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激动起源异常或/和激动传导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心跳异常。在临床上表现为心率过快、过慢或心律不齐等。根据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归纳在中医学的惊悸、怔忡及心悸等疾病内,而迟、数、疾、促、结、代、间歇等脉象,也可反映一些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本文根据中医学对这些方面的记载,结合个人的临床体会,试图对心律失常的治法作一初步探讨。 1 心律失常的病因和治法 经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要探讨心律失常的治法,必须同时了解心律失常的病因。要探讨心律失常的病因,就必须讨论惊悸、怔忡及迟、数、疾、促、结、代等脉象的病因。 根据文献及个人临床体会,本病的病因和治法大致有: 1.1 血亏 心主血,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常能导致心悸、怔忡。如《济生方》云:“夫怔忡者,由心血不足也。”《丹溪心法》云:“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说明本病的形成与心血亏损有关。凡失血过多,久病血虚,均可导致本病。而由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者,尤为常见。因为思虑劳神,不但耗伤心血,又能影响脾胃生化之源,渐致气血两亏,不能上奉于心,而发生心悸。怔忡因心血亏而致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头昏、面色萎黄、舌淡嫩、脉细弱等症,治疗应补血安神,一般可用四物汤加阿胶以养血,柏子仁以安神。如出现自觉心动不安,易惊、日间不易耐劳,劳则心悸、气喘、汗多、疲倦思睡而夜寐不安,不得眠,嘈杂似饥而不想吃,或夜半嘈杂,面色淡黄,唇舌淡红或稍暗,舌苔薄白,脉细或弱,或出现结、代等脉象,是心脾气血两亏的表现,可用归脾汤治疗;若见心动悸、脉结代,可用炙甘草汤。 1.2 阴亏 阴虚易生内热,可出现心悸脉数等心律失常现象。如《证治汇补》云:“有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心悸体瘦,五心烦热,面赤唇燥,左脉微弱,或虚大无力是也。”刘河间谓:“水衰火旺,心胸躁动”说明本病的形成与阴虚有关。久病体虚,或热病伤阴,均可导致心阴亏损,心火妄动,以致心悸不安。而房室过度,遗泄频繁;或久病虚劳,伤及肾阴,或肾水素亏之人,水不济火,虚火妄动,亦可上扰心神,而致心悸。一般来说,心阴虚出现心律失常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五心烦热、盗汗、口干、舌尖红、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等症,治宜养心阴,安心神,可用天王补心丹、黄连阿胶汤之类;若兼腰酸膝软、耳鸣遗精,是为肾阴不足所致,可用朱砂安神丸合六味地黄丸以滋阴安神。 1.3 阳虚气弱 如《伤寒明理论》云:“其气虚者,中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伤寒论》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前者说明阳虚气弱,不能温养心脉,心阳不振,可令心悸不安;后者说明汗出过多,心阳受伤,因虚而悸的机理。心气虚和心阳虚所致心律失常的共有主症是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舌淡、苔白,心气虚者兼见倦怠无力、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脉虚,心阳虚者,兼见形寒肢冷、心区憋闷,甚则心痛、脉细弱或结代。心气虚宜补心气,可用四君子汤加枣仁、五味子,亦可选用甘麦大枣汤加味;心阳虚的可用养心汤。若为发汗过多,症见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可用桂枝甘草汤;若心阳虚衰,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亦可用四逆汤加人参抢救。 1.4 痰饮 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云:“水衰火旺则烦渴,水停心下则悸。”《金匮》云:“饮水多必心下悸。”《证治汇补》云:“有高梁厚味,积成痰饮,口不作渴,肌肤润泽如故,忽然惊惕而作悸,其脉弦滑有力是也。”《医宗金鉴》云:“沉弦细滑大小不匀,皆痰气为病。”这些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痰饮内停亦是心律失常的病因。一般来说,因痰而致的心悸怔忡可出现心悸、胸闷、痰稠粘、脉滑等症;因饮所致的可出现背寒冷、身体(目闰)动,或呕吐痰涎而清稀、心悸、脉弦等症。论其治法,痰则豁痰定悸,饮则蠲饮定悸。如为脾虚停饮,症见胸胁支满、起则头眩、气上冲胸,或短气而咳、大便溏,甚则身为振振摇、口中和、舌苔腻、脉沉紧,治宜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若为阳虚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压住觉舒服)、咳嗽、痰稀、气喘、汗出、小便不利,甚则形成水肿,有的背寒肢冷,头觉昏闷,自觉筋肉跳动,振战有要跌倒的感觉,面白,唇舌淡白,脉弦迟或微细,由于阳虚不能温化水湿,因而停水,水气凌心,治宜温阳化饮,药用真武汤。若为痰热内扰,症见心烦口苦、惊悸、失眠多梦、胸闷口粘、苔黄而腻、脉弦滑有力者,宜化痰清热,可用温胆汤加味;若痰热内扰、气血不足而为惊悸怔忡,亦可选用十味温胆汤。 1.5 瘀血 瘀血内停,气血运行受阻,亦能产生心悸怔忡。如《血证论》云:“血虚则神不安而怔忡,有瘀亦怔忡。”说明怔忡的形成与瘀血有关。瘀血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如跌仆损伤,血证处理不当,或因月经、产后络脉受伤,或因气滞、气虚均能令血流不畅而形成瘀血。此外,如湿热郁遏、痰火壅塞等,也能影响血液畅通而形成瘀血。本病由瘀血而致者,临床可出现心悸、胸闷,甚则心前区刺痛,舌暗有瘀斑、脉涩等症。瘀血甚者,面唇青紫。治疗当活血化瘀。《医林改错》说的“心慌心跳,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汤)百发百中”,即是纯为瘀血怔忡而体质壮实者设。若为其它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伴瘀血见证者,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田七、琥珀二味研末吞服,疗效亦佳,惟心率慢者不宜用。 1.6 七情郁结 七情郁结致心悸怔忡的临床并不少见,前人论述也多。如《证治汇补》云:“或因怒伤肝,或因惊入胆,母令子虚,而心血为之不足。或富贵汲汲,贫贱戚戚,忧思过度,或遇事烦冗,则心君为之不宁,皆致惊悸之症,其脉弦者是也。”又云:“有郁悒之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心神不宁,脉必沉结或弦者是也。”《景岳全书》云:“惟情志之郁,则如弦紧沉涩迟细短数之类皆能为之,至若结促之脉,虽为郁病所常有,然病郁者,未必皆结、促也。”充分说明情志郁结是造成心律失常的病因,其机理不外是母令子虚,而心血为之不足;或忧思气结而心君为之不宁。 本病中七情郁结所致者的临床表现极其复杂,一般初起,总属情志所伤,气分郁结,常见面容憔悴、抑郁不欢、精神不振、胸闷、心悸、胁痛、不思饮食等症,病久则延及血分。治疗总则应疏肝解郁。如郁结在气分,其病机为气郁不通,痰涎结聚,其症为咽喉中如有物堵塞,吞咽不下,咯吐不出,心腹胀痛,旁冲两胁,或呕或痛,心慌心跳,苔白,脉弦,可用四七汤加味;若肝郁血亏,症见心慌心跳、胁胀或痛、嗳气矢气则舒、女子胀痛多连少腹、月经不调、经期乳房作胀、脉弦不静,或有间歇,治宜养血疏肝,如逍遥散;若兼虚热,则用丹栀逍遥散;若为忧思伤脾而为怔忡健忘、食少体倦,亦可用归脾汤。 1.7 突受外惊 得之耳闻大惊,目见异物。《金匮》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从脉象上论述了惊悸的病机,惊病多由外来,惊则气乱,故脉见动摇不宁;悸病多由内生,由于气血不足,故脉弱不任重按。由此可知,惊悸可由突受外惊而来。但应该指出,惊悸之证虽有外因,但一般常见于素体较虚之人,故《金匮》云:“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从《金匮》的论述不难看出,“其人则畏”是由于心气之虚,这是应予明白的。 因惊致悸的临床表现为惊悸烦乱,坐卧不安,夜寐多梦,常惊魇而醒,脉多不静,或见间歇。治宜镇惊安神,酌加补养之品,可用安神定志丸(茯苓、茯神、远志、人参、石菖蒲、龙齿)加归、芍之类治之。 1.8 外邪舍心 外因如感受六淫之邪,内舍于心,亦可出现心律失常。如《济生方》云:“又有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令人怔忡。”感受外邪,如何致病?这与外邪首先客皮肤深入经络血脉有关。如果心的气血阴阳虚弱,其邪传里伤及心脉的机会更多。《素问·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就指出了该病的病因病机。一为心与血脉先虚“脉痹不已”,二为“复感受于外”,循血脉自表入里“内舍于心”而为病。应该指出的是,感受外来之邪,若人体正气不虚,或邪伤较轻,治疗及时,则邪从外解,不致传里内犯脏腑。倘卫外机能失职,脏腑脆弱,或邪伤较重,失治或误治,导致邪气入里,往往容易发病。失治或误治转成脉律不整的很多,如《伤寒论》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又云:“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温病条辨》云:“温病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重与复脉。”又云:“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从《伤寒》和《温病》的这些论述大致可以看出,伤寒之转成心律失常,与寒邪客表,发汗太过伤及心阳,或误用寒凉损伤阳气,引邪入里有关;而温邪之转成脉律不整,则与津液耗伤有关。 关于外邪舍心出现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很难一概而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因的特性和病变的部位。一般来说,如为温热伤阴,则可用吴鞠通的方法,如“温病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重与复脉”,“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至于寒邪客表,内舍心脉所致的心律失常,可用张仲景的方法治疗。《伤寒论》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伤寒论》的这些论述,对误汗、误下等原因所导致的心律失常进行了阐述,完全可为我们临床所效法。至于风湿内舍心脉的脉律不整,除心慌、心悸、胸闷外,还可出现关节酸痛,与天气变化有关,肢麻而冷、脉细,此为血亏风湿内舍心脉之候。我院已故姚荷生老师喜用当归四逆汤加三七、琥珀研末吞服,有一定疗效。若为气虚之体而风湿内侵,症见心慌胸闷、关节酸痛与天气变化有关,汗出恶风、神疲肢肿、脉弱有间歇者,又当助气以祛风湿,可用防己黄芪汤加三七、琥珀之类治之。 应当注意的是,外邪内舍心脉的心律不齐的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兼行。一般于病之初,以祛邪为主,继则以扶正为要。在邪气已除、心脉得复之后,要重视善后调理。《温热经纬》云:“瘥后惊悸属血虚,宜养血镇惊。”又说:“瘥后怔忡,乃水衰火旺,心肾不交,宜补水养心。”说明病后怔忡虚证较多,当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2 心律失常治验举例 例1.万某,男,15岁,学生,1978年7月12日初诊。心慌心悸已2年余,至医院检查,心率在100-130次/分钟之间。曾作过碘、胸透、三大常规等检查,仅发现有蛔虫卵。心电图提示:(l)窦性心动过速,(2)左心室高电压。自觉心慌心悸,头昏易出汗,梦多纳可,但食后作饱胀,神疲力少,口中粘腻,脘中嘈杂似饥,饥饿时嘈杂更剧,甚则作呕,大便干,l-2天1次,色黄稍黑,关节偶有酸痛,既往有结核及血尿史,舌正、苔薄白,脉弦数较细,心率100次/分钟。病属心血、心气两亏,痰湿内扰,先拟化痰湿、益心气,十味温胆汤加减:法夏10g,云苓10g,橘皮5g,生甘草5g,枳实6g,淡竹茹6g,菖蒲6g,远志5g,西党10g,生地6g,当归10g,浮小麦15g。5剂,每日1剂。7月16日二诊:药后诸症见减,心率由100次/分钟减为80次/分钟,惟大便较结,小便稍有热感,苔白,脉弦较细略数,效不更方,上方加焦栀仁9g,再服5剂。以后患者曾来诊几次,因病情逐日好转,故坚持用上方服至9月14日,共服20剂,脘胀、口粘、小便灼热感全除,神疲汗出明显减轻,是心气已复,痰湿已化之象,唯心率仍波动在80-90次/分钟,仍感头昏,梦多,脘嘈较甚,脉仍弦略数较细,脉症合参,显属血亏未复,因患者苦于服水药,遂拟三甲复脉汤为丸继续调理:炙甘草60g,麦冬100g,生地100g,火麻仁60g,大枣30枚,阿胶100g,白芍100g,五味子100g,鳖甲100g,生牡蛎100g,龟板100g。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3次,每次10g。上料丸药服至次年2月6日,患者诉心慌心悸未发,头昏、脘嘈大减,脉弦稍细,脉搏78次/分钟,是血亏渐复之象,唯觉劳累后有时腰酸,遂于上方加枸杞100g,再做丸药1料,以资巩固。患者服完药后,于7月曾2次来复查,心率均为70次/分钟,诸症均告消失。 按:本患者心慌心悸2年余,心电图提示为窦性心动过速。究其原因为心血、心气两亏,痰湿内扰,故开初用十味温胆汤加减,益心气化痰湿,心率减慢,诸症减轻,口粘除,脘胀消失,是心气来复、痰湿已化之象。因仍有头昏、脘嘈、脉弦细稍数等症,足见血亏未复,故用三甲复脉养血以善后,服后诸症消失,心率亦恢复正常。由此说明,血亏、气虚、痰湿于心律失常虽可单独为病,然亦可合并出现,临床务必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方不致误。 例2.彭某,女,45岁,农民,1978年8月16初诊。自诉近十年来经常在傍晚饥饿时心慌心悸,心跳很快,用手按之稍感舒适,伴神疲乏力,微微汗出,纳稍差。当天笔者回乡探亲,正值患者发病,乃来求诊。观患者表情较紧张,用手按住胸部,扪之四肢微微有汗,苔薄白,脉弱而数,脉搏112次/分钟,未发现间歇脉。追问病史,乃知患者近半年盖新房,劳累过度,加之生活比较节俭,因而起病。证属气血不足,气虚为主,拟归脾汤加减:黄芪10g,白术10g,西党10g,当归10g,炙甘草5g,朱茯神6g,炙远志6g,夜交藤10g,木香5g,石斛6g,大枣5枚,浮小麦15g。5剂,每日1剂。8月22日二诊:上方连服5剂,神疲乏力明显减轻,心慌心悸只发作1次,且时间甚短,未出汗,舌淡、苔白,脉细弱。因笔者即将返校,嘱患者用上方再服10-15剂以善后。至年底笔者再次返乡,询问患者病情,诉服药15剂,迄今心慌心悸未发。 按:患者饥饿时发作心慌心悸,伴神疲乏力、汗出、脉弱数,是气血两虚侧重气虚之证,故用归脾汤气血双补而收功。与上例比较,二者同源于虚,但彼属虚实夹杂,故先用十味温胆益心气化痰湿,继用三甲复脉养血以收功;此乃纯虚证且以气虚为主,故用归脾汤疗效显著。 例3.余某,男,32岁,教师,1976年6月9日初诊。近来经常心慌心悸,心慌时自己摸脉发现脉律不整,但到医院做心电图,心慌又停止,故未发现早搏及其它异常。自诉心慌时伴胸闷,嗳气频频,纳食尚可,食后稍胀,舌正、苔白,脉弦有间歇。证属胃虚气逆,拟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9g(布包),代赭石12g(先煎),法夏9g,生姜3片,西党9g,大枣5枚,炙甘草5g,厚朴9g。5剂,每日1剂。6月15日二诊:药后嗳气、心慌均见减轻,脉弦,偶有间歇,守上方加丹参15g,再服5剂。并嘱患者只要心慌仍伴嗳气,可以照方继服,患者遵嘱共服25剂,病情逐日好转,嗳气消失,心慌未发。 按: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今患者心慌伴嗳气频频,是胃虚气逆、胃失和降之候,故用旋覆代赭汤和胃降逆,嗳气得平而心慌亦除。足见中医治病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重要性。 例4.余某,女,62岁,家务,萍乡人,于1975年6月20日初诊。哮喘间断发作十余年,此次发病月余,在当地服药无效,因其女在我院学习,故来昌诊治。自诉气喘,动则加剧,登楼需人扶持,喉中有水鸡声,胸闷特甚,心慌心跳,背心怕冷,咳嗽痰白稀,口稍渴,欲热饮,量不多,纳差,食后脘胀,头昏无力,大便软,苔白根稍厚,脉沉弦寸弱有间歇。证属胸阳不足,痰饮内停,凌心射肺,拟宣痹通阳化饮,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全瓜蒌12g,薤白9g,法夏9g,云苓12g,桂枝9g,白术9g,炙甘草5g,干姜3g,细辛2g,五味子5g。3剂,每日1剂。6月24日二诊:药后咳喘减轻,可以独自上楼,胸闷心慌亦减,纳稍增,唯晚上气喘仍难平卧,舌淡、苔白,脉沉弦寸弱,间歇减少,效不更方,嘱守方再进5剂。6月29日三诊:咳喘继续减轻,能平卧,胸闷心慌大减,背心怕冷亦明显减轻,舌淡、苔白,脉沉略起仍弦寸弱,未见间歇脉,因患者归家心急,因拟下方以善后:全瓜蒌12g,薤白9g,法夏9g,云茯苓9g,桂枝9g,漂白术9g,炙甘草5g,苏子6g。每日1剂,患者回家连服10剂,其女来告,除稍觉胸闷气喘外,心慌等症全除。 按:《金匮》云:“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又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今患者背心怕冷,咳嗽痰稀,是为痰饮内停之象;而胸闷甚,脉沉弦寸弱,又属阳虚胸痹之候;心慌而脉有间歇又属怔忡之疾。病虽表现为哮喘、胸痹、怔忡三者,而其因为阳虚痰饮内停则一,故用宣痹通阳、健脾化饮的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不但哮喘迅速减轻,即怔忡、胸痹也因之而愈。由此说明中医治病不要在病名上寻枝节,而要在证候中求根本。 例5.朱某,女,80岁,家务,1977年7月5日初诊。有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多年,平时动则气喘、咳嗽,合并感染时常出现心慌。近因天气炎热,贪凉受寒,咳喘又作,不能平卧,喉中有水鸡声,痰粘不易出,质稠色或黄或白,发热不怕冷反恶热,胸闷,心慌,汗出面红,口渴喜冷饮,量不多,胃脘灼热,大便结。查体温38.2℃,两肺满布哮鸣音及少量湿罗音,心率快,125次/分钟,律不齐,有早搏,3-4次/分钟,心下按之不适,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数,关脉稍沉,时有一止。证属太阳病未解,内陷阳明,痰热互结胸中,拟葛根黄芩黄连汤合温胆汤加减:粉葛9g,条芩5g,黄连5g,甘草3g,全瓜蒌12g,法夏9g,云苓9g,橘皮9g,枳实6g,竹茹9g,鱼腥草15g。3剂,每日1剂。7月9日二诊:咳喘减轻,心慌、胸闷亦减,稍有低热,但仍怕热,汗出多,大便不结,色深黄,舌红、苔少,脉浮滑稍数,关仍沉,两肺哮鸣音及湿罗音稍减,未闻及早搏,守方再进5剂。7月14日三诊:咳喘继减,发热退,心不慌,胸闷汗出面红大减,大便仍色沉不畅,心下按之仍不适,舌红、苔少,脉浮除,仍滑。表证已除,痰热仍存,温胆汤合小陷胸汤加味:法夏9g,云苓9g,橘皮5g,生甘草3g,枳实6g,竹茹9g,全瓜蒌10g,黄连5g,鱼腥草15g。5剂。药后患者孙子来告,除动则有些气喘外,余症消失。 按:本案患者原有慢支、肺心病,合并感染后容易诱发心慌。近因受寒,出现发热、咳嗽加剧、面红、汗出、脉促、胸闷、心慌、心下按之不适等症,是外邪内舍心脉之候。根据患者脉促、气喘、面红、汗出、胸闷、心下按之不适等症,辨证为太阳病外证未解,内陷阳明,痰热互结胸中,故投以葛根芩连、小陷胸、温胆汤诸方加减化裁,外解表邪,内清痰热,数剂而咳喘减,脉促平。说明外邪内舍心脉易于出现在原有心脏病的患者,其治也当辨证求因,审因施治。 例6.陈某,男,50岁,干部,1991年4月27日初诊。自觉心慌心跳4个月余,曾在某军区总院和某军医院住院治疗2个月余,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因西药疗效不显而就诊于我处。诊时见患者精神尚佳,自觉心慌心跳,偶有胸闷,睡眠欠佳,偶感头昏,纳食二便均正常,舌正、苔白,脉细有间歇。证属血虚,用四物汤加味:当归10g,白芍10g,生地10g,川芎6g,丹参10g,柏子仁10g,磁石(先煎)10g,夜交藤15g。7剂,每日1剂。5月5日二诊:服上方后症状大减,偶有心慌,头昏、睡眠均有明显好转,舌淡、苔白,脉细未发现间歇。上方再进7剂。5月12日三诊:心慌消失,其他症状亦除,嘱用原方7剂以巩固疗效。此后患者保健医生来告知,药后心慌未发。 按:本例患者心慌伴头昏失眠、脉细有间歇,是由心血不足引起,故用四物汤加味获速效。 例7.吴某,女,43岁,工人,1987年3月14日初诊。患者觉心慌心悸已半年余,曾在几个省级医院及单位职工医院检查心电图,均提示为频发室性早搏,有时呈二联律、三联律,用西药及中药治疗均未见效,经朋友介绍而来求治,就诊时询知患者头昏,视力差,眼朦,心慌,精神尚好,睡眠差,纳食二便如常,月经量少、色淡,舌正、苔白,脉细弦有间歇。证属肝血不足,心脉失养,拟下方治之:当归10g,白芍10g,熟地10g,浮小麦10g,甘草6g,大枣5枚,山萸肉10g,五味子6g,酸枣仁10g,丹参10g。7剂,每日1剂。3月21日二诊:药后心慌略有减轻,睡眠亦好转,脉舌基本同前,原方再服7剂。以后患者又曾来诊10次,因症状逐渐减轻,故用上方继服,共服84剂,早搏消失而停药。 按:本例患者除心慌心悸外,还有头昏、视力减退、眼朦、睡眠差等症,辨证为肝血不足,心脉失养,用《金匮》“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的肝虚证治法,取得了良效。 例8.李某,男,48岁,干部,1987年4月2日初诊。患者自觉心悸胸闷已1年余,曾到某医院住院治疗,作过各种检查,除窦性心动过速外,余无发现,服用心得安,可暂时控制心律,停用或减量心慌又发。来诊时除心慌心悸外,胸闷明显,口苦,口粘,纳食一般,睡眠差,小便黄,大便软成条,日一行,精神欠佳,舌红、苔白厚,脉濡数。证属湿热扰心,拟方为:法夏10g,云茯苓10g,陈皮10g,甘草6g,枳实6g,竹茹10g,磁石(先煎)10g,丹参10g,夜交藤15g。7剂,每日1剂。4月10日二诊:药后胸闷略减,余症如前。上方照服7剂。4月17日三诊:药后胸闷又减,余症不变。照服7剂。上方共服42剂,除胸闷略有好转外,心悸未减。患者甚为失望,一段时间中断治疗,后又因天气变化致症状加剧,于7月4日再诊,舌脉基本如前,处方:法夏10g,陈皮10g,云茯苓10g,甘草6g,枳实6g,竹茹10g,黄连6g,焦栀仁6g。7剂。服药后心慌心悸顿失,原方继服,共服28剂,心悸未再发。 按:本例长期治疗无效,是因重视了湿而忽视了热,即“脉数”这一辨证要点,后加用黄连、栀子以清热,获得速效,足见“脉数为热,脉数为虚”是正确的。 例9.朱某,女,5岁,1988年4月6日初诊。患者因患心肌炎后出现心动过速已4个月余,因其母在济南某军区医院工作,在该院用过多种西药治疗均无效,乃送至南昌婆婆家继续治疗,就诊时除心悸外,口渴欲饮,纳佳,睡眠易惊醒,大便偏干,小便偏黄,精神尚好,脉细数,舌红、苔微黄。拟天王补心汤加味:柏子仁6g,酸枣仁6g,天门冬6g,麦门冬6g,当归6g,生地6g,玄参6g,丹参6g,党参6g,桔梗6g,云茯苓6g,五味子3g,谷芽10g,麦芽10g。7剂,每日1剂。4月14日二诊:药后睡眠较安稳,余症未变。原方再服7剂。4月21日三诊:药后大便转软,心悸无改变。原方继服7剂。4月28日四诊:心悸如故,仔细询问,患者饮水量较多,而且喜冷饮,特别喜吃冰棍,易出汗,不但白天多汗,夜醒也全身有汗,面红,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仔细寻思,患者乃阳明里热较甚,改施竹叶石膏汤:竹叶6g,生石膏10g,甘草6g,粳米10g,党参109,法夏6g,麦门冬69。7剂。5月5日五诊:药后心悸消失,心率减为82次/分钟,面红、口渴、汗出均有减轻。效不更方,上方继服14剂。药后患者心动过速一直未发,上学后学习成绩优秀。 按:本例前几诊忽视了面红、口渴欲冷饮、汗出等症,故用补心丹欠妥,后从阳明里热着手,投竹叶石膏汤,获显效。 例10.甘某,男,17岁,学生,2000年7月8日初诊。患者因胸闷心慌,听诊心率慢而在某医院检查,除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43次/分钟)外,其余如抗O、血沉等检查均正常,服西药无效,转而服中药,亦无效。不得已暑假回老家南昌,专门来求诊。初诊除自觉胸闷心慌外,患者还怕吹电扇,易出汗,一身较沉重,乏力,大便偏软,口稍粘,关节不痛,纳食一般,舌体偏胖、苔白,脉迟寸浮(43次/分钟)。拟助气化湿:防己10g,黄芪15g,白术10g,甘草6g,大枣5枚,生姜3片,郁金6g,枇杷叶6g。7剂。7月15日二诊:药后胸闷心慌均减轻,汗出、怕风亦有好转,脉搏53次/分钟,两寸仍较浮,舌体胖、苔白。守原方再服7剂。7月22日三诊:药后诸症又见减轻,心率61次/分钟,上方继服7剂。以后患者又来诊几次,症状逐渐减轻,心率稳定在61次/分钟以上,因患者即将开学,故嘱其服上方至怕风、汗出完全消失为止。 按:本例属心动过缓,但抓住汗出、怕风、脉浮、身重等症,投防己黄芪汤加味而获效,足见心动过缓不完全属阳虚。 3 结语和体会 3.1心律失常的病因和治法已如上述,因限于个人的经历所及,故对病因和治法的讨论不够全面,特别是对外邪内舍心脉而致的心律失常,因经验有限,故提不出很多的治法。 3.2心律失常的治法极为复杂,往往虚中夹实,实中兼虚,虚实夹杂,尤其是久病患者,病情更为复杂。故临床必须仔细辨证,可以一法单用,亦可数法合用,方能提高疗效。 3.3心律失常属中医惊悸、怔忡范畴,前人认为本病属虚者多而实者少,尤其是久病患者更是如此。故临床治疗时,不能一味地活血化瘀,亦不能一味地宣痹通阳。 3.4 心律失常大多呈慢性经过,故必须坚持治疗,医者病者密切合作,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3.5 对心动过缓者,龙骨、牡蛎、苦参之品应慎用,用之心律会更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