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中药的“人事档案”

2011/9/20 03:50|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709| 评论: 0

摘要: 作者:程超寰 在中药的世界里,有几种药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对这几个人名的“人事档案”进行一番考察,也许会引发我们的兴趣。 徐长卿之名始见于汉《神农本草经》。李时珍曰:“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 ...
作者:程超寰

在中药的世界里,有几种药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对这几个人名的“人事档案”进行一番考察,也许会引发我们的兴趣。

徐长卿之名始见于汉《神农本草经》。李时珍曰:“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可见,这是一位悬壶济世的郎中。

杜仲之名源于传说。李时珍曰:“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义。”因服药而得道,可见杜仲是一位修炼者。在佛教和道教中,都有“得道”这一概念。佛教谓修行得道可以成佛,道教谓存神炼气得道可以成仙或长生。从“思仲、思仙,皆由此义”之句辨之,此君应是一位道教徒。

使君子功能驱虫。宋《开宝本草》曰:“俗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多是独用此物,后来医家因号为使君子也。”此释颇为存疑。首先,潘州姓郭的那位被称为“使君”。使君,在汉代用于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专门作为对州郡长官的尊称。“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旧时文人虽多亦儒亦医,但官至州郡,干部级别那样高,还会有空闲去做儿科郎中,这颇有点不可思议。其次,在“使君子”之名问世前,后唐侯宁极《药谱》中此物已有“史君子”之称。“史”和“使”虽然读音相同,但用在药名中,释义却完全不同。“史君”,不过是一位姓史的先生;“使君”,则高官显位,不是谁都可以随便称的。尤其是,“史君子”成名在前,过了不过几十年,却变成了“使君子”,且出典还说得有根有据。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个“潘州郭使君”会不会是“史君”“攀高枝”而演化出来的故事呢?

何首乌之名的传说源于唐李翱所著《何首乌传》,谓此药本名交藤,后顺州南河县一位名叫何首乌的老叟服用后长命百岁且头发乌黑,故将此药更名作何首乌。

如果说上面介绍的那几位都是无名之辈、无从考据的话,那么草药刘寄奴所引出的这一位可是一个有名有姓、有档可稽的大人物。据《南史·宋武帝纪》载,宋高祖刘裕,小名寄奴。微时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复往,闻杵臼声。寻之,见童子数人,在林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主为刘寄奴所射,今合药为之敷治。刘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药而返。后每遇金疮,敷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平心而论,草药刘寄奴用于跌打金疮确有一定疗效,但掺杂了“遇一大蛇”之类的故事,则造神和贴金的用意也是显而易见的。

橘红为化橘红中的珍品,明清两代岁岁纳贡。陈仁山《药物出产辨》云:化橘红“产广东化州,以赖家园为最。”以所产道地药材闻名遐迩而得到以家族姓氏命名中药名的殊荣,大概只此一家了。广东赖家园及其后人今犹在,这又是一个有名有姓、有档可稽的中药故事。


来源:新民晚报

本文内容由 梁知行 提供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