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桂枝麻黄各半汤辨析 新用

2015/5/9 18:10|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365|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枝麻黄各半汤新用http://wenku.baidu.com/view/89d08bd5360cba1aa811daa7.html  http://www.doc88.com/p-94650294921.html  桂枝麻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enku.baidu.com/view/89d08bd5360cba1aa811daa7.html

  http://www.doc88.com/p-94650294921.html

  桂枝麻黄各半汤辨析

  

  摘要:本文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探讨《伤寒论》第23条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发病机理,并对本方证的证候进行分析。认为桂枝麻黄各半汤条中三种脉证并非仲景自注句,而是病程迁延日久、或误治而出现的三种转轨。而“阴阳俱虚”是指太阳之表和少阴之里俱虚。
关键词: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阴阳俱虚; 阴阳易

  《伤寒论》第23条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八九日,邪气虽微而表不解证治,但主要强调太阳病邪微表郁的三种转轨及其辨治。
对本条前节的解释诸家比较一致,认为“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说明太阳病表证仍在,并没有传变为他经之证,但是同时也暗示了邪气留恋在太阳经的时间颇久。论中第八条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因为“发于阳,七日愈”。因此本条病虽未愈,但在表之邪气已衰,因此仍有发热恶寒;但恶寒已经很轻微,表现为有开始的发热恶寒变为间断的发热恶寒,如疟状,说明与疟病的往来寒热不同,疟之寒热发作有定侯,此则或二或三度发,无定侯也。且“热多寒少”;因为太阳以阳为主,热多是主胜客负,为将解之兆。“其人不呕”因与少阳喜呕有别,故病未传入少阳;清者,圊也,意为入厕,言厕为至秽之地,宜常修治使之清洁也。“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正常,大便不干不湿,不干则不在阳明胃,不湿则不在太阴脾;小便正常在不是太阳蓄水证。故成无己《注解伤寒论》[1]云“里不和者呕而利,今不呕,清便自调者,里和也。”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至“面色反有热色,未欲解也”的解释是本条的难点之一,注家观点各异。
李心机教授在《伤寒论通释》[2]中认为:疾病的转轨从一个八九日不解的太阳病,邪郁在表而不解的实证,不可能突然逆转,由脉浮紧变为微缓、微弱、恶寒加重、表里俱虚。他认为伤寒中的病情的突然逆转多是在误治之后,并举例第61条干姜附子汤证加以佐证。从临床上分析,由实证急速转变成虚证,也可以见到,多是由于邪盛正衰,正不胜邪,在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中,突然耗伤了大量正气以至于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面色苍白或冷汗淋漓之亡阳危候。所以他认为“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此乃仲景的自注句,是对前文“脉微”的进一步阐释,以作告诫警示。《古本康平伤寒论》[3]本条却认为“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都是注释。细观李心机教授之述,发现他却难以自圆其说,句中“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恰恰证明了本条的太阳病已经经过了发汗不解,又用了吐法、下法来治疗,否则“更”如何理解?试想在这样一个八九日的病程中,医生怎么会不采取各种方法治疗呢?本是太阳伤寒,先发汗不解,太阳病,发汗为正治之法,为何不解?可能是医者汗不得法,发汗太过,或用桂枝汤发汗,因不解又误吐、误下。所以正是这一系列的误治导致了变证的发生。
伤寒的病程常以七日为一来复期,今太阳病已八、九日,尚未传变。因为病情并非一成不变的,所以应当认为是邪正相持在太阳病的阶段,同一病情可能出现的三种转轨。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太阳病日久,邪正斗争相持之时。若正气渐强,脉表现出不洪不紧,而微微和缓之态,微为邪气已衰,缓为正气将复。既不见浮紧或浮缓,又不见浮洪或弦大,更不是沉细或细数。这就说邪气渐退,太阳之气已复,里和而表气亦和,故曰“为欲愈”。
“脉徽而恶寒者,此为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脉微”与“脉微缓”相对举,但云微而不云缓者,以邪衰而正亦衰也。“而恶寒者”与“发热恶寒”对举,但云恶寒而不云发热者,便是大眼目之处,且热多寒少为主胜客负,若寒多而热少即为客胜主负之兆,何况但寒不热呢?“阴阳俱虚”不可误作气血,因为太阳以阳为主,今脉微即露出少阴之微细象,因论中第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恶寒即露出少阴之厥冷及背恶寒象。故不独太阳虚,少阴亦虚矣。论中另有一证既是392条“伤寒阴阳易之为病……膝胫痉挛,烧裈散主之。”此处“阴阳”不可理解为男女,当是初得太阳病,病势尚未大发作。适在此时房事不节,少阴先虚,太阳之邪乘虚袭于少阴,所以阴阳易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多是少阴病虚象。所以阴阳指太、少最切,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之脏本少阴是也”。对于本条,此时宜温阳固本,可选芍药甘草附子汤四逆汤之类。仲景恐后人不察,被某些假象所迷惑,故连用三个“更”字,告诫不可而妄行汗吐下之法,与论中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合而观之自明。
“面色反有热色”、“身必痒”,则是第三种转归。言脉微而恶寒着,面色不应该出现热色,今反见热色着,以其人虽阴阳俱虚,而阳气尚能鼓郁热之气现于面色。太阳病迁延日久,未能及时汗解,邪郁于肌表,欲出不能,欲入未可,迁延日久,邪势已减,太阳之气又未复。乃邪郁之证,此时宜用小汗法。本证无汗,小邪拂郁不解,则非桂枝汤所能解。身痒,但不痛,也没有恶风寒之症,则又非麻黄汤所宜。故二方合用,且制小其服,方符合病情。以解郁于太阳经的表邪。本方刚柔相济,发小汗以祛邪,又免过汗伤正之弊。
所以要求我们不但要深入理解《伤寒论》的每一条文,还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要从条文中悟出条文之外的东西,这样才能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从而理会书中的真实意义。
参考资料:
[1]《注解伤寒论》成无己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6月第2版
[2]《伤寒论通释》李心机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3]《古本康平伤寒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5版

  

本篇文章来自<Ahref='http://www.100md.com'>百拇医药网</a>原文链接:
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7/05/31/45/18/18.htm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