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福建老中医戴标曾 惠世济民有生之年永不停歇

2012/7/22 15:51|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3941| 评论: 0

摘要: 虽已年逾古稀,戴标曾仍每日不辞辛劳地为病患解除苦痛。 戴标曾很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常到镇里举办的暑期培训班给孩子们上书法课。 这个陈旧的人体穴位模型,是戴标曾几十年来在中医道路上不断摸索 ...


虽已年逾古稀,戴标曾仍每日不辞辛劳地为病患解除苦痛。



戴标曾很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常到镇里举办的暑期培训班给孩子们上书法课。



这个陈旧的人体穴位模型,是戴标曾几十年来在中医道路上不断摸索的见证者。



在戴标曾的诊所,各类表彰牌匾多得没地方挂。



每天,他都要接许多各地患者打来的咨询电话。



悬壶济世,惠世助人,是他一生的追求。


□本报记者 黄宝阳 陈晓东 通讯员 徐炜 实习生 吴丹彤 文/图

核心提示

在南安市洪濑镇东大路,一家看似很普通的门店,不断有人推门进来。来人大多或弓着身,或扶着腰,或歪着脖子,一脸忧愁。

他们大多患有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骨质增生等病症,是来这里就诊的。

诊所内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一一请来人坐下。在他们的肩颈处,一敲一推,一揉一拍,敲敲打打间,患者脸上的忧愁大为减轻。

“你好歹得收一点吧?十次收一次也好,这样我们怎么好意思?”

“不用不用,有需要再来。”

每一个病人离开前,都会跟老人有一番类似的对话。最后总是无奈地摇着头,笑着离开。

这位老人是远近闻名的老中医,戴标曾。

出生中医世家 受先辈触动立志从医

1937年,戴标曾出生于南安市洪濑镇谯琉村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的伯父戴孙准是名擅长治疗内科的中医,姑姑戴毒则是当地颇具盛名的乡村儿科医生,人们尊称她为“先生妈”。

有一次,戴毒有事要回娘家。她早晨八点多出门,一路上接连被抱着孩儿求诊的妇女“拦住”,从夫家到娘家,仅七八公里的路程,平时一两个小时就走到了,她竟走了整整一天。戴毒享年87岁,她临终前,已被抬到祖厝的大厅里,仍帮三个小孩看完病后,才闭目辞世。

从小,戴标曾经常看到患病的乡亲上门求诊,他们被治愈后那种舒心的神情,是他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受先辈们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精神的触动,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成为一位治病救人的医生,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之苦。从小学到中学,他都很喜欢阅读家藏的医书典籍。

曾考入名牌大学 为学中医壮胆拜师

1955年9月,18岁的戴标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生物系。可惜,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两年后,还来不及完成学业的他,退学回家。

彼时,戴标曾的学历在当地算很高了,因此,退学回家后,他开始在同安、德化和南安的四所中学任代课老师,担任生物和俄语课程的教学。

他在德化三中代课时,有一次,同事小陈要到县城找在邮电局工作的堂哥陈辉,戴标曾闲来无事,便一起去了。陈辉祖籍福州长乐,家里有一贴治疗风湿病的家传秘方,他工作之余,经常帮一些风湿病人诊治,在当地小有名气。

当了6年的代课老师,戴标曾自小立下从医的梦想,似乎离他越来越远。与陈辉的这次偶遇,心中沉睡的梦想立即被激醒。
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梦想也只能偷偷酝酿。他瞒着所有人,找到仅一面之缘的陈辉。陈辉见到他时,有些惊讶,他对这个年轻人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梦想给了戴标曾莫大的勇气。他壮着胆子,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告诉陈辉,请他收自己为徒,把所掌握的中医医术和家传秘方传授给自己。这个请求实则非常强人所难,既是祖传秘方,就是不对外公开。但最终,诚恳的戴标曾打动了陈辉,陈辉答应了。

岐黄路漫漫 边种田边苦研医术

1964年底,27岁的他开始偷偷地跟陈辉学习。由于他为人诚恳,谦虚好学,陈辉对他非常信任,将所知所学倾囊相授,且因他文化水平比较高,几个月后,他基本学会了陈辉教授的知识

为了实现从医的梦想,戴标曾决定辞掉代课的工作,专心研究医术。回到家后,他一边务农一边苦心研究医术,全身心投入治疗风湿病的探索中。

由于当时没电话、手机,他遇到难题时,常常趁着晚上,悄悄到德化向陈辉求教。没有钱搭车,一百多公里路,要走两天才到。

其间,他还翻出各类医学典籍,较系统地自学了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等理论知识。他对利用针灸法原理治疗风湿病的“穴位疗法”情有独钟,开始刻苦练习指压功夫。

他善以能者为师,不管是挂牌行医的正牌医生,还是民间的“赤脚医生”,甚至有家传方子的中草药师,他都虚心学习。经常四处打听哪里有好的医生和秘方,一旦听说就去求人家传授一二。

在采百家之长后,由于他文化程度高,善于分析总结、融会贯通,不少曾指点过他的人,不久后就开始反过来向他学习。
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他开始尝试着为乡亲们诊治。起初,不少人对他心存疑虑,来看病的患者寥寥无几,戴标曾就采取免费为人看病的办法,用事实说话。

岐黄路漫漫,这段似乎看不到希望的路,他一走就是整整20年。其间,没有正式的名分,没有诊金收入,但出于对中医医学的热爱,他心甘情愿继续默默钻研着。

治病也治“心” 四十年接诊患者十几万

由于醉心研究医术,戴标曾38岁时才结婚。这在当时的农村,可谓相当“高龄”了。

20年孜孜不倦的追求,戴标曾终于迎来官方的认可。1983年,经批准,他开办“惠世堂”诊所,正式挂牌行医。

不过,诊所开办之后,他的行医生涯,并不是一路通畅,从此走向辉煌。他仍边接诊边摸索学习,又过了十几年,通过患者的口口相传,他的名气才越来越大,其他县市及厦门、莆田乃至外省,甚至东南亚、欧美等国的华侨华人,也都慕名前来求诊。

让许多患者称道的是,他治病与“治心”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洛江区马甲镇有一位强直性脊椎炎患者,患病十几年,背已经直不起来了。虽然他人很聪明,多才多艺,但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没有女子愿意嫁给他,他一直以来都十分自卑,悲观厌世。戴标曾接手这个病人后,在平常的治疗中,经常鼓励他,让他对自己重拾信心,激起他对生活的热情。经过四五年的治疗,病患的病情明显好转,而且他整个人开朗、乐观许多,并成家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如今,每天来求诊的病患少则十来个,多则三四十个。他从早晨八点,忙到晚上六点。为了不让病人白跑一趟,他中午从不休息,也没有节假日。

辗转几趟车过来。有些文化水平不高或者年纪比较大的病患,搭车回家时,经常搭错方向或拦错车。为此,戴标曾和二儿子小戴,经常帮忙拦车,“举手之劳而已,不算什么。”跟随在父亲身边多年的小戴,也学得了父亲的仁心。

据他有记载的病例,不完全统计,如今,他诊治过的病人已超过15万人次。

医者仁心 免诊费药费还赠营养费

早年困顿的经历,让戴标曾深深懂得穷苦人的不易,对他们总是心存同情。因此,对于经济拮据的乡亲,在接诊中,他能不收钱就不收钱,能帮多少就帮多少。

“这个戴先生,不仅医术高明,对病人还非常好!”采访中,进来的病患一听说是记者在采访,无不对戴标曾赞不绝口,几乎每个人都能说一段戴标曾助人为乐的故事。

经常接触戴标曾的老戴,说起了一个他亲眼所见的故事:去年夏天,德化有个患风湿的女病人,慕名前来请戴标曾诊治。下车之后,她发现钱包在路上被偷了。当她苦着脸把事情告诉戴标曾后,戴标曾不仅没有收她的诊金,还送了价值五六百元的药给她,临走前,还拿了几十块钱给她当车费。女病人推辞不过,千恩万谢地离开了。

一个月之后,这位患者再次来到惠世堂,特地拿着车费和药费还给戴标曾,“您实在太好了,我和家人都非常感激,这次特地拿钱过来,您无论如何要收下。”在她的坚持下,戴标曾收下了车费,诊金和药费却无论如何也不收。

很多类风湿病人,病情严重到已致残,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境一般都不宽裕,对于这类病人,他格外关照。有一个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老病号,经常来看病,戴标曾观察过,他付药费时,经常拿出一大沓零钞,便知他经济应该不宽裕,因此,经常不收或少收他的药费。有一次,他还拿出几百元给病人,让他买些补品补补身子,“我不是同情你,是怕你营养不够,影响治疗效果。治很久没治好,不是砸我的招牌吗?呵呵。”

找他就诊的每5个病人中,大约就有1个没收诊费。对于一般的推拿,他不收诊金,因此,有些街坊邻居,感觉腰背、脖子不舒服,就会过来让他按两下。“‘手工活’,不算什么的。”对于想给钱的乡亲,他经常用这句话拒绝。

日常生活很小气 公益捐资很大方

戴标曾坦言,诊所的生意,大约在10年前才开始比较好,也就是那时开始,全家人的生活水平才有所改善。然而,收入刚多起来,他就开始慷慨捐资到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中。

采访当天晚上,当地有一场联欢晚会,就是他捐资5万元举办的。近年来,戴标曾热心支持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一万、两万、三万、五万地捐……记者在诊所里看到,各级各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牌匾多得墙上都挂不下。

2008年,他还发起成立了南安市东溪艺文研究会,该会的各项活动经费,每年就要近10万。里面空调、电脑、茶叶等,应有尽有,而他的诊所里却只有一台旧电风扇,桌椅等也十分陈旧。

熟悉戴标曾的人告诉记者,他平时的生活简朴之极。每天早晨,面线捞一碗,泡点酱油就是一餐。如果有路途遥远的病人,中午没办法赶回家,他经常在附近的小店叫餐给病人吃,一顿往往要十几元。但他自己从来不下馆子,每天都是等着家人送饭过来。

不少人曾在背后偷偷议论,说他傻,熬了几十年,手头好不容易富足一点,就把钱撒出去。对于这些话,戴标曾听完总是一笑而过,“我会坚持一辈子的,有生之年,能做多少,就尽力做多少。”

采访结束后,戴标曾送记者出门,夕阳余晖中,门上的“惠世”两个大字特别醒目,那两个字,浓缩着他一生的追求。在进进出出的病患脸上,记者看到了童年的戴标曾曾经见到过的那种神情:疾患解除后,舒心、轻松的神情。

来源:泉州晚报

本文内容由 梁知行 提供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