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打补丁式教学难教出好中医

2012/8/16 19:59|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886| 评论: 0

摘要: 近年来,“伪中医”、“庸医”看病误人的事情屡见不鲜,让许多人深受其害,于是便有人提出了“取消中医”、“告别中医药”等片面观点,这些不利于中医传承的现象正日渐刺痛着国人的中医情结。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 ...
近年来,“伪中医”、“庸医”看病误人的事情屡见不鲜,让许多人深受其害,于是便有人提出了“取消中医”、“告别中医药”等片面观点,这些不利于中医传承的现象正日渐刺痛着国人的中医情结。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到,几年前曾引发激辩的“现代中医教育正在培养中医的掘墓人”这一论点并非无中生有。那么,中医教育到底“病”在哪里?是体制不合理还是教学方法不得当?为了中医的发展和传承,中医教育又该如何调整?记者就这些人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访。

  中医教育不必讳疾忌医

  “中医病了”、“现在的医院都以西医为主,想看中医都难,想找好的中医大夫更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中医大夫还是从事中医行业的相关人员,或是普通百姓,都有上述感受。

  据记者了解,根据国家权威部门于200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等级医院里,以西医占绝对优势的综合和专科医院与中医医院之间的比例约为6:1,并且中医医院的规模远远小于西医医院。此外,全国医药高等院校共136所,其中西医院校104所,中医院校32所,二者之间的比例约为3:1,并且中医院校的规模均小于西医院校,其无论是教学条件、环境,还是经费投入,都无法与西医院校相比。

  “很多人一说起现在的中医教育体制就将其全盘否定,这是不客观的。其实,现行的中医教育体制在中医普及和规范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对于我国现行的中医教育体制,于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原北京医科大学的武先生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中医的教育体制也确实需要调整,目前国家在中医研究和教学方面的投入太少了。”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统计,1949年我国人口不足5亿人,中医从业人数为50万人;2003年,我国人口增至近13亿人,中医执业医师人数为49万人,但其中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医生不足3万人,而且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老中医医师。在日前召开的第五次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师承大会上,以姜良铎、徐荣谦为代表的47名中医药指导教师的平均年龄高达69岁。“保持一个民族的特质,这难道就叫不开放吗?我个人觉得,现在很多人对于开放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开放并不等同于舍弃传统。”对于目前部分人刻意把中医和现代科学对立,用西医或西方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武先生说,“对于中医、中药的研究必须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眼光来评判,不能把中医剥离出去。”

  打补丁式教学难教出好中医

  事实上,自西医进入我国以后,社会上关于中医的非议就已经开始,而对于中医教育和传承的困局,包括中医大师级人物在内的众多中医界人士一直在为此而奔走呼号。但是,在完全西化的现代医学检测手段面前,中医的医理仍然因缺乏明确的数字指标而备受质疑,加之近年来“伪中医”、“庸医”看病误人现象的不断发生,部分人对中医产生了更深的疑惑,更有甚者欲将其排挤出科技之门,或将其归类于唯心、迷信之列。与此同时,在西医的重压下,中医医院在很多地方已沦为二流医院,中医科沦为医院的二流科室,中医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不懂西医知识,甚至连行医资格证都拿不到。

  “现在的中医教育之所以病得不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教学中过多地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对于近年来中医教育方式,从医40多年的老中医赵大夫的说法非常有代表性。他表示,现在学院中的中医教学都是零打碎敲,这是一种打补丁式的教学方式,非常不系统。

  根据《执业医师法》第九条规定,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具备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以上学历,并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一定年限方可。对于执业资格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北京某知名医院中医科的张副主任说:“考试内容有2/5都是西医知识,如果一名中医无学历,不懂西医和外语,那么即使其有再高明的医术,也未必能拿到中医的行医资格证。”

  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经过了多次调整,但在就业的重压之下,国内绝大多数中医院校的在校学生仍然需要花费约1/3的时间去学习西医知识,花费约1/4左右的时间去学习外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中医理论与临床基本训练则严重不足,很多学生甚至直到毕业还无法完全看懂中医古籍

  中医教育应双管齐下

  “现有的中医教育体制并非一无是处,学校如果能更多地加强临床实践方面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医经典,增加学生的临床实训经验,未必不能培养出好的中医大夫来。与此同时,恢复中医传统的‘师带徒’传承模式,就可以把许多老中医的实用诊疗经验传承下来。只有利用这种双管齐下的教育模式,才能让‘生病’的中医教育得以标本兼治。”对于中医教育的未来发展,张副主任表示非常乐观,“中医没有任何理由不继续发展,只是时间和进度的问题。所谓的中医存续与否,是个伪命题。”

  我国《执业医师法》中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满3年,或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考试的内容和办法。近年来,北京、青海等多个省市已相继启动了“师带徒”的中医教育模式,有的省市还明文规定,优秀中医师可在其所在医院的下级医院带徒弟。

  “把所有中医专业的学生都当名医来培养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改革的方向是要加强学院教育的中医成份,强化学生的中医思维,使其从业后懂得用中医的思路去服务患者。”赵大夫告诉记者,“加强全社会的传统文化意识,从国家的宏观政策上予以扶持,才能确保中医的基本发展动力。如果仅把中医当作一门治病的技术来对待,那么这本身已经远离了中医的基本哲理。”

  在采访中,多数中医业界人士认为,现有的中医学院教育和传统的“师带徒”教育模式应该是互为主从的关系,双方并不矛盾,更谈不上冲突。学院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医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而“师带徒”教育则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中医大夫的水平,并确保将经典的中医精髓传承下去。


作者:胡 军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本文内容由 梁知行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