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中医药趣闻【转帖】 目录一 “刮骨疗毒”话乌头 “牵牛子”的由来 白花蛇的传说 白芨的由来 白居易与荔枝核 白芍是如何入药的 白头翁的传说 车前草的传说 程咬金偷采益母草 虫草的传说 川芎的传说 龙丹参的传说 当归当归为何而不归? 党参的传说 地骨皮的传说 地龙的传说 丁公藤的传说 杜仲的传说 断肠草的传说 芳香辟疫话苍术 “刮骨疗毒”话乌头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说的是关公攻打樊城时,右臂中了毒箭。华佗检视后,发现系乌头箭毒所致,需行刮骨治疗。于是征得关公同意施行手术。当时未做麻醉,关公饮了几杯酒,华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见骨已青,遂用刀刮骨,沙沙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而关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华佗刮去骨上之毒,敷上疮药,进行缝合。术后关公即觉右臂伸舒自如。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那么,乌头究竟是何毒物呢?其实,有毒的乌头也是一味中药,因其主根呈圆锥状,似乌鸦之头,故名乌头。本品有猛毒,古代作为箭毒,涂在箭头上射人猎兽,中箭即倒。乌头分川乌和草乌,前者为栽培而得,后者为野生,故后者之毒甚于前者。 其实,毒箭猎兽、伤人,致猎物倒地,战将落马,并非骨肉之痛,而是因为毒物袭击了心脏和神经系统。现代研究证明,乌头中含有乌头碱,过量的乌头碱可使感觉和运动神经麻痹、迷走神经兴奋,能直接作用于心肌,造成心律失常。由此可以推测,关公中箭落马,右臂之伤痛非主要原因,是短暂的心律失常而不能稳坐战骑之故。 “牵牛子”的由来 从前,河北晋州李庄有个小伙子叫李虎,身体长得很结实,力气也很大,却不知什么原因,得了臌胀病,虽多次请医生诊治,但总是不见好转。他夫人十分着急,最后请来山西潞州府一个老郎中,来给李虎看病。老郎中看后开了个药方:“用野喇叭花籽煎汤服用。” 李虎夫人从来没听过这种药,只好再次登门,把情况告诉老郎中。 老郎中听后说:“在我的山西潞州府老家门口就有这种野花,它的花籽就是此药。可以派人到我家取来。”李虎夫人赶忙去山西,取来野喇叭花籽。煎汤给李虎吃了几剂,果然见效,没有一个月李虎就痊愈了。为了感谢老郎中救命之恩,李虎牵来了一头牛,来到老郎中家,千恩万谢,要把牛送给老郎中,并问:“老先生,您给我治病吃的是一种什么药呀?”老郎中一时难于回答。原来,这种野喇叭花还没名字呢。现在李虎问起,老郎中就想:这种花籽能治好不治之症,力能牵牛,今日病人又牵牛上门,不如就叫“牵牛花”吧!说罢指着门口野喇叭花说:“它叫牵牛花,给你吃的是牵牛花籽,正好你也牵着牛哩。”从此,野喇叭花就有了“牵牛花”这个名字。 “茵陈”的由来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白花蛇的传说 据传从前有一个人,得了一种病,遍身疮疹,毛落眉目花,周身皮肤奇痒,抓之溃烂成疮,别人都非常讨厌他,将他赶到野外一个废弃的酒店作坊的草棚中去住。草棚中有半缸没有卖完的剩酒,他每天就饮缺中的酒喝,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癞疮竟然奇迹般地好了。后来人们发现在他饮酒的缸内有一条白花蛇,已经泡的皮肉腐烂。 这时人们才明白,原来是这白花蛇酒治好了他的癞疮病。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后来又有人得了同样的病,就用白花蛇肉泡酒饮,也同样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于是,医学家们就在药物书上增添了白花蛇能治“大风疥癞”、“暴风瘙痒”的记载。 李时珍和《蕲蛇传》 自古以来,蕲州就是白花蛇集聚之地。由于白花蛇是名贵的中药材,所以,历代官吏都以向皇宫进贡为借口,挨户摊派,逼着群众上山去捉白花蛇,不如数按期缴蛇者,轻是鞭笞,重则杀头。酷似柳宗元所写《捕蛇者说》中的情景。为此,当时流传着一首民谣:“白花蛇,谁叫你能避风邪!州中索尔急如火,县官派人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但是,白花蛇“其走如飞,牙利而毒”,一旦伤人,危及生命。故很多人便从蛇贩子那里买来交差。 李时珍考察药物采到蕲州,蕲州地处“吴头楚尾”、“左挨匡庐,右接洞庭”。系水陆要冲,商品集散之地。李时珍发现蛇贩子的白花蛇与蕲州当地抓的白花蛇有些差异,便留心观察、辨别起来。他和蕲州捕蛇者一起,奔向盛产白花蛇的龙峰山,躲在附近洞穴,等待蛇的出现。经过数天的观察,终于发现蕲州白花蛇最喜欢吃的红藤绿叶是又臭又辣的石楠藤。尔后,下山调查蛇贩子,方知他们的白花蛇是从江西兴国州所辖的一座山里逮的。那地方没有石楠藤,所提的蛇以食小昆虫和鼠类为主。蛇贩子还悄悄告诉他,这些蛇没有毒,即使伤人,也没有关系。这就更使李时珍要弄清这两种蛇的药用效果差别了。 他向蛇贩子和蕲州捕蛇者,各买了一条蛇,在比较中发现:两种蛇虽然都是“黑质而白章”。但蕲州蛇助下有24个斜方格子,且比兴国蛇稍短小;蕲州蛇死不闭眼,兴国蛇死即瞑目。在临床使用时,发现兴国蛇虽有除风湿和筋骨病的效果,但远不及蕲州蛇效果好。这是因为蕲州蛇本身所含毒性,才能起到特殊治疗作用。且兴国蛇贩的白花蛇;全国各地都有,产量较大;而蕲州蛇仅产蕲州,外地很少见到。于是,他把这些鉴别要点记下来,写成《蕲蛇传》。自此、中药材便有“白花蛇”和“蕲蛇”两种药名,为后世医生临床选用提供了方便,也避免了大量误用蕲州“白花蛇”而发生的中毒现象 为腹蛇科动物尖吻腹蛇(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 (Guenther)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主产于湖北、江西、浙江等地。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干燥,以黄酒润透去皮骨,切段用。 【别名】蕲蛇、白蛇、五步蛇。 【性味归经】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应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1~1.5g。 【注意】血虚以及风热者不宜。 白芨的由来 在中草药中有一味叫“白芨”的止血良药,性味苦、甘涩、微寒。入肝、胃、肺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治内外伤出血。不过,它最早的名字不是叫白芨,而是叫白根。至于为什么叫起白芨来,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从前,在一个县衙大牢里,关押着不少犯人。看管他们的老狱卒,为人正派,心眼好,对犯人从来没有打骂过,还时常与犯人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 一天,一个叫白及的死囚忽然病危快要死了,老狱卒忙去禀告县官。县官听后微微一笑说:“再过一个月,白及就要砍头了,现在死了,也省了我们一刀!”老狱卒听了心想:虽说白及罪大该死,但没有到死期,有病还是要给看的。于是他瞒着县官,从外面请来一个郎中,到大牢里给白及治病,自己为他付的药费。没过几天,白及的病就好了,为此白及很受感动。 一晃二十多天过去,白及的死期到了。白及告诉老狱卒说:“我七次犯重罪,屡遭刑讯拷问,使肺部受伤以至于呕血。多亏我有一秘方,皆靠此药止血恢复。方法是,只用白根为末,米汁调服,其效如神。”后来白及被砍头处死,其胸部被剖开后,看见肺部都有十余处伤的窍穴,都已经被填补起来,白根药的颜色也没有改变。 老狱卒牢记此方。后转告其友张郎中,张郎中用此方救治一咳血不止的垂危病人,果然有效,一日即止血,挽救了性命。一天,张郎中问老狱卒这药叫什么名字,老狱卒因年老记性差,只记得是白及献的方,把白根药名忘掉了,就顺口说了一句:“白及!”就这样,白根从此就有了“白芨”这个名 白芨的传说 古时候,有位会稽将官,从关外保护皇帝回京。一路上,杀了十七名番将。看看来到山海关口,突然有六个番将追杀上来,这将官先掩护皇帝进关,自己返冲出去,迎敌冲杀。不料终因太疲劳了,寡不敌众,被人砍了四刀。但他却稳坐在马背上,冲回来,来到关前,一声大吼,竟把马儿提上城头,那些番将瞪眼咂舌都惊呆啦!忙用箭射,这将官身上又中了好多箭,最后被救到皇帝面前。 皇帝见了很感动,马上命令太医抢救。血止住了;断了的筋骨接上了;就是肺被箭射穿,呼吸急促,嘴里还吐着血,很危险。 皇帝下令张贴榜文,征求能人前来医治。 不久,那将官果然伤口愈合,嘴里也不吐血啦。 皇上见了很高兴,要封老农做官,他不要;皇上赏他银子,他也不要。 皇帝问他道:“你要什么呢?” 老农笑笑说:“我什么也不要。只请皇上把这味草药,叫太医院编入药书,公布天下,使咱老百姓也会用它来医治肺伤出血就行了。” 皇帝连连点头道:“好,好好!就这样吧!这药叫什么名字呵?” 老农回答道:“还没名称呢,就请皇上取个名字吧!” 皇帝想了一想,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 那老农说道:“我叫白芨!” 皇帝笑笑道:“那就叫它为‘白芨’吧!” 于是就有了中药白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