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经方用药传奇--通阳运输黄芪功

2012/10/8 21:18|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4360| 评论: 0

摘要: 说起黄芪,中医人士或学中医的人,恐怕没有人不知道的。甘温补中,益气托表,一言以蔽之曰:补气。君不见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十全大补丸哪一个不是黄芪为君,诸书名贤哪一个不解释为补气。我习医多年 ...
说起黄芪,中医人士或学中医的人,恐怕没有人不知道的。甘温补中,益气托表,一言以之曰:补气。君不见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十全大补丸哪一个不是黄芪为君,诸书名贤哪一个不解释为补气。我习医多年也是这样认为的。然而一日读书时猛然醒悟,此论偏也。黄芪故有补气作用,这一点不可否定,但这并不是其主要功能;其主要作用应该是通阳气,跑运输。看到这,我想很多人可能会说我胡言乱语,标新立异,且莫先下定语,听我娓娓道来。黄芪首载于《本经》上品,云:“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癫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最早文献可以看出补气不是黄芪的主要作用。甚明。再看医圣张仲景和后人的运用。《金匱要略》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巳黄芪汤主之。”此为风湿痹兼表虚自汗证。防已黄芪汤用黄芪,一是益气固表,治其自汗;一是助防已白术健脾祛湿通痹。实际上就是载药走表,玉屏风散亦是此意。黄芪和人参的区别就在于一走表一实里。同为补气药,在固表止汗这方面鲜有人用人参,都是用黄芪。这是明证。在治疗疮疡方面所谓的托表排毒,也是利用黄芪的走表作用,将清热解毒药运到肌表。我在临床上经常就是这样用的,黄芪加五味消毒饮。黄芪本身不具备消炎杀毒的作用,想必大家是心知肚明的。金匮要略》云:“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乌头汤证是典型的寒湿痹证,方用麻黄乌头温经止痛,芍药甘草缓急舒筋,其配黄芪的目的,主要是通阳气,运热药达经络。《验方新编》中的四神煎(生黄芪半斤,远志肉、牛膝各三两,石斛四两,金银花一两)主治鹤膝风,黄芪用半斤就是此意。祛风湿药众多要想发挥作用全靠黄芪来运通。这是治疗痹症的一个关键,诸位不可轻之。《金匮要略》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此血痹乃气血两虚,复受外邪所致。本方黄芪,一方面取其主“大风”之功,配合姜桂驱邪外出:如张锡纯所说“《本经》谓主大风者,以其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一方面取其逐“恶血”之功,协助桂芍温经和血通痹。仲景云;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正此之谓也。说白了,还是用黄芪的通阳气,运精微的作用。血痹造成的血虚是营气不济,肌体缺乏营养。其根本原因是经络不通,临床上半身不遂的人并不缺乏营养,尤其是现代,但还是营养不良。道理就在这里。医圣张仲景早已看到这一点,所以用黄芪治之,打通经络,生发阳气,送补血药与病体。后世的王清任心有灵犀一点通,更是把这一点发挥到极至,补阳还五汤就是典型。《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方。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去土),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水煎服。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其理论就是:气行则血行,补血先通气。通气就是通阳气,就是用黄芪首先打通道路。大量的实践证明这样的理解是正确的。同理当归补血汤亦是此理。血虚用当归,必用黄芪来运载。通过上面论述,可见黄芪的主要作用应是通阳运载。至于其它方面的作用,应该是次要的。不管怎么说,我这些年一直是坚持用这样的思路运用黄芪,收效颇著。下面举两例示之:
例一.腹痈  李某  男  48岁  就诊前一周,肚脐左上5公分处,长一热痈,开始有鸡蛋大小肿块,红肿热痛,随便找了一点消炎药吃了,又用了点拔毒膏,未能控制住病情发展,红肿继续增大。本应等脓熟透后切开引流就行了,无奈患者自视懂点医学常识,未等熟透,自行挤压,结果引起扩散感染,高烧灼热,险些酿成败血症。经医院连续注射大量抗生素,才得以未继续发展。一周后出院,伤口留了一个红枣大的窟窿,久不收口,来就诊中医。检视伤口不红发暗,塞有雷夫奴尔黄纱条,创面约2公分大小,深入腹腔,不愈合。舌淡苔白腻,脉浮大而芤。饮食二便一般。
诊断:腹痈,时间巳久,气血虚耗。立法:大剂益气托表兼清热解毒。处方:生黄芪150g  当归30g  川芎10g       赤芍12g  熟地30g  太子参15g  茯苓12g  白术10g      甘草10g  公英15g  野菊花30g  金银花15g  连翘15g    地丁50g  七付  水煎服。
此案,重用黄芪载药于表,以大剂温补为主,因病为后期,伤口不敛,以虚为主;兼以淸热解毒,公英散结力大,宜小量,因感染未尽故加大地丁解毒。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一周后复诊,伤口巳近收敛,无有脓水流出,创面发红不再黯黑。前方去公英、连翘、野菊花,再续七剂,痊愈。
例二 2007年6月间,某研究所刘工,经人介绍找到我,请我出个诊,给其父亲看个病。我问什么病?答曰:脉管炎。随后,我坐上来接的车,到家后。看到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刻诊,一米七五左右的个子,身体魁梧,说话宏亮,一见面就对我说,你快给我想个办法,疼死我了。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子弹打到身上都没这疼,都能忍受。我查看了伤口,在左脚背外侧,有一硬币大溃疡,巳发黑,微量脓液,脉弦滑,舌红苔厚白,余无它证。根据以往我治此病的经验,需托表,益气,解毒,活血。
处方如下:生黄芪180g  当归30g  元参60g  金银花120g  生甘草15g  怀牛膝15g  丹参30g  制乳没各10g  10付  水煎服。并许愿40天治好。十天以后,二诊,疮面已收小为黄豆大小,色红不黑,上方去掉乳香没药,因巳不疼了,况此二药伤胃难咽。一月后如期治愈,病人感激不尽。此案亦是重用黄芪达180g,目的就是打通经络,运药至足。

本文内容由 enjoy806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