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兒童讀經家長教育手冊

2014/5/18 16:51|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2582| 评论: 0|原作者: 書香苑主人

摘要: 王財貴兄推廣兒童讀經多年,我在友人口傳及媒體的報導中得知他的抱負與理念,除了佩服他的眼光與毅力,也十分欣賞他的看法與做法。但總覺得可惜:他的理想只在社會上推廣,沒有計劃性的進入學習環境最好的學校。及至 ...
窗体顶端

王財貴按:此說明手冊寫於一九九四年,經多次小部份修訂,而附錄部份,則時有更替。茲將2005年最新版全文,並附已刪之舊版附錄於此。可謂最齊全之版本矣。)

(封面)

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

                               王財貴  博士著

(封面裏)

⊙陸桴亭論小學雲: 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歲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多記性,少悟性。十五歲後,知識既開,物欲既梁,則多悟性,少記性。故凡所當讀書,皆當自十五歲前,使之熟讀。︵錄自陳宏謀﹁五種遺規﹂。陸世儀,號桴亭,明末理學家,劉宗周弟子。明亡,隱居不仕,講學于東林、太倉等書院。︶

⊙胡適之自述: 四歲時便讀父親所作的詩。五、六歲上私塾還是讀古文。……大概在十一歲時,我已經能夠自己看古文書了。我看﹁綱鑒易知錄﹂,又看﹁御批通鑒輯覽﹂,並點讀﹁資治通鑒﹂。這便是我研究中國歷史的第一步。︵錄自﹁胡適四十自述﹂。胡適,近代思想家,提倡白話文,全盤西化論者。︶



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

目 錄宏願的落實
│代序︵黃盛雄︶………………
華山書院﹁讀經推廣中心﹂緣起…………………
華山書院﹁讀經推廣中心﹂簡介…………………
敬告讀者……………………………………………
第一節 ﹁讀經﹂問題之出現……………………
第二節 讀經之意義………………………………
第三節 成人讀經之基本理論……………………
第四節 成人讀經的具體方法……………………
第五節 兒童讀經之基本理論……………
    附錄:兒童讀經與潛能開發……………
第六節 兒童讀經的實務之一︵教材問題︶……………………
第七節 兒童讀經實務之二:︵教法問題︶……………………
第八節如何開設﹁兒童讀經班﹂?附錄:解消疑難好讀經……………………
附錄一:邁向﹁全民讀經﹂的時代││與經典有約:論語一百……………
附錄二:外文讀經教育之基本理論………………
附錄三:讀經運動的背後推手……………………
附錄四:腹有詩書氣自華│兒童讀經運動推廣有成…………………
附錄五:﹁東﹂張﹁西﹂望話讀經………………
附錄六:之平者也飛躍ABC……………………
附錄七:來自東嬴的迴響﹁給王教授的一封信﹂…………………
附錄八:馬來西亞版︱經典誦讀本出版前言……
附錄九:來自湖南長沙﹁給王教授的一封信﹂…
附錄十:讀經改變了我們一家的生活……………
附錄十一:小學﹁讀經教學﹂實驗計畫…………
附錄十二:我只是這樣教學生……………………
附錄十三:讀經兒童﹁在家自學﹂方案初議……
附錄十四:中外文﹁經典誦讀本系列﹂出版說明………………………
附錄十五:﹁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發起宣言


宏願的落實│代序 


王財貴兄推廣兒童讀經多年,我在友人口傳及媒體的報導中得知他的抱負與理念,除了佩服他的眼光與毅力,也十分欣賞他的看法與做法。但總覺得可惜:他的理想只在社會上推廣,沒有計劃性的進入學習環境最好的學校。及至去年︵民國八十三年︶八月,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延聘他來任教,我並請他在語文教學中心擘劃兒童讀經的業務,主要的對象便是本院輔導區內的學校。他從此便更忙碌,四處奔走,苦口婆心,為他的推廣讀經大業而努力。  

財貴兄推廣讀經,有人熱心支持,有人冷漠,也有人反對。反對的理由之一,是﹁兒童背誦妨害理解﹂。其實,這是一個誤解。記憶與理解是人類心靈的兩個認知能力,不但可以並行而不悖,而且可以相輔相成。進一步說,記憶力更是想像力的基礎。而背誦經典正是訓練記憶力的好方法。反對理由之二,是﹁讀經會使兒童的負擔過重﹂,這是對讀經不瞭解所產生的憂慮,兒童讀經並沒有固定的進度,又不要求他瞭解內容,只像﹁小和尚念經﹂,能夠琅琅上口就行了。兒童有極強的記憶力,只要方法正確,肯背經典與記廣告其實沒有多大的差別。以上這些理論,在現代的知識論、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中都已說得很清楚,有待我們去精讀而已。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發現能思考、能創造的,往往也是博聞強記的人,各學科各行業莫不如此。而受到財貴兄的影響,輔導兒童讀經的老師也指出:讀經的兒童,功課不但沒有退步;相反的,有進步。尤其是說話及作文的能力進步最多。 

不論在理論或實例,都說明財貴兄讀經的理念值得支持,值得大家共同來推行。當然,今天的知識發展極為多元,我們不會固陋的說﹁讀經萬能﹂,也不會認為只有讀經最重要。我們要強調的是讀經適合兒童的心靈,它至少對兒童的語文能力很有幫助,我們要肯定它的效益,不能以一己的成見剝奪了兒童應有的學習權力。

財貴兄以他多年推廣讀經的心得,編印了這本︽兒童讀經教育指導手冊︾,由社會讀經風氣推廣中心與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學中心共同發行出版,經費則由全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提供。由社會各界的支持與贊助,使我們覺得讀經風氣的推廣吾道不孤,希望由兒童而成人,從點到面,使它蔚為巨大的風氣,讓經典的永恆性與規範性,啟迪當今的社會,提供人生的指引,這不但是財貴兄的大願,也是社會之福。


敬  告  讀  者        
    王財貴  
兒童讀經││參酌古典教育  再造文化人才

財貴案:本手冊是由關懷社會文化教育者所捐助印贈的,目前已發行約卅萬冊,可免費供應各界需求者,其旨在廣為宣導﹁兒童讀經教育﹂理念。希望您看過後,如有所感,認為可以介紹給他人看,請您計算需要數量,來函或來電索取,以分贈之。我很感謝捐印者,也很感謝您的散播推廣。 

所謂﹁兒童讀經﹂,就是﹁教兒童誦讀經典﹂的簡稱。什麼是﹁經典﹂?又怎麼﹁誦讀﹂呢?而且又何必強調﹁教兒童﹂去讀呢?在現代的社會中,這是頗為陌生,而令人一時難以接受的論題。其實,這是吾人祖先所行之數千年的重要教育理念,既一舉而對個人與社會有多種利益,又合乎人類學習心理的自然發展。適當地恢復讀經教育,是中國現今教育的新嘗試與新希望。

  吾人所推廣的﹁兒童讀經﹂理念,包含三個重點:從教材方面說,就是讀﹁最有價值的書﹂;從教法方面說,就是﹁先求熟讀,不急求懂﹂;從教學對象說,則以兒童為主。這樣的﹁教材﹂是重要而現成的,這樣的﹁教法﹂是簡單而有效的,又正好配合兒童的心靈發展而﹁施教﹂。所以從一開始,吾人即相信這種教育是具有深遠意義,而且又很容易推廣開的。

  我個人思考此問題已二十五年,家庭小規模實驗也已十年以上,長期地從理論與實際兩面證實其可行,八十三年一月才正式在社會上﹁推廣﹂,期望激起風氣,普遍施行。目前的﹁推廣﹂工作,最主要的辦法是用講演的方式宣說觀念,並鼓勵有心人士開班教學。這八年多來,包括臺灣、擴及港、澳、東南亞、美國等華僑社會,以及大陸地區,大大小小約有七、八百場演講,聽講者計有十萬人以上,而整個臺灣地區,截至九十一年四月為止已有一百余萬小朋友正接受﹁讀經﹂的教育,若合計海外及大陸,讀經總人數更已超過五百萬人︵欲得各地開班資料,請洽﹁讀經推廣中心﹂索取︶而且此風氣有日益擴大之效,依我預期,再過三五年,全世界至少應有數千萬或上億小朋友接受讀經教育。若持續其效應,則將是五四以來最大的文化運動,而這卻是﹁重新回歸文化本位﹂的運動。回歸文化本位,不是頑固,也不是墨守,而是希望保住自我傳統的活力,以求更有能力深入瞭解西方的文化,吸收消融,兩相綜合會通,為人類開創更充實飽滿的文化。

  由於社會對文化教育的需求漸次復蘇,認同並希望進一步瞭解﹁讀經教育﹂內容的人越來越多,吾人也願這種理念廣為周知,只憑演講恐怕不能普及,所以編寫這一本小冊,對讀經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做一詳備的介紹。因為就讀經教育之特性而言,不論在理論上或實務上,都是非常自然而簡單的,所以凡是將本手冊看完一遍的人,一定都可完全瞭解││不但對讀經教育可增長其信心,並且立即可以成為兒童讀經的指導者。 

 我誠摯的希望從現在起,先以﹁社會教育﹂﹁才藝教育﹂的方式在體制外推廣。漸漸地走入學校,以﹁課外﹂﹁課間﹂的補助教育方式,為老師們所接受。時機成熟時,將可正式納入體制,編入課程。這種長期的願望,需要社會上熱心文教人士的共同努力。而在這一段過度期間裏,若家長想建立起孩子的心靈免疫力,讓孩子不受社會污染,想教出一個明禮義有教養的﹁君子﹂,則請在課外立即開始教導﹁讀經﹂,勿因為了等待體制改變而失去了教育的適當時機!

  請讀者諸君耐心花上一個小時將本手冊看完,並參與于兒童讀經之教育,則兒童甚幸,社會甚幸!如無充足時間,嫌理論部份太繁,亦可從實務部份先看。(第四、六、七等節)

 第一節 ﹁讀經﹂問題之出現 

   ﹁讀經﹂本來沒問題,但自從民國開國就有了問題了。民國元年元月十九日,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下令:﹁小學堂讀經科一律廢止。﹂可見雖然清末的新制小學堂,也還是讀經的。民國元年五月,又下了第二道法令:﹁廢止師範、中、小學讀經科。﹂於是不只沒有讀經的學生,也消滅了可教讀經的教師。同年七月,蔡氏且在全國第一屆教育會議上提出:﹁各級學校不應祭孔﹂的議案。他認為祭孔是宗教迷信,而想以﹁美育﹂來代替﹁宗教﹂,學校祭孔之風從此斷絕。這連續的三個動作,對民族文化的繼絕所關甚大,是中國教育史上應該大書特書的大事。等到民國六年,白話宣言出來;八年,五四運動起;九年,教育部聽從胡適之的建議,將國小語文課全面改用白話以後,我們國人便漸漸連一般古文都看不來,更不用說﹁讀經﹂了。

  這八十多年來,老、中、青三代的中國人,已經是不敢︵也真不會︶讀經了!而中國人是不是因此更理性了?中國社會的文化教養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為充分西化而更受外國人所敬重了?當然歷史不可重覆實驗來做比較,不過,在一般人的心中,總難免有一些隱約的痛楚。切身的問題是:他的語文程度不夠,他看見左右的人心量不廣,涵養不深,他的人生態度無所依歸,理想不敢堅持。其次是:感受到社會正義的日漸消亡,君子之風的日漸遠去,短視近利,詐虞日盛。尤其是近來犯罪率的增高,而犯罪年齡層的降低,校園暴力事件的頻傳,顯示了人心的極度空虛,人生方向感澈底的失落!這其實就是整個社會只顧發展經濟,而未能相對的提升國民文化教養,所必至的後果。知識份子也愈來愈強烈地感受到:沒有自我文化旳民族,托缽乞憐的結果,縱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終究不能參與于世界文明的創建,而永為其他民族所輕賤。

  窮則思變,剝極必複。我想:這應該是對八十年來的文化心態做反省的時候了!或許社會上其他的人各有其想法與做法,而我,則認為當務之急是:﹁教育﹂的革新,尤其是﹁文化教育﹂的落實。這是固本培元的工作,雖然收效在十年百年之外,但今日不做,必貽明日之悔! 而真要使教育落實,則不能是空喊口號,不能是表面浮華。須自小者近者切實做起,亦即從根基做起!這小者近者,而又是最根本最切實的教育革新,即是:普遍恢復讀經的教育。尤其要自兒童時期即開始,因為等到國中高中青少年時期性情﹁沸騰﹂起來,就來不及了,與其到時﹁揚湯止沸﹂,不如及早﹁釜底抽薪﹂,此即古人說的﹁童蒙養正﹂。﹁養正﹂之方,應以讀經為最方便!以這一種最簡易可行但卻最實際有效的辦法,想從根做起,來救助文化,扶持人心。可行與否,有效與否,我現在願提供我個人的淺見和實驗的心得,請社會上關心文化教育者共同思考,共同檢驗!

  第二節 讀經之意義 

 首先,就教材說,﹁讀經﹂,就是﹁讀最有價值的書﹂。 ﹁經﹂,本義是﹁織布的直線﹂,是織成一匹布的先導,引申為天經地義的常理常道。﹁經書﹂,便是涵蘊常理常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的書。這些書自古流傳,每個民族都有其歷史上所有知識份子共認的﹁經書﹂,如中國的四書五經、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聖經等,大體都是給人安身立命的典冊。她是人類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摶造文化推動歷史的動力核心。

  今日我們提倡的﹁讀經﹂教育,所說的﹁經﹂,定義可較為鬆動些,亦即說為:﹁最有價值的書﹂。範圍是舉凡經、史、子、集皆可,而且其價值性亦可以由個人的認定去選取。只要你認為這本書值得你一讀再讀,即可自己選為﹁讀經﹂之教材。︵不過,你如真讀破萬卷之後,可能你也會同意古人之選取罷!︶  
    為什麼非要提倡讀經,非要鼓勵選讀最有價值的書不可呢?因為我們所說的﹁讀﹂,是﹁熟讀﹂的意思。人的生命有限,熟讀一些有高度價值的書,吾人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較輕便的吸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較迅速的啟迪自己的理性。而後對屬於應用性、專業性的學問,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並且眼界遠大,胸襟開闊,可以對人生的各項活動,作一較為全面性較為合理性的規劃與安排。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識﹂,亦即現今所謂的﹁文化教養﹂。要啟發理性,開拓見識,陶養性情,除﹁讀經﹂外,恐怕別無切實可行之方。

  所以,﹁讀經﹂教育的提倡,是大家共同的責任,在我們現代的社會裏,已刻不容緩。起初,﹁讀經﹂的新聞見報後,一位耕莘文教院七十幾歲的周弘道老神父特地來見我,對我說,他四十餘年來,時時想著如何挽救這個社會的文化,想不出一條路來,現在看到有人提倡﹁讀經﹂,他認為這是唯一的有效之方。可見對自我文化的自覺與嚮往是不分年齡,不分宗教,甚至不分學派,不分政黨,不分經濟階層的。  不僅臺灣地區需要提倡﹁讀經﹂,海外華僑社會,想要延續中國文化命脈,維護書香家世,也需要讓其子弟﹁讀經﹂。尤其如果大陸要在其開發經濟的同時,照顧到文化人心的恢復,最簡便有效的辦法,還是從現在起,給兒童﹁讀經﹂,二三十年之後,人心自然較為敦厚,國家也有安邦濟民的大才可用。二十一世紀既已來臨,中國人的世紀即將展開,希望未來的中國人,真是一個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愛的民族,希望那時的中國,是一個真正的禮義之邦,而帶給世界真實的和平與安樂! 

 第三節 成人讀經之基本理論  

    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讀經,也應該讀經。

  不過,在讀的心態和方式上,成人和兒童有些不同。本手冊雖旨在提倡兒童讀經,但成人其實也可以讀,如成人能認同而開始讀經,對兒童讀經亦將有更深切的體認。故先說成人如何讀經:  由於時代風氣的影響,一個現代人已很難興起﹁讀經﹂的念頭了。即使真的有意願想去讀,也跨不過第一道難關:即:連文字都不懂,怎麼﹁讀起﹂?這一困結關涉重大,若不詳為解說,以先解除其心理的障礙,則一個人將永不能讀經,茲請解說如下: 有些人認為讀經是一件困難的事,非一般人所能勝任,胡適之喜歡舉王國維為例,說王國維那樣的國學大師,都自己承認書經還有十分之四、五不懂,詩經還有十分之一、二不懂。你憑什麼敢說要讀經?而且自己對經典只是一知半解,又憑什麼敢說要教人讀經?

  這種意見流傳了六七十年,直到現在,我們社會中,如有人想﹁讀經﹂,一定會有旁人恥笑:你不懂,怎敢讀!甚至連讀的人自己都會暗示自己,不懂是不能讀的,於是大家就不敢嘗試了。 其實,這種觀念混淆了學術層次。王國維是一個﹁學究﹂,一個﹁專家﹂,他所說的不懂,是指﹁文字訓詁﹂上的疑難。而自古以來,讀書人所說的﹁讀經﹂,其主要用意是為了要承接文化,開啟生命,而不是在於文字訓詁的斤斤計較。所以經典上縱使有些文字是千古之謎,也不礙代代賢哲輩出。為什麼一些字句不懂就不能讀呢?再進一步說,縱使單從語文能力方面看,胡適的推論也是不通的,如果按照那樣的說法,不懂就不可以讀,不可以教,那麼我們應該自己反問:如不去讀,不去教,何時才會懂?也就是要問,到底我要懂了才讀才教,還是讀了教了才會懂?如果不懂就不可以讀不可以教的話,剛好一輩子不能懂,於是就一輩子不可以讀不可以教,整個社會愈不懂愈不讀不教,愈不讀不教愈不懂,這就是當今天下所以經典淪落,傳統解體而文化頹靡的主要原因了!

 這種風氣,不僅已使中國人不敢﹁讀經﹂。學術界教育界過分提倡白話文的結果,甚至使全民子孫連﹁讀文言文﹂的能力也一齊喪失!此事所關重大: 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都是文言、白話兼擅的。正式書面文章用﹁文言﹂,遊戲之作用﹁白話﹂。以文言為主,白話為輔,所以不僅文言文寫得好,要寫白話文更是得心應手。舉例而言,眾所公認的古代白話文泰斗施耐庵、曹雪芹,他們本來就是飽讀詩書的古文高手!再如近人胡適之,他的白話文寫得好,其實並不是天生的,他是從四歲開始就讀文言文了,他十一歲就讀資治通鑒,十三歲就讀左傳了!其他民國二三十年代的白話文作家,如徐志摩、朱自清、魯迅、老舍、錢鍾書、沈從文、林語堂、梁實秋,無不是個個經典滿腹的。

  但是,多年來我們忽略了文言白話本來可以並存的事實,也忘了文言是白話的基礎,我們幾乎沒去注意千古以來,經史子集,所有書籍大體都是文言文。本來古人只要以三五年時間學會讀文言文,則上下三千年的一切書籍,皆可優遊其中,﹁文言文﹂不只不是文化傳播的障礙,反而是一種使文化承繼可大可久的設計。不能讀文言文,就等於不能讀古典書籍,就永遠得不到傳統文化的熏習。這必使此一民族的文化傳承產生斷層,甚至消亡。而喪失其傳統文化教養的人,很容易同時喪失其理性的反省力與創造力,這種效應已明顯見於今日。如不及時解救,我們的社會將漸漸成為﹁沒有文化而不適合人居住的社會﹂。只憑短短的白話文歷史而立教,是把自己簡化為淺陋;只一味學習西方,是文化的自我設限而矮化,從此中國將永遠培養不出大人才來。看來,我們這兩三代人,是白白被犧牲了。

  須知,人很容易患的一種文化病態,就是﹁偏狹﹂兩字。偏狹則不能容物,偏狹而過份即成﹁霸道﹂。﹁霸道﹂就是魯莽滅裂,凡不合己見者,一律﹁打倒﹂,完全失去理性的涵容性和開展性。譬如喊著要﹁現代﹂,就認為必須打倒﹁傳統﹂;喊著要﹁西化﹂,就認為必須打倒﹁中國﹂;喊著要﹁科學﹂,就認為必須打倒﹁玄學﹂。這些都和喊著要﹁白話﹂,就認為必須打倒﹁文言﹂同樣一個心態下的不正常心理。這種必須﹁打倒﹂而後甘心的心態,其實就是近八九十年來中國社會的根本亂源!君不見到現在我們的社會還是一片互相﹁打倒﹂之聲!現在,我們在此摧殘殆盡的情況下,提倡﹁讀經﹂,首先就要改正這種偏狹心態。我們當發揮涵容的精神,當確信:不只是文言白話不相妨害,擴而廣之,文化素養與科學精神也不相妨害,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也不相妨害,傳統智慧與現代生活也不相妨害。不僅不相妨害,這些同樣都是從人類理性中開發出來的價值,文化是公器,其價值是普世的,一個有理性的人,面對各種文化成就,都該同時加以尊重,協同發揚,並且相信各種文化成就都是可以互相學習,互相融會的。 而中國經典的研讀正是使中國人一面提升語文能力,一面啟發理性開拓胸懷的最直截有效的教育。因為從語文方面說,﹁經典﹂正是最優美的文言文,所謂﹁大文皆自六經來﹂,有了經典的語文訓練,看其他的古文書籍就不在話下了,能讀古文,對白話文之欣賞寫作也必多有幫助。從內涵方面說,﹁經典﹂是人生智慧的源頭,是為人處世的準則,要修身養性,通達事理,以此最為便利。﹁經典﹂更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養,很容易開發一個人的理性,而涵養出深廣的心胸和能力。我們深信一個有自我傳統底子的中國人,才能提供其所有而有所貢獻於世界,這樣反而才是西方人所歡迎的,反而會得到西方人的敬重。而如果一位留學西洋的中國作家、律師、醫生、鋼琴家或科學家,先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應該不會妨礙其專業成就,反而將因此而更富有創造的心靈。因為有了自我文化素養的人,才有足夠的眼光來鑒察別人的文化,才有足夠的能力來學習別人的文化。所以,想要澈底而深入的吸收西方文化,也須自己先打好基礎來!否則,所吸收的,必停留在浮淺而枝末上,這大概是中國費了七八十年時間,而並未學得西方精髓的緣故罷!所以,消極的﹁全盤西化﹂的夢,應該醒了,而代之以積極的﹁全盤化西﹂。﹁化西﹂的意思是﹁消化西化﹂。﹁消化﹂是以自我為主體大方地吸受西學,消融而變化之,使西方文化之精粹﹁化歸﹂為我的營養,以更充實我的生命。當然,要達到這個理想,必先要健全自我的文化體質和胃納,自己健全了,才足以言﹁消化﹂。而要健全自我的文化體質,﹁讀經﹂正是一條便捷有效之路。提倡全民讀經,正是恢復國族文化活力的契機。

  第四節 成人讀經的具體方法

  成人讀經的要訣是: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這樣讀起來!因為一切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觸﹂,而文化教養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熏習﹂而已。吾人現在之所以不能讀古典,不能懂傳統,過錯不在我們笨,也不在我們不用功,而是在於我們的教育體系沒有好好提供我們接觸的機會,而且整個時代風氣更勢同大禁。所以自今起人人要自求多福,衝破禁忌,自己重新讀起。  首先選定一本書,只要覺得有價值,不管深不深,難不難,懂不懂,打開第一頁,就開始讀!首先唯讀原文即可,不必讀注解,以免攪雜。  如問: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  則答:含糊過去!  又問:遇到不懂的文句怎麼辦?
  則又答:含糊過去! 
 又問:連續幾頁都不懂怎麼辦?
  則又答:一一含糊過去! 
 又問:這樣一直含糊過去,有何功效?說是讀經,豈不自欺欺人?
  則又答:不僅不是自欺欺人,而且是大有功效! 朱熹教人讀書之法,曾引用禮記上的話說:﹁讀書如鋸木頭相似,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請你不要被那些佶屈而深奧的﹁盤根錯節﹂的﹁節目﹂所拘絆而畏懼不前,因為縱使有百分之九十不懂,應當還有百分之十是其中的﹁易者﹂,而可以懂得的。原來經典和一般知識性的書是不一樣的,知識性的書是有機械結構的,前面懂,後面才能懂,整本書是連貫的。而經典,是智慧的髮露,靈光遍灑在任一角落,不一定有連續性。前句不懂,後句不見得不懂。無論從前面懂起,或從中間懂起,甚至從後面懂回來,均無妨害。可知許多深刻而重要的觀念都往往用淺易的語句表達呢!一本書讀上一遍,行過寶山,隨時掇取,必能多少有所收穫。只要懂得其中十句二十句,乃至兩句一句,有所會心,便不枉費,此便是文化之根苖,教養之開端,或許此一句二句便可終身用之而不窮。  況且何必唯讀一遍,一個人開始讀一部經典以後,可以讀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八遍十遍……。姑舉讀易經為例,易經全文二萬四千零二十個字,每日讀三十分鐘,三天之內便可讀完一遍,一個月便可讀十遍,一個人若肯咬緊牙根,立志讀它六個月,便可讀上六十遍,對此書必將漸次熟悉而生親切之感。進一步可以用同一含糊之法看注解,半年之內亦可看十家八家,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而語文能力之浸潤已在其中,文化心懷之涵養已在其中,一個本來對﹁經典﹂心懷恐懼的人,漸漸有興趣去閱讀有關的文章,漸漸能參與討論,而漸漸在生命的各方面產生受用,這便是所謂的無師自通。如有幸能遇到名師指導,則預先有了受教的基礎,其收穫將更為確實。
  此外,如有三五同好,籌組讀書討論會,亦可考慮以經典為讀本。相觀而善,效用更大。一般人都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驕奢的心理,緊緊張張的一定要每句都懂才肯讀,其實那種心理是錯的,不能長進的。從今起,奉勸讀者,要謙虛的承認自己不懂是正常的,不懂更應讀,讀多了就會懂。
 朋友,你家裏有﹁經書﹂嗎?如果有,請你從塵封中取出來,拂掉灰塵,翻開第一頁,從今開始讀起吧!立志先讀它半年再說!如果家裏連一本﹁經書﹂都沒有,也是很正常的,不必慚愧,趕快準備一本就是了,也可以從今天讀起。荀子說:﹁天地始者,今日是也。﹂要讓我們的﹁經典天地﹂從今打開,在乎一念之間而已!︵請參考附錄第十一︶  

第五節 兒童讀經之基本理論 

 從兒童時期起給予讀經,是一種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實施起來是非常簡單而有效的。但因為民國以來的教育觀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難想像其合理性,不易接受這樣的方式。因此,也必須略作理論之說明: 民國以來的教育觀念,大體是以美國二十世紀初年的實用主義為主導,也可以說是以﹁兒童中心本位﹂為主。其施教理論的大要是:
一、教材的選編要按照類化原則,也就是教材要依兒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淺到深,由易到難,他能懂的才教給他。
二、教育的目標是遵循實用原則,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才教給他。
三、教學方法要注意興趣原則,也就是要順應兒童的興趣,有興趣才學得好。
如果依照這三原則去推論,是不可以教兒童讀經的。

  不過,以上三原則,雖在某方面看似是很合理,不可反對,但從整個教育的理念看,其實是很片面而值得商榷的。
 首先,以類化原則說,要求教材依深淺的順序,以適合理解力,這只是應用在﹁科學知識技能﹂的學習才完全必要,而人類的學習,不只是科學知識技能。占很重要一面的有關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人格性的陶冶培養,是否也必定要遵守﹁理解而後學﹂的原則?又什麼叫做理解?是不是所有理解都像理解數學那樣才算理解?這些都是一直被含混的問題。其次,所謂實用,有當前兒童期馬上可實用的東西,也有他將來成長後所需的東西,要不要一起照顧?兒童能不能學他現在用不到的東西?需不需要學他將來才用得著的東西?這在當前教育理論中是尚未深切討論的問題。其三,所謂興趣,是可以用各種方式培養的,是否一定要遊戲才有興趣?是否不瞭解的東西,就沒有興趣?這種問題,應該由實驗來判斷才對。
  姑且舉音樂之學習為例,如果我們的音樂教育,一向只教他能懂的音樂,只教他當時要用的音樂,則一個國小兒童因為只懂兒歌,所以只能教兒歌。唱也唱兒歌,聽也聽簡單的音樂。如是,小學畢業時,他只有小學音樂水準。升國中,便覺兒歌太淺,用不上,必須再學少年之歌,國中三年又只學少年歌,畢業時,只有國中的音樂程度,到高中,國中音樂又無用,必須再學青年之歌。如此,每長一歲,便沒有音樂可用,須學新的音樂,從國小到高中畢業十二年的音樂教育,只有高中水準。除了音樂系之外,我們所有大學生,所有成人,一輩子的音樂素養只停留在高中水準,成人而只有高中水準,便是沒有水準。難怪我們的社會中的成人,一輩子只能跟著兒女聽流行歌,這真是音樂素養低落的表徵。
  如果換個教育思想,把音樂教育的主題放在﹁感受﹂﹁共鳴﹂,不在﹁瞭解﹂﹁實用﹂,所以自嬰兒起,就可以讓他聽盡世界名曲。則素養提升,而實用性的唱遊,就方便多了,知識性的瞭解就更簡單了。請看音樂家庭,不都是這樣子培養孩子的嗎?所以西方有諺語說:﹁維也納的孩子,沒有不懂音樂的。﹂ 若要問兒童不懂那麼深的音樂,怎麼學?則必須辯明:懂音樂和懂數學不一樣,他當時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實他有某種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個生命裏去,或許這才是﹁懂﹂的真意!畢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為兒童不懂,甚至連兒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小時有了默默的醞釀,到了適當的時候就會﹁豁然開朗﹂。我們應給教育保留這一扇人生的可貴之門才好。我們當然尊重科學,重視實用,但一切以科學為標準而唯實用是尚,泛科學化泛功利化,可能會抹殺了一些人生很寶貴的面向。
  語文的學習也一樣,可分技能性實用性的一面和文化性永恆性的一面。技能性大體是認字寫字的問題,實用性則照顧他現實上所須用的語文技術和生活觀念。依照流行的教育理論,我們的小學國語課本,便只想供應這些現實技術層面的東西,號稱﹁教育即生活﹂。而兒童所能知所須用的東西甚為簡單,因此我們的國語課本的內容就也跟著簡單以適應之,乃至錢穆先生批評之為﹁小貓叫小狗跳的教育﹂。如此教下去,到了國中、高中,他除了認得一些字外,其他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便不夠用,他必須再打基礎,這時他已經太忙了,基礎打不起來,他已不可能從語文教育學到深入的永恆的東西了。若不是大學語文系的人,一生便只能保有高中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他永遠成為一個語文程度低落和人文素養蒼白的人。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人人一輩子都在缺乏之感中,十餘年的語文教育,這樣的浪費,是非常冤枉的。古人所謂十年寒窗,便可考狀元,具有一生受用不盡的為學為人基礎,此種教育成就是可以讓我們反省反省的。
  其實,如果只期望兒童學到兩三千個字,以及學會應付他生活的語言,能夠表達他一點文采,是不須要像現今的六年國語課這樣大費周章的。我們的教育把它弄得太扭曲繁難了,姑且從認字說起: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能認字了,到了幼稚園認字能力是已經很強了,但是寫字用字則有相當大的困難,因為認字大體是靠記憶力,而寫字和應用須有很強的理解力才行。本來,兒童在十歲以前理解力弱,應著重認字,而少要求書寫及應用。字會認了,便可閱讀,閱讀時不太明白也沒有關係,從糊裏糊塗的大量閱讀中,自有吸收,自可培養出理解力,而大量閱讀的同時也增加認字數量,認字如滾雪球,會愈認愈多,一般智力的兒童,在兩三年內,幾乎可以認完一輩子所需用的字。起先是會認不會寫,會讀不會用,但這都不要緊,等長大了,理解力提高了,自然會認會讀,就會寫會用,這豈不簡單而自然!但是我們正規的教育觀念認為,每教一字就要寫一字,就要會用這一個字,才算學會,號稱﹁精准﹂。其實這是強他所難,所以老半天教不好一個字一個詞。最後,認為既然不會寫不會用,就是不懂,不懂就不要教。所以課本就那樣簡單,但雖然教得很少,卻要學得很精,天天在原地磨呀磨。老師教得很吃力,兒童也學得很痛苦,不知錯過了多少時機,浪費了多少心血,阻塞了多少才華!  曾有日本學者,認為漢字最能訓練圖形智力,所以在幼稚園教日本小孩認漢字,他的方法是:每天讓兒童念一首中國詩,只念十分鐘,便掛在教室後面不管,明天再換一首。三年下來,一個幼稚園大班的兒童,可以認得一千多個漢字,比日本高中學生還多。此法如應用在國內,以讀經的方式教導,光從認字的價值來說,則三年的幼稚園讀經,可能認得三千字至五千字以上,在他升上國小一年級時,便可隨意閱讀。此時,如能提供無限的課外讀物,則一個國小兒童在六年之間,不知能吸收多少知識,還愁他不會造句,不會作文嗎?一個提早認字的兒童,可以提早閱讀,而養成閱讀習慣的兒童,不但自己吸收知識,也省了天下父母多少擔心!將消減了社會多少遊魂和暴燥!
 要解決當今語文教育問題,須從教育觀念入手,即不要再迷信﹁懂不懂﹂的理論。要把人當人看,不要只把兒童當作理智的﹁工具﹂看,要正視兒童學習能力的特性,要給予他合乎人性的教育!即是先要分清實用的知識學習和永恆的文化學習的不同。而在實用的考慮上,以提前認字和增廣閱讀來代替單調的繁複的課文的深究。在永恆性的文化陶治上,參酌加入﹁兒童讀經﹂的教育!也就是除了現行的﹁只陪兒童長大,長大後即無用﹂的教育以外,參酌加入一些有長遠意義的﹁經典教育﹂。
  兒童的經典教育總括地說,只有兩個重點,即是:從教材說,自小就讓他接觸﹁最有價值的書﹂,﹁永恆之書﹂,只要有價值,不管艱深不艱深。從教法說,就是要他多念多反復乃至於會背誦!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原來人類有兩大學習能力,即記憶力和理解力,記憶猶如電腦資料的輸入和保存,理解猶如程式的設計和應用。沒程式空有資料,則資料是死的,沒資料空有程式,程式卻是虛的。記憶是基礎,理解是發用,二者缺一不可。但記憶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發展曲線是不同的,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零歲開始,一至三歲即有顯著的發展,三至六歲,其進展更為迅速,六至十三歲,則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至十三歲為一生記憶力之最高峰,以後最多只能保持此高點,往往二十歲以後,心境一不平衡,便有減退的可能。而理解力的發展,與記憶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歲開始醞釀,一至十三歲總是緩慢上升,十三以後方有長足之進展,十八以後漸漸成熟,但依然可因為經驗及思考之磨練而一直有所進步,直到老死為止。︵如圖︶ 我們提倡兒童讀經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兒童期的記憶力,記下一些永恆的東西。反復誦讀,是兒童的自然喜好!背書,是他的拿手好戲!你不準備些有價值的書讓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學課本,甚至背電視廣告。而且在其記憶力正發展的時候加以訓練,其記憶能力會達到較高的頂峰,一輩子維持在較高的水準上,一生都受其益。︵根據近年的實驗,讀經半年一年之後,約有百分之五十的兒童,可達到近乎﹁過目不忘﹂的能力。︶但如錯過了十三歲的時機,將永無翻身之地。好像一個弱視的小孩,過了十五歲,就無法再訓練了,此點請務必慎重關切,勿錯過了時機!
  有些人認為理解才重要,認為叫一個不理解文意的人背書,是不應該的,認為那是﹁填鴨﹂的教育,所以特別譏之為﹁死背﹂﹁食古不化﹂而反對之。 殊不知,該﹁死背﹂的時候,就須﹁死背﹂,應﹁食古﹂的地方,就須﹁食古﹂,這正是合乎人性的教育。他如果善於背而給他背,他很自然就背上了,怎可說是﹁填鴨﹂呢?﹁填鴨﹂,是鴨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現在,兒童背誦的能力強得很,好像一頭有四個胃的牛,給他﹁讀經﹂,應該比喻為﹁填牛﹂!填多了,他慢慢﹁反芻﹂去!你現在不給他好好的﹁吃﹂幾本經典,正是﹁餓牛﹂,等他長大了,一點本領也拿不出來。所以這時不給兒童背誦,正是浪費他的時光,遏止他的成長。反之,如果理解力發展未到時機,硬要他﹁理解﹂,就像現今的科學教育,教材太深,超乎正常學生的理解力,又加上參考書和聯考的推波助瀾,造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的兒童青年﹁怕﹂數學,﹁怕﹂科學!因為有關理解力的推進,在兒童少年時期,是只能憑其天生的發展,而很難訓練的。天份高,早開竅的,只占少數,我國的科學教育是以高標準來要求一般的學生,所以有絕大多數的人產生學習的困難,而這困難,是不能﹁勤以補拙﹂的,是打他罵他,也沒有辦法的。沒有能力學習而硬逼著他學習,學生本人和全家人都為了數學科學教育,生活在恐懼痛苦中,長達六七年之久,這才是真正的﹁填鴨﹂元兇呢!我真希望我們的科學教育學學美國,把數學科學教育的難度降低兩三年程度,使人人先不怕數學科學,而代之以多量而多變的習作,以養成善用思考的習慣。我們初中高中的數學科學知識實在太深,平時生活用不上,而其高度又不足以參與發明創造,變成兩不著邊!其實一個民族要迎頭趕上科學,恐怕不是教一般人在課程上塞得很多就可以的,而是要出﹁天才﹂,有創造性的科學家要靠天才,我們應在發現並特意培養科學天才上努力,方是正途。一般人所需要的思考訓練是邏輯和人生哲學,而我們高中教育卻沒有邏輯和哲學,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是想要以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數學演算來訓練洞察力與思考力,但學那麼深的數學理化,又要求解題速度,剛好不能培養其洞察的眼光和思考的習慣,只有令他在學校時以解題技巧掠取分數而已,只令他一輩子害怕思考心胸滯濁而已。這樣的教育不但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的科學家,連整個社會的﹁科學精神﹂﹁研究風氣﹂也都被扼殺了,此﹁科學填鴨﹂之過也。
  所以,科學教育與語文教育走的是兩條路,都應好好照顧,在兒童時期,讓他在語文學習上﹁死背﹂﹁食古﹂,猶如電腦之輸入資料,愈多愈好,選擇愈珍貴的愈好,﹁食古﹂多了,其中自會有所醞釀發酵,將來他理解力發展到了,或生活經驗的時機恰合了,自然﹁活用﹂出來。生命是難以測度的,你安知﹁食古﹂一定﹁不化﹂?依認知心理學家的觀察,記憶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對提高,其想像力也比較豐富,我們當然不能像考數學這樣確切判定他一定懂還是不懂,也不能像實驗室實驗一樣預測他什麼時候能用得上,甚至怎麼用,但我們至少可以知道的是:預備著總比不預備好,寧可預備了而不用,也不要等到要用時,一無所有,事到臨頭,只憑原始的一點聰明,因著刺激而反應,常不免慌亂失據,窘態畢露! 以上是從﹁懂不懂,有用無用﹂的角度看,說經典教育是可以暫時不懂,但將來卻有大用的,以破除當今偏頗的教育思想,若再進一步說,光從﹁用得上用不上﹂的角度來衡量經典教育,也還是很表面的。究實而言,讓一個兒童接受經典教育,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是要他長遠地默默地變化其氣質,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種深度,以維護人性光輝,以提升人格品質,以造就人才,以陶鑄大器。這是人類天經地義的期盼,這是教育主政者以及所有教師所有家長的責任!現今社會上校園中問題青年問題學生愈來愈多,大家都知道,原因不是出在經濟上,也不在聰明不聰明上,甚至也不是知識夠不夠的問題,而是文化教養的問題!文化教養之出問題,其來已久,病怎麼來就要怎麼去,有人天真的以為社會亂到一個程度,就會﹁物極必反﹂地自我糾正,這是錯把天地的自然變化誤想了文化也會如此。天地可以自然的迴圈,但文化是人自己走出來的。壞,是人的自我破壞;好,也需要人的自我培植。我們社會必須重植文化之根!而植文化之根的最簡易可行之策即是教兒童讀經,使他及早有文化的浸潤。這種工作,雖然不一定能立竿見影,但這卻是一個有憂患意識的知識份子,一個謀國以忠的政治家所應慧眼洞見的遠謀!有些現代人的心態,凡不能一時見效的,就等不及,凡不能供將來耍嘴皮爭名位的,就認為沒有用,這是社會風氣的浮淺,是人間世的衰象!要給兒童讀經,凡此等陋習鄙見均須淘濾淨盡才可。

  附錄:兒童讀經與潛能開發  

    近來,兒童讀經風氣漸開,參與者中不管老師、家長、學生都信誓旦旦、興趣濃厚地為其效果慶賀努力地義務推廣‧兒童讀經之成果,在推展者和參與者來講,只要見到讀經兒童之記憶力改善、行為轉好、學校功課進步……等等初期現象,就算成功。他們認為,社會風氣之改善以及將來倫理道德之提升,將隨這些未來社會中堅的成長自然地去達成。今從腦的科學觀點就兒童讀經如何透過潛能開發成就上述種種溫馨的成果,嘗做說明,充為共襄盛舉。
  背書,若是為了應付考試或躲開師長責駡,這種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法一直在壓榨學生的左腦,同時忽略了右腦的開發,對於一位正在學習、成長的小孩來講實在不理想。因此,近些年來,由於越瞭解左右腦功能,在教學方面就出現更多合乎人性並具潛能開發價值的新觀念、新做法來宣導,目的是要能達到左右腦平衡,藉以提升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期使人類的智慧做最大的發揮。  兒童讀經的方式,不求理解,只是背,表面上看來,還是左腦的訓練而已,然而就因為在背經的過程當中,完全鬆懈、有趣,使腦波從β波轉換至α波,也就是說,讀經背經的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機會舒解身心壓力,並能在α波的腦與潛意識互動過程中加強了創造力、靈感、注意力、判斷力及記憶力。  兒童讀經背經的過程類似念唱,眼睛看經典文字為透過視覺作用刺激右腦,而念唱的律動也啟動了右腦,至於仔細整理辨字以便記憶則是左腦的工作,所以,整個讀經過程恰恰動用了左右腦功能,使左右腦運作得以同步,根據研究,左右腦能有同步效用時,學習能力可增加2至5倍。 其實,單從左右腦平衡的目的來講,兒童不一定要讀經,就是讀其他的東西也有效果,只要把握住輕鬆並有韻律感地重複念唱即可。然而,一再重複的念唱,即使沒有刻意去理解,所讀唱之內容不只是會存入大腦記憶,它更會烙印在潛意識裏,而潛意識的妙用就是無需經過意志的運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響了人類的思維與行為,所以兒童讀經,選擇古聖賢的智慧精華是正確的,因為假以時日,有讀經的人多少會受到經典的潛移默化、陶冶性情。
  多讓左右腦平衡、多處在α波下會增進腦力開發,包括記憶力、注意力、理解力、創造力等,也就是讓潛能更有機會發揮,所以兒童讀經是被肯定的。至於透過經典潛移默化,使心性向善向上的邊際效用則是今日社會風紀敗壞、道德淪喪的根治妙方,基於此,全國上下都需重視並共同來推展兒童讀經。  寃世紀將是智慧的世紀,無論人工智慧的科技產品或人腦智慧的開發都將極為興盛,但是對人類來講,是福是禍都還難以斷言,因為人性若不能向善,即使擁有非常科技與人腦智慧只能將犯罪升級,因此未雨綢繆計,全世界都應正視看似不起眼的兒童讀經。  

第六節 兒童讀經的實務之一:︵教材問題︶ 

 既然費如此大精神來讀經,其教材當然須有所選擇。而要選出恰當的教材,其實是很簡易的,只要遵守一個標準,即:選﹁最有價值﹂的書!整個人類各種長遠傳統中,所謂最有價值的就是那幾部,你不必考慮她難或易,大部或短篇,也不必考慮合不合現代,甚至東方或西方等等……。
  首先,﹁難不難﹂,是成人的標準,說難,都難,因為文字難,義理也難。但兒童只要看懂注音,甚至只要跟者讀出聲音,不必強求認字寫字,便無文字的難易問題;兒童只要會念會背,不必強求理解,便無義理的難易問題。  再說﹁大部和短篇﹂,都一樣,小書背全部和大書背一半,都一樣有大效用,如果讀經時間長,更不必管大小長短,因為這本背完背那本,大部短篇都全背到。
 其次,對於﹁合不合現代﹂,也不必太過在意,因為經典中有﹁理﹂有﹁事﹂,如果說理處,自是永恆的教訓,無所謂現代不現代,如果說事處,也是借事顯理,而我們可以從事上推求其理,古事便亦可今用。如此讀書,才可以培養出轉化創造的能力,如果要求凡所讀之書都要有現買現賣的﹁速食﹂之效,號稱﹁合乎現代精神﹂,恐未必是長遠之謀,也未必是學子之福。
  此外,﹁東方西方﹂都有深遠之典冊,都值得一讀再讀反復背誦,理論上都可以用同一心態讀,不過,先把握自己的傳統是比較合情合理的。就中國人說,較多人選擇先讀中國本有的經典,這是人情之常。但聽說當今也有佛教界大德認為今世能通三藏經論的法師愈來愈少了,為了培養宏揚佛法人才,一開始就教兒童小沙彌背誦佛經,當然也是可以的。我甚至非常敬佩此大德之用心,並預見在此師父培育下,將來必有佛門龍象出現!又聽說有基督教、天主教人士、也想利用教堂開設讀經班,一面唱﹁聖詩﹂,一面教讀論孟、老莊。因為文化是無國界無種姓的,以一個西方的宗教,在中國尊重發揚中國本土文化,更顯示其寬容性,同時也是最根本的一種﹁社會服務﹂。又現在有兒童英語班要兒童背誦英文簡易童話,也未嘗不可,不過我想,如在相當基礎之後,能背誦如聖經或莎士比亞的英文經典原作,收效可能更大更長遠罷!這種書,背一句就是一句,所背不必多,背上一兩百頁,可以一生受用。其他有些少數民族,他們祖先流傳下一些歌謠讚頌或神話等,如其敦篤精要,也應讓子孫們從小誦習,以維族類之特色,並易開啟其高遠心志,參與于理性之開發與族群之融諧。
  所以讀經教本的選擇,可隨個人的見識喜好而認定或安排其先後次序,無論如何,只要所讀的是﹁經﹂,便都有大利,不必太過患得患失。不過如有人常要我提些建議,我的建議是:與其讀誦教科書,不如讀誦三字經;與其讀誦三字經,不如讀誦千家詩;與其讀誦千家詩,不如讀誦唐詩宋詞;與其讀誦唐詩宋詞,不如讀誦文選古文觀止;與其讀誦文選,不如讀誦百家諸子;與其讀誦百家諸子,不如讀誦十三經。要讀誦十三經,則當從四書起,四書又以論語為先,這是民族文化之根本命脈所在!當然一本讀完,可以再讀一本,乃至以上之書全部讀完。
  近幾年,我們所實驗的讀經班,一開始所選用的教材是論語、老子和唐詩,一是儒家之本,一是道家之源,一是公認的文學之寶,三本都是很重要而基本的,可供采擇給初學者。當然這三本都背過了,或許可以讓他背孟子、詩經、易經等……一個人不在十三歲之前就把易經背熟,這一輩子很難在易學上有成就了!其他有關意義深遠的文化性學問也大概如此。

  第七節 兒童讀經實務之二:︵教法問題︶  

一、教學原理:兒童讀經的教學基本原理很簡單,就是找機會讓他多接觸,多念多背,只此一訣,別無他巧。 它的原始規模是:老師念一句,學生跟著念一句,念完一段了,再帶一次或兩次或多次,然後教學生自己念一遍,再念一遍或兩遍或多遍,然後或全體一起念,或部份人一起念,或個人念,你念他念,再跟著念,再一齊念……總之,就是反復再反復的多念,最後是把這些內容背起來,這樣的方式是人人都會教得來的,而且也是人人都會學得來的,這裏有很多的念,只有很少講解,或甚至不講解。  這麼簡單的教學法,如果教本選用注音本,則任何人,只要讀過小學二年級以上,認識注音符號,就可以當指導讀經的老師,因為不必講解,所以不須要科班出身的專家,任何家長只要準備了書本,甚至不須書本,只要影印或抄寫,馬上可以教自己的小孩,或者開一個類似才藝班的讀經班,教一班兒童。如果原來有教學經驗當然最好,如無教學經驗,只要有熱誠,就可以開始教了。從做中學,漸教就漸有心得了,千萬不要為了找一個科班的教師而耽誤了兒童的學習年齡! 

 二、教材的順序:最好又最簡單的方式是按經文,從頭教起,一章教過了教第二章,接著第三章等等,尤其像論語老子唐詩一類的書,根本沒有所謂重要不重要可選擇。而且或長或短並不會造成差異,因為短的可以連幾章而變長,長的可以切成數段而變短,等到兒童背熟了,他反而會喜歡長詩長文,他一背起來,就像長江大河一樣,滔滔而下,其樂融融。 

 三、教學的時間和教學進度:不管是家庭中由父母自己教自己小孩讀經,還是在學校或讀經班團體教學,其教學時間的安排和教學進度的推展都是很自由的,在此只能提供一個讀經實驗班的規模,以供作參考。 
 教學時間:每週上課一次,每次一個半小時。  
  教學進程:因為同時讀三本經典,所以進程也依經典分為三階段,每階段又分三小段,即復習、考試、教讀三部份。 其詳情是:第一階段,復習論語,題材是上周或以往所背過的內容,約用十五分鐘,︵兒童對他熟悉的東西,是愈念愈起勁的,兒童讀經的聲音是清純優美的,這時教師可以傾聽欣賞或跟著朗讀。︶其次是考論語,考上周所教的內容,或摘一章兩章,或全部各章一氣相連,︵不大相關的各章,要連在一起,這在成人很難做到,在兒童卻輕而易舉。並非連章有什麼道理,只是為了讓他多念幾遍更加熟習而已。︶考試可以用口試,或一個個考,或兩三人一起考,高年級也可筆試,但對生字不必要求太多,以免增加其負荷。考試時間約十五分鐘,然後教新的論語課程,大體是十章,︵視長短可略伸縮,剛開班時,兒童沒有背書經驗,可以先教三章或五章,視情況慢慢增多,大體以二分之一學生每天自修三十分鐘所能應付的進度為准︶。每章帶念兩三次即可,這就是本周的﹁家庭作業﹂。新課程帶讀約用十分鐘。第二階段,依一樣程式教老子,先復習老子,五分鐘;考老子,十分鐘,教一或二章新課程五分鐘,第三階段,依一樣程式教唐詩,復習五分鐘,考試十分鐘,教新課程十分鐘,約二三十句。︵實驗班是從五言古詩七言古詩開始教起,因為那是成人不肯念的部份,我們就先教兒童背起來,以免他將來也沒機會念。︶剩下最後五分鐘,可以交待事務,激勵氣氛,聯絡感情等等,一堂讀經課程就在忙忙碌碌熱熱鬧鬧中完成。
  以上各種安排,可隨教師意願,而任意調配,如果在家中或在學校,則時間運用上更是不同,都是可以隨機而變的。

 四、教室氣氛的營造:教室最好保持熱絡而不混亂,專注而不死板。兒童本來就是活潑的,而且是喜歡念書背書的,所以只要順勢利導,教室氣氛很容易保持良好狀況。不過還是須要提醒幾點,以供注意:第一:是不可求好心切,要求程度整齊劃一。須知,全班只要有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通過要求就應該滿足了,要在前面帶那些跟上程度的而有成就感,不要在後面趕那些跟不上的而受挫折。跟不上的人只要跟在後面,多聽別人背幾遍,偶而也記得一些,就有大用了。教師沒有挫折感,是使讀經教學能維持下去的最大保障。若是家長教自己小孩.也不可太著急,一著急,就壞事了。第二:是少責備而多鼓勵。須知此事難得,對有成就的學生,常加鼓舞,一直讓他維持在高峰上,他愈背愈快速,終可達至過目不忘的記憶能力。又須知此事並不緊急,對應付不良的學生也不必責備,說不定有一天他開竅了,就上路了。此種教育不同於數學,數學是基礎不懂,全盤烏有;讀經是隨時可提可放,只要等待,漸次上路,為時不晚。把教讀經,當作和兒童共同成長,以輕鬆好玩的態度來教,千萬不可開罵開打。第三:甯安靜勿燥動、寧簡單勿繁瑣。有人以為﹁寓教於樂﹂才是適合兒童旳,其實未必,兒童也不一定永遠喜歡亂糟糟的情境,兒童有時也很喜歡平和安靜,讀經的氣氛,以稍帶安靜的悅樂為好。

  五、提高兒童學習興趣的方法:教兒童讀經,最常遇到的難題是有些兒童提不起興趣,有很多家長或老師都備受壓力,甚或放棄,這是很可惜的。但須知凡是教育都會有這種問題,人生要長進,即多多少少要付出些代價,兒童偶爾的畏難不前,本是極正常的現象,也並無一定有效的辦法可以完全防止。只是,天下教導讀經而愉快成功的人已經那麼多了,只要老師家長有信心、有誠意,兒童偶爾的排斥應該可以輕易克服才對。在此只提供一些可能的建議,做為參考。

  首先,﹁流行﹂可以製造興趣,兒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讀,就比較有興趣,就好像兒童不一定喜歡上學,但人人都上學,他就上學了。也並不一定都喜好鋼琴,喜歡英文,但大家都去學,他也就比較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讀經較難,如招集鄰居親友的小孩一起讀,則興趣將大為提高。    
    其次,﹁大人的熱力﹂可以感染兒童的興趣,所以家長和老師都須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熱忱,若起初兒童未進入情況,須有耐心去等待,有些家長不但有熱誠,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讀經,互相考試比賽,雖然每次都是大人輸,但大人也因此溫經受益,而且一家興致高昂,是最好的親子活動。這種狀況當然不可多得,所以有時也要用些手腕,曾有一個很有誠意要讓其小孩讀經,而小孩卻不大有興趣的家長,問我辦法,我告訴他說:﹁回去正經的告訴你小孩說:﹃其他一切皆可商量,只有讀經這一件事,不可商量,你非讀到小學畢業不可!﹄﹂此法果然有效,但只供給有極大信心的家長用。

  最近有人向我提議,設定一個全國共同讀經的時間,我想這也是一種﹁創造流行﹂以及﹁親子參與﹂的好辦法。茲訂於每天晚上八點到八點半,為﹁全國共讀時間﹂,歡迎各家庭隨時在自己家中回應參加,各依自己的進度去讀。則到時全家一起讀經,鄰居也在讀,全社區都在讀,全國到處朗朗書聲,有了固定時間,有了親人相伴,又知道有廣大的小朋友陪讀,兒童就較有興趣,而容易養成習慣了。

  其次,﹁情感﹂可以維繫興趣,家長平日與小孩情感濃厚者,較易帶動興趣,老師讓兒童覺得可親,兒童也會因喜歡老師而喜歡讀經。

  其次,﹁成就感﹂可以提高其興趣,讀得愈好愈喜歡讀,所以教師要維持其成就感,對功課好的兒童,固然要多加稱讚,讓他有成就感,對功課差些的兒童,只要有進步即當表示滿意,加以讚賞,這也會讓他得到一種成就感。
  其次,﹁獎勵﹂可以吸引其努力,獎勵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記點數,或蓋章或髮卡,累積點數而給獎,獎品可以是禮物或圖書禮券等,最方便的是給分數,寧可給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費,空歡喜也有效果。 其次,﹁變花樣﹂可以激勵興趣,讀經所能變的花樣是在讀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帶讀,或齊讀,或接龍,或默讀,或當場試背,或提問征答,都可以。但如不會變花樣,只平平常常亦可,有時平平常常也有一種引人的土氣,其中也有趣味。兒童的感應最靈敏,他也會被誠懇所感動,並不是非玩花樣不可的。 

 其次,﹁講故事﹂,﹁講有趣的常識﹂,不管與本課有無關係,都可以增長興趣。  其次,最不得已是﹁做遊戲﹂。 最後,如果有些人依然提不起興趣,而且反抗太大,則放一放,停一停也沒關係,只要他還沒十三歲以上,都還有機會等到他回心轉意!︵不過,十三歲以上的人,要等他自己省悟過來,再有接觸經典的機會,這時大體是四五十歲或七八十歲了。真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呀!︶ 
 如在國民小學中,由老師來教讀經幾乎沒有興趣不興趣的問題,只要老師有熱誠、有信心,就可以帶起來,所以在學校推廣是最容易的。可以全校讀,也可以班級各別讀。可以利用生活與倫理時間讀,也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讀,最好是每節上課鈴一打的五分鐘十分鐘,大家一面念、一面等其他小朋友進教室,也幫助教室的氣氛靜下來。一天念個三五十分鐘就差不多了。這樣利用零碎時間,不但不會增加工作壓力,反而可以收到讀經之樂。

  以小學老師這樣優厚的條件而不教讀經,實在是很可惜的。但是還有些老師認為多了讀經教學,是一種額外的負擔,這其實是一種極大的誤會。級任老師若能每天利用二三十分鐘時間,把讀經當作國語的﹁補充教材﹂,則大概在施行半個學期之後,全班小朋友的注意力會較集中,記憶力也會增強,整體學習能力大為進步,不僅國語進步,連社會科也進步,甚至對數學自然科的理解力也會提升。除此之外,在經典的薰陶下,兒童的氣質會有顯著的變化,性情較為穩定篤厚,較能友愛同學,體諒父母,尊重老師。有許多老師在班上教了讀經後,教學漸漸輕鬆。有些學校全體讀經後,訓育主任發覺學校問題漸漸減少。這些都是驗而有征的。吾人認為今後國中高中的校園問題,應該要在國小解決,方便有效的解決之道,即在全面推廣讀經,最好是將讀經課程納入體制,則許多老師的辛勞可以減免,而許多學校教育及社會文化的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第八節 如何開設﹁兒童讀經班﹂?  

    在讀經教育未能納入體制之前,讓社會每個角落都有﹁讀經班﹂,是我們初步的理想。古人說:﹁易子而教﹂,自己單獨教自己的子女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要教自己的兒女,連他人的兒女一起教,與其一家獨樂獨學,不如大家眾人一起來讀。意思也就是:要開成一個﹁讀經班﹂,則兒童讀書有伴,其興趣將加大,而且參與的人多了,也較易形成風氣,對社會造成較快較大的影響。

  你如想開一個讀經班,其步驟可以參考如下的解說:

 第一步:宣導理念。因為兒童無自主力,所以要讀經必由家長的認同,而現在認識讀經理念的人並不多,因此宣導理念是很必要的。宣導理念的方法很多,可以以您個人所知的去宣說,譬如校長可對全校老師說,老師可對學生家長說,一般人可以對其親友說。也可以集合老師家長或其他一些聽眾,邀我親自去演講解說,我曾有願:凡來邀我去講讀經理念者,我不管何時何地,不管多少人聽,都一定設法前去。您也可以提供﹁介紹讀經演講錄音帶或VCD﹂給親友聽或看,︵訂索辦法請和﹁社會讀經推廣中心﹂聯絡︶。現在最簡單的方式,您可以用這本小冊分發給人看,這本小冊內容大體和演講相同,應該可以說明清楚了。這本小冊是由熱心文化者所捐助印贈的,不論需要多少,可以來函或來電索取,若以您的熱心介紹,而讓更多人知道讀經教育,則我們將會很感激您。︵本書捐贈流通單位載在書後,並希望各界出力捐印︶  

   第二步:選定地點。古人說:﹁道場,道場,有道就有場﹂,開讀經班,只要有意願,地點幾乎無所限制,不論講堂、課室、辦公室、會議室、客廳、甚至是床上、樹下,都可以做為讀經教學的地方。不一定須要黑板,也不一定須要桌椅,只要人人有一本書或一份資料,甚至不須要任何資料,只要互相聽到聲音,就可以開始教﹁讀經﹂。現在已響應讀經教學活動而開班的有數千處,其中包括各種文教基金會、學校全體或個別班級、社區活動中心、宗教團體、公寓大樓辦公室、安親班、才藝中心、私人家庭等,幾乎任何一種單位,任何一個地方,皆可開成一個讀經班,而讓弦歌飄送城鄉處處。

 第三步:招生。如系學校全校或全班讀經,只要與家長溝通共識即可,不會有招生的問題。如只是作為學校的團體活動或一般人士在社會開班,則可用口頭面邀方式招生,也可用書面招生。招生的物件可以不必限制年齡,因為讀經可以混齡教學,自幼稚園中班起至國小六年級都可以。因為中班以前,尚未有教室上課的經驗,恐怕坐不住︵小班以下乃至二、三歲幼兒也是可以讀經背誦的,但較不適合混齡教學,若在幼稚園或幼稚園中由老師團體帶讀,或由家長自行個別教比較適當。︶而升上國中後,時間也少了,心理也變了,比較不易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當然,也有特例,國中高中而想讀的,我們更加歡迎。甚至成年人也可以一起來讀,許多家長即陪著兒童來讀,而且也跟著背得很起勁。所以讀經班的招生不會太困難,只要說動五六個家庭,就約有十來個兒童,再加上陪讀的家長,就很熱鬧了。 已在別處讀過的,還可以再來報名重頭讀起,因為讀經不是學數學,算過就好,讀經倒像欣賞藝術,如一首精湛的音樂,聽了可以再聽,演奏了可以再演奏,愈熟愈好。反過來說,讀經教學已經進行一段時間了,也容許新生插班,因為論語如能治天下,讀上半部和下半部皆一樣可治天下,好像音樂從貝多芬聽起或從莫札特聽起,是沒太大差別的。

  第四步:聘請教師。教兒童讀經是非常簡單的,只要聽過演講,或看過本小冊說明,幾乎任何人都可教讀經,所以教師的來源應不缺乏。譬如說在學校教讀經,老師是現成的,或者教自己班級,或者教團體活動,如能深切體認讀經對文化教育的重要,應是義不容辭的,何況可以把讀經當作一種有趣的課外遊戲來做,就不會有增加負擔的感覺了。又如果認識到教兒童讀了經,可在短期內增進兒童的智慧,又可對這些兒童有一輩子的好影響,並且自己在教的同時也受到益處等等,學校老師中,應很容易找到有願意教讀經者才對。如果是社會民間所組的讀經班,則可以聘請學校老師兼任,或由家長出任教師,因為如果自己的子女也在讀經,那麼本來就須陪讀的,出來擔任教師也不會更費時間,何況自己的子女在這情況下可能會學得更好,而且教讀經不僅對社區親朋有貢獻,自己也有大進步,何樂而不為呢?我們鼓勵大家出來教讀經,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敦親睦鄰的社區服務,很好的自我成長。此外也可請退休銀髮族擔任教師,不但深具﹁文化薪傳﹂的意義,此老人與兒童玩在一起,正好忘老返童,延年益壽。另外,家長也可以利用每天早晨陪小孩到校後,在兒童的早自習時間裏協助老師教讀經,這樣不僅是自己的孩子受益,別人的孩子也受益,而且也協助了老師,協助學校,自己也有多方面的成長,是最有價值的﹁愛心媽媽﹂、﹁愛心爸爸﹂。

  雖然讀經教師不須有特別的才學,但基於﹁經典教育﹂之本性,凡﹁讀經﹂的教學者須要保有正確的文化心態,以濡染兒童具有寬廣的文化心靈。茲舉出讀經教師應有的﹁見識﹂如下:‧凡﹁讀經﹂,雖以經典為主,但並不排斥閱讀其他書籍,反而要多鼓勵各種課外閱讀。讀經的兒童,由於語文能力的增強,往往可以開啟廣泛的閱讀興趣,應多加鼓勵,使養成讀書習慣。‧凡﹁讀經﹂,雖以古文為主,但並不排斥白話文,並且相信由於古文能力的增強,必大有助於其白話文的鑒賞與寫作。‧凡﹁讀經﹂,雖以中國文化為主,但並不排斥西方文化,並且期待由於理性的開發,而更有能力去吸收融貫西方文化。讀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一個人,自小有這種大心量大志願。‧凡﹁讀經﹂,雖以記憶為主,但並不排斥理解,並且希望由於深沉的醞釀,而有助於其思想的縝密。 最後要請特別留意的是:讀經雖只是屬於課外補充教學,每天平均只花了二三十分鐘,但對其各方面的智慧有甚大的強化效果,其他的功課很快跟著會有明顯的進步,家長或老師不要讓他花太多時間在功課上打轉,而要他趕快多吸收課外的知識技能,或者加多其讀經課程。也就是要讓他學些有內涵有價值的東西,以免浪費他的生命。︵現在國小老師上課所教,家庭作業所派,大體是以照顧中下程度的學生為標準,所以高材生在上課中往往所得甚少,家庭作業的抄寫對他來說更是缺少意義,這種浪費是很可惋惜的。不過老師為了全班教學,也是無奈的。解決的辦法是分層級派作業,有些讀經兒童的家長要求老師讓他的孩子以﹁背經﹂代替寫作業或背課文,而老師居然也答應,這真是一個好現象。可供天下父母老師參考︶ 

 第五步:開始教學。開始教學也是很簡單的,不必要有開場白,只要說:﹁小朋友,跟我念!﹂,﹁論語……,學而第一……,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念完一次,再一次,這樣就開始讀經的教學了,念完一段,念下一段,不必要講解,講解往往帶給老師壓力,兒童聽不懂會減低興趣,而且等於浪費時間。但如果教師有能力有興致,或某些章節可以當作隨機生活指導的,或高年級可以聽懂一些了,略為講說也是可行的。但講解不是讀經班最主要的目的,兒童讀多了,他自然會瞭解。如果有兒童或家長特別要求要瞭解,而老師沒有信心沒有能力講解,這時請老師不必有挫折感,因為我們這幾代的語文能力不好,是被犧牲的,在此更可見出教子弟讀經的重要。如真有高年級想瞭解文義,可以請他自己去看坊間的翻譯本,但也應勸他不要太認真,看得懂的地方就好,看不懂的地方,就算了,以後再說,經典的學習不像科學知識的死煞,科學知識的學習必須要求懂,而且要懂得很清楚,但經典的性質不同,不可攪混。經典貴在有無窮活轉的內涵,對經典保持一種似懂非懂的深遠的敬重之感也是好的,如果一味為了讓他懂,淺白而解之,可能反而使他忽而玩之,以為天下道理只不過爾爾,大大斲傷了他的慧根,此所以古人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也。所謂﹁了了﹂,就是什麼都好像懂的樣子,能言善辯,好抬杠而自以為是,這種態度不是很好的,而現代家長卻很喜歡,此所以社會上浮薄之人漸多的緣故,須及早防範,不要隨便讓兒童養成這種習性。

  第六步:取得和﹁讀經風氣推廣中心﹂聯繫本中心是由關懷文化人士所贊助,由我主持,義務供應各種讀經資訊,解答各種讀經問題,協助讀經開班事宜,並且無限量發行贈閱﹁讀經通訊﹂,無限量發行贈閱本﹁讀經教育說明手冊﹂,以利大家協同在各處推廣讀經理念。本中心也出版宣導錄音帶錄影帶,出版教學錄音帶,代售讀經課本等,希望參與推廣讀經的工作者,多與本中心聯絡。︵有關本推廣中心之介紹,請看本手冊第七頁︶

  第七步:樂觀堅定,長期辦下去。讀經班的開辦很簡單,而持續下去也很簡單,只要盡力做到以下幾點建議即可:
    第一,要體貼人性人情。一般人往往隨時代而走,在讀經風氣未打開以前,贊同的人是不多的,只要有三兩同好即應滿足,不要有孤獨感。
    第二,要瞭解兒童個別差異,不要要求每個兒童的表現都如人意。通常的狀況是十分之三會自動喜歡讀,十分之三會反抗到底,十分之四是可有可無,鼓勵即進,不鼓勵即退。這是很自然的教育心理統計曲線。我們只要不辜負前面十分之三,而鼓勵中間十分之四就很多了,當然能鼓動得了後面十分之三更好,但切勿因此太累太失望,以致全盤放棄。後面十分之三或許有別樣發展也是好的,不一定非天下人都馬上來讀經不可。
    第三,要激起家長的關心。兒童讀經成功的關鍵在於家長的鼓舞和督導,尤其是剛開始的三個月,教師必須常常提醒家長讀經的重要,每次下課後,須吩咐家長:﹁督導你的孩子每天讀二十分鐘到三十分鐘,注意,是﹃每天﹄!﹂如果家長不負責任,﹁假民主﹂,只抱著﹁讓孩子試看看﹂的心情,大部分是不會成功的。有些家長說﹁忙﹂,不願花精神督導,其實,他不知道,這時認真督導三個月讀經,等他上路了,則一輩子不用為這小孩擔心,是一種花費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教育投資。千萬不要蹉跎,等他過了十三歲,忽然發覺孩子空虛的心性一夜之間變樣了,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了。這些觀念,要常常說給家長聽。
   第四,要有堅持的勇氣。開班三個月後,人數少了一半,是很正常的,繼續辦下去,又會漸漸有人來插班,回復原來的盛況。澎湖馬公高中有一位蕭麗玲老師,她說澎湖的孩子太可憐了,所以不但自己義務開班教讀經,還東奔西走,宣傳理念,受了不少挫折,感動許多國小校長和老師,以及地方關懷文化人士,在教育局丁振民局長親自的領導下共同努力了兩年多,現在澎湖幾乎全縣兒童都已接受讀經教育,將來澎湖一地不僅文風鼎盛,而且將出大人才來。這便是憑著堅定的信念而推廣讀經有成的例子。屏東裏港有老夫子才藝班尤永煜老師,開班時八個學生,一年半下來還是八個,但他沒有放棄,後來終於增加到數十個,以致客廳容納不下,這便是本著樂觀的精神開班有成的例子。我曾說只要還剩下一個人要讀,便不可放棄,如此,則無敗事。
   第五,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要短視近利,急著求一時之效。人類的幼稚期是很長的,讀經見效之日遠在十年二十年以外,要善於期待。
   第六,不如意時,請和﹁讀經風氣推廣中心﹂聯絡,或直接找我本人。我們一定會恢復你的信心。 

 祝你成功!
(附錄)
      解消疑難好讀經
                                                王 財 貴
﹁讀經﹂教育,即是希望兒童在其性向純淨時,及早選取傳統中有高尚意義的文化資材教養之。本來,教一個民族的幼苗接受其祖先的智慧的薰陶,是天經地義的 事。但是,在這個時代裏推廣這樣的讀經教育,郤備受質疑與責備甚或辱駡,以致於想要從事的人也信心缺缺,畏首畏尾。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理念老早出了問題, 形成一個巨的大潮流,而一般人也未作深入的反省,以致受制於時代的風潮之故。

   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裏,要去教自己的小孩或教別人的小孩讀經,是須有相當的見識與勇氣的。你如果沒有相當的見識與勇氣,一下子就被撂倒了!我們應該面對 這些質疑與責駡,理性地,平心靜氣地考察其來由,看出其破綻,不要再被那些浮辭濫調所脅迫,然後才可以安然地教讀下去,而且也敢於向他人推廣。

  其實,那些反對與質疑很簡單,大要說來,只不過是兩方面:一是因誤會而有疑,一是出於偏邪的故意攻擊。對於誤會,吾人應當解釋,對於故意,吾人應當正辭以破解之。

   先說故意的偏邪一面。故意的偏邪完全出於五四以來一貫的﹁反傳統﹂的心態。本來,﹁反傳統﹂,如果是﹁反省傳統﹂,則是表示一個民族的要求進步,這是任 何一個有活力的民族常要做的事。但﹁反傳統﹂如果變成是無條件的﹁反對傳統﹂,乃至於必須﹁消滅傳統﹂才甘心,那郤是我們中華民國以來的特殊心態,是古今 中外所罕見的變態心理。他們對凡有關傳統的事,一概無情地攻擊之,攻擊﹁讀經﹂,只不過是其中一環而已。但是﹁讀經﹂一受攻擊,則連接觸文獻深入瞭解的機 會都斷喪,其他一切傳統的傳承汲取皆失其根源,可以說是從﹁根﹂拔起。如今我們推廣讀經即是要從﹁根﹂救起,所以我們先要破解那些攻擊!

   因為五四以來的論調是很輕淺幼稚的,所以破解的方法也是很簡單的。我們且看他們的攻擊方式,只不過是用一些空洞無實的術語辱駡人罷了,當時的人們知識沒 有他們廣,文章沒有他們會寫,理性委縮,信心不足,於是聽了咒駡就害怕了,被嚇住了。其實歸納集合起來,他們旳用語只不過是所謂﹁保守﹂、﹁復古﹂、﹁封 建﹂、﹁八股﹂、﹁填鴨﹂、﹁死背﹂、﹁書呆子﹂、﹁食古不化﹂、﹁開倒車﹂等。(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辭語了!)而這些辭語都是空洞無聊的,我們且看如 何應對:

   首先,說﹁保守﹂。﹁保守主義﹂者,是為保住守住人類文化既有的成就而努力的人,他們主張不燥動,不妄為,本來就是文化的守護者所當有的態度。一個有理 性的﹁保守主義者﹂,並不妨礙進步,英國有政黨以﹁保守﹂為名,而不以為恥,為什麼五四要進步,就要用﹁保守﹂來罵人?其實,沒有了﹁保守﹂的進步,往往 是﹁妄作、凶﹂而已。所以問題應在於一個人是否有理性,而不在﹁保守﹂或﹁進步﹂。五四以來,不分青紅皂白,把﹁傳統﹂等同於﹁保守﹂,又把﹁保守﹂等同 于﹁反對進步﹂,到瘋狂時,不免就把﹁破壞﹂當成﹁進步﹂,這都是故意歪曲辭義!故意歪曲辭義以污蔑人而強絞辯,是五四時代善用的把戲!以下諸問題,莫不 如此,吾人當隨時警覺!

  其次,說﹁復古﹂。如﹁古﹂有好處,而今失去,為什麼不﹁複﹂一﹁複﹂?西方文藝復興,便是由復古而得文化的 新機,而且胡適不敢去罵佛家複其釋迦牟尼之古,更不敢去罵基督徒複其耶穌之古、西方學者複其蘇格拉底柏拉圖之古,單單反對中國複孔子之古,這樣勢利,真是 豈有此理!須知,人生學問,有的是會隨著時代而進步的,有的是無所謂進步不進步的。科學知識,是與日俱進的,不必復古。而智慧,不一定是進步的,成佛,成 君子聖賢,逍遙,上天堂等,今人不一定比古人高,隨時應該以古為師。胡適一批人迷信科學萬能,認為﹁中國既無科學文明,也毫無精神文明﹂( 胡適語 ),所以無﹁古﹂可﹁複﹂,一切以﹁現代化﹂為標準。幾十年來,此觀念已大大顯出毛病,西方思想家正不遺餘力旳自救了,不知中國人為何今人還怕﹁復古﹂?

   再說﹁封建﹂。此辭本是中國先秦一種貴族政治體制之稱,西方也曾有類似的制度,雖已時遷事異,但這是歷史事實,而且在這種貴族政治體制下,也曾為人類造 就不少文化成績,並不是絕對的﹁惡﹂。現在用此辭來譏誚一個人的思想老舊、不合時宜、或威權態度等。但是縱使﹁封建﹂制度已過時無用,我們也不應因為﹁經 典﹂出現在﹁封建﹂時代,就咬定連帶其所涵的﹁義理﹂也一起都是﹁封建﹂而過時的。歷史問題,是屬於所謂﹁所損益可知﹂的一面,是會老舊的;而義理問題是 屬於﹁雖百世可知﹂的一面,是無所謂老舊不老舊的。這是個很簡單明白的兩個面向,孔子老早就分得很清楚了。而五四那批人就故意混漫,一般人也跟著淆亂不 清。如今,吾人只要分清歷史問題和義理問題,分清過時不過時的問題,就不怕﹁封建﹂之譏了。再進一步說,﹁封建﹂如果是指﹁固蔽宰製﹂的心態,以此來嘲笑 ﹁讀經﹂,更無道理,因為剛好中國儒釋道三家都是極端寬容開放的學問。固蔽宰製是人類共通的私欲情結,是每個社會都有的,並不限於中國古人,而且這正是儒 釋道三家所要破除的,怎麼可以把社會不良的表現歸給中國﹁經典﹂呢?茲且舉一個﹁固蔽宰製﹂的例子:民國初年政府要成立﹁中央研究院﹂時,本來是有﹁哲學 研究所﹂的設計的,是胡適認為哲學﹁無用﹂,借著﹁第一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職權,把它刪掉了,使得中華民國的最高學術機構,一直沒有﹁哲學研究﹂一項, 成為世界學術界的大笑話,這不是一種﹁固蔽宰製﹂的典型表現嗎?孔子會如此做嗎?誰﹁封建﹂呢?可見封建不封建,不在古今,而在心靈是否﹁開放﹂、眼光是 否﹁長遠﹂!﹁讀經﹂而﹁開發理性﹂,是使一個人﹁不封建﹂的最大保障。

  再說﹁八股﹂。﹁八股﹂是王安石設定以來,科考作文的規格, 是以八段文字來﹁起承轉合﹂成一篇文章,原無什麼不對。只是古代有些無才華的考生被作文形式所拘,文章無內容,類似現在的聯考把考生考死了一樣。凡是人之 生命一不精進,充拓不開,都會有﹁八股﹂,不一定﹁讀經﹂才會有。譬如胡適一輩子宣說他的西方萬歲,宣說他的科學方法,宣說他的白話文,到老也只那一套, 絲毫沒長進,而且鉗制天下後世的教育思想達七八十年之久,現在國人動不動就說科學,動不動就學美國。這就是最大最頑固的﹁八股﹂,這也可見現代中國人的不 長進!一個活潑的人,當有﹁一口吸盡長江水﹂的的懷抱,所謂﹁學而時習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隨時充拓自我,隨時面面俱到。﹁讀經﹂,正是要 使一個人知道,當要西方時,也要中國;要現代時,不忘傳統;學白話時,也通古文;這樣才不會掉入五四的﹁八股﹂中。

  其次,再說﹁填鴨 ﹂。﹁填鴨﹂是商人賣鴨前,為了虛報鴨重,讓鴨吃飽,鴨吃不下了,還硬把鴨灌食。以此比喻學生學不來的東西,還硬逼學生去學的教育方式。說﹁讀經﹂教育是 ﹁填鴨﹂,真是所謂﹁引喻失義﹂,因為我們說﹁讀經﹂,是讓兒童糊裏糊塗把經典﹁背下來﹂。而兒童正是理解力糊裏糊塗的未開發年齡,他正是處在記憶力發展 的階段,﹁背書﹂正是他的﹁正經事﹂,他的拿手,是他﹁吃得開﹂的工作,讓他﹁背書﹂,怎麼可以說是﹁填鴨﹂呢?﹁填鴨﹂,是鴨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 不消化,現在,兒童背誦的能力強得很,好像一頭有四個胃的牛,給他﹁讀經﹂,應該比喻為﹁填牛﹂!填多了,他慢慢﹁反芻﹂去!你現在不給他好好﹁吃﹂下幾 本經典,正是﹁餓牛﹂,等他長大了,一點本領也拿不出來。現代流行的教育理論是﹁啟發﹂、﹁理解﹂,在幼稚園國小那麼蒙懂的時候講﹁啟發﹂,可說是﹁費力 多而收功少﹂,在理解力尚未成熟的國中高中,塞那麼深的數學理化,真是名符其實的﹁填鴨﹂了,君不聞,我們的青少年,被﹁填﹂得叫苦連天嗎?﹁餓語文之牛 ﹂使我們的文化教育空白,﹁填數理之鴨﹂使我們的科學教育浮腫。民國以來,掌教者之觀念牢不可破,數十年如斯,家長、老師們,應思有以自救了!自救之方, 就是分清人類學習的兩個面向:該理解的科目,使之理解,該記誦的科目使之記誦;既知道那些是給孩子現在用的,又知道那些是為將來﹁打底﹂的;同時知道人生 除了﹁知識﹂的﹁瞭解﹂以外,還有﹁生命、人品﹂等方面的﹁陶養﹂。因著這些區別,其教材和教法都有絕大的不同,如果等而視之,我們將只得到片面的人才。

   再說﹁死背﹂、﹁書呆﹂。﹁死背﹂也成為讀經的﹁罪狀﹂之一,真是可笑。﹁背﹂,當然是﹁死﹂的,我沒聽說可以﹁活背﹂的。一個人從嬰兒起,便在﹁死背 ﹂了,﹁電話﹂﹁冰箱﹂兩個辭,一定是先﹁死背﹂了才可以拿來﹁用﹂。不然,﹁活背﹂成﹁電箱﹂﹁話冰﹂,就不堪﹁用﹂了。﹁死背﹂,猶如電腦之輸入資 料,地下之積存水量,不用時當然是﹁死﹂的,但只要人是活的,猶如電腦之有程式,抽水之有馬達,則水之流瀉,不可遏抑,計算之運作,方便輕巧。語雲:﹁書 到用時方恨少﹂,一個成人,可恨的往往不是不會思考,而是佳景當前,枯腸搜索不出半點墨水來!我們的頭腦是神奇的,記憶下的東西,它自動會編碼儲存,同類 互較,融會貫通,﹁死背﹂的東西多了,到時它﹁活用﹂得比電腦還靈光。當然這並不是說只靠﹁死背﹂本身就可以﹁活用﹂,而是人的腦力的發展,到了成年,自 然有所﹁開悟﹂。而且﹁理解力﹂也是可以訓練的,這是另外一套,但與記憶是相輔相成,並不是互相妨害,處於複雜的現代社會,吾人既要有豐富的記憶資材,又 要有精密的思考能力,這是吾人提倡讀經的最重要主張。想要兩面俱到,便必須從小讀經,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了。兒童期一過,腹中空空如 也,只有幾句﹁老師早,小朋友早。﹂這個人一輩子別想有什麼成就了。或許有人見過雖然背了許多,但到老還是不會用的﹁書呆子﹂,認為是﹁背誦﹂之害,其 實,並非是背誦害他不會﹁活用﹂,而是這個人,本來就是﹁理解力﹂不好的﹁呆子﹂,這時應開發他的﹁理解力﹂,而不是去怪罪﹁記憶力﹂。當想想,如果從前 連記憶力也沒有訓練,那他可能還要更﹁呆﹂。因此一個人不管天資好不好,都不可以錯過他應得的記憶的訓練,記憶多,只會使他更聰明,不會使他變呆。例如一 個學音樂的人,不管其音樂天才如何,老師總要他多背有名的樂譜,一個有音樂天才的人,同時也是背譜高手,只聽說有背了樂譜而成就的人,並沒有聽說有因為背 了樂譜太多而阻礙他的音樂發展的。圍棋高手背譜更背得厲害,上了段的人幾乎個個過目不忘,胸中都有數百千盤棋譜,但並不因為他的譜愈多,所以功力就愈差。 醫生要也背病理和處方,如果﹁難經﹂、﹁傷寒論﹂、﹁醫宗金鑒﹂等書沒背下幾部,而想成為高明的中醫,是不可能的。為什麼五四以來的人不反對學音樂學圍棋 學醫學的人背書,而單單反對學語文的人背經呢?其中理由很簡單,就是無理取鬧,因為﹁經﹂代表傳統文化,是傳統思想的核心,他們為反對傳統而找理由反對讀 經而已。

  再說﹁食古不化﹂。如果人心像保險櫃,把古董存進去,當然﹁不化﹂。不要說﹁古董﹂不化,即使是胡適之的大作擺進去依然﹁不 化﹂!但人心如果是﹁活的﹂,那就可以﹁化﹂!不僅食﹁今﹂會化,食﹁古﹂也化!﹁化﹂不﹁化﹂,是主觀的能力問題,不是物件﹁古﹂不﹁古﹂的問題。我們 當培養多元活潑的心態,增強﹁化﹂的能力,而不是去防堵﹁食古﹂。﹁古﹂如果有高度的營養,有益於人生,為什麼不去多﹁食﹂?況且打開經典,每一家都在勸 人開闊心胸以開發理性,儒家要人﹁坦蕩進取﹂,道家要人﹁無執無為﹂,佛家要人﹁無住無相﹂,都是最開放的心靈,最多元﹁化﹂的態度。食了這些﹁古﹂,才 使人知道如何做一個有涵養的人。這種人該﹁化﹂的地方自然會﹁化﹂,而不該﹁化﹂的地方,他郤會﹁固執﹂。既能放又能收,兩面飽滿,這才是真正的﹁化﹂, 這才是古人理想中的﹁君子﹂、﹁真人﹂、﹁善知識﹂。如果只是一味的﹁化﹂,絲毫沒有所﹁守﹂,人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化是很﹁化﹂了,但也 不見得是最好的社會。所以所謂﹁化﹂,是有方向的,應該是﹁理性化﹂,也就是﹁化歸理性﹂才對。只要開發理性,則今古通﹁食﹂,中西皆﹁化﹂,都歸我所 得,為我所用,如鯉魚之躍上龍門,上天下地,無所界限。現代以來,最頑固而不通不化的人就是五四那幫人了,尤其是胡適之,學了杜威,就宣傳杜威,崇拜杜 威,如崇拜上帝般,絲毫不可轉。當知杜威固是大家,但亦有其限制,何況胡適所得,只是杜威之﹁思考方法﹂,是其餘事,對杜威正面的哲學,胡氏並未能深入( 見吳森博士所評 )。其他五四一代的人,莫不宣傳西洋,對西洋五體投地,其實對西洋的瞭解是很膚淺的,只是一種狂熱崇拜而已,但他們就全套搬來強逼硬扯,要中國人唯此是 尚。這批人可以稱作是﹁食西不化﹂,難怪他們一定要主張﹁全盤西化﹂了。今日吾人提倡﹁讀經﹂,是要看中﹁古﹂之可﹁食﹂者而﹁食﹂之,同時自小也練成﹁ 大胃口﹂,將來看到西方之可﹁食﹂者,依然﹁食﹂之不誤,不僅消納了東方,也消納了西方,然後中國文化有前途,世界文化有前途。
 
  最 後,說一說﹁開倒車﹂。其實﹁開倒車﹂是很正常的,一家汽車工廠如果宣佈他的車只能往前開,不能﹁開倒車﹂,保證沒人買他的車。可見﹁開倒車﹂是必要的。 開車固然常往前開,但遇到懸崖總得往後退,然後找尋新方向。近代以來,我們的社會好像失去了找尋新方向的能力,轟轟轟,只顧往前開。其實是不是自己知道正 在往﹁前﹂呢?方向盤隨著西方人轉,也不管是前是後,也不知開到那裏去,此真是大可悲哀!( 大陸數十年來是另一種情況的﹁不開倒車﹂而﹁向西方看﹂,但也是悲劇收場,可憐! )﹁讀經﹂,就是自小要他培養獨立自主的風骨、運用自如的智慧,方向盤在握,要向前可,要向後亦可,乃至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舊可新,可中可西。﹁經典 ﹂字字雖重千鈞,郤又輕巧圓轉,如果不從﹁經典﹂中煆煉他卷舒自在的器局,我不知從何處可以供給他這樣的訊息,不過至少我知道從胡適的著作中,是聞不到這 種氣味的。

  此外,再談談一般人不經意的誤會的一面。最大的誤會是:有人問﹁只有讀,只顧背,都不講解,他怎麼懂?不懂有什麼用?﹂有 關這點,在我的﹁讀經教育說明手冊﹂說得很清楚,在此不再重複。不過要特別聲明的一點是:我們說﹁不講解﹂的意思,是就著他的年齡不適合理解而說的,是﹁ 不必要講解﹂,而不是﹁不可以講解﹂。適當的年齡,適當的場合,適當的老師,也是可以講解的。而且在﹁兒童讀經﹂推廣的同時,我們已開始注意培養﹁講經﹂ 的人才,以待十年之後對這批滿腹經論的兒童﹁開講﹂。這是一整套的文化工作,是長期的歷史性工作,是對一個人甚至一個國族的永恆的期盼和醞釀,不必急也不 能急的。現在只要他多讀一句,就是多播了一顆種籽,就是﹁為人類多累積一份文化財﹂,( 此語是吾友蔡宏謀先生所造,甚有深味。 )何時開花結果,何時助急救難,要善於等待。眼光遠大者,自不急功近利。十年之後再看看罷!

  又另外一項誤會是:﹁大家都去讀經,難道 叫他講話也用文言?難道數學不算了?鋼琴不彈了?畫畫不畫了?在現代競爭的社會裏,一個小孩子只教他讀經怎麼夠?﹂這真是一項大誤會,他推想太過了!吾人 所提倡的讀經,只是諸多學習的一項,每天只花二十或三十分鐘即可,一般生活當然照常,學校功課當然照常,一切才藝當然照常。反而依照近幾年來實驗教學的成 效看來,讀經一段時間以後,兒童性情更為明理寬容,更為主動好學,更能專注攝受,他的各項學習能力均大有進境。因此,許多家長都得到一個同樣的結論:為了 讀經,固然要﹁讀經﹂,為了其他功課,也要﹁讀經﹂。﹁讀經﹂使兒童全面成長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