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这才是中医 / 罗大伦 著 【转帖】

2013/3/7 02:05|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5602| 评论: 0

摘要: 这才是中医 / 罗大伦 著 内容简介: 中医是什么? 在很多人看来,中医就是药草、药罐,还有泛黄的古书;也有人认为,中医就是高深玄妙的理论,什么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不知所然;还有人认为,中医就是慢 ...
这才是中医 / 罗大伦

   内容简介:


  中医是什么?


   在很多人看来,中医就是药草、药罐,还有泛黄的古书;也有人认为,中医就是高深玄妙的理论,什么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不知所然;还有人认为,中医就是慢郎中,不吃个一年半载的中药,很难见效;……读了《这才是中医》,你就会对中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书中的中医大师们都拥有高超的医术、高尚的情操,他们诊病如神,药到病除,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中医不是慢郎中,是我们后辈学艺不精!


  书中的中医,不再是药物和药理的堆砌,而是一段段活生生的历史,几个故事,几句点评,让中医走出玄妙之迷局,进入寻常百姓家。


  另外,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小方子,希望能为深受疾病困扰读者带来福音。

    关于作者:

罗大中,笔名罗大伦,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被认为是中医新生代的领军人物,业内有“中医两博士,南有刘力红,北有罗大伦”之说。与刘力红博士的治验、研究、著书立说不同的是,罗大伦博士是从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和电视媒体上宣传中医的。


罗博士以中医故事化的写法,还原了古代名医们,并以《古代的医生》为题发表在天涯煮酒论坛上。网友们为中医大师们精湛的医术赞叹,更为他们的大医精诚之心折服,他们相互传阅,点击率现已突破120万人次。后来,此贴被整理成《古代的中医》《神医这样看病》出版。


   作为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的主编、特邀主持,罗博士邀请了许多有影响的中医专家(像王琦教授、王鸿谟教授、姜良铎教授等等)开坛布讲,让中医养生智慧进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


  正文 目录

   目录:

张锡纯中西医结合的奠基人


   (一)


  引子


  没赶上好日子


    初生的牛犊


   那年头还要参加科举


  苦学《伤寒论


  神农尝百草


   网友互动


(二)


  去天津赶考


   开始接触西医


   艺高人胆大


  精彩的药方


   大革命的时代


   网友互动


(三)


    中医应该有自己的医院


  力挽狂澜


   众望所归的医学大家


   中西医汇通之路


点燃中医之火



   
正文 序

    序


   中医治病见效到底快不快?


    很多朋友说,中医是个慢郎中,一般急病,要去找西医,而那些不着急的病,才去找中医。


  还有的说,中医治病不但慢,而且效果说不清楚,反正是治不好,也治不坏的,总之是:中医调理不能着急,一般都是吃药吃他个两三个月的,如果往长了吃,怎么还不吃个半年一年的?


    那么,中医真的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中医真的是个慢郎中吗?


答案是:中医不是慢郎中。


   正是我们后辈学艺不精,才使中医被蒙上了如此令人感到羞辱的一个名称。


  那么,中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的老祖宗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这里面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珍藏下去的吗?我们从中还能学到什么治病养生知识吗?


好吧,让我们一起走回过去,让历史用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这,才是中医!”


   这些故事,在我的头脑中已经盘旋已久了,很多朋友觉得我写这些古代中医的故事太累了,不知道要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其实,正因为这些故事在我头脑中盘旋的时间太长了,所以它们像是已经酝酿成熟的好酒,一旦动笔就喷涌而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以每天五千多字的速度在写,不知不觉,一下写了六十多万字。


  这些内容,我把它们在网络上贴了出来,结果引来了网友们的极大关注,现在这个帖子的点击量已经超过了一百二十万,很多网友的发言也被出版社的编辑们收录了进来,在此对这些网友朋友们表示感谢了!


   我和很多中医院校的学生不同,很多学生不爱读古代的医书,觉得读古文吃力,但是我却非常喜欢阅读古代的医书,甚至是从整天翻看这些古代的医学书籍中开始中医学习的。无数个夜晚,在昏黄的灯光下,看着泛黄的繁体字,我觉得甘之如饴。


看得多了,我觉得这些人物又活了过来,他们像是坐在我的身边,就像是一个慈祥的师傅在教徒弟一样,一点一点地告诉着我,他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么用药,这个患者为什么要这么辩证……


   很多时候,当我深夜放下笔的时候,我都有种冲动,想要向虚空拜一拜,然后发自肺腑地说一声:“谢谢您了,师傅!”


很多时候,当我被他们的那种一心赴救、悲天悯人的大医情怀感动得泪流满面的时候,我都想放下笔,点一支香,告慰他们:放心吧,前辈们,医道不会湮灭的!


   表面上看,我这本书是写中医治病的道理,写养生的道理,其实我更想告诉大家的是,在所有这一切之上的,那些大医的至高境界。


    这种境界,我称之为医道。


  这些故事,其实我早就写完了,后来因为一直忙,就没有整理,当我最后整理出来的时候,已经是2009年的金秋十月了。


  在此,谨向那些一直鼓励着我、温暖着我的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向一直支持我的读者朋友表示极大的谢意!正是因为有你们,我才能一路前行,我才能在每天的生活中感觉到阳光明媚,心中感觉到无比温暖!


   希望我的故事对大家的养生有所启发。


   最后放下笔的那天下午,我乘车外出,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树林,枝头洋溢着秋日的阳光,那种灿烂,让我感动莫名。我突然有种冲动,想给位好朋友发送个短信,想告诉朋友,快出来看看这秋日的大地吧,看看曾经吹拂过数千年古国之风的这片广袤、辽阔、气势磅礴的大地吧……




   正文 章序




   一段山药,摆放在瓷盘中。


  皮已经削去,山药发出玉一般的光晕。


   我笑了笑,问朋友:可知山药能做什么?


    朋友回答:可以吃。


   我摇了摇头:非但可以吃,还可以救命!


  朋友抬起头,疑惑地望着我。


   民国年间。


  北京,通县。


    高崇勋的家里。


   高崇勋的妻子已经患病卧床半年了。


   这一日,突然病重,似喘非喘,气短不足以息。


   她知道,自己恐怕将要不久于人世了,于是开始向家人嘱托后事。


   她告诉高崇勋:我走后,你一定要照顾好女儿们,这是我最放心不下的……


    高崇勋潸然泪下,女儿们更是抱着母亲哭声不止。


    但是,只有二女儿德清,却含着眼泪,在看着一本书。


    半晌,德清突然对高崇勋说:爹爹,您来看看,这书里说山药可以救命,如此神奇。


   高崇勋睁大了眼睛,然后,他的目光落到了刚买回来的四两山药上。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匪夷所思。


   他们把这四两山药,按照书中所说,煎汤给患者服下,过了十来分钟,患者的气息居然接续上了,症状全部减轻。


   所有的人都面面相觑,然后,他们每天给患者服用山药汤四两,一直坚持。


  结果,四个月后,患者痊愈,而且身体较病前更好。


  高崇勋急了,这是什么书啊?如此实用!他合上书,书名赫然是:《医学衷中参西录》。此书的作者,正是当时的一位名医。


  高崇勋激动不已,如此高手,我一定要拜他为师!


    后来,高崇勋不远千里寻师,终于得偿所愿,拜在此人门下。


   朋友听完,叹了口气:山药原来真可以救命,但是,我有个疑问。


    我抬起头:请讲!


    朋友好奇地问:那么,这位杏林高人到底是谁呢?


   我回答:张锡纯!


  张锡纯,民国期间的中医大师,大家如果想研究那个时期的中医,一定无法绕过他。张锡纯的影响,就像是您眼前巍然屹立的一座大山,让人没办法忽视。


  就是前几天,我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聆听医史文献权威专家余瀛鳌老先生的讲话,余先生说:19世纪上半叶,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影响能和张锡纯相比,从那以后,中医也再没出现过有类似影响的人物。


   这句话的分量很重啊。


   朋友点点头:果然是高人,我很好奇,他的一生到底如何呢?


  我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笑了笑:别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本文内容由 yixing妙善 提供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