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薄智云:中医教育改革应从“顶层设计”着手

2013/2/7 02:18|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2713| 评论: 0

摘要: 两会前夕,中医教育改革问题再次成为热议焦点。一些老中医专家指出,中国的中医高等教育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成立几十所中医院校,从数量来说,从规模来讲,都可以说是不小的进步。但从质量来说,几乎没有培养出多少 ...
两会前夕,中医教育改革问题再次成为热议焦点。一些老中医专家指出,中国的中医高等教育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成立几十所中医院校,从数量来说,从规模来讲,都可以说是不小的进步。但从质量来说,几乎没有培养出多少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学者,几十年的高等教育,却没能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著名中医老专家薄智云指出,“中医教育顶层设计出了问题”。2013年2月1日,新华健康频道记者专访薄教授,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记者:薄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多年从事中医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弟子。近年来您一直呼吁中医教育制度的改革,用您的话来说,“中医教育顶层设计存在缺陷”,这个“这个中医顶层设计”具体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有严重缺陷呢?

    薄智云:我从1972年开始带徒,先后带过40多位徒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一定影响,我的徒弟都采取师承教育的方法。所以根据我四十年的带教经验认为,中医教育顶层设计有着严重缺陷。

    这话最早不是我说的,是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说的。他是现代中医的旗手,他在广东省中医院带徒时提出,“中医院校教育培养了一批中医事业的掘墓人”,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我2004年应邀到广东省中医院担任主任导师,带了急诊科、妇科心脏中心、骨科针灸科等6个科主任为徒,参与了其中的师承教育工作,我们都同意邓老的看法。如果不是教育导向的失误不可能几十年培养不出像样的几个人才。

    中医教育顶层设计,主要指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两方面。传统中医教学都是师承式的,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学习。现在学院课堂式,没有充分吸收、借鉴传统师承式教育的优势,同时也缺少实践环节。课程设计方面,不重视古汉语教育,却把英语教育抬到了很高的位置,这也是不合理的。

    记者:概括的说,您认为现行的中医教育都有哪些失误,需要改正?

    薄智云:首先是传统中医教育采用师承教育的方式,完全的照搬西医的教育方法是最大的失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开始进行师承教育的尝试,但力度不够。还没有从几十年教育失误的惯性思维中跳出来,建立根据自己学科特点的教育系统。教育制度的僵化为中医教育改革带来困难。相关的评价系统不进行修正,还会把中医教育逼进死胡同。另外还有古汉语教育的缺失,解读中医经典的能力下降,把知识的源头切断了!

    记者:您强调古汉语对中医教育的重要性,能不能具体说说, 为什么学生一定要精通古汉语,才能学好中医?能否举几个例子?

    薄智云:中医和西医完全是不同类型的知识。西医是明晰知识可以通过课堂的教学直接获得,而且知识的更新的速度快。中医的知识是感性知识,必须经过自己去感觉和体会,才能对书本知识进行了解。具体治疗的原则与办法则需要从古代经验中去寻找。看不懂古汉语,没有了寻找治疗方法的工具,许多疾病已经没办法看了。

    例如,中国名老中医中有一些是:伤害派、温病派。主要擅长采用《伤寒论》的理论与处方治疗疾病和采用《温病》的理论与处方治疗疾病。如果我们治疗疾病疗效欠佳,只能说明大家没有学好经典,历史上没有那个名家把责任推到经典上,批评是经典说的不对,只能怪自己学的不好。

    连经典都读不懂,如何用于指导临床呢?几十年来,中医教育的失误也主要表现在临床能力的下降,而直接的原因便是:读不懂经典,方法写在书上,看不懂,用不了!其次,传统的人文知识缺失也是另一个大的诱因。

    记者:如何才能学好古汉语?学好古汉语的方法有哪些?

    薄智云:最理想的教育应当是从娃娃抓起,从幼年开始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小孩的记忆力是非常强的,50年代的教育还有一些国学的基础。从小写毛笔字,训练掌握毛笔点、压、提、按的感觉。我认为对后来针灸时掌握手下的针感很有帮助!而十几岁背的经典使我受益终身。使自己在解读中国哲学方面,轻而易举受益匪浅。

    学习古汉语没有捷径,只能强记。记的熟,才能用的活!随着临床的积累,会对经典的理解逐渐深入,指导临床才可能游刃有余。我在欧洲看到大量的忧郁症病人。根据中医病因与病机的理论,很快便可以分析到不同的致病机理,制定出不同的个性化处方。

    记者:您一直呼吁中医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您看来,中医知识产权保护出了什么问题?

    薄智云:在我国的许多中医的科研导向是错误的,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了发表文章把自己的许多研究项目在进行之前,便向西方的杂志投稿前说明研究的内容与采用的方法,这是极端错误的做法。

    但作为评价研究的标准,一些政府部门这样要求,使西方对我们的研究了如指掌。花几千万为了发表几篇文章。我们的青蒿素课题没有完成,意大利与瑞士的公司已经申请专利了,我们生产还需要花钱买专利买的是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也听一个三千万的课题汇报,不需要再研究,完全可以到临床应用了。而网络上到处是无休止的侵权行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因为没有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使许多中医知识大量失秘,只能听之任之。知识产权保护是个大问题,应当由专业的人员来完成,但必须考虑到中医知识的特殊性,根据中医知识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办法。

    记者:中医发展中一个重要瓶颈,是标准化的缺失。腹针疗法在研究阶段完成了“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调理化”的研究。依赖师承教育的模式构建了知识传承系统,使腹针尽可能地在术的层面得到了很快的传播。这种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能否复制到其他中医领域呢?

    薄智云:标准化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可以先由这样的意识,才能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技术环节,目前,很少看到这样的专家团队。必须有领域内绝对的学术权威,因此,短时间内存在一些困难。

    记者:回到中医教育这个话题,我们知道古代中医教育都是“师承”,一个师傅教几个徒弟,这种教育模式是否适合现代大学的科班教育呢?或者说,如何改革现行科班教育模式,才是最适合中医自身规律的呢?

    薄智云:许多课还是可以科班教学的,只需要进行部分的调整。面向临床的需要,增加中医师承教育的内容,关键是评价系统的纠正。如果考研究生考经典,大家自然把精力放在学习中医知识上。如果职称晋升以临床技能为重点,大家自然会学习各种中医治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如何体现师傅的经济价值。师徒建立利益体的关系,过去师徒如父子的感情关系不容易构建了,但通过经济手段可以实现知识产品的使用权转移。教出来的好徒弟越多,收入越高。肯定可以在短时间培养一批优秀的临床医生。我们可以先进行试点,成熟的经验再推广。目前,只要把传统中医的薪火留下来,自然会很快的完成系统的建设。几十年的失误,用10年去纠正也是应当的。首先是培养合格的教授,其次才能培养合格的医生。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只要中医复兴,自然会带动传统文化的复兴。

整理:任炫恺

来源: 新华健康

本文内容由 梁知行 提供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