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好医生就是这样“变坏”的

2012/2/20 18:01|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1668| 评论: 0

摘要: 作者:张登贵 不久前出版的《报刊文摘》,登载了一位医生的自述。这位医生2009年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专业研究生毕业,很快成了山东某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医生。他详尽细致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一位原本纯洁的年轻医生 ...
作者:张登贵


不久前出版的《报刊文摘》,登载了一位医生的自述。这位医生2009年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专业研究生毕业,很快成了山东某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医生。他详尽细致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一位原本纯洁的年轻医生,变成利用权力乘人之危坏医生的全过程。

变坏的第一原因,病人的误解。上班第二天,他接诊了一个肝癌晚期老人。看他的影像片子,癌细胞已经全身转移,没有治疗价值了。再看老人的穿着,家境并不好,更没必要白花钱了。于是他做出决定,建议家属放弃治疗。不料老人不甘心“等死”,把自己的房子卖了30万元,又到医院求治。老人还向护士长说他医德不行,没本事治病让他回家等死。年底他接手了一个患前列腺癌的老干部,癌细胞已经转移腹腔了。这次他接受了“教训”,什么药贵上什么药,老人在病房里住了两个月,共花费40万元,最终还是死了。可是,家属办完后事,竟专门送来锦旗,表扬他“把病人当亲人”云云。两个“不识好歹”的事例,把初出茅庐的他搞晕了。

变坏的第二原因,同事的误导。第二年7月,他接诊了一个早期肺癌病人,觉得有手术必要,就介绍给了胸外科一个医生。病人手术之后,胸外科医生专门请他吃饭,并给了一个500元的红包,说“以后你那边有要做手术的病人,就介绍给我,我这边有要做化疗的病人,也介绍给你,我们俩可以长期合作”。然后,这个外科医生还以过来人的身份开导他,“肿瘤科的工作流程简单来说就是这样:来一个癌症病人,先介绍到外科做手术,再转到化疗科化疗、放疗科放疗,等这些科室都赚到钱了,再把病人扔到中医科喝中药去”。果然,以后他接连遇到按这个“流程”流转的好几位癌症病人,不管有没有手术必要,也不管身体经不经得起化疗、放疗,都被折腾得在痛苦中死去。

变坏的第三原因,主任的误逼。他上班那年年底,肿瘤科发奖金,平均每人才600元。主任关上门开了个秘密会议:“咱们实行的是绩效考核,收入减去成本再乘以提成的百分比,才是科室的奖金”,“你们用几元钱的便宜药,那是你们的自由,不过,你不能把自己当成菩萨下凡,让大家陪你喝西北风!”主任话音一落,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这个年轻医生,因为他曾经放走过没有必要治疗的癌症病人。

当然,上述三个原因在好医生“变坏”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绝对不同。病人(包括家属)因为求生欲望强烈而又缺乏医学知识,他们的误解情有可原。老医生传授歪门邪道,实属不该,科主任的逼迫对年轻医生的压力肯定更大。但是,无论是同事的误导还是主任的误逼,都事出有因,此因就是以钱为唯一尺度的“绩效考核”。科主任既要管业务,又要管收入,全科室人员的奖金多少,与他的“经营水平”直接有关。所以他只能把压力分散到每个有处方权的医生,调动他们赚钱的积极性。如果有处方权的医生个个像“菩萨下凡”,他这个主任也就当不了了。为了科室的也是他自己的利益,只能出此下策:批评好医生,支持坏医生。“恶劣的流程”就是在这种恶劣的考核制度下形成的。

绩效考核制是30多年前最先建立而且坚持至今的好制度。因为它破除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把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与他们的收入挂钩,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恶果的产生不在考核制度本身,而在于它被不恰当地搬用到了公益性机构上,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医院的钱多了,国家的负担轻了,医生的道德沦丧了,病人的支出加重了,穷人看不起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了。



    说到这里,很自然想到了邓小平说过的话:“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我们的大多数医生,包括刚从学校里出来的新手和行医几十年的老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把“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上面这位刚出校门的研究生,尽管后来也把癌症病人当作可以宰割的“唐僧肉”,但从自述中仍能看出他良心未泯,是唯钱是举的绩效考核把他逼上了邪路。看来,拯救医德,功夫还得用在“德”外。


来源:宁波日报

本文内容由 梁知行 提供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