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名医薪传岭南篇(邓铁涛、焦树德、颜德馨、朱良春、干祖望等... 铁肩担大任 杏林铸泰斗(图)
----------------------------------------------------------------
news.dayoo.com
2004年05月26日 09:44 来源: 广州日报
2004年1月,记者首次拜会了我国中医药界的泰斗邓铁涛老先生,当时正值广东又现非典患者之际,邓老掷地有声地说,今年SARS不会再大规模暴发,倒应该注意流感一类的伤寒性的疾病。
如今转眼时间过去了五个月,期间发生的事情也在印证邓老的预言:人们平安度过曾被认为是SARS危险时刻的春节,即使近日发生的非典病例也是由实验室传播,且并无蔓延;禽流感却让人们惊出一身冷汗。邓老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作出这些判断,依据的就是我们传统的中医理论———《黄帝内经·七篇大论》中的五运六气学说。
在抗击非典过程中,中医可谓是打了一个胜仗,对于非典的论证只是邓铁涛传奇人生的一个片断,作为我国中医药界的泰斗,他的命运一直与中医紧密联系在一起。
行医脚印 与中医“生死攸关”历程相随
1916年邓铁涛出身于岭南医家,爷爷在现在的广州人民南路开药材铺,而父亲则是一中医诊所的医生。现已名满医界的邓铁涛出生的时代正是我国中医学受到重大挫折之时,甚至可以说是到了存亡之秋。从北洋政府的“漏列中医药案”到后来如“旧医登记限制”、“禁止旧医办学校”甚至“取缔新闻报纸介绍旧医”等一系列打压中医的规定,令中医生存的空间日益狭小。
邓铁涛说尽管当时中医的处境如此艰难,但自幼目睹了的父亲用中医药为人们解除痛苦,初中毕业那年他拒绝接手家里药材铺的经营,毅然报读了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邓铁涛当时并没想到,后来自己在祖国医学的传承上会起到关键作用。
1937年邓铁涛从中医药专科学校毕业后,避战乱来到香港。1938年跟几个同学合开了“南国新中医学校”,并兼任一家药店的坐堂医师。然而,在他开的学校任教的老师有4名,学生却只有7名,甚至仅有3名学生坚持到毕业。满腔热情发扬中医的邓铁涛不禁对着学校合办人苦笑道:“我们是中医的‘一代完人’,是‘完蛋’的‘完’啊!”虽然如此,邓铁涛仍尽心尽力自编教材,然后用原始的“泥印法”为学生印刷《病理学》讲义。
邓铁涛说,1941年他在香港也经历了人生的生死关头。当时他结婚才两三个月,日军攻打香港,英军撤退到他家的楼梯口,日军一个炮弹打中了他家,其时他与妻子已整整一个上午伏在床垫下不敢动。他想,不对劲了,于是拉着妻子飞跑离开家。不久回家一看,床垫上已满是炮弹碎片。
辉煌篇章 三次上书成就金色人生
邓老被誉为中医界的泰斗,一方面在于他医术高超;另一方面则在于每到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时刻邓老总是挺身而出,邓老曾多次上书国家领导人及有关主管部门,为中医药前途奔走。
1984年,卫生部向中央提交了“成立一个专门机构管理中医药”的报告,因当时中央需要缩减编制,对这个提议迟迟未决。邓铁涛等得急啊,这是关乎中医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他坐不住了,给徐向前同志写了情辞恳切的一封信,历陈成立该机构的迫切性。
邓老的第一次上书就如他开的处方一样见效,1985年国务院提出“把中医问题放在第一位”,不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
第二次上书被称为“八老上书”,2001年,邓铁涛得到消息说国家将要裁切“中医药管理局”,他于是发动全国最有声望的老中医联名给中央领导写信。连邓铁涛在内,共有八位名老中医在这份“上书”上署名。后来“中医药管理局”得以保留。
第三次上书是在全国刮起把中医学院合并到西医学院、中医院合并到西医院之风,邓铁涛再次上书,及时把合并风刹住。
其实邓老大大小小的上书不止三次,去年“非典”时期当医界在治疗非典的方法上探索徘徊之际,邓老奋笔向中央疾书:“中医是我们祖国的伟大宝库,应该在非典型肺炎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本期名医:邓铁涛 广东徒弟:吴焕林、邹旭
弟子眼中的大师
?“邓老从不发脾气,但要是你说中医不好,他脾气可就大了。”?“邓老有他独特的魅力,没有他出面,我们很难请来18位顶尖老中医带徒弟。”?“中医已成了邓老的命根子,例如他可以利用与某企业合作开发的‘邓老凉茶’赚钱,他却把自己的那份利润全部投入‘邓铁涛基金’作为发展中医之用。你可以说他傻,但我们都觉得他是无私的经典。”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心脏中心主任吴焕林)
学术成就
邓老博学,从古典医著、名医经验乃至民间验方和文、史、哲一并博览,融会贯通,因而他的医术不仅精益求精,而且他对中医的过去、现状、未来都有独特的见解,早年已被誉为是博学多才的当代名医。其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治疗尤独树一帜,饮誉海内外。
人物档案
1916年生于广东省开平县。幼承家学,后攻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从事中医工作40余年。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顾问、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专著有《学说探讨与临证》、《耕耘集》、《邓铁涛医话集》等。
他奠定了现代中医理论基石(图)
----------------------------------------------------------------
news.dayoo.com
2004年05月27日10:49 来源: 广州日报
1987年的一段话
背景:1987年,陆广莘作为首批专家之一奉命赴坦桑尼亚帮助该国进行防治艾滋病。
首日会谈中,坦桑尼亚的专家提问:“中国有艾滋么?你们见过艾滋么?你们做过中药抗艾滋病病毒的实验么?”
陆广莘:“我们还没见过艾滋,不过,我相信艾滋病是可以战胜的。”
陆老此言一出,全场专家哗然。这个老中医胆子太大,没见过艾滋也敢口吐狂言?而陆老的信心正是源于对中医的自信:“当时,在肯尼亚有个红灯区,这个区的妇女鲜有感染艾滋病的,这说明人体能够产生对艾滋自身的抵御能力,关键是要把这种能力调动起来。”
“带病生存”的治疗艾滋病的办法,可能是老中医手里最早实施的。不仅如此,这个在那些发达国家的西医专家眼中“高傲的中国人”陆广莘,率众在当地开了中医门诊。
纵观陆老半个世纪的学医生涯,少年时,弃机械改学中医,青年时,会诊疑难病症独挑西医众高手,花甲时远渡非洲救艾滋患者于水火,一辈子为中华医学鼓与呼……这位杏林奇人接受本报专访时,回顾了他背负了以西医为标准强行“校正”中医的磨难、发扬中华医学的曲折之路。
文/图记者程雪超 通讯员胡延滨、陈海
陆广莘(右)在广东省中医院的弟子黄学阳到北京向他请教。
本期名医 陆广莘
广东徒弟 谭志健 黄学阳
人物档案
陆广莘是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基础理论研究所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曾主持“肝血风瘀”和“脾津痰湿”“七五”攻关课题,获部级成果奖,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学术成就
陆广莘教授强调中医理论研究要坚持中医的唯实论。
认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科学问题有:从粗守形到上守神的诊断观和疗效观;发现和发展人的生生之气自我健康能力和自我痊愈能力;识别利害毒药;聚毒药以供医事;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辨证论治的生生之道。
弟子眼中的大师
“发黑眉寿,仰之蔼蔼然谆谆然……”名老中医陆广莘的弟子对他的贴切描述体现了老人卓尔不群的神韵。
与老人相处总会令人想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在高一层次上对中医学的俯瞰性明视,令后来的中医学人们顿生自信,在无助中寻得依靠。(广东省中医院黄学阳主任)
大师足迹 机械学徒变为治怪病专家
1927年1月,他出生在江苏省松江县。考取上海中学机械专业后,因参加反对汪精卫汉奸政权的斗争而险遭不测,后回乡学医。
陆广莘先后师从上海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等名医。195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央卫生部中医药研究人员,录取后入北大医学院,学习西医五年。1955年冬,章次公先生来京任卫生部中医顾问,每逢节假日陆广莘便去拜访侍诊,当时他关于学术见解的卓越之处已初见锋芒,受到来访的叶圣陶先生的赞同。
中医巧救青年刘诗昆
陆老从北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医院的中医科,常作为唯一一名中医,与众西医会诊疑难病,独力解决西医们抓耳腮的问题,特殊经历为陆老一生埋下了关键的伏笔。
1959年,北京宣武区一个化工厂失火,旁边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前去救火,却致使大批人员苯中毒,著名钢琴家刘诗昆也在其中,当时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学生。送到中央人民医院,这批病人当中在服用药物后,却都出现了奇怪的“癔病反应”。
在西医束手无策的情况下,陆广莘坚持只是受了惊吓,采取舒肝解郁的方法来治疗后,病人的神志果然渐渐清明,这位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博得了众人的注意。
以毒攻毒治愈“吹牛大王”
一位专门设计京剧戏装的设计师,得了一种怪病,特点是非常夸大,喜欢讲大话,“我是百万富翁,某某是我老婆。”写字也要将一个字写得斗大。陆广莘却为其注射伤寒疫苗,病人发了场烧后病就好了。“病人曾患过梅毒,病毒已侵蚀其脑神经,成了麻弊性痴呆。这便是中医用一种病抗另外一种病。调动自身防御机制,将病毒散发。”
他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查房时,一位病孩肚子不知什么原因疼得满地滚,陆广莘赶快让家长去隔壁买五分钱的醋、花椒,煎水服下。没过三分钟,孩子好了。
淡泊宁静 成就中医基础理论大家
精于临床,为陆广莘从工匠迈向大师奠定了基础。从学医首日起,人们对中医的不理解,承认其治疗有效却对中医理论的持续发难,使中医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窘迫困境。
“中医能治病,却不能回答人们为什么能治病,因而被认为不科学,这让我心里非常痛苦。”陆广莘开始投身于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建设。
1983年,他从北京医学院来到中医研究院中心实验室。其间先后发表了“中医研究和中西医结合”、“阴阳自和稳态模型”等论文,先后获卫生部和“七五”中标课题。
陆广莘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中医特色的辨证论治非常重要;又进而阐明,中医在中医基础理论上实际是关于人的心身相关自我调节的一门科学,而治病实际就是调节病人本身自我抗病反应的动力机制。
陆广莘认为,中医非但是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治疗重在提高免疫和屏障功能,犹如天花的治疗,并不是消灭病毒的结果。中医治疗重在提高免疫和屏障功能,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和群体人工免疫的结果。中医以病人为依靠对象,而并不仅仅将疾病作为治疗打击对象。
老人倔强地认为,要“结束中西医对峙和歧视中医的局面,结束中医被西医牵着鼻子走的局面!”
年近八旬手不释卷
老人年近八旬,但仍旧每日出诊,每天手不释卷,老人反复告诉记者,在初现端倪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中,东方的科学将成为革命的灵魂,东方的科学方法将成为革命的最有力的工具。中医是一门相当超前的医学。庞大的中国人口,我们在免疫方面完全采取西方模式是不行的。
陆老笑着说:“必须抓紧时间发展壮大这门科学,战斗未有穷期。”
大医忧患大业后继乏人(图)
----------------------------------------------------------------
news.dayoo.com
2004年06月02日 09:22 来源: 广州日报
颜德馨在书房。
背景
日前,记者来到了上海同济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颜德馨家里,这是一处散发着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住宅,雪白的墙壁衬着明清样式的红木家具,显得十分素雅。
颜老热情地把记者领进了书房,开始娓娓道起了他从医的经历、他的家庭、他对中医事业的关注和与广东中医界合作的期望。
不久前,颜老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拿下一个上海市科委的重大项目———中医防治急性热病应急网络,研究总结中医药治疗非典、登革热、禽流感等急性热病的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以指导临床实践,该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就是广东省中医院。
“这个项目很多人想拿,但又不敢拿。”颜老说,“现在医院里,西医看急性病,中医看慢性病已经形成了习惯,中医接触急性发热病人的机会太少,都快把老祖宗治疗热性病的本事全丢掉了。这个担子很重,但我不怕,医生就是要有责任感,要有大元帅的气度,敢于和疾病作斗争。”一番话掷地有声,84岁的颜老,依然雄心万丈。
两代名医
《颜氏家训》主要是强调克己复礼,对此,颜德馨一直谨记在心,宽容待人,保持心胸豁达。颜德馨夫妇给儿孙们的家训也是“宽容、知足、健康”六字。
颜德馨是孔子高徒颜回的后裔,1920年生于江苏丹阳。其父颜亦鲁也是一代名医,得孟河医派真传,擅长治疗肠胃病和妇科疾病。父亲的医学思想自然对颜德馨产生了影响,比如在膏方上,颜德馨喜用苍术,这就是受了父亲的影响,“脾胃乃后天之本,没有脾胃的吸收,什么药都没用。”颜老强调。
但父亲对颜德馨最大的影响还是在为人道德方面。颜氏先祖颜之推曾著《颜氏家训》,非常有名,颜亦鲁也常拿《家训》教导子女,“《颜氏家训》主要是强调克己复礼。”颜老说,“颜回曾问孔子何者为仁,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意思就是为人要谦虚,尊重他人。”对此颜德馨一直谨记在心,宽容待人,保持心胸豁达,“古人说,仁者寿,确实如此。”颜老笑着说,也许,能够在84岁的高龄眼不花,耳不聋,口齿清晰,手脚灵便,宅心仁厚也是秘诀之一吧。
注重家教的传统也被颜德馨传承了下来。颜老共有7个子女,每年除夕,散居在各地的子女和孙辈都要聚到上海颜老家里共迎新年,而颜氏夫妇则会向儿孙们赠字,借此进行教育。去年除夕,颜氏夫妇赠予儿孙们的是“宽容、知足、健康”六字,依然延续了《颜氏家训》中的思想。
创立体系
以气血为纲,调气活血,而致平衡的祛病养生思想在颜德馨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最终在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之外,创立了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
面对磨难,有人逐渐消沉,有人却能从中汲取力量,颜德馨就是后一种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