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很多初学者没能明白的道理(续)

2013/12/17 01:28|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3104| 评论: 0

摘要: 本人发表于去年年底的《很多初学者没能明白的道理》由于最近被一些网友顶了起来,自己于是再将之前写的东西看了看,感觉并不十分满意。也难怪之前还有网友还特意发个贴子说我误人了。所以本想在原贴的上头重新编辑加 ...
本人发表于去年年底的《很多初学者没能明白的道理》由于最近被一些网友顶了起来,自己于是再将之前写的东西看了看,感觉并不十分满意。也难怪之前还有网友还特意发个贴子说我误人了。所以本想在原贴的上头重新编辑加入一些提醒的话,但已经过了重新编辑的有效期,又想在贴后面回复说明,但看到一般读者也仅仅是看了一楼,后面的回复很少看,所以决定重开一贴提醒各位读者:之前所写的仅仅是我个人学习经历之体悟,写出来一方面是自己作个记录,同时也是给同道参考,并非绝对正确,所以希望看到的读者带着批判的精神来读,自己体悟,不要盲从,适合本人的,并不一定适合你。另外我也想将自己近期一些新的学习体悟再写一写,同样适用以上这个提醒。

首先是关于学中医“悟性”的问题。

看了很多同道关于学习中医的观点,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学习中医除了勤奋,悟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同道也会因自己悟性不高不得要领而有点灰心。我也是赞同悟性对于学习中医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观点,但对于何为悟性,悟性从何而来,可能观点和别人就不是很一样了。

也许很多人都认为悟性是与生俱来,是一种“生而知之”的能力,带有“先天”的性质,但我是不这样认为的。我认为悟性不过是人对一些经验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所体现出的对某种事物或者知识的超强理解能力而已,是“后天”所得。

我以自己的经历来说吧,我在另一个贴子《我对母亲身体的调理》大概说了自己的学医过程,到现在为时两年半,完整看过的中医书可能也就十几本吧,从我发第一个贴子《很多初学者没能明白的道理》开始,时不时会有同道夸我悟性好,因为靠自己自学两年多就能入门,并且还能治好不少病,临床经验虽然不多,却也能悟透一些道理,和一些正规医学院本科出来却连个感冒都治不好的人相比,实在是高明很多了。所以有时我也会心中暗之得意。(当然我也碰到过比我更厉害自学半年多就入门的也有,我这里仅仅以自己举例说明,并没有自夸的意思。)

但最近我想,我学中医难道只是从两年半前才开始的吗? 我最近回忆起当时看第一本医书《王洪图内经讲稿》,也许部分和王老师选讲的是一些比较容易的内容有关吧,我当时看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在复习一般,好像里面的东西就是我原来学过的、知道的,在理解上没有半点问题。后来看的一些医书也基本如此,只是限于时间看多看少的问题,但凡看过的,基本都能理解吸收,所以之前看到一些同道说学习中医理解如何困难,实在有点不明白差距为什么这么大。难道真的是我悟性高吗?

但最近我是想明白了,这完全是和我之前的学习积累有关的。本人从初中开始就喜欢读书,高中的时候更是选读政治,对哲学自认为觉得不错,课余也经常看一些古文、哲学之类的书,所以对于哲学的辩证思维、阴阳概念等等,于当时是已经有一些理解的了。后来大学毕业后,因感于前途迷茫而又无人指点,遂学起了四柱子平易经之类的预测学,希望能找到一些指路明灯。通过这些学习,我对阴阳五行生生相克的道理,更是加深了一些理解。后因读到《了凡四训》一文,深悟凡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但极善与极恶之人,则阴阳之数拘他不定,所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其实天命无常。“《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于是放弃了对预测学的学习,同时也因当时刚入社会,年轻浮躁,遂转而看起了佛经,希望借此让自己变得平和一些。

以上这些经历,表面看来似乎于中医毫无关系,实则为我后面学习中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所谓“秀长学医,笼中捉鸡”,应该就是指像这样的吧。所以,我或许应该说,在我看第一本中医书之前,我已经为学习中医做了十几年的准备工作,这两年多的中医学习所得,实则包含了之前十几年的付出。看到这里,我想那些自认为学习中医没有悟性的人,或许应该明白了一些什么。当然我也并不是说所有中医学得好的人,都一定像我这样,或者真的有些人是“生而知之者”,不过我自己暂时还没碰到过。

接下来再说一下我对于如何学习中医的个人看法吧,因为这个问题也经常有网友发贴在问。

我先讲个故事:“曾经有个人,吃饭吃到第三碗的时候吃饱了,于是似有所悟:原来吃饭吃第三碗就饱啊,前面两碗都白吃了,浪废。后但凡有人请教吃饭该怎么吃,则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谆谆告诫后吃者:吃饭只吃第三碗就可以啊!”呵呵,不知道读者诸君会不会觉得这个故事好像很熟,在哪看过?

我经常看到有些打算开始自学而又毫无基础的网友发贴在问刚开始自学要看什么书,这时往往会有很多热心的同道出来指点迷津,他们的好意是不可否认的。但问题则是出在他们将自己不认同的书或者理论贬得一无是处,而且是谆谆告诫后学者不要去碰。以我自己看过的中医学院的教科书为例吧,经常看到被人贬为“垃圾”。贬之为垃圾的,我想一般是两种人,第一种是根本没有看过这类书、或是只看了一点的,所以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些书怎么样、说些什么,贬为垃圾不过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已。这种人我就不想多说了。第二种,则是真正看过、或者学过这些书的人,他们将之贬为垃圾我想则应是出于自己的真实体验。但他们似乎否定了一种可能性,就是其实他们自己本人或许也是曾经从这些垃圾中吸取过养份的。就像我前面讲到的那个故事一样,你吃到第三碗的时候吃饱,难道就可以因此而否定前面那两碗的作用吗?

当然,我这里也并不是说那些教科书很好,说句实话,以我现在所学的,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教科书,是真的感觉那些书写得不怎么样,如果一个人说他只看了那些教科书而没有看伤寒论之类的经典就懂得治病,我觉得那真的是在骗鬼。但我们也并不能因此就否定这些教科书对于一些毫无基础的人的作用。对于一些毫无基础的人,连阴阳五行、寒热表里都分不清楚的人,你让他一开始就看伤寒论这样的经典现实吗? 也许真的有人可以不用学基础就看懂伤寒,我也似乎看过一些,但这些人往往不懂变通、死扣字眼,辩证有时更是错得离谱。我觉得像《伤寒论》之类的经典,就像一把制敌的利剑,但如果连阴阳五行寒热表里都分不清的人用他来治病,就像完全没有学武基础或没有剑法基础的人拿起利剑起来制敌一样,想不误伤都难。所以我们经常在这个网站看到什么“麻黄汤发汗太过……云云”之类的求助贴子。

所以我觉得,学习中医一定要打好基础,不要追求什么所谓的快速入门之类,所谓欲速则不达。同时,治病有时是人命关天的事,容不得半点马虎大意,有时你前面治对了99次,但只要后面错一次,可能就会造成无可挽回损失。所以我觉得学习中医,以”金字塔形”为好。然也有人强调以“倒金字塔”式来学习,强调专攻某人某派之书,以之为起点,然后再扩散开来。这种方法我是不认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如果没有很好的基础,在学某人某派之书时,想必要看懂就已经很难了,更别提运用了。所以于入门之时所花的时间,我想是远比那些有基础的人来看这些书要多得多的。而且搞不好则始终排徊于门外,不得要领。这时最可怕的是还碰到一种人,他会和你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句话有没有道理?我觉得有,但这应该是适用于已经入了门的人的学习方法,是参悟一些比较深刻的医理时才这样。但对于连门都没入的人,我觉得这真的是害人不浅的一样方法。我也不是说这种方法对于初学者没用,我的意思是这种方法不现实,你想一个连门的都没入的人,要他硬着头皮去读一些他根本不明白的东西一百遍一千遍,这样现实吗?这是多么痛苦,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但对于已经入门的人则不然了,那时我们读一些自己不懂或者不明白的医书,是带着参悟的心情来读的,是一种乐趣,或者说是一种享受。所以我们有时看到一些老前辈说,某某书他从年轻时就开始,一直看到现在多少多少遍,而且是越看越有味。但这对于初学者,是很难体验到的。

其次,如果侥幸入了门,学有所成,自然是信心满满,自然就会将某某前辈所云“学医只学某某人之书就可以了”奉为真理。于是乎就会越是钻研某人之书,而对其他典籍视为浮云,可有可无。这样的结果会是怎样呢?我们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每个医学大家,即使是医圣仲景,我想也不是100%正确。这时对于只独学一门一派的人来说,如果碰到自己所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往住会将之归于外因,或者归因于自己没有悟透,也不会变通,不会质疑可能是这个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这样就是一条道走到黑,于医学之路也就差不多走到头了吧。当然,能够学通某人某派,就已经算个高手了。但我觉得医学的世界是广阔无垠的,我们为何非要一条道走到黑呢?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多接触一些不是更好吗?

写了这么多,有点累,思路好像一下断掉了。休息一下再想想有没有什么补充的吧。
(以下接6楼)

本文内容由 灶心土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