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伤寒笔镗录(第六条)

2012/2/7 03:43| 发布者: 庄野医| 查看: 1366| 评论: 0

摘要: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一条主要讲的是伤寒类证,是温病。温病一说,千百年来,争议颇大。尤其是温病学派的出现。这个暂且不讨论。 这里的太阳病并非指温病是太阳表证。而是要来与太阳病作比较 ...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一条主要讲的是伤寒类证,是温病。温病一说,千百年来,争议颇大。尤其是温病学派的出现。这个暂且不讨论。

       这里的太阳病并非指温病是太阳表证。而是要来与太阳病作比较,辨认。与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鉴别开来。因为这个温病的证与太阳病很像。都可能会出现头痛,发热,脉浮的情况。唯一不同的是温病发渴,太阳表病没有发渴。如果有,哪怕是鞋传入阳明化热了。所以"口渴"这个证非常的关键。试观六经提纲,唯有厥阴风木"口渴"的证。因此这是解决温病的一个关键。



历代医家对温病的认识大多来源于《内经》的生气通天论篇;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一句话,或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王叔和在误解《内经》的情况下于《伤寒论》序例中妄加条例"冬时中即病着,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下变为暑病。"这句话用黄元御的话说就是:"注《伤寒》者,数十百家,无不背仲景而遵叔和。伪例一出,流祸至今,存心仁者,曷能默而已乎。""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句话上,仲景之后,只有黄元御能体悟明切,洞若观火。言:"阳生于春而长于下,收于秋而藏于冬。冬时地下之温暖者,阳气之密藏也。人于此际,宜顺天时,以藏阳气。蛰藏者,肾精之职,精密则阳藏矣。冬不藏精,阳气疏泄,天当极寒之际,人行盛暑之令,相火炎蒸,精液消亡,是谓冬伤于寒。此缘冬时肾精不秘,阳火飞腾,伤其寒水蛰藏之令气,非感冒寒邪。冬时不病也。一交春夏,木火司气,内热逾增,偶因风寒侵伤,郁其内热,则为温病。"黄元御此言甚为之精辟。所谓冬伤于寒,并不是说在冬天感受风寒之邪,而是言寒的本气之性,封藏之性。此句话应读作"冬伤于藏,春必病温。"在冬天的时候伤害了封藏之性,因冬天太阳寒水主令,因而封存在肾水里面的阳火没有升发。但到了来年春天,惊蛰一声雷,蛇虫启蛰,草木萌动,万物春生。这时再感风寒表证,则会引发伤了藏性的这股阳气,使其毫无节制地升发。因肝是风木主令,有同气相求之性。木火之气过度地疏泄则春日如夏时之盛热。温病便是这样来的。春季以厥阴风木主令,这便与上面所讲的六经提纲中只有厥阴里提到"",相合也。历代医家治温病喜用寒凉之药,尤以温病派为要。独民国的名医彭子益喜用酸温的乌梅汤。且多有奇效。乌梅为厥阴病的主药。有乌梅丸为代表。我想是彭子益抓住了"口渴"这个证,将其看透了吧!

          周笔昙于2012年2月7日发

本文内容由 周笔昙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