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李莪华:少年博学童试夺冠

2013/5/25 16:13|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4247| 评论: 0

摘要: 作者:焦方增 赫德英 肖安华 李茂盛(1722~1795),字莪华,生于清康熙末世,寿光市侯镇李家官庄人,后定居九巷村。精通内外两科,尤擅长诊治疮疡与小儿痘疹。远近就医者多能奏效,救治痊愈的人数以万计。李莪华自 ...
作者:焦方增 赫德英 肖安华

李茂盛(1722~1795),字莪华,生于清康熙末世,寿光市侯镇李家官庄人,后定居九巷村。精通内外两科,尤擅长诊治疮疡与小儿痘疹。远近就医者多能奏效,救治痊愈的人数以万计。李莪华自幼聪明,少年时曾得过寿光童试第一名。在祖母、父亲的影响下走上从医之路。李莪华35岁前后连遇不幸。先是祖父祖母相继过世,13岁的长子珍淹殁,夫人郝氏因有孕在身,受打击太大也卧病去世。此后,他将二子交于父母,利用祖父在寿光九巷的房产开药铺行医。因李莪华为人好,几年后再娶韩氏为妻。韩氏比他小17岁,聪明伶俐,拉匣配药,很快成了他的得力帮手,很受众人好评。韩氏享年50岁,终身未育。
  李莪华50岁时,医术达到高峰,尤其对疮痈的治疗堪称一绝。李莪华生前曾著《临床验方》一册,四方传抄,远及邻县,至今已散佚无存。

父习医为业精岐黄之术
  李莪华的祖父李法言,是康熙秀才,擅文字,通医术,懂大清法律,常代人写诉状,扬名乡里。祖母张氏,半截河富家之女,知书达理,治家严明,懂小儿科,心地善良,人缘极好,常上门为小儿看病,在当地小有名气。
  莪华父亲李埙,受其母影响,习医为业,精岐黄之术。因为李氏父子为人忠厚,对官家富人从不阿谀奉承,还常常舍药捐财周济穷人,所以日子过得清苦。1721年,李埙娶了稻田东丹河的董氏为妻。父子俩都盼望着生一个儿子,振兴家门,光宗耀祖。
  有一天李氏父子出门诊病,在回家的路上,见到一个老者,醉卧在大道上,气喘得非常粗,看样子病得很厉害。李法言连忙蹲下为他诊脉,并扎了几针,将他救醒了。那个老头翻身坐了起来,向他们作揖说:“今日救命之恩,来日必当重报。”说完扬长而去。
  这年六月下旬,李法言的儿媳董氏身怀有孕。第二年农历四月十三生下一子,这孩子便是李莪华。孩子一生下来便啼哭不止,李法言父子俩精通医术,知道孩子没病,因此到庙中请来一个道人为他作法。道士一进门,李家父子便觉得面熟,但不记得在什么地方见过。那道士进门之后不言不语,先在孩子耳旁说了几句,又在口边听了一会儿,说也奇怪,孩子不哭了,开始笑了。李家父子心中非常高兴,连忙置办宴席向道士致谢。
  吃完斋饭,那个道人问李法言希望孙子长大后干什么?李法言看看儿子李埙,又看看孙子说:“看这世道为官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钱人家又为富不仁,叫我好生为难。”那道人见李法言这么一说,便对李家父子说,难怪你老人家如此心地善良,那就让他长大后随祖从医,必然成为一方医圣,虽然不能发家致富,但却能光宗耀祖。说完又在孩子耳边耳语了几句,然后告辞出门了,等李法言父子出门相送时,那道人早已经不知去向了。


三个为什么 难倒老秀才
  李法言因为天灾生活困窘,到青州边行医边避难,衣食无着,只好与儿孙们回到寿光,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落户九巷村。这时小莪华长到三岁,虽然年纪小,却聪明过人,爷爷教他唐诗宋词,几乎过目不忘。
  李莪华六岁时,拜李果为师,李果不仅是个秀才,又是远近闻名的名师。不到三五年,李莪华便对四书五经等书籍倒背如流,老先生提出的问题他都能一一回答。
  这天上学开课,小莪华向先生一连串提出了几个问题。他首先问的是:“天上到底有没有神仙,如果有,神仙能治百病解百难,那人间为什么还要医生?”老先生一时语塞,待了一会小莪华好奇地又问:“猫为什么要捉老鼠。为什么一夜不睡觉,有时候咬死了老鼠却不吃,老鼠为什么不向猫讨个公道呢?”老师和学子们不由得目瞪口呆。又过了一会,小莪华又说:“天下动物都要吃喝拉撒,我家的几只母鸡为什么从不撒尿呢?”先生及学子们一阵大笑。李果对小莪华的提问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心悦诚服,他不仅喜欢小莪华认真扎实的学习态度,更喜欢他对事物具有仔细观察的能力。
  有一天,母亲带着小莪华到东丹河姥姥家去,姥爷姓董,也是本地有名的秀才。董秀才一见小外甥来了,分外高兴。走进正厅,想考一考莪华的才学。便对莪华说:“今天,我出个谜语,如果你猜中了,大鱼大肉管你一顿,如果猜不出那就只好挨饿了。”小莪华满口答应。
  董秀才开口说:“高将军的头,李将军的脚,陈将军的耳朵反按着。”小莪华脱口便说是个“郭”字。董老秀才大喜过望,接着问道,你可知这个谜语出自什么时候什么人什么事吗?
  只见小莪华顿了一下,慢慢地说,这事出自唐朝以后,五代时期,当时郭威做了皇帝建立大周,要统一北方,派赵匡胤为元帅,率大军征讨契丹,与契丹大帅高兴周对阵,赵匡胤决定劝高兴周投降,于是单人单骑去说服高兴周。那高兴周见赵匡胤言语不凡,便有心归降,但又怕坏了自己忠义的名声,于是决心自杀让赵匡胤成就功名。正商量的时候被高兴周手下的两个小将听到了,这两个人一个姓陈叫陈大耳,一个姓李叫李快腿,他们决定由李快腿前去禀告他们的大王,谁想到让巡营将军捉住押了回来。高兴周剁去了李快腿的双腿,斩去了陈大耳的双耳,之后便拔剑自杀。赵匡胤提了高的头,拿了李的脚和陈的耳朵回来交令,因此郭威不动刀兵就统一了北方,事后人们说郭家的天下多亏了高将军的头、李将军的脚和陈将军的耳朵。
  董秀才一听,这外甥果然知识渊博,从此更加疼爱小莪华。


童试占鳌头获赠十两银
  李莪华上学七个年头,爷爷和李秀才见他学业已成,准备让他参加童试。
  参加童试的有上千人,李莪华报完名,见到别人都比自己高一头,便暗自琢磨,这叫什么童试。原来考试的大多都是成年人,李莪华不知童试是不论年龄的,只不过是最低级的考试而已。
  开考那一天,进入考场,发放考卷,限时两个时辰。李莪华只用半个时辰便交了卷,坐在旁边的监考官斜了他一眼,以为他交了白卷。可低头一看,却大吃一惊,只见一行行小字写满了卷子,并且字迹工整、清秀,行若流水,不禁暗暗吃惊,心想,世上竟有这般奇才。考试一连进行了五天,连考五场,内容各不相同,有四书五经,有命题作文,小莪华天天第一个交卷。几天过后,县里要张榜公布考试名次。小莪华父子起了个五更,来到县衙门外。这时候县衙门口早已经是人山人海,他父子俩以为榜文已经出来了,便向里面挤,父亲把他扛在肩膀上,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挤到县衙门口。县里的师爷,见此情景不禁发笑,随口说:“无知儿骑父为马。”小莪华听了随口答道:“有志士望子成龙。”师爷听了既惊讶又佩服。
  到了公布成绩的时候,县令在几个衙役的护卫下,亲自宣布名次:“第一名——李家官庄,李莪华……”县令展示了李莪华的答卷,众人无不钦佩,县令奖给他一方宝砚和几只名笔,并破格赠送了十两银子,李家大摆宴席庆祝,从此以后小莪华这神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文/焦方增赫德英肖安华图/桑锦缃



遇乱不慌奇方救人
◎同学母亲浓痰堵喉,李莪华及时施救 
◎流行瘟疫时,研究出“趴姑”治病强身



  李莪华的祖父李法言见孙子的学识越来越多,怕他走上邪路,对其严加管教。李莪华在爷爷、父亲治病救人过程中,听了一些病理知识,备受感悟,对爷爷的偏方奇术更是暗记在心中。李莪华医学奇才在少年时便渐渐显露。有一次他到同学家去玩,其卧病在床的母亲突然喘不上来气,莪华不慌不忙,利用小葱和芥汁将病人堵在气喉的痰排出。李莪华牢记祖父教诲,潜心学医,并利用自己所学,救助了无数穷人。寿光流行瘟疫时,死人的事情时有发生,莪华研究出了一种食疗方法,他用绿豆菠菜,配上金银花大青叶等中药,加水浸泡磨成浆,蒸熟后吃,有病的人吃后渐渐好转,没病的人吃了强身。莪华将此称为“趴姑”,现在“趴姑”成为寿光一道名菜,以色美味香而闻名于世。

拔人家萝卜被打11戒尺
  李法言因为生活困窘,与儿孙们回到寿光,落户九巷村。小莪华长到3岁时,虽然年纪小,却聪明过人,爷爷教他的唐诗宋词,几乎过目不忘。
  李法言见孙子的学识越来越多,怕他走上邪路,经常教他一些做人的道理;有时候小孩子难免做出些不如人意的事情,李法言更是严加管教。
  小莪华11岁时,跟几个小伙伴一起打闹,进了一家菜园子,拔了人家种的萝卜,还糟蹋了不少。
  李法言知道后,把莪华叫到跟前,先向他讲了人们辛勤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然后问他,你随意糟蹋人家的劳动成果是何道理?小莪华自知理亏,一边流泪,一边承诺以后再不敢犯。这时只见李法言拿来一根戒尺说:“本来这是一件小事,但是为了你的今后,也要让你长长记性。”说着让小莪华跪下,“听说你今天给人家糟蹋了11个萝卜,我今天就打你11戒尺,每打一下,你要背一遍唐朝李绅的《锄禾》,如果再不悔改,以后加倍惩罚。”
  就这样,李法言含着眼泪,狠狠地打了第一下,莪华咧了一下嘴,背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11下戒尺,一下比一下狠,小莪华脊背上留下了一道道血痕,连在一旁观看的莪华的父母都不由得跪了下来。
  这11戒尺在小莪华的心灵中,留下了做人的标尺,也为自己长大成人后的所作所为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同学家玩耍奇方救病人
  李莪华生长在医学世家,亲眼目睹了长辈们治病救人解人危难的善行,备受感悟,爷爷、父亲给人诊病讲的一些病理,李莪华都暗暗记在心中,对爷爷的偏方奇术更是敬佩不已。
  这一年,李莪华才16岁,在老家读书,有一天在同学家玩耍,见他母亲病重躺在炕上呻吟。突然听到嗷地一声,看到他母亲手刨脚蹬的,气也喘不上来,白眼珠直翻,把一家人吓得一阵忙乱,连忙去请大夫。李莪华一看心头一震,心想恐怕请大夫也来不及了。他让人取来一包芥末面用水一泡,顿时一股刺鼻的辣味一涌而出,李莪华拿小勺先在病人口中灌了一勺,又用一根小葱,沾上芥汁插入病人鼻子中,只听到病人像打雷一样打了一个喷嚏,一口浓痰从口中咳了出来。一会儿病人手也不刨了,脚也不蹬了,渐渐地恢复了平静。
  就在这时,一位大夫被请进了家门,家人把原来的情形一讲,直把那大夫惊讶得连口称赞:“真不愧是名医世家,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能力,这位妇人是重病在身,痰堵在气喉,如果不是这个小神童在此,恐怕我来不到这里妇人就完了。”
  从此以后,小神童李莪华奇方救人的事传遍乡里,在九巷行医的爷爷听说了这事,也为莪华的果断一举感到自豪,这事也奠定了李莪华潜心学医、救死扶伤的决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李莪华一边读书,一边暗自学医,并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名医树作自己的标尺和偶像。

研究出“趴姑”瘟疫时救人
  李法言从医多年,医德高尚,备受乡人敬仰,却得罪了当地一个叫舌头的巫婆。她勾结药局头目,以卖假药的罪名抄了李家药铺。李法言气愤之极,含恨归天。李莪华传承祖业,潜心学医。
  这天李莪华行医归来,在寿光大街上,看到一个女子,才过十二三岁,虽然穿的破烂,但长得很俊俏,只是脖子上插了草标,满脸泪痕,一打听才知道,女孩因为父母双亡,以五两银子的价格卖身葬父母。李莪华一听顿生怜悯之心,拿出身上仅有的三两银子送了给她,女孩再三谦让,最后跪地叩头久久不起。李莪华用手拉起小女孩,又用几个铜钱雇了马车,送她回家,在场的人无不钦佩赞叹:这世道还有好人啊。
  李莪华回到家中暗想,这几天正在流行瘟疫,死人的事时有发生,天天哭声不断。他苦心钻研,用绿豆、菠菜,配上金银花、大青叶等中药,加水浸泡磨成浆,蒸熟了分给人们吃。果然有病的人吃了渐渐好转,无病的人吃了强身免疫。各村各地的人纷纷前来购买,并大加赞扬说,李莪华的东西既好吃又救了人的命,就是不知道叫什么,是什么良药。李莪华想起卖身葬父母趴在地上的姑娘,不仅感慨地说,这东西就叫它“趴姑”吧,从此以后,“趴姑”传遍乡里,成了寿光人唯一的一道名菜。直到现在,外乡人来到寿光都要品尝一下,寿光的“趴姑”以解百毒治百病、色美味香而闻名于世。  文/焦方增 赫德英 肖安华 图/桑锦缃


心念病人拒当御医
◎李莪华拒绝黄元御聘请放弃进宫机会
◎用偏方救治郑板桥侄子获得板桥墨宝



  乾隆年间,疮痈痘疹疾病肆虐,经李莪华救活的小儿成千上万,因而被尊称为“救命大老爷”。李莪华医德高尚,惟病人事之。他做到凡登门就医者不分亲疏贵贱,一律挨次诊治,而且常是先照顾家境贫寒的人。他说:“有钱人稍有不适就请医服药,往往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病;穷人舍不得花钱,非重病不来就医,所以应先照顾他们。”当时乡村缺医少药,请医生常是车马迎送,设筵招待。李莪华却一反常规提出,10里以内徒步往来,无烦车马。吃饭只需烧酒一壶,烧饼两三个即可,并声称这是他最喜欢吃的东西,其实是为了减轻病家的负担。莪华病逝后,李家官庄、九巷村、李营村怀其功德,都立庙塑像纪念他。每年的四月十三,李莪华的庙堂香火不断。

不舍得百姓 拒御医聘请
  老御医黄元御奉乾隆之命,到民间聘请名医。因为李莪华名气非常大,所以老御医邀请李莪华到他老家昌邑县衙切磋医术。一听为皇上挑选御医,百里之内的各地名医纷纷前来应选,期盼着能一步登天。
  这天在县衙大堂开监听会,医生们各自介绍自己的技艺,唯独李莪华坐在一边一言不发。正在这时走进一人嚷嚷着要看病,黄御医一看正是好时机,他先看过未发一言,便让其他医生问病情开药方,黄御医一一过目,唯不见莪华有动静,黄御医忍不住问:“李先生名贯乡里为何今日这般安静?”接着又问这个病人的病情病理,如何诊治,莪华说:“此人肾虚,腰腿不适,可每日吃50粒枸杞子,开水或白酒送下,一月即可痊愈。”众人嗤笑不一,黄御医却拍手称赞。随后又一壮汉闯了进来,这人身强力壮,每天能喝一斗白酒,爱吃鱼虾,因听说众名医在此,顺便看一下自己的身体如何。众名医一见,连夸好一个壮汉,哪来的疾病。黄御医又问李莪华,莪华慢条斯理地说道:“面黄为肝疾,面紫为心疾,面红为肺疾,我观此人面部红鲜,乃肺内生虫,应忌酒忌海鲜,如不然近日有性命之忧。”大家一边看那壮汉一边好奇地看着李莪华,只见那壮汉气得扭头就走,并大声嚷嚷着:“什么名医,简直是一派胡言。”
  一个月过去了,黄御医又聚集众人,经过打听,果然如莪华所说,那壮汉口吐鲜血而亡,另一位病人则前来致谢,说李大夫为他治好了病还省了钱。
  黄元御要聘请李莪华进京,被莪华一口回绝了。他说百姓乃国家之本,他舍不得离开他们,再说伴君如伴虎,不去也罢,老御医听后只好回京。

妙手救郑田 板桥赠墨宝
  有一年秋天,几匹快马飞至莪华大门前,莪华大惊,以为得罪了哪方人士,要抓捕他。哪知几名衙役下马之后,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其中两人入内,向莪华深施一礼问:“这位是李神医吧?”原来潍县县令郑板桥之侄病重,特来求医。李莪华沉思了一会儿说:“潍县是个大地方,人多城大名医众多,如果小可前去,简直是班门弄斧,圣人面前卖字画。”在和父亲商量后认为郑板桥为人正直,随答应前去。当走到寿光城东,又见到几个人驾车马在此迎候,李莪华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下午来到城外,见到一个清瘦的男子身穿便服,带几个人在此迎候,原来郑县令亲自迎到城外。莪华受宠若惊,忙下车施礼。两人携手并行来到县衙,郑县令吩咐上酒上菜,莪华连忙阻止说:“先看病后吃饭。”郑板桥之侄郑田已经让当地名医调治多时,只是不见成效。李莪华一反常理,只用了个小偏方,加以针扎要穴、艾灸肚脐,当即见效。郑板桥见到莪华一站一个多时辰,便手拿茶水,弯腰拱手站在身旁,也站了半个时辰之久。莪华见状心里甚是不安,待治完病,郑县令亲自陪酒陪饭,席间莪华激动地说:“老爷身为县令,如此对待一个民间草医,让我心神不安。”郑板桥当即吟诗一首:“芝麻小吏潍河边,不畏豪强不怕官。上敬天子下敬民,内敬青竹外敬贤。”临走时又以墨宝一幅相赠。

一心为穷人感动两捕快
  李莪华50岁时,医术达到高峰,尤其对疮痈施以外科手术堪称一绝。县令叶栖凤的母亲得一重疮,更换了十几位医生,都难以确诊而束手无方,后慕名请李莪华诊治。李莪华断为肺痈,遂制定了“先服草药三天,后施以刀术将脓放出,再敷以药膏促愈”的治疗方案。服药后很快显效,但那时又没有麻药,实施手术老夫人如何忍受得了?他便与县令说,你身为父母官,不关心黎民疾苦,如何如何,实为民贼……这句话令县令老母大为气愤,李莪华趁其注意力转移,突然一刀将疮劈破,脓血流出,病愈。也正是由于这件事,县令叶栖凤在他离任前,为李莪华在九巷村南面建了生祠。
  这天李莪华正在制药,一小姑娘请他为她娘治眼。原来小姑娘她娘非常孝顺,把米面让给婆婆吃,自己上树采树叶充饥,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被树枝划伤左眼。莪华刚要为她清洗伤口,突然外面进来一个人,一看是县里的刘捕头。刘捕头一进门便大喊大叫着说:“我是本县捕头,家父有病,请先生前去救治。”莪华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刘捕头正要发作,外面走进两个捕快,见此情景,急忙劝解,刘捕头暂忍怒气,站在一旁等待。
  李莪华为妇人缝合伤口后,见她婆婆躺在炕上呻吟不止,又为老人诊病,并让妇人随他到济民药铺去取药,且分文不取,气的刘捕头愤愤而去。两个捕快一个姓柳,一个姓姜,他们看到此事大为感动。对李莪华说:“以后我们到你家药铺站班,替您看家护院,直到神医归天,还要守灵七天。”
  莪华病逝后,李家官庄、九巷村、李营村怀其功德,都为他立庙塑像。李家官庄建起的神医庙堂内肃,李莪华雕像立在正堂,左边姜大哥、右边柳大哥侍立。每年农历四月十三,李莪华的庙堂香火不断,至今不衰,人们都说“舍得了秋和麦,舍不了官庄会”。

来源:潍坊晚报

本文内容由 梁知行 提供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