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中医思维的独特精华心法 2013-12-15 14:17/转载自雪山飞龙 1、不给“邪”以出路,就不是中医。中医治病,有别于其它(西医)医疗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从不就地歼灭病邪,而是驱邪外出。如果说,用就地歼灭的方法,或者说是杀灭的办法,这种办法就太傻了,容易造成正邪两伤,或者是同归于尽,所以,往往病症纤延,久久不愈。 2、在疾病的同一阶段,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辨证结论。即使结论一样,但在治则治法、选方用药上又有更多的不同。中医的关键在于临证,临证的要点是思考,思考的前提是读书,最终的目的是顿悟。多留心,多思考,多领悟,多总结。中医的精髓正象围棋一样,它不是象西医那样用不断发明新技术,新药来治病,而是不断提升认识境界,正象围棋手的升段。 3、补气常佐以行气,补血常佐以活血,养阴注意助阳化气,温阳注意阴阳互根,才能补而不滞,滋而不腻,阳生阴长,能生能化。人的精血易耗难生,采用综合施治,不用纯泻呆补。 4、现代人过度保养,习惯使用滋阴药加上清热、泻火、消炎、吊水、喜欢用六味地黄丸、服用滋阴类药物,时日已久,虽看不到明显的良好效果,可是,也看不到多大的危害,但是体内全是阴风惨惨、浊阴弥漫、天寒地冻。过度的运用滋阴降火的药方,会从根本上大大的降低人体的抵抗力。(实则是削弱人体阳气) 5、现代男性多在阳虚,女性多在阴阳两虚。不宜多食用凉水,凉菜,不宜用凉水洗澡,特别是秋冬季节。不宜过度的裸露腹部,脚。治病要时刻注意顾护正气,起居须始终注意不伤阳气。 6、最好找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确定自己身体的偏性。以后用药就可有的放矢。若同时配合相反偏性的食物,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我个人体会和观察,人体偏性不仅与生俱来,而且还伴随人的一生。因此掌握自身的偏性,对少数先天秉赋不足或后天出现亚健康的人至关重要。 7、通过调控免疫达到既能杀毒灭菌又不损伤自身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体的免疫系统(自组织能力)完全可以对付任何细菌、病毒。我们要做的只是调控免疫不沉寂或不过激。而这正是中医“阴阳”理论的精髓所在。 8、“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千万别信现在的什么营养不良、缺什么维生素、缺钙这类的忽悠。不规律进食使饥饱失常,胃缺乏排空感和饥饿感,影响胃蛋白酶和消化液的分泌。现代人普遍过食肥甘厚腻。湿困最忌肥腻,如果喜欢用猪骨煲汤,最好用猪扇骨,筒骨比较油腻,更易助湿困脾。 9、中医查找薄弱环节并开对处方不是件易事。但一旦药证吻合,往往受益终身。 10、一般医患对症状较为重视,却常常容易忽视患者的体质特征、生活习惯、性情嗜好等细节。而致病原因往往就隐藏在这些似乎与症状不相干的细节中。这就是所谓断病容易断因难。找不出因就无从论治,找错了因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痛苦。尽可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 11、西医擅长为先天基因无明显缺陷的人治病。这些人本身无病,患病是外部原因所致,可看成“抽象的人”,也就是中医所谓“阴平阳秘”,“五行和谐”者。 12、体质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是不容易改变的,阳虚多寒,阴虚多热。阳虚的人虽然经过体育锻炼、后天培补,已经不畏寒凉了,但仍然保留着阳气不足的原始机制,一旦放弃锻炼,或外感疾病,先天的体质状态就又会表现出来。所以后天不间断的培补锻炼是必不可少的。 13、中医以辩证为主,辩病为辅。中医学是辨别"证",西医学是辨别"病"。"证"是整体的、宏观的"森林","病"是具体的、微观的"树木"。 14、病人症状多,复杂,甚至各个相互矛盾,从病机上容易产生分歧,医者想为速效,所以不能坚持一方,来回尝试,往往有时效果刚起,但尚不明显,因为看不到较好的疗效,不能坚持守方,改变方向。有时因为病人反映病情含糊不清,没有客观,医者自己没有看到突出疗效,性子过激,这些都是不能正确的把握的原因。这类病人也很有挑战性,每每多方求医,见过很多思路,这个也是医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下分层系,辨真伪,别轻重,分缓急,如何正确的采用心理暗示、承诺方法等,都是需要整体提高的。如果有病人吃了几付药还不见效(先要怀疑自己,考虑自己的诊断是否有问题),那最好让病人把药拿来看看,不然会耽误你的进步,我曾经把病人在药房抓好的酒军自己生吃了20g,居然还是岿然不动! 15、滥用抗菌素、激素,过服西药,滥用手术治疗、放化疗,机体的自愈机制被破坏,用中药再治的难度也会加大,这一点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所谓自愈,其实就是一个人体正气充实而后的排病反应。 16、很多人愿意开日本车:省油。如果说是2.0或2.4的车,百公里耗油大概是6~7公升,开得也快,后面冒的是白气,说明它把有限的汽油高度地、充分地燃烧了,这是环保车辆。反过来我们过去造的车,百公里耗油15公升,后面冒的是黑烟,没有把能量充分地燃烧,不环保。人也是如此,吃得多未必有劲,吃得少未必不精神,关键是在气化。 17、只要胃肠功能好,饮食中的营养物质什么都不缺,没必要补。补血绝对不是靠吃当归和阿胶就能补充得了的,但只要脾胃的功能正常了,吃大米饭、馒头都能补血。缺钙补钙,这是西医的方法。而中医的思维则是补肾,因为"肾主水、主骨",骨头出了问题,自然应该从肾上解决。 18、试管的效应与药物进入人体后的复杂变化根本就是两回事。 19、现在的教材是西医化的,考试也是西医化的,为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把中医的题目出得象数学,什么什么病用什么什么方,一一对应。这种单纯学院式的中医培养是很难培养出良医的,最多就是那种守着一、二张方子吃一辈子的中医。这种中医守株待兔,碰到病情对他的方子了,他就成“神医”了,对不上,就成庸医了。真正的良医用药以变应变,出神入化。如1957年,北京流行乙型脑炎,名医蒲辅周先生治好了167例脑炎,用了98个不同的处方(这从西医来看,是不可思议的)。 20、病实体虚是指疑难杂症往往表现为既有邪气实的一面,又有正气虚的一面,多呈虚实相兼的局面。由于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邪正虚实往往错杂相兼,初病未必就实,如虚体感冒,治当扶正解表;久病亦未必就虚,往往伴有气滞、痰饮、水湿、瘀血等。 21、过渡性证又称临界性证,是由一证向另一证转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证候。如胃脘痛,喜热敷,苔白腻,同时又有口干苦,舌质偏红,乃属寒热并见的过渡性证,既可进一步化热,也可转从寒化。加强辨证的预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有次我爱人看了报刊的一则消息,说蜂蜜能益寿养颜,于是便动员母亲一起吃蜂蜜,结果吃了一个月,俩人身体都有吃出了毛病。蜂蜜润燥生酸。脾阳虚的人本来就酸多有寒,故不宜长期服用。所以,不要被现代营养理论以及什么酸碱性体质理论的忽悠。 23、“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郎中开处方。”说的是冬天阳居内,故有内热,内热外寒不平衡,萝卜可以清内热;夏天阳在外,故有内寒,外热内寒也不平衡,干姜可以祛内寒。中医以凉药清热,以热药祛寒,阴阳平衡,“外邪”就难以内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