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傷寒論慢慢教.少陰篇講記】(八)麻黃附子甘草湯

2015/5/9 01:12|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210|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c 01 Tue 2009 15:23【傷寒論慢慢教.少陰篇講記】(八)麻黃附子甘草湯    兩種版本的麻黃附子甘草湯  【桂11-22/宋301】  少陰病,得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c 01 Tue 2009 15:23

  

  兩種版本的麻黃附子甘草湯

  【桂11-22/宋301】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裏證,故微發汗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我們看了「麻附辛」之後,再來來看一下「麻附甘」。

  其實也不見得要稱之為「麻附甘」,在《金匱要略》裡頭,這個方子叫作「麻黃附子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啊,說來,在理解上面,就更不容易。在《傷寒》來講,如果你是治感冒的話啊,到底這輩子有沒有機會用到這個麻附甘啊?

  在臨床上,通常我們麻附辛用起來很順手,養成習慣之後,這類的感冒,大概那個調調,用麻附辛就會醫好了。所以以臨床的出招率,好比治感冒,麻附辛的使用率是麻附甘的八十倍。這樣子的話,治感冒來講,麻附甘就讓人很沒力,會覺得它是不那麼用得到的藥。

  不過,以藥理來講,我們姑且扯一扯;我只能說「扯一扯」,因為這不一定是張仲景之所以立這個方的原因哦。

  

  比如說,細辛這味藥,很奇怪:麻附辛這個方子哦,如果這個人是冠心病的患者,用了麻附辛呢,會引發心絞痛。不曉得細辛這個藥到底有什麼作用?用了細辛,心會更虛一點。所以如果那個人的病,已經拖過一個病程之後,有細辛,反而會傷他的心陽。所以,就要去掉細辛,感覺會比較好一點,臨床上「麻附辛」在這類事情上是有碰過壁的。

  比如說丁助教某一次少陰喉痛,在家猛吃麻附辛,結果喉痛是好轉了,但藥吃太多,整個胸口都覺得「空掉了」,這個方子對「胸中大氣」還是有傷害力的。姑且知道一下,但我不敢說是絕對正確的理由。

  那麼麻黃附子甘草湯啊,條文寫說,「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這樣,跟前面一條相比的話,就好像是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剛得到的那一瞬間,你覺得不對勁的時候」用的方子。而你已經得了之後──我想有些人是生了病也不急著買藥的,對不對?──拖著拖著,可能就過了兩三天了。拖兩三天之後,這個人身體可能會變得更虛弱一點點;你遇到一個麻附辛證的患者,但他的體力,已經比剛得病的時候要更差了。這個時候,用麻黃附子甘草湯,會比較溫和一些些;把細辛拿掉、換成甘草下去,這個湯就比較溫和一點。

  

  而張仲景也說,才幾天而已,就算是少陰病,也不一定有那麼深入,還是用一點點的汗法把它推出去好了。

  可是呢,臨床上又遇到另外一個討厭的矛盾:照理說一帖藥如果是「汗解」,是比較會讓人虛的;「尿解」比較不會讓人虛,因為尿解的「氣化」比較完整,沒有那麼傷陽氣。通常在臨床上會遇到的矛盾處就是:麻附甘吃下去,反而比較容易出汗;而麻附辛吃了不太出汗,多半是尿解──有這樣的一個狀況。

  所以,為什麼比較虛的人用麻附甘反而比較好?細辛跟甘草的差異到底在哪裡?

  這些我倒是不敢講得太篤定。通常是:那個人如果本來就有心臟病的、氣虛的,我們在用麻附辛的時候就會繞開,而用麻附甘。臨床上是這樣子在用。

  

  治水腫的麻黃附子湯

  另外一點呢,麻附甘這個方啊,它在雜病裡頭也有用的,而雜病裡頭用麻附甘是怎麼樣用?在我們的桂林本是在十四之六十條:

  

  【桂14-60】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者,屬少陰為石水;沉遲者,屬少陰為正水;浮而惡風者,為風水,屬太陽;浮而不惡風者,為皮水,屬太陽。虛腫者,屬氣分,發其汗即已;脈沉者,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脈浮者,麻黃加朮湯主之。

  麻黃二兩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金匱.水氣病14-26】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

  

  它說當一個人開始水腫的時候……水腫你可以說是「急性腎臟炎」什麼什麼,西醫病名我們姑且不論。以中醫的辨證來講,可能那種急性的、忽然來的水腫,我們會算「感冒」;就是「有邪氣干擾你的腎臟」,這樣子想就好。那麼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腎臟裡面這個寒邪發出去,並且補腎陽,就這樣。

  西醫整個對於腎炎的認識框架,在經方派的世界,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解釋。

  它就說:如果你的脈比較浮的話,那你的病是屬於「太陽」的病;脈比較沉的,那就是「少陰」的。從少陰的區塊把邪氣發出來,那你這個腎臟炎、水腫就可以醫好。就這樣子來解釋這件事情。

  那桂林本用的這個麻附甘哦,它的劑量跟《傷寒》的麻附甘是一樣的,但是呢,《金匱要略》的這個麻黃附子湯啊,不一樣。《金匱要略》的麻黃附子湯是麻黃用到「三兩」,如果你是要用《金匱要略》的麻附甘來退水腫的話,最好再加一兩個辨證點:

  一、脈是沉的。二是、通常會「發汗而好」的水腫,都是上焦水腫,是從臉先開始腫的。頭臉先開始腫的那種水腫,而脈又是沉的,就用麻附甘。

  那吃了麻附甘之後的療效又是怎樣呢?那個人會先出少少一些汗,接下來就一直尿,也就是「一半汗解、一半尿解」的狀態。

  

  腎陽虛受風邪,而造成腎臟泌尿機能病變的醫案,像清朝《溫病條辨》的作者吳鞠通,他有一個醫案是說:他遇到一個醫生治療水腫,是麻黃只放八分,附子放一錢,因為他怕病人虛,所以附子放得比麻黃多;又怕藥太猛,所以甘草放一錢兩分,又比這兩個藥都多。結果那個病人吃了一點效都沒有──當然如果你現在要我開,加重十倍大概會有效吧,我的想法是這樣子──但在那個溫病學比較流行的時代,《傷寒》的藥他們都覺得有點太過量。

  結果吳鞠通他怎麼開啊?他就說:麻黃我就給他開二兩,讓麻黃出頭比附子多;然後附子比麻黃少四錢,開一兩六;然後甘草又要比附子少,那甘草開一兩二。把它分十次喝──煮出來分十次喝的話,其實他開的量也不重的哦──喝了一次,水就退了。他就說:「看吧,這個藥哦,你汗要發得出來才行。你汗發不出來的話,那個邪氣沒有出路,反而不好醫。」

  這是一個參考,以他的醫案做為界定的話,治療水腫的時候,你既然用到麻黃劑哦,發一點點汗反而有效,不一定要要求完全從尿解。當然,你說這個人急性腎炎,如果水腫,他脈浮緊、無汗、人怕冷、裹棉被,那用麻黃湯嘛,對不對?如果有汗就用桂枝附子湯,就照《傷寒》醫,因為像桂枝附子湯,主證也有掛到「小便不利」哦,對不對?

  這種東西,掛到少陰的太陽病,很多都跟腎的泌尿機能是有關係的。有些是你去看醫生也很難搞的病哦,你去西醫院檢查也是一場大病。不過,在基本的中醫常識方面有所認識的話,「感冒」照《傷寒論》醫,在家裡倒是隨手就醫得好;大事變小事了。這也是學經方蠻爽快的一件事情。這樣子也還不錯呵,有學到有賺到。

  這個方子即使今天、明天用不到,我想它的思路,還是蠻簡單的。理解了以後,就可以不要再忘記了。

〔整理者:郭秘書〕

  

〔整理者:郭秘書〕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