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罗大伦的文章看完非常感慨

2011/10/8 16:51|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6012| 评论: 0

摘要: 转载自罗达伦的博客内容 前几天,在书店里面偶然看到了一本书,非常的好,叫《健康传播学》。我曾经讲过,我特别希望更多的医学工作者,搞临床的,搞科研的,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都能抽出 ...
转载自罗大伦的博客内容

前几天,在书店里面偶然看到了一本书,非常的好,叫《健康传播学》。

我曾经讲过,我特别希望更多的医学工作者,搞临床的,搞科研的,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都能抽出时间,做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帮助老百姓增加健康知识,使他们不进入疾病状态。但是有医学工作者问我:我们看什么书能了解如何普及医学知识呢?

这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健康传播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材。

这本书的作者,叫张自力,看作者的背景,是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专业毕业的,做过西医的外科临床工作,然后读了复旦大学的新闻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生。现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参与过很多大型节目的策划。我一看简介,就知道是高人啊,我原来以为我算是既懂医学又懂传媒的了,但是一看人家的经历,惊叹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位传媒都读到博士了!

这种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的。张自力在健康传媒领域的工作,对于我国健康传播的发展极其重要。

这本书写的非常的好,里面把健康传播的起源,传播的领域,理论模式等等写的极其系统,我看了以后觉得叹为观止,希望医学工作者可以读读,了解一下健康知识是如何传播的。

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美国早在1985年就建立了“健康传播委员会”,很多专家著书立说,从事健康传播研究,同时很多大学都有健康传播专业的课程,就业非常的好;在我国的台湾地区,现在台湾慈济大学等很多高校都有健康传播专业,为宣传健康知识提供人才。

总之这是一本令我大开眼界的书,作者下了功夫,做了很多研究,让我很是佩服。

希望有志于此的朋友们可以看看这本书。

前些日子,看了中央电视台十套的《讲述》栏目,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栏目,我觉得这个栏目的制作者有慈悲之心,经常有一些反应老百姓最温馨的生活的内容,其中很多令我动容。

那天看的是三百个母亲和一对儿双胞胎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年轻的母亲,怀了双胞胎,非常高兴,但是她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可是她对这个病一点都不了解,这个病会导致产妇死亡的,但是她不了解,最后生孩子的时候,出现了危急情况,双胞胎孩子出生后,她连一眼都没有看到,就直接住进了重症监护室抢救。

此时孩子的父亲面对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焦急万分。

最终,在抢救了很多个日夜以后,孩子的母亲去世了,从生下孩子到去世,没有看到过孩子一眼。

此时孩子没有奶吃,情况万分焦急。最终,是一个网络上的母亲爱心组织,其中有三百位正在哺乳的母亲,听说了以后,深切体会到孩子的痛苦,发慈悲心,轮班为孩子哺乳,最终将孩子带过了哺乳期。其中很多母亲都是走了很远的路来哺乳的。

其中一个细节很让人唏嘘,这个父亲,从此就带上了他已故的妻子的眼镜,别人都很奇怪,不知道是为什么,他自己说,因为孩子的母亲从来没有见到过自己的骨肉,他戴上妻子的眼镜,希望妻子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看一眼自己的孩子。

看过这个节目的人一般都留下了同情的眼泪。

我看过很多这样的节目,生离死别,令人唏嘘。但是,我们会发现,其中很多生离死别都是因为疾病造成的,那些住在病房里面无钱治病,号召社会帮助的新闻,总是进入眼帘。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这么悲惨的情况出现呢?我们怎么能减少这样的情况呢?

我想说的是:应该让我们的医务工作者,跃出防线作战,到医学知识普及的第一线去。不但要做好临床,不但要做好科研,还要做好医学知识的普及工作。

中医说:“上工治未病”。这话的一层意思就是:好的医生,要做好预防的工作。

现在我们国家的基本状态是什么样呢?基本上是:在防线内作战,就是你老百姓怎么生活我不管,等你有病了,来医院治病吧。我医生的职责就是给你治病。

其实,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的健康,如果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患病是迟早的事儿,可是,等到一旦疾病形成,进了医院,那治疗起来可是要非常吃力的了,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病此时已经半生半死了,如同那位双胞胎的母亲,不了解疾病的情况,一旦进了重症监护室,就是半生半死了。此时患者痛苦,医生也痛苦,叫苦不迭。所以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国家的情况,我觉得现在就是在打防御战,医生们基本在医院这一战壕里面作战,外面的情况无力控制,结果外面战事一溃千里,伤病潮水般涌入,医生们疲于奔命,治不过来,结果医患关系极度紧张,患者不满意,反过来骂医生,医生满心怨气:我都尽力了!

可是,尽力还是不讨好。这是方法上没有调整好。

我觉得我们的医生,应该跃出防线作战,拿出一些精力,投入到医学知识的科普领域,无论是中医西医,都要拿出精力来做这样的事儿,让老百姓在战壕外就解决问题,这样悲剧就会少发生了。

在很多国家,都是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预防的领域,比如在美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居然是医学节目,大家可能都想不到,美国很多健康知识普及节目做的非常的精致,《奥兹医生》目前最火,这个节目仅仅是研究选题的人,就有五十人之多,其中很多人是医学院毕业的,这样才保证选题的可靠性。另外一个比较火的医学科普节目叫《The doctors》,其中四个主持人都是医生,可见他们在这方面投入的力度,所以节目的收视率才高,全面才能爱看,健康观念也才深入人心。

在日本,健康节目更是做的极致,很多节目都可以做到亚洲收视率最高。同时,日本社会还建立了强大的防御体系,监督民众的健康观念,比如我前面博文中提到的腰围,日本社区里面的工作人员,真的是紧紧地盯着居民的腰围的,如果谁的腰围超标了,他们会不断地劝说你,然后给你提供各种资料,让你控制腰围的。这是真正做到了严防死守。

日本人的健康管理抓得紧,比如,吃饭都比较清淡,懂得节食。曾经有位日本教授,和中医药大学关系较好,后来他想带着他的研究生来中国开开眼界吧,就带着几位日本研究生来了,结果,没两天,一位研究生病倒了,住进了中日友好医院,过两天,又一位躺下了,等到稍有起色,都匆忙回国。为什么呢?我们讨论,有人开玩笑说都怪我们太热情了,上顿烤鸭,下顿涮羊肉,日本人在他们日本那儿吃饭,就那么一小碗,配菜很清淡,都是不多的,七分饱而已。来了中国了,没人管着了,顿顿油腻,胃肠当然受不了,所以病倒。细想想,此话有理,可见日本节食已成社会习惯,冷不丁改了,还不成。

反观我们年底的聚会,岂不是顿顿鱼肉,非饱食不欢?

这是健康观念的问题,有一次我们做节目,让现场的观众量腰围,很遗憾,标准的还真是非常的少。

我曾经讲过,有日本心脏外科的医生到中国,参观了手术以后震惊不已,感到收获极大,因为这么重的病例,在日本很难见到了,中国医院里面却每天都在进行,这次真是开了眼了。可见我们预防做的不好,患者都是发展到了很重才来医院的。

我觉得这是一个战略上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战线放在防线之外,跃出战壕作战,则可以让老百姓更少地患病,更少生死离别,像前面那位双胞胎的母亲,如果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知识,有人不断监督她,那么她就不会死亡的。这个花费的比例是有统计数字的,我们国家的好像是:前期花一元钱预防,可以省去后期治疗的八元钱。

但是,最关键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前期预防可以不得病,患病之后却是生死各半。

老百姓健康知识的贫乏,并不是人家自己的问题,是媒体的问题,是医生的问题,如果大家多些这样的意识,则情况会好很多。

我在业余时间给电视台的健康节目做医学策划,我有两套说辞,对医生们讲的是:“你们的责任不单单是要搞临床和科研,还有做医学知识普及的责任和义务,你们每天临床可以救治几十个病人,如果业余时间再普及医学知识,可以使得成千上万个人免于疾病,也就等于救了那么多的病人。”

对媒体工作者说的是:“你们在路边等待从车轮底下救出一个儿童的几率,这辈子可能都是零,但是,如果做好医学知识的普及,但凡有一家人看了节目,发现自己的一个疾病征兆,及时就诊,阻止了疾病的发展,就等于你救了这一家人。”

其实,健康的钥匙不在医生的手上,在老百姓自己的手上,如果多多锻炼身体,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保持健康;如果有了健康知识,一旦出现疾病的征兆,及时发现,及时就医,也可以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里,不至于发展成危及生命的重症。

愿我们的老百姓多掌握些健康知识!

愿我们的医学工作者,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无论搞临床还是搞科研的,都能抽出些时间,做些普及工作。

看到张自力的这本《健康传播学》,感觉虽然工作方向有些类似,但是人家做的工作比我扎实很多,研究非常的深入,赞叹一下,于是写了这么多字的博文。

本文内容由 心灵传输者 提供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