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药名名药

2012/8/10 15:12|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8406| 评论: 0

摘要: 药名名药 我们对中药的认识,往往是从厨房开始的。蔬菜、水果的时令养生和治病,香料、配料的使用,食物的烹饪和搭配的宜忌,都使我们很早就建立了药食同源的常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人人都是中医。 ...

药名名药


       我们对中药的认识,往往是从厨房开始的。蔬菜、水果的时令养生和治病,香料、配料的使用,食物的烹饪和搭配的宜忌,都使我们很早就建立了药食同源的常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人人都是中医。


       中药的药名,是很有内涵的。古人在命名中药时,是颇费脑筋且智慧非凡的。我们如果读懂了药名中蕴含的丰富内容,那对准确使用中药是很有帮助的。


       大部分中药,从古至今,曾经有过多种名称。人们在长期的使用中,固定下来一种最贴切地反映该药的性能、外观、产地、入药部位、功效等突出特征的药名,这些药名准确易记,名里含义,所以,人们就用它作为正名,其他曾经用过的名就不再使用了。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对药物的命名,充分反映了古人对药物的观察、使用、疗效的认识非常精准,后世药学著作里虽然不断地增加药物,但其药名的命名方式方法均师承《本经》。  


         本文试图以解读药名入手,揭示出古人想通过药名告诉我们什么,帮助读者更方便地记忆中药和准确地使用中药。


一、通过药名就知道药性


        人体有病,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造成:或阴虚阳亢、或阴盛阳衰。植物由于静止、不能移动地生长在某个固定的风土条件下。沙漠里、山林中、阴湿地、向阳坡等等不同地方的植物,秉受不同的风(气候)土(地质)而长成,很容易自然地具备明显的寒热温凉各性,辛甘苦酸咸各味(形、色、气、味)。中医正是利用植物所具有的这些阴阳偏性,去对应地纠正人体失衡的阴阳偏性,使阴阳恢复平衡,则人体机能正常,转而健康。中医称健康人为平人,即指体内阴阳处于平衡状态。


        中医诊病,要“首辨阴阳”;中医治病,要准确把握药物的阴阳属性,以图针对病情,正确遣药组方。中药的性能是药名里潜藏的最重要的信息,我们首先把它揭示出来,以方便正确地选药。  


        古人把中药的性(又称为气)分为寒热温凉四性(气),依照阴阳学说,温热二性同属阳,寒凉二性同属阴,只是程度不同。当代在使用中,习惯只说中药的寒温二性,再加上为数不少的平性药,就有了寒、温、平三性之说,这个三分法,较四分法更为科学。本文研究的药物,均选自我国当代中医药教材《临床中药学》中的植物类药物,且使用三分法来分析各药的性(气)与其药名之间的密码联系。


寒性药:


   在正名、别名、习称中含有如下字的药物,多为寒性药:地、母、女、阴、水、苦、胆、寒、冰、坤、茹、青、冬,如:


正名


曾用名


地黄


地髓


地骨皮


地骨、地辅、地节


地榆


山地瓜


柴胡


地熏


蒲公英


地丁、黄花地丁


土茯苓


山地栗、地胡苓


人参


地精、土精、土参


紫草


地血


白茅根


地菅、地筋、地节根


苎麻根


天青地白草


茜草


地苏木、地血


白及


地螺丝、冰球子


拳参


地虾


白蔹


老鼠


金果榄


地苦胆


知母


舐母、连母、地参、水参、货母、女雷


益母草


坤草


川贝母



射干


地扁竹、黄知母


千里光


黄花母


女贞子


冬青子、女贞实


菊花


女华、女节、女茎、阴成


玉竹


女萎


泽泻


水泻


芦根


水蓈蔃


马兜铃


水马香果


墨旱莲


水旱莲、墨水草


浮萍


水萍、水白、水苏


雷公藤


水莽草


前胡


水前胡


苦参


水槐、地槐、苦?


苦楝皮


苦楝


三丫苦


三叉苦


秦皮


苦枥木、苦树、苦榴皮


野菊花


苦薏


败酱草


苦麻菜、苦菜、苦丁菜


山豆根


豆根


胆南星



龙胆


苦地胆、地胆头、磨地胆


鸦胆子


苦榛子、小苦楝


雪胆


苦金盆


穿心莲


苦胆草、苦草


白薇


龙胆白薇


金果榄


地苦胆


竹茹


水竹茹、竹二青


青黛



青果



青蒿



青皮



青葙子



大青叶



绿豆


青小豆


四季青


红冬青


麦冬



天冬



忍冬藤


水杨藤


桑叶


冬桑叶



       至于有个别热性药的药名里也出现寒性药特征字,对于这个现象,要分别分析,如:


      人参,别名土参、土精、地精:生长于北方“上党山谷及辽东、“多于深山背阴近椵漆树下湿润处”《本经疏证》,古人多生用,《本经》注明其性“微寒”,在当时是符合实际的,药名中自然就有表示寒性、阴性的字眼;后来,为了便于储存,人们将其制为干品:晒参、红参,其性转温,也是正确的,所以现代中药教材标注其性“微温”。


      半夏,别名地文、水玉:和人参一样,属于“生寒熟温”《本经》,由于生品毒性大,必须炮制后用。炮制后其性转温。


     熟地黄:与上两味药相同的解释,“生寒熟温”。


      紫菀,别名青菀:此药古人之所以可名为“青”,是由于紫菀的功效(无论寒热病症,都可以使用)所决定的,它入肺经,解郁开结,不论是寒凝所致还是热郁而成,可以说它具有寒、热二性。

《本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

《临床中药学》:咳嗽有痰、咯痰不爽者,无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


       款冬花,白术(别名冬术、冬白术): 此处的“冬”字,表示该药于冬季采收,“款”为到、至之意。


热性药:


       在正名、别名、习称中含有如下字的药物,多为热性药:香、辛、阳、姜、辣、椒、红、甜、肉、脂。如:



正名


曾用名


香薷


香茹、香草


香加皮


香五加


广藿香


藿香、山茴香


小茴香


谷香、香子、小香


丁香


丁子香、鸡舌香


木香


蜜香


沉香



檀香



香橼



九里香



苏合香



乳香



八角茴香



母丁香



降香



白芷


芳香、香棒、香白芷


独活


香独活


乌药


土木香、香叶子


紫苏叶


香苏叶


艾叶


香艾


川芎


香果


石菖蒲


菖蒲


蛇床子


野茴香


祖师麻


黄瑞香、爬岩香


徐长卿


一枝香


细辛


小辛、少辛


辛夷


辛矧、姜朴花


锁阳



生姜


百辣云


高良姜


风姜、良姜


炮姜



骨碎补


猴姜、毛姜、申姜


莪术


山姜黄、绿姜


白术


山姜


吴茱萸


茶辣子、米辣子


荆芥


香荆芥、姜芥


花椒



胡椒



澄茄子


山鸡椒、山香椒


五味子


山花椒


巴豆


巴椒


红豆蔻



红花



橘红



化橘红



山楂


山里红、红果


陈皮


红皮


厚朴


赤朴


大枣


红枣


肉苁蓉


甜苁蓉


肉豆蔻



肉桂



山茱萸


山萸肉、肉枣、萸肉


补骨脂



黄芪


蜀脂



二、以功效特征命名,观其名,即知其用处:


正名


功效解析


防风


又名屏风,防治风邪也。祛风解表、祛风湿。


升麻


升阳举陷、透疹解热。


知母


以其滋阴、益水之效而名。


决明子


清肝除热,以决目明。


番泻叶


泻,泻利肠道,治便秘


泽泻


水泽泛身,健康受损,该药可泻利泛滥的水液。


益母草


女人以肝为天,此草活血调经,有益于女人。


骨碎补


骨头碎了都能补。补肾强骨,活血续伤。


远志


安定神志,使不忘,使强志。远,即强、倍增之意。


合欢皮


入心、肝经,使心肝安和,情志欢悦而收解郁安神之效。


锁阳


补肾阳、益精血,治疗阳痿不孕。如同锁住了肾阳。


淫羊藿


前人观察到羊吃了这种草后性交能力增强。补肾壮阳强筋骨


补骨脂


温肾阳、固肾气。肾为骨之本,补肾即补骨。


益智


补肾、温脾,从而健脑益智、延缓衰老


续断


补肝肾、强筋骨,利于受损筋骨的愈合,可续接断骨。


何首乌


须发乌黑、延缓衰老。


覆盆子


补益肝肾固精缩尿。服后夜间不需起夜,可将尿盆扣覆不用。


肿节风


肿瘤、祛风。


寻骨风


寻找并祛除骨中的风。祛风湿、舒筋活络。


辛夷


辛,味辛;夷,用之平安,“化险为夷”。


舒筋草


舒筋活血


伸筋草


治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青风藤


功效与风有关,祛风湿、舒筋,等等。


路路通


具通利之性,活血通络、利水消肿、通下乳汁。


丝瓜络


络,与经络有关,舒筋活络、祛风活血。


漏芦


能使湿热渗泄而清热解毒。曰漏,泄水也。


灵芝


有病无病服后很灵的芝草。


女贞子


女,如也


败酱草


酱,是积日酝酿而成,如暑天被酷日暴晒过的水有毒,用来洗澡,必生疮痈。所以,酱中有毒,而此草能败酱中之毒,故以名。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甘遂


遂,1意(动词)坠、沉;2意(名词)排水沟、水道。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甘,产于甘(甘肃)。



三、以产地名命名的方式


       自然界的地形错综复杂,土质多种多样,小气候千变万化,导致生态环境各不相同。即便是相同的植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繁衍、进化,形成同种植物药材在性能、功效及毒副作用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历代医药家十分注意中药的产地和疗效之间的关系,为了用药的准确,从《本经》开始,不少药名就被直接冠以产地名,这就是道地药材。如:


中药


道地产区、原产地


巴豆、巴戟天


古时巴郡,今长江三峡地区。


贝母川楝子川木通川乌、川芎


四川。


党参


山西上党地区。


阿胶


古时山东东阿地区。


广藿香、广金钱草


广东。


山参


陕西华山。


化橘红


古时广东化州。


秦艽、秦皮、


古时秦国,今陕西。


吴茱萸


古时吴国,今浙江。


浙贝母


浙江。


银柴胡


古时银州,今银川。


天竺黄


古天竺国,今印度。


胡椒、胡荽、胡黄连葫芦巴、胡颓叶、洋金花、番泻叶、番红花


古时由西域引进的域外药物均冠以“胡、洋、番”。


羌活


产自我国少数民族地区。



另外,有的药物是由域外引进,其药名是直接音译过来的,如:


中药


外文名及来源


荜茇


Piper, 为胡椒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



四、以根、根茎、块根入药的:


       中药里有很多名中含“根”字的药,容易辨认(此处予以省略),而同为根部入药,但不以“根”字入名的药也有很多,其中,有的药名中具有根标志的字,我们可以记住,如:


1、参


       稍微了解中医中药的人都有个困惑,为什么很多药的药名里都有“参”字?它代表什么意思?一查汉字字典,参字在字典里的解释其词义源头是星宿,我始终觉得不对,想把它纠正过来。怎么是星宿,这些药都和星宿有联系吗?非也!


      “参”字在甲骨文中已被发现,以郭沫若为主编的《甲骨文合集》的第六册载有象形文字参(本文缺),这一象形文字属上下结构,上部是人参地上部位,显示出伞形花序、多个人参花的特征(古以三代表多数)。另一说为参的卢(芦即根茎,也称地下茎,即主根顶端细长部分,俗称“芦头”。每年秋季地上部分脱落,在根茎上留下一个茎痕,俗称“芦碗”,其数量随参龄增加而增加,也是鉴别参龄长短的主要标志);下半部的“大”字是双腿迈步形态的“人”形,即代表人参根;“大”字下三撇代表参须(同样以三代表多数)。人参是根部入药的,所以,后来凡冠名有“参”字的药皆为根部入药,他们这些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根,如党参、苦参、玄参丹参太子参、拳参等等,根!参的本义,草本植物之根。人参,即长的象人形的根;苦参,味苦之根;玄参,颜色乌黑的根;太子参,适宜儿童服用的人参 。等等。。。


        如有疑问,请看成语:“参差不齐”。这个成语 的意思就是如“参”的根须一样长短不齐,“差”即错落,交错的意思。只是,此处的“参”字不读“shen1”,而是读“cen1”


2、根的标志字(含药性意义):



参(寒)


人参、党参、丹参、苦参、玄参、西洋参南沙参北沙参、拳参、紫参、华山参


姜(温)


生姜、干姜、高良姜、炮姜、姜黄、


术(温)


白术、苍术、莪术、


本(温)


藁本。本,即根。


芷(温)


白芷。止,《说文解字》:“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
芷,即草的根。


连(寒)


黄连。根株蔓引相连,多者有几百根,故名连,根相连,其色黄,黄连。



五、名与实不符之类:


药名


字面意义与实际不符


天花粉


栝楼的块根,旧时加工成粉入药,现多切成小块入药。


甘草


以根部入药,不是以草(地上部分)入药。


紫草


(同上)


茜草


(同上)


附子


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不是种子)


黄药子


缠绕草质藤本植物黄药子的块茎。(同上)


天葵子


多年生小草本植物天葵的块根。(同上)


瓦楞子


蚶科动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贝壳。(同上)


五倍子


一些漆树科植物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同上)


茯苓


常绿攀援藤本植物菝葜的块根,与异养菌类茯苓不同。


甘遂


本药味苦,名中“甘”字非甜之意,而是产地甘肃。



六、以其生长特点、形状特征、采收时节等命名之类:


药名


特 点


夏枯草


入夏即枯的草本植物。


车前草


极易生长,普遍、处处皆生,古时车行不论何地,轮前都有此草,故名:车前草。


石韦


韦、柔皮也,如成语“韦编三绝”。满布石上生长、貌如牛皮的植物。由此可知,“石苇”是误名。


金钱草


叶片状如铜钱,所以名之。


雷丸


异养的菌类,附于竹根,得霹雳(雷雨天)而生,故名。又名:竹苓、雷实。


侧柏叶


取其一枝,其叶与枝在一个平面上,呈扁平状,故名侧。


三七


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 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


茜草


茜,大红色也。其根外皮紫红色。又名:地血、茜根。


牛膝


其茎有节,状似牛膝,故名。


昆布


昆,大也,如“昆仲”(昆为兄,仲为弟);布,展开如布。昆布就是海带


夜交藤


缠绕藤本植物何首乌的藤,因其夜里会相互交合而名。


钩藤


藤本植物,其茎枝上长有向下弯曲的钩,故名。


鸡血藤


割开其藤,流出红色汁液,切片断面呈红色,故名。


络石藤


攀缘木质藤本植物,其根须包络石上生长。


人参


参,即根,状如人形的根。


浮萍


水平浮于水上的草。


麻黄


草质茎,其体质似麻,色黄,故名。


细辛


其根丛生且细,味极辛,故名。


秦艽


秦,产于秦地;艽、纠也。其根分叉,扭曲相交纠,呈麻花状,故名艽。


连翘


开花后,果实即分开两瓣,相对而翘,故名。八月采下果实,阴干,即成。


茵陈


古名因陈。生长特点是,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茵”,强调其草本也。


鱼腥草


因该草有浓烈的鱼腥气而得名。


马齿苋


其叶形如马齿,故名。


白头翁


其果实大者如鸡子,长白毛寸余,恰似白头老翁,故名。


余甘子


其果鲜食回甘,故名。又名:青果、油甘果。


鸭跖草


跖,脚掌也。其叶形如鸭掌,故名。


金银花


其花初开时黄色,盛开时白色,故名金银。


豨莶草


豨,古指猪,该草有类似猪身上的气味,故名。


臭梧桐


其气味异臭,故名。


白及


白,其根色白也;及,其块茎间相互连及,故名。据此可知,“白芨”为误名。


猪苓


其外皮黑褐色,形状如猪屎,故名。


虎杖


其皮上有虎纹,故名。


附子


乌头的母根称乌头,附着于母根生长的称附子。


沉香


沉,入水即沉;香,其香气浓,故名。


竹茹


茹,柔软也。竹的茎秆刮去外皮,将中间层刮成丝条,细软有弹性,即竹茹。


竹沥


沥,点滴流出也。新鲜竹竿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蛇床子


蛇喜卧于其下,且喜食之,故名。


半夏


于六月(夏季的一半)采挖,故名。


冬花


款,即到达之意,冬天12月地冻前开花,故名。


百部


以其块根丛生,数目多,故名。



七、  “苓”,寄生、异养菌类的标识:


正名


别 名


茯苓


寄生于松根上,松根腐后而生,古人认为其有灵气。古名:伏灵。


猪苓


寄生于枫树、桦树等的根部。又名猪茯苓、豨苓。


雷丸


寄生于竹类的根部,又名竹苓。



总引:


      综上所释,每每将用某味中药,观其名,思其义,总会对正确运用有所帮助,本文抛砖引玉,想必读者定有更精妙的心悟:



中药


解义


沉香


质重,入水即沉,有香气,可以此辨别真假。香,即味辛,性温。据此可知它有发散、走窜、理气并温里补阳的功效。据这些功效推知它至少入肺、肾二经。


丹参


皮呈红色,以根入药。红为火,为血,知其入心、肝二经。以参为名的根部药大多为寒性,据此可推其有以凉活血化瘀、清热、宁心并养血等功效。


番泻叶


异域引进,功主泻利,以叶入药。据“泻”可知其至少入大肠经,可用于清除积滞通便的作用。


辛夷


辛,味辛;夷,用之平安,“化险为夷”。辛发散,入肺经,热性药。


知母


母为阴,,知其有滋阴、益水之效,入肝、肾经,寒性药。


(略)


。。。。。。



本文内容由 处下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