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伤寒学条文整理 (参考书:主编 太阳病篇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二、太阳病分类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阳病本证 (一)桂枝汤证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二)桂枝汤禁例 1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下)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三)桂枝汤证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3、桂枝加附子汤证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4、桂枝去芍药汤证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6、桂枝新加汤证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 (一)麻黄汤证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二)汗法禁例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三)麻黄汤证兼证 1、葛根汤证 2、葛根加半夏汤证 3、大青龙汤证 4、小青龙汤证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 (二)辨寒热真假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三)辨虚证实证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四)表里先后治则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五)标本缓急治则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一)栀子豉汤类证 1、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2、栀子厚朴汤证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3、栀子干姜汤证 4、栀子汤禁例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四)葛根芩连汤证 (一)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4、桂枝加桂汤证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二)脾虚证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3、小建中汤证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4、桂枝人参汤证 (三)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 2、茯苓四逆汤证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3、真武汤证 (四)阴阳两虚证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茯苓甘草汤证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一)桃核承气汤证 (二)抵当汤证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鞭,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三)抵当丸证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一)结胸辨证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上) (二)热实结胸证 1、大陷胸汤证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2、大陷胸丸证 131、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音瘛,通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3、小陷胸汤证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三)寒实结胸证 141.…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下) 附:脏结证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二)热痞证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附子泻心汤证 2、生姜泻心汤证 3、甘草泻心汤证 (四)痰气痞证 (五)水痞证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九、火逆证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憟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鞭,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十、欲愈候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疑似证 一、十枣汤证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二、瓜蒂散证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鞭,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太阳病欲解时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附:备考原文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鞭,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鞭,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阳明病篇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三、阳明病脉证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热证 (一)栀子豉汤证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二)白虎汤证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四)猪苓汤证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1、调胃承气汤证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小承气汤证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鞭,鞭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鞭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3、大承气汤证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麻子仁丸证 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鞭也。 (三)导下法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鞭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四)下法辨证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鞭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鞭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鞭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鞭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五)下法禁例 205、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三、阳明病寒证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鞭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四、阳明病虚证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变证 一、发黄证 1、茵陈蒿汤证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栀子柏皮汤证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4、小柴胡汤证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二)寒湿发黄证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三)火劫发黄证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二、血热证 (一)衄血证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必衄。 (二)下血证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三)蓄血证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阳明病预后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阳明病欲解时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附:备考原文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鞭,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少阳病篇 少阳病辨证纲要 一、少阳病提纲 二、少阳病治禁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病本证 一、小柴胡汤证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鞭,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二、小柴胡汤禁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少阳病兼变证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二、柴胡桂枝汤证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三、太阳少阳并病刺法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鞭,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四、大柴胡汤证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鞭,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五、柴胡加芒硝汤证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六、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