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中医开方 西医开药 中医“望、闻、问、切”收集的信息就是症状,症状只是表象,如果我们只根据症状来用药,而不辨证,就无法了解疾病的病位、病性,就如用兵不知敌之确切所在、敌之数量多少、敌之勇怯如何等,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辨证就像破案,症状只是线索,线索有真有假,有全有略,好的侦探只要找到一些片断,就能把线索一个个串联起来,整个案件就可以告破。 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好的医生能够从中抓住几个要点,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然后,根据辨证结果谴方用药,故能效如桴鼓。许多人知道学中医要背汤头歌诀,但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方剂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尽管一张处方中的药物可能有多有少,但大多数是以“方”的形式出现的,所以,中医把处方的过程称为“开方”。每一味中药都有性味、功效、归经等,这是治病的基础,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剂是在单方专药治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由简到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药物经过配伍,能够增强疗效,不仅能够适应病情需要,同时还可以监制药物的烈性或毒性。因此,相对于单药、专药的应用,方剂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现在所学的方剂大多是经过历代医家长期应用并证明有效的,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整体辨证思维。 有人认为,中医之所以应用复方治病,是因为对各种药物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不明确,其实不然,这是由于中医的理论所决定的。大家可能会发现,西医学在药物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越来越明确的今天,各种药物合用的现象却越来越复杂。一个朋友告诉我,他一餐要吃30颗药片,其中降压药3~5颗,调脂药2~3颗,降糖药2~3颗,抗血小板聚集药2~3颗……还有保肝药、护胃药等。药是吃了,指标也都接近“正常”,但是,人整天晕乎乎的,难以坚持正常工作。他说,服药的感觉比生病更难过。虽然类似的病例越来越多,以致于大部分的患者和医生都习以为常,但它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体是一个整体,靠“有效成分”并不能真正解决“人”的问题。即使把各种“有效成分”组合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副作用更加突出,所以西药的合用与中药的配伍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只是根据对抗的原理进行叠加,而后者根据“理”、“法”的指导选方用药,或选药组方,中医把“方”称之为“阵”。 中医组方的基本理论为“君臣佐使”,就如同打仗需要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简单地说,就是针对病证的主次选择相应的方药,根据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将其分别称为君、臣、佐、使。君药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一个方中,君药是首要的、不可或缺的;臣药和佐药的作用是辅助君药;使药的作用是调和方中诸药,四者各司其职。如治疗脾胃气虚的“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4味药组成,主要功效是补益脾气,其中人参具有良好的补气、健脾的作用,所以是君药;白术健脾燥湿但补气力较弱,效果不如人参,所以是臣药;茯苓渗湿同时能健脾安神,故方中佐以茯苓则健脾作用更强,甘草能协同诸药的补气作用,又能调和诸药,就是使药,可见同一方中不同药物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 而同一药物在不同方中的作用也可能不同,例如:甘草在大多数方中是使药,主要作用是调和诸药,但在“炙甘草汤”中它就是君药,主要作用是甘温益气、缓急养心。所以,中医方剂发挥的是整体的功能,而非个体的作用,一个方的功效绝不是单味药物功效的简单叠加。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主要针对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也就是“证”,再根据“证”来制定治疗的法则即“治则治法”,然后根据治法选择相应的方药,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简而言之,有是证用是方,有是方用是药,讲究的是法要对证,因法选方,这就叫理法方药一致。有了方就形成了“阵”,布好“阵”还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调整阵容。因此,中医看病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处方中的药物也要根据病情的变化不断加减,有时还需要投石问路以观之,这与兵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是一样的道理。记得李可老中医在治疗阴寒内盛的假阳证的病人时,就嘱其将熬好的四逆汤放在冰箱凉了后再喝,他说实际上冰镇的四逆汤过了中焦后就发挥热的作用,这招不就是兵法所说的“瞒天过海”吗? 但是,现在有些中医师治病不讲理法方药、君臣佐使,讲的是“药理作用”、“有效成分”,诸如“板蓝根、大青叶抗病毒”、“鱼腥草、蒲公英抗感染”、“黄芪提高免疫力”、“丹参、川芎改善微循环”等。那些药已不是中药,至少不是一个真正中医眼中的中药。有一个很常用的“中成药”,说明书上写的功效是“清热解毒”,主治是“风热感冒”,理由就是,清热解毒药能够抗病毒,而感冒是病毒引起的。严格说,只有“辛凉解表”或“疏散风热”才能治疗“风热感冒”,而“清热解毒”主治的病症是“热毒炽盛”,这还能算是中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