱热方。因而生出一些派别来。有一个用时间来分的派别最简单,就是经方派时方派。所谓的经方派,就是这个医生习惯于使用唐朝以前的处方,使用比较古老的方子。而时方派,是医生习惯使用明朝以后医生所留下来的方子治病。经方派和时方派最大的差异是他们的用药方式,经方派的人以黄帝内经伤寒论千金方医书与方书为指导,所开的处方药味少、药量重,治病效果非常显著。

而时方派随著时间的推移,越来开出的药方药味越多,份量也越来越轻,有些医生开起药来三分、五分的。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败坏思想,越来越明显。

从古自今,每一朝代都有经方派的医生。因为他们医术水平接近古人,诊断准确、用药大胆,处方讲君臣左使,像作战那样,有前锋、后卫的,疗效也好。如果我们有缘碰到这类医生,有时候会觉得,他们有一点恃才而骄。实际上他们真的是这一领域中的佼佼者,当然医术好又谦卑的医生也有,只是更稀有就是了。比较不好的是,承传了人家的骄气与权威,却没有学习到那深奥的医术,这样的医生社会上也不少。一般不懂医术的人,无法分辨,常常被他蒙蔽,以致损失大量金钱,却治不好病。

对经方派而言,他们是不太看重时方派医生。他们认为时方派医生诊病不够精确,用药缺少章法,治病疗程一般又比较长。除非是治疗肿瘤或五劳七极之类的慢性病,经方派医生医病讲速战速决,不会拖拖拉拉。

至于按照医生用药习惯来分的派别的时方派医生,如李东垣的补土派等等,都是因为离真正古代的医道越来越远,治病的局限越来越多造成的。人体禀赋不同,五脏六腑各殊,怎么可能都是寒凉体质,光用温补;或者全为实症,一派攻下呢?基本上,是医理不够通透造成的。医生这样分派别,不可思议!

现在,西方医学的引进,那些以西方医学为基础的现代中医师,所谈医理东西混杂,看起来有它的一番道理,治病也不是完全没有效果。只是看在识者眼里,非驴非马,似是而非,不知道长此以往,中医会变成甚么样子?就像修炼,这么多的法门,人们已经迷失了方向,越修离道越远,修炼的人已经不懂得辨别真假了。

奉劝有心的习医者,真正地去访明师,学习纯净的上古医术,传承老祖宗的智慧,做一个道地的上工。我们也希望身怀绝技的中医师,把所知所能不吝惜地传承给下一代。想想,我们人能在人间呆多久?为甚么不让后代子孙接受更好的照顾呢?

本文内容由 精气神 提供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