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桂枝汤证2 (转载)

2015/5/8 23:05|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320|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方名医医案荟萃-----桂枝汤证门    一、桂枝汤证  许叔微医案:治其乡人吴得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脉关以上浮,关以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方名医医案荟萃-----桂枝汤证门

  

  一、桂枝汤证

  许叔微医案:治其乡人吴得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脉关以上浮,关以下弱,此桂枝证也,仲景法中第一方,而世人不研耳。使服之,一暖而微汗解,翌日诸症顿除。

  

  桂枝9克 白芍9克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6克

  

  寥笙注:本案为太阳病桂枝证。广义伤寒,为外感的总称,桂枝证为太阳表虚证,故云得伤寒,实即太阳中风,故治以桂枝汤。患者身热,自汗,恶风,脉关以上浮,关以下弱,符合《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主证,故以解肌发汗之轻剂,桂枝汤主之。脉关以上浮,关以下弱者,即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异词,又即原文第2条,脉浮缓之意。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世称群方之冠,功能解肌发汗,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太阳.中风,表虚自汗,而热不解,服桂枝汤后,温覆取微似汗,以遍身染染汗出为佳。所谓解肌发汗,就是邪由皮毛深入肌肉一层,身热不因汗出而有所减退,故用桂枝为君药宣通心阳,加强发汗作用。表虚自汗的原因,是在内的营阴不固,故以白芍为臣药,益阴和里以止汗。桂枝味辛性温,温通卫阳,解肌发汗,去在表之风邪,即古人所谓“桂枝前锋,发表宰宗”。白芍味酸苦,性微寒,益阴和阳,固在里之营阴。生姜味辛性温,佐桂枝解表。大枣味甘性温,佐白芍和里。甘草味甘性平,有安内攘外之功,和养胃气,调和诸药,为发汗之资。服桂枝汤解肌发汗,微汗出后,即能止汗,这是桂枝汤的妙用所在。许氏精研伤寒论,为伤寒大家,最善用伤寒方,辨证论治,独具手眼,故本案患者一啜而病顿除。桂枝辛温,属于温热药物,凡表病化热,或温热病高热,口干舌燥,吐血,咯血,小便黄赤短数,内有火热者,均不宜用。仲景伤寒例三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这是应当谨记的一条教训。应用桂枝汤的要诀,病者常自汗出,小便正常,手足温和,或手指稍露出外则觉微冷,覆之则温,浑身发热,微烦而又恶寒,才可用之勿误。仲景伤寒论中,以桂枝汤加减化裁共有十九方之多,疗效卓著。但是如不很好的掌握适应症,亦为害非浅,高明如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中说:“发热有汗之症,从未见桂枝汤治愈一人。”杨素园大不以为然,说:“常治风伤卫症,半剂辄愈。”王孟英说:“改错所云者,乃温热症也。若风寒伤卫,岂可不遵仲景之法而不用桂枝汤。”余亦谓然。近人多谓近世无桂枝症,或谓古方不可治今病,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凡此种种,都是未读《伤寒论》的缘故,希望研究中医的人,认真读一读《伤寒论》吧!

  

  

  许叔微医案:治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许日:当服桂枝汤。彼云:家有自合者;许令三啜之,而病不除。询其药用肉桂耳。许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仲景《伤寒论》用桂枝者,盖取桂枝轻薄者耳,非肉桂之肉厚也。盖肉桂厚实,治五脏用之,取其镇重。桂枝清轻,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今人一例,是以无功。许自制以桂枝汤,一暖而解。

  

  寥笙注:本案亦太阳中风桂枝证。云病伤寒者,外感之总称也,不必于风寒而凿分,要在症候之虚实而分辨。患者初服桂枝汤三啜而病不解,非方不对症,而是用药有误。桂枝汤以桂枝为主药,而易以温里祛寒之肉桂,则在表之风寒必不能除,故服之病不解。许询明其故,畅论肉桂与桂枝之功用各殊,不能一例观,遂自制用桂枝汤一而解。桂枝辛温,解肌发汗,肉桂辛热,温中散寒,一为解表药,一为温里药,主治各别,混同施用,是以无功,医者固不可先明药性也。

  

  李士材医案:治吴君明,伤寒六日,澹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士材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日:“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以澹语狂笑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澹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病多端,不可胶执,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寥笙注:本案为桂枝汤症变证。《伤寒论》原文第56条说:“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患者伤寒六日,表里兼病,究竟宜汗宜下,这是辨症的关键所在。众医议承气下之,以为不大便六七日,澹语狂笑,里症急,故宜下也。独士材以为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以汗解。众医与士材各有所见,脉症合参,从整个病情考虑,病人脉浮而大,虽不大便六七日,而腹无胀满之苦,仍头痛有热,自汗,小便不黄,表症仍在,应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故药后及夜而澹语狂笑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承气症之假象,一剂而兼愈。所以治病无他秘诀,秘诀在于辨证,尤其在于辨证辨得准。

  

  

  吴鞠通医案:治一人,头项强痛而恶寒,脉缓,汗出,太阳中风,主以桂枝汤。

  

  桂枝9克 白芍9克炙甘草6克 生姜6克 大枣6克

  

  水五杯,煮二杯,第一杯服后,即食热稀粥,令微汗出佳,有汗,二杯不必食粥,无汗仍然。

  

  寥笙注:本案为太阳中风症。《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日中风。”患者症状与本条相符,故用桂枝汤原方为治。末句说:“无汗仍然”,是指服桂枝汤后未能染染微似汗出而言,仍须吸热稀粥以助汗。吴氏为清代温病学家,著有温病条辨,甚行于世。温之与寒,判若水火,一热一寒,不容混淆,认得温病清,方辨得伤寒明。此案为吴氏治太阳中风的病例,有是症便用是方,辨症证治,丝毫不容假借。世有执无病不热者,于是悉用凉寒之药,执无病不寒者,于是悉用温热之剂,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凭主观臆断用事,入主出奴,病人受殃。吴氏长温热之治,而能熟用伤寒方,可谓通家,案虽一般,特选辑之,于以见伤寒与温病,固客观存在,不以医者之主观好恶为转移也。

  

  张隐庵医案:治一少年,伤寒三四日,头痛发热,胸痛不可忍。病家日:三日前因食面而致病。张日:不然,面食粮食,何日不食,盖因风寒外感,以致内停饮食,非因食面而头痛发热也。故凡停食感寒,只宜解表,不可推食,如里气一松,外邪即陷入矣。且食停于内,在胸下脘间,按之而痛;今胸上痛不可按,此必误下而成结胸病家云:昨延某师,告以食面,故用消食之药,以致胸中大痛。因诊其症尚在,仍用桂枝汤加减,一服而愈。

  

  寥笙注:本案为桂枝证之变局,病经误下而致。《伤寒论》说:“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患者为外感伤寒,故头痛发热,食面非其主症。医者误听病家之言,忽于审证求因,盲目的认为食面成积所致,妄用消食之剂以推食,以致胸中大痛,而成结胸之症。消法为下法之轻者缓者,用之不当,亦损伤正气,引邪内陷,变生他病。此案患者表症,虽经消法之误用,悻表邪尚未全陷,表症仍在,病势仍有外出之机,宜乘势使用汗法,使之外解,故仍以桂枝汤加减治之,一服而愈。本案辨证要点有二:一为表症仍在,仍须发表;二为食停于内,在胸下肮间,按之而痛,今胸上痛不可按,为误下而成结胸,非食积也。张氏一生精研伤寒论,当机立断,辨证精确,不力病家之言所惑,虽经误下,表症仍在,仍以桂枝汤加减而愈。若仍疑似于食积作痛,再事消导,则一误再误,治更棘手,故治病必求其本也。

  

  王子政医案:治一商人自汗症,达半年之久,延医服止涩收敛药龙牡之类,约数十帖之多,毫无寸进,乃请王治疗。询知病者无发热恶风症状,汗出不温,精神疲倦,脉象弱而不振,温剂收涩药已遍服无效。乃与桂枝汤,不加增减,服五帖而愈。

  

  寥笙注:本案桂枝汤症,非外感风邪所致,而是营卫不相协调,常自汗出之杂症。《伤寒论》说:“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患者自汗症,历时半年之久,为卫气失于卫外而为固,营阴失所屏障,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常自汗出。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祛邪。桂枝汤能治中风之自汗,又能治表虚之自汗,具有行阴行阳之妙,开阖咸宜之功,本案患者久治不愈之自汗症,遍服他药无效,服桂枝汤五帖而愈。仲景作《伤寒杂病合论》,其方不单治伤寒,亦可通治杂病,盖桂枝汤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非独为治太阳中风一症设,凡百病病机相同,均可随症加减施用。柯韵伯说:予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利,随手而愈。盖以白芍微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先辈说无汗不得用桂枝汤者,以白芍能止汗也。观此案益信而有征。

  

  叶天士医案:治一人,屡屡失血,饮食如故,形瘐面赤,察质木火,阴不配阳。据说服桂枝汤治外感,即得此恙,凡辛温气味宜戒,可以无妨。徐灵胎批日:咳嗽夹火者,服桂枝汤必吐血,百试百验。

  

  寥笙注:本案为桂枝汤禁忌证。《伤寒论》说:“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为治太阳表虚证之方。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之伤寒表实症,应以麻黄汤开表发汗,桂枝汤是禁剂。若酒客病,因内蕴湿热,桂枝汤助热碍湿,得之则呕,所以桂枝汤对酒客也是禁用剂。此外,凡素有湿热之人,以及阴虚阳旺之火体,桂枝汤辛甘温散,如其误服,都能引起失血,所以经文说,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这是有所指的,不是空谈,叶氏所见,及徐灵胎的批语,都是阅历之言,是有临证实践意义的。识别了桂枝汤的禁忌,才能掌握好桂枝汤的适应证而运用自如,临症时可收得心应手之效。

  

  桂枝加附子汤证

  

  许叔微:治一季姓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后,汗出不止,小便难,脚挛屈而不伸。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仲景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三投而汗止,再投以芍药甘草汤,足得伸,数日愈。

  

  寥笙注:本案为太阳病,发汗不如法,导致卫阳虚证。患者发汗后,汗出不止,为发汗太过,或药不对症之故,表阳受伤,不能卫外而为固,腠理之开合失司,玄府应闭而不闭,所以汗出不止而恶风。小便难者,因过汗则津液耗伤,阳虚膀胱输运失司,故小便不畅。四肢微急者,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不能温煦,津脱不能濡养,故难以屈伸自如。此案汗出不止,幸为卫阳虚,未致亡阳之变,故仍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附片之大辛大热于桂枝汤中以大补表阳,表阳密则汗出自止,恶风自罢,津止阳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本方加附子一味,汗止阳复,诸病皆除,此亦治病必求其本也。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

  

  许叔微:治一人,为寇执,置舟中磺扳,数日得脱,乘饥姿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而下之,一医作解衣外感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许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此仲景法也。指令医者治此药,一啜喘定,再啜热缓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和矣。医曰:某平生未尝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此。

  

  寥笙注:本案为桂枝汤症变法。桂枝汤证为太阳正治法,本案误下,气喘,表未解,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为桂枝汤证变治法。患者为太阳病,医不能辨,妄作食治而误下之,以致病变息高气喘,幸邪未内陷,正气上逆,表症仍在,仍从表解,故用桂枝汤以解表,加杏仁之苦温宣肺降逆以定喘,厚朴之苦温下气以消胀利隔。既用桂枝汤加味,必有桂枝汤证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之见症可据。喘为麻黄症,治喘功在杏仁,此妄下后,表虽不解,腠理巳疏,故不用麻黄而用桂枝。白芍酸寒,但加杏仁治喘,恐难胜任,故又加厚朴以泄之,则喘随汗减。《别录》说厚朴主消痰下气,《本经》说杏仁主咳逆上气,良有以也。本证与葛根芩连汤证,同为太阳病,当汗而反下之致喘,其喘则同,其病机各异。桂枝厚朴杏仁汤症,误下后不下利而喘,是邪陷于胸,未入于胃,表仍未解,故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葛根芩连汤症,为误而下利脉促,喘而汗出,不恶寒,乃邪陷于里,热在阳明,故用葛根以解表,芩连以清里,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其法亦表里两解之法,此其大别也。许氏精通伤寒治法,故诊之即断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精通《伤寒论》者,对伤寒证无不胸中有数,故一遇伤寒,即明若观火,洞察无余,而素不习《伤寒论》者,则可望而不可及,故某医叹曰:某平生未尝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此!医者如能弄懂弄通《伤寒论》,则治伤寒病易如反掌,当不致有高不可攀之叹也!

  

  摘自《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

  

  

  (1) 时发热自汗出案

  

  李x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

  

  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炙 甘草6克

  

  三剂

  

  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稍,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疹以皮肤搔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

  

  孙 xx,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明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三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凡汗出偏于肢体一侧,或左或右,浸润不止者,都是由于营卫气血有所偏伤,阴阳失于和调所引起。这种“汗出偏沮”,如果不及时的治疗,久而久之,卫气不能固护于外,营气不能守护于内,就有可能导致半身不遂的“偏枯”证。《系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本病往往由于外感风邪而引起,所以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以祛风邪,调营卫,和气血以顾正气,乃是一种正治的方法。不然的话,风邪凝滞营卫,汗出损伤气血,经脉不通,筋骨失养,那么,“偏枯”证就随时可能发生。

  

  

  

  

  

  

  --------------------------------------------------------------------------------

  

  -- 作者: 志一

  -- 发布时间: 2004/05/18 10:37am

  

  

  摘自 《经方应用》王琦 盛增秀

  

  

  1.感冒:孙xx,男,46岁。初春乍寒,旅途劳顿,风寒之邪袭于肌表,昨见头痛,发热,啬啬恶寒,鼻流清涕喷嚏时作,伴有微汗,舌苔薄白,脉来浮缓。治当疏风解肌。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红枣5枚,甘草3克,水煎日分二服,药后嘱服热粥,以取微汗,连进二剂,诸症告除。

  

  按:《伤寒论》云:“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呕者,桂枝汤主之。”又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乃揭示桂枝汤之主证。本例为外感风寒表虚之症,与桂枝汤证正合,故以本方疏解肌表而愈。

  

  2.自汗:金x,男,成年,干部。素本体虚,近五日来自汗淋漓,憎风,纳谷不香,脉浮弱无力,舌苔薄白,此为营卫不和,胰理失密,治以桂枝汤。方用挂枝9克,杭白芍12克,炙甘草4.5克,生姜9克,红枣6枚,连服三剂,汗止,憎风亦解。

  

  按:《伤寒论》指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营气和”,是说营气无病;“外不谐”,言卫外之气不固。本例病机在于卫气不与营气和谐,故用桂枝汤调营卫,和阴阳,而使胰理固密,自汗得止。柯韵伯亦力荐此方治疗自汗等症。他说:“予常用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疟痢,随手而愈。盖以芍药微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先辈谓无汗不得用桂枝汤者,以芍药能止汗故也。”

  

  3.低热:徐xx,男,46岁。低热(37.5℃—37.8℃)伴有畏寒已交二月,尤以脊背怕冷为甚。医者常云“感冒”,每予荆防之属发汗解表,汗山而体热暂除,畏寒益甚,旋而低热再起,以致终日倦怠无力,视其舌质淡白,脉缓而弦,乃断其营卫不和,予桂枝汤全方,五剂服尽,低热解而畏寒除。

  

  按:本例良由表虚,外邪搏于肌腠,郁而不出,营卫不和,故见体热微微而身寒背冷(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经循背夹脊,故见此征),复迭经发汗,其表益虚,致病绵缠,今予桂枝汤温通卫阳,敛阴和营,扶正达邪,故获效机。

  

  又《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10期介绍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营卫不和发热一例。患者,女,35岁。1964年7月5日诊。主诉:一个月前因流产而行刮宫手术,失血甚多,头昏心悸,体倦。旬日来,形寒恶风;时当夏月,稍见风,则怕冷不已,午后发热,动辄自汗,汗后恶风益甚,天明热退时更是大汗淋漓,头昏,心慌,疲倦。诊治:发热(38.2C),自汗,恶风,形体欠丰,面色无华,脉浮取虚大,重按缓弱,舌苔淡白,质欠红润;由流产失血过度,阴虚营弱,导致营卫失调,治当益气生血,调和营卫。方用川桂枝5克,炒白芍9克,生黄芪30克,当归身6克,炒枣仁12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7枚(去核)。服药后,当夜即得熟睡。继服—剂,自汗、恶风显著减轻,体温降至正常。隔日复诊,已能当风起坐。继予人参养营汤加减,服药旬日而愈。

  

  4.面神经麻痹:卞x,男,26岁。右侧面神经麻痹十天,右眼不能闭合,口角歪斜,进食时咀嚼不便,舌质谈,脉细弦,乃因风寒郁滞,络脉不和使然,拟予桂枝汤加味。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4.5克,红枣5枚,白附子6克,僵蚕9克,蜈蚣2克。五剂后,口面歪斜明显好转,右眼已能闭合,进食咀嚼好转,原方继用五剂痊愈。

  

  按:本例用桂枝汤合牵正散治面神经麻痹,取效颇捷,可知桂枝汤不惟解表邪、和营血,且能调和气血,温通经脉,推而广之,凡风寒郁滞经络肌肤,气血运行不杨而致肌肤麻痹及风寒湿痹等症,均可加减用之。

  

  5.双目失明:某,男性,20岁。初患眼病,红肿疼痛。经西医治疗,红肿疼痛消退,但逐渐弱视失明,而外观双目圆睁,毫无异感,身无不适,经久不愈。初诊时,据述原住院一年多,中西药无效,痛遂日增。查所服方药,均以“目为火户”作依据,多系清热泻火之类。分析其初病时,目虽红肿疼病,尚能视物如常,肿痛消失,反而不明,愈治而视力愈弱,此必苦寒阴柔过剂,损伤中气,以致营卫紊乱,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故目盲不能视物,此医药不当,非目病所致。拟以调和营卫之法。处以桂枝汤全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8克,甘草9克,瞩服六剂。复诊时据云:上方服三剂后,目有光,模糊能视物。六剂服完后,视物比较清楚,仍守上方,嘱再服六剂。半月后再诊,询及目力,已能看字看书报。计上方共服十二剂,一年后随访,据云未复发。(彭履祥老师治验)

  

  按:《内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本例目疾,前因医者辨证不切,屡用苦寒阴柔之剂,使脾胃受伤,化源不充,营卫失调,精血不能上荣于目,遂令双目失明。故用桂枝汤益脾胃,调营卫,和阴阳而获效机。

  

  6.皮肤病:有人用本方治疗多形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痒症、冬季皮炎蛇皮癣等多种皮肤病,获得满意的效果。凡属舌苔薄白,脉象浮缓或浮滑,风寒外袭,营卫不和,血脉阻滞的皮肤病,以及每逢冬季发作,春暖时症状减轻而有规律者,均可以本方主治。挟湿者加化湿利湿之品,如茅术、羌活防己赤豆、苓皮、薏仁、车前之类;营血不足者加养血之品,如当归、首乌鸡血藤丹参之类;如有化热症者,当易其方。(录自《浙江中医杂志》1965.5)

  

  披:各种皮肤病,在表现上尽管有丘疹、红斑、糜烂、风团等不同皮损形态,但初起多有风寒外束,营卫不和,血脉阻滞的同一病机。盖周身皮毛乃太阳气化之出路,风寒之邪外干而不得入,逆于皮肤故见证如斯,运用桂枝汤宣散太阳抑郁之气,温经通络,和气血,破阴结,散血痹,促使血液运行周匝,皮肤风痒等疾,当可擉除。

  

  7.妊娠初期试胎:已故名中医范文虎常以桂枝汤加当归、川芎等,治妊娠初期恶阻或腹痛者,且以此为试胎之用。凡妇人经水中止不久,无法断为妊娠者,屡投此方,大抵服二、三剂后,有孕者则少腹部觉跃动,非孕则无此证象。

  

  8.风湿痹痛及肌肤麻痹等症:因为本方具有解表邪、和营卫、温气血、通经脉等作用,所以风寒湿邪客于肌表,营卫失调,气血阻滞,经脉不利而见的肌肤麻痹或筋脉拘急疼痛等症,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用本方加赤芍牛膝木瓜防已伸筋草、制乳没等。风湿关节痛,初期配合秦艽、羌活、防风独活桑寄生之类,日久病已入络,可酌加地鳖虫、地龙乌梢蛇、蜈蚣等虫类搜剔之药。若营卫不调,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而见麻木不仁或拘孪不舒,则于本方中加入鸡血藤、黄芪、当归、川芎等补养气血之品。

  

  9.过敏性鼻炎:《新中医》1978年1期介绍应用加味桂枝汤(即桂枝汤加葶苈子、蝉蜕),治疗由于肺虚卫气失调,抵御外邪能力不足,风寒乘虚侵入的过敏鼻炎二十例,除二例结果不明外,四例复发经再用上方仍效,其余十四例全部治愈;最少服药二剂,最多服十四剂。认为桂枝汤加葶苈子、蝉蜕是否有脱敏之功,有待今后继续观察。

  

  此外,本方还用于久疟、虚痢和脘腹疼痛等属于营卫不调、气血不和所致的病证。

  

  摘自《经方传真》胡希恕

  

  例1女,56岁。1964年8月20初初诊。三个月来,每日下午3—5时发烧,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两脉缓,苔薄白润,此属“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故予桂枝汤: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 炙甘草6克

  

  结果:服一剂后,发热时间缩短,两剂后热已,诸证全消。

  

  例2男,8岁,1965年10月23日初诊。外感发热一周不退,每日上午11点30分出现发烧(T38C左右),汗出,至夜12点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无他不适,苔白润,脉虚数。处属营卫失调,治以调和营卫,与桂枝汤: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10克 大枣4枚 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点后尚有低烧)T37.2℃一37.5C)苔薄黄,脉尚稍数,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生石膏服三剂,诸证解。

  

  1、方意新解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1方,有群方之冠的美誉,柯韵伯称之为“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5味药可分为2组(或者说2对药),桂枝、甘草为温通阳气的一组药芍药、甘草为滋养阴血的一组药。配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透表。药味精炼,结构严谨,内涵丰富,疗效广泛,体现了经方的可贵处。

  

  深入究之,桂、芍均为血分药,桂枝入血通阳,芍药入血滋阴,甘草、姜、枣实为脾胃药。然其如何发挥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的功效而成为解表的良方。这就应从桂枝汤的整体结构和生理、病理的角度来理解。因为血汗同源,表虚自汗不固,说明营卫之气不和,其汗因于风邪迫劫汗液外泄。所以,用桂枝、芍药通阳和血,配以姜、枣、草脾胃药,养胃气,使谷气充,气血生化之源充买,滋生汗液有来源,故服用桂枝汤后,辅以啜粥助汗,实为充养胃气,其汗(上执+下水)(上执+下水)而出,应为生理之汗,尤在泾说得好,桂枝汤是取正汗以祛邪汗,简单地说,桂枝汤所治表虚自汗的汗,是风邪迫使汗液外泄;而服用汤药之后的汗,是中焦水谷之精微所滋生之汗。此乃桂枝汤所以能发汗,以及其发汗的生理、病理机制的道理所在。

  

  应当指出,姜、枣在方中并非是配角,所谓引经药而己。从方剂组合来看,桂、芍均为血分的里药,如果没有姜之辛的发散、枣之养胃调和营卫以透肌表,那桂枝汤是不能发汗的。笔者曾用桂枝汤因无生姜,服后非但不发汗,反而肌表郁热,燥而肌肤瘙痒,后配齐生姜的桂枝汤,服后全身温煦,汗出舒畅,可见取桂枝汤解肌发汗,姜、枣是主角,全方配齐,协同发汗,缺一不可。此外,笔者常以桂枝汤去姜、枣,加祛风湿药,治疗上肢关节疼痛,有可靠的疗效,并不发汗,亦可说明桂枝汤中姜、枣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看出,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发汗机理,从药物组合与病机都有本质的区别,此间的深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2、临证验案

  

  2.1治感冒南方的春天,每多久雨低温,若素体阳虚之人,春寒雨季,终日身寒洒淅,周身酸痛,困重不舒,用桂枝汤佐以祛风药,每多获效。

  

  病案举例:吴某某,男,47岁,干部,1980年3月10日就诊。病者入春以来,经常感冒,自觉周身不适,酸疼胀痛,关节胀痛,背部如冷水浇样,淅淅恶寒,不发热,鼻塞清涕,舌苔白润脉浮缓而弱。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0g 、炙甘草5g,、防风6g、秦艽10g 、威灵仙10g、生姜3片、大枣3枚。嘱服2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服药后,病者有身如日浴之感,诸症若失。遂以原方加生黄芪15g、白术10g,再服2剂告愈。

  

  按:桂枝汤治虚人感冒是首选方,加入祛风的防风、秦艽、威灵仙,既可疏风胜湿,又可达表祛邪。表证一罢,再合玉屏风散,使之益气固表与调和营卫共行,以求治本。

  

  2.2治肩周炎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男女皆可罹患。究其病因不外气血亏虚,筋脉失于温养,并可兼夹瘀滞。用针灸、理疗等外治可获近效,但容易复发。如用桂枝汤之滋阴和阳,佐以活血温阳的姜黄、当归、川乌草乌之类,临床疗效更为巩固。

  

  病案举例:吴某某,女,51岁,家庭妇女,1979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左肩疼痛,不能抬举,手不能上头,不能后反,遇寒则痛剧,经用针灸、理疗3个月余,能缓解症状,但遇寒冷阴雨气候,则疼痛复发增剧,脉缓略弦,舌苔白润,用桂枝汤加味:桂枝6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2片、大枣3枚、桑枝15g、姜黄10g、当归10g、制川乌6g。服5剂后疼痛缓解,继服20余剂,临床痊愈。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经常来诊,2年余肩周炎未复发。

  

  按:用桂枝汤治肩周炎,其机理是调和营卫,温通经络。临症可据病情而异,酌加秦艽、威灵仙祛风,加桑枝、安痛藤通络,加当归、姜黄活血,加川乌、草乌温阳镇痛;若经年久痛,尚可加桃仁红花等活血祛瘀之品。总以审症择药,增强原方功效为宗旨。

  

  2.3治夏日腹泻夏暑酷热,外热内寒,人与天地之气相应,肌表热,脾胃寒。加之恣食生冷,常可诱发腹泻。习惯用药,霍香正气散治时行腹泻,是不成文的规矩。然而夏天的泄泻,尚嫌其表散太过,用桂枝汤健运脾胃,振奋中焦,拨乱反正,似乎有高于霍香正气散的所在。

  

  病案举例:李某某,男,32岁,干部,1982年7月9日就诊。病者盛夏之时,恣食生冷,凌晨顿觉腹痛形寒,继之肠鸣泄泻,大便稀溏而薄,周身酸胀困倦,四肢清冷,肌肤凉润,脉缓而软,舌淡,苔白润。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广木香10g,藿香10g,神曲15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温服,并嘱其药后啜热粥一小碗。服1剂药后身暖如日浴,泄止大半,再剂其病如失。

  

  按:桂枝汤健运脾胃,有其独到之处,桂枝配甘草温养脾胃之阳,芍药配甘草和脾缓急、止痛,伍姜、枣调和营卫。全方内可健脾胃,外可和营卫。既治在里之寒,又散在表之寒,其妙在温而不燥,无姜、附辛热之弊。泄泻剧者,加白术、茯苓,轻则加神曲、广木香;呕者,加陈皮半夏。如此加减化裁,其效优于霍香正气散。

  

  2.4治肌肉痛四肢肌肉疼痛,多责之于风湿痹痛,一般从活血祛风定痛求治。然而,临床上因于营卫不和、气血不足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稍佐通经活络的药物,亦为临床常法之一。

  

  病案举例:王某某,女,39岁,干部,19S5年3月6日就诊。病者自述,四肢肌肉疼痛已多时,近四五天两上肢从肘关节至腕关节处,肌肉似抽搐样痛,用于不停地按摩疼痛始缓解。停不多久又似抽掣,肌肉跳动,两手无措。两膝以下至踝关节以上肌肉亦疼痛,并每隔一二天抽筋,屈伸不利,腓肠肌掣痛,其他无明显体征。六脉平和,舌苔薄白而润。无风湿病史,抗“O”、血沉均正常。病起于浆洗衣被之后,局部亦无红肿。权且从调和营卫入手求治。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0g,桑枝15g,牛膝10g,安痛藤15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嘱服4剂,以观动静。

  

  二诊(3月9日):服前方2剂后,自觉四肢肌肉疼痛明显减轻,4剂服毕疼痛基本消失。病者来诊谓无何不适,只求巩固。诊其脉和缓,舌苔薄润。遂守原方再进4剂。

  

  半年后因感冒来诊,告之四肢肌肉疼痛未复发作,近期疗效甚著。

  

  按:桂枝汤系为调和营卫剂,正因其有“滋阴和阳”、调和气血的功效,故肌肉疼痛亦可假调和营卫之功而获效。但必须指出,加桑枝通经活络,加安痛藤活血止痛,若下肢疼痛甚,加忍冬藤、晚蚕砂,既合桂枝汤调和气血以治本,亦可作引药下行以治标,临床有其独特之功效。

  

  2.5治身痒身痒多责之于血热有风,或是阴虚血亏。其实不然,属于营卫不和者,亦不乏其例。其特点是,身痒无明显皮疹,搔抓之后亦无痕迹,亦无阴虚、便结等燥象。故身痒者,不能概以凉血祛风药统治,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治身痒,亦属正治之举,并非旁门左道。

  

  病案举例:范某某,男,24岁,技术员,1985年4月1日就诊。患者自1978年起,每于打球或劳动后汗出,全身瘙痒,搔抓后局部起淡红色线状痕迹,有时随搔随消,日久搔后二三日渐消散。初起一二年间,服用抗过敏药有效。近来每每在活动后,身体发热瘙痒加剧,不畏风寒,口和,舌润,薄白苔,脉缓略弦。拟从调和营卫,佐以疏风入手。方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桑皮15g、地肤子10g、路路通15g。嘱服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4月6日):服药后,自述瘙痒基本控制,劳累汗出舒畅,肌腠间的郁热感不复出现,诸身轻爽,脉息和缓,舌苔白润。要求服药巩固,仍依前方,再进5剂,此后未再复发。

  

  按:桂枝扬是治身痒的良方。究其身热汗出身痒,且经年不已,脏无他病,实为营卫不和,风寒郁遏于肌表,故取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治于外,稍佐桑皮、地肤子、路路通祛在表之风,药中肯壁,虽属固疾,尤可取效。诚然,用此辛温之剂,如系阴虚血热之身痒,或郁热于表之身痒,皆在所不宜,必须明辨。

  

  2.6治自汗自汗出多属肌表不固,但久之可使卫外不固而阳虚,是汗出耗津伤气之故。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或桂枝加附子汤,应因人因病而异。

  

  病案举例:郑某某,男,49岁,干部,1958年3月10日就诊。患者自述初则每夜汗出,没有介意。继之白天动则亦汗出,且容易感冒。感冒则鼻塞流清涕,诸身酸楚,淅淅恶风,但不发热,偶尔不药自愈,多数是须经药物调治才能康复。脉缓而虚,舌苔白润。拟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生龙牡各15g。嘱服2剂后再行酌定。

  

  二诊(3月13日):服前方后,汗出略减,但好转不明显。自觉仍四肢清冷,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缓而虚。守上方,去龙、牡,加制附片10g,嘱再服3剂。

  

  三诊:服上药后,身暖,汗出止,四肢回温,脉缓软有力,舌苔白润。拟用桂枝汤原方,药量如上,再合玉屏风散(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服5剂后,一切如常。

  

  按:论中有“发汗后,遂漏不止,其人恶风”的记载,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其宗旨是汗后阳虚。本例营卫不和,脏无他病,虽未经发汗而汗出不止,故取桂枝加附子汤获效。继之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一则调和营卫,一则温阳益气固表,两方合用各建其功,是阳虚表不固的有效调理剂,临床每多获效。

  

  2.7治盗汗盗汗有阴虚,有湿热,有积热,亦有实质性病变,如肺结核、肺部感染均可盗汗。临床应区分病性、病位,不可以阴虚盗汗统辖之。

  

  病案举例:曹某某,男,13岁,学生,1979年8月10日就诊。患孩以盗汗多来诊。询其病史,长期寝汗如洗,凡入睡后即遍身汗出,形体瘦小,饮食尚可,两便正常,脉缓弦细,舌苔薄白润。血常规:WBC12×109/L,N 80%,L60%。胸透:肺纹理增粗,左肺有条状阴影,诊断为肺部感染,拟用桂枝汤加味: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桑白皮10g,生龙牡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上药服2剂后,盗汗止,无任何不适,脉缓略弦。血象WBC 8×109/L,N 56%,L17%。胸透:肺纹理增粗。药已见效,再进2剂,以资巩固。服完4剂后,血象正常,胸透肺无异常,停药观察。半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按:盗汗之由系肺部感染,或肺门淋巴结核者并不少见,尤以3-5岁小孩多见。炎症,一般多用西药抗炎、中药清热治疗。但临床不能视炎症即清热。本案经诊断为肺部感染,病者证候为营卫不和,无热可稽,故用桂枝汤加味取效。笔者治小儿寝汗多例,以桂枝汤加生龙牡,或加浮小麦、凤凰衣均获良效。

  

  2.8治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多见于肺气虚、抵抗力差的体质,不受年龄之限,大人、小孩都可罹患。其特点是,鼻塞流清涕,语气重浊,不闻香嗅等,经常反复。

  

  病案举例:李某某,男,17岁,学生,1994年1月10日就诊。病者患过敏性鼻炎多年,用滴鼻药、抗过敏药未能缓解,几乎每日鼻塞流清涕,不发烧,不闻香嗅,两鼻不通气,或两鼻孔轮流闭塞,有时流脓鼻涕,其他无任何不适,舌苔薄白润,脉缓有力。曾服霍胆丸类药无效。细察病情无肺胃热证,除偶尔前额有轻微胀感,别无他症。拟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0g,防风10g,辛夷3g,白芷10g,葛根15g,前胡10g,杏仁10g,生姜3片,大枣3枚。服5剂,症状基本控制,鼻不流清涕,通气顺畅。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