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民间中医网
›
中医学习
›
查看内容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2015/4/17 08:13
|
发布者:
bygzpf
|
查看:
1041
|
评论: 0
|
原作者: 悦yao29f
摘要
: 理学宗师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门文化知识都有其理论思想基础,认识中医学的本质不在于以否定抛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导向的唯经验论。也不在于以扭曲肢解,甚或废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 ...
,
阴阳五行
,
六气
,
文化
,
太极
理学宗师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门
文化
知识
都有其理论思想基础,认识中医学的本质不在于以否定抛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导向的唯经验论。也不在于以扭曲肢解,甚或废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基础的唯科学化。而应广泛了解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产生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刻领会指导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构建形成的宇宙哲学观内涵,在于准确把握中医学一系列生理病理观点及其建构形成过程。
那么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深刻理解诸如
脏腑
理论、命门
三焦
理论、
经络
理论、
伤寒
六经
理论、
气血
津液理论,以及这些
中医学生
命
理论体系
赖以构建形成的
元气
阴阳五行
六气
学说思想内涵呢?《
黄帝内经
》的答案是:“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中医学与天文地理学及其气象历法学之间的紧密关系
天文学是观察研究宇宙天体万象的时空分布、
运动
状态、结构功能,以及起源演化过程等的一门基础性自然科学。在中华
传统文化
史上,天文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历法纪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中华传统文化史上,地理学研究的目的除了总结自然界山川陵谷风貌物产之外,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在于总结不同地域环境中气候生命万象的时间演化变迁规律。人事是指研究人体生命发生存续过程机制及其社会活动秩序规律的科学。
作为以防治心身
疾病
、保护生命健康为宗旨的医学文化,需要了解掌握各类人事知识,在今人看来是容易理解的。不过中医学为什么将以气象历法学为根本目标的天文地理学知识置于医学文化的必备地位,甚至是比人事还重要的位置上呢?追根溯源,是因为中医学理论思想及其临床实践体系,深深根植于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文化土壤之中。
一门医学文化知识体系总是由三方面内容组成:一是病因学体系,主要研究致病因子及其致病特点;二是生命学体系,主要研究生命的起源结构、生理病理规律及其发生形成机制;三是临床实践体系,主要研究疾病的防治技术。而中医学这三个方面内容,究其实践思想基础,皆离不开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文化背景。所以要深刻理解中医学理论实践体系,不仅需要“中知人事”,更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首先,元气阴阳
五行
六气学说的思想理论实践基础是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如《
周易
·系辞》说:“易有
太极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
”,这里的“太极”本体就是质性同一的元气,“两仪”指太极元气化生的天地阴阳,“四象”指四时阴阳五行,“八卦”的哲学本体是天地四时六气。《周易·系辞》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阐释的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是上古先贤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于身,远取外物”的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认知途径建构形成的。
第二,脏腑理论是基于四时阴阳
五行学说
形成的。《
素问
·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此为阳中之
少阳
,通于春气。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
血脉
,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阴中之
少阴
,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
太阴
,通于冬气。
脾胃
大肠
小肠
三焦
膀胱
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
四白
,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灵枢
·本藏》说:“
五脏
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脏腑的位置观、功能观、表里观、数象观等只有站在基于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基础的四时阴阳五行哲学观基础上时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第三,命门三焦理论的思想内涵精髓蕴藏在太极元气理论之中。命门三焦学说早在《
难经
》中就已经形成,但该书仅就命门三焦
医理
思想作零散简约论述,而对形成过程未及丝毫,结果使得秦汉以来,这一重要理论体系一直不被后人认识理解。直到明代,因缘于理学太极宇宙本根观理论的启迪,命门三焦理论的思想内涵精髓才得以重新阐发。如张景岳说:“命门居二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所以,要深刻理解命门三焦理论的思想内涵精髓,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太极元气学说,而要深刻理解太极元气学说,其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文化背景无法回避。
第四,
经络学
说是临床实践经验与阴阳六气学说相互结合的产物。经络学说的认知基础无疑是基于临床实践经验的,但是其后来的理论化及其系统化又是建立在四时阴阳六气学说基础上的。如《灵枢·五乱》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
营卫
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经络学说,了解阴阳六气学说的思想内涵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正确了解阴阳六气学说的思想内涵,其天文地理及气象立法学文化背景一样必须。
第五,伤寒六经理论构建形成的哲学思想是基于天文地理学基础的四时阴阳六气学说。《
伤寒论
》六经理论以表里内外、升降沉浮、寒热虚实、时空传化、三焦脏腑等的区别作为构建分别定义六经病症学的基础。而指导《伤寒论》六经病症学构建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四时阴阳六气学说。要深刻理解《伤寒论》六经理论立论的思维逻辑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掌握天文地理学基础的四时阴阳六气学说是一个基本前提,所以《伤寒论》开篇即强调说说:“夫欲候知四时
正气
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第六,致病因子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四时阴阳合和制化的产物。六气致病各有特点,风气易侵犯人体肌表,多致
腠理
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
恶风
之症;
寒气
多使经脉
拘急
,临床上常见挛急
疼痛
以及发热
恶寒
无汗等症状;
湿气
易留滞脏腑经络,阻碍气机运行,形成沉重、重着、黏滞等
临床症状
;
燥气
多
伤津
液,易使皮肤孔窍脏腑等现燥涩不畅之症;火气易迫津外泄而损伤人体气阴,出现高热、体倦、乏力、少气等症状;暑气伤人多致高热神昏以及大汗等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
燥湿
风”,要深刻理解六气致
病机
制,从四时阴阳角度懂得其发生形成过程及其属性特征非常必要。
第七,人体气血
精液
的运行输布状态深受昼夜四时变化的影响。气血精液是营养人体后天生命的精气基础,而气血精液在人体的运行输布状态深受昼夜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
血气
在中,内着骨髓,通于
五藏
。”人体昼夜四时气血精液的这种运行变化规律机制只有在准确把握昼夜四时气候特点及其致病规律机制基础上才能深刻领会。
第八,疾病的转归预后与四时天地之气的变化密切关联。脏腑病症中,肝胆病多在夏季好转,秋季加重,冬季持稳,春季又好转;心小肠病多在长夏好转,冬季加重,春季持稳,夏季又多好转;脾
胃病
多在秋季好转,春夏季节加重,再到长夏时节又好转;肺大肠病多在冬季好转,夏季加重,秋季又多好转;
肾病
多在春季好转,夏秋加重,冬季又多好转。要深刻理解疾病的转归预后规律及其内在机制,掌握四时阴
阳盛
衰消长规律及其机制无疑是一个基本前提。
第九,
养生
防病学倡导“顺四时而适寒暑”原则。《素问·气通天论》说:春三月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
也”;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
肺气
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要领会
中医养生
防病学的这些理论方法,就必须懂得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及其升降沉浮规律机制。
第十,辨证论治思想深刻渗透着法象四时阴阳升降沉浮及其阴阳胜克制化机制理论。脏腑论治理论中,
肝脏
系统病症强调气机的疏泄,
心脏
系统病症强调气机的通利,
肺脏
系统疾病强调气机的肃降,
肾脏
系统疾病强调气机的封藏,
脾脏
系统强调气机的升降平衡,脏腑疾病的这些论治思想本质上都是基于四时阴阳五行之气盛衰消长及其升降沉浮理论的。伤寒六经病症中,太阳病以发表驱邪为原则,
阳明病
以清下通里为原则,少阳病以和解阴阳为原则,
太阴病
以温中通里为原则,少阴病以温中发表为原则,
厥阴
病以温中和解为法。《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要准确理解脏腑六经疾病的这些辨证论治思想原则,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四时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内涵及其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文化背景。
第十一,经络辨证论治需要谨守昼夜四时阴阳之气升降沉浮的原则。《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经络之气昼夜四时阴阳之气的升降沉浮而通行表里内外,邪气也随昼夜四时经络之气的升降沉浮而流行表里内外。高明的经络辨证论治首先需要谨守昼夜四时阴阳之气升降沉浮的原则,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第十二,人体后天生命的存续维系根本上依赖天地四时之气的养化调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
五色
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地四时之气通过化生水谷饮食,调节衣饰起居等多种途径影响乃至决定人体后天生命活动及其存续状态。而水谷饮食的有效获取需要正确把握天地四时气候特点,衣饰起居的舍取同样关乎天地四时气候因素。
天文地理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语人之疾病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天地四时之气对人类生命生活的影响如此深远广泛,所以人类要维护保障自身生命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并向宇宙展现和证明其超凡的智慧创造能力,一根本迫切的任务就是认知总结天地四时之气的演化变迁及其造化自然界生命万物的机制规律。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
八风
之
虚邪
,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深厚的天文地理学知识是把握天地四时之气演化变迁规律及其造化自然界生命万物机制规律的基础。要真正学好用好,并发展提高中医学,除了必须详细了解人类生命本身之外,还必须懂得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知识。
收藏
分享
邀请
上一篇:
仲景的啞謎 謹以此文表達本人對中醫的態度——樂之(完整版之前不全)
下一篇:
能不能背神农本草经?
相关分类
中医理论
中医学习
中医临床
重症辨析
中医书籍
针灸推拿
男性保健
女性保健
育儿知识
老年保健
中医养生
吃出健康
儒家文化
佛家文化
中医畅谈
中医草药
爱生护生
求医问药
休闲新闻
医药信息
中医方剂
中药材网
常见疾病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