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1)

2015/5/9 22:18|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226|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理说明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  1959年1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理说明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

  19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论述简明醒神。

  1960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的按语和陈重光整理的标记。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113方分为12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9项。论述较前详实。

  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1960年手稿本,后发现1959年油印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础上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

  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

  2.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

  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玉函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一是因为1960年手稿本的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

  4.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5.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

  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的1959年油印本资料

  

  

  

  整理者

  2000年8月20日

  

  
编写说明

  

  一、此编系本人根据仲景《伤寒论》编写的病、证、方、药四部分中的方剂部分。本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诸方,不但用药精简,法度严明,而且对学者明确地指出了符合实际的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二、此编编写的目的主要有三点:①为了帮助学者容易领会古方运用的精神,避免受到后人“古方难用”说法的影响。②为了抛砖引玉,就正大方,以改正个人对伤寒方认识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共同发掘中医学宝藏的潜在力量。③为了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以便中西医早日走向合流,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三、本编分类:依据方剂类型,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等共十二类,使读者不但便于查阅,而且便于集中体会用药的具体法则。(整理者按:此次重新编排方序有所调整。)

  四、本编每一方下分为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等栏目,其用意如下:

  “方义”系说明本方对各种疾病的主要作用;

  “主治”系说明主治疾病和具体症状,并根据实践指出在使用时必须注意的关键现象,以便易于掌握,并避免发生错误。

  “药物”列出原方的组成药品,并根据经验定出一般使用范围,以便临床斟酌采用。

  “加减法”以原有的加减药品为限,有的略加解释和用量,以便临床易于引申。

  “煎服法”本栏介绍一般用水的数量和服法的大概轮廓,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确。

  “用药大意”本栏只根据各种药品的共同作用分类集中在一起,说明各类药物的治疗方向,一般不涉及其他不同之处。各药详细部分另详《药物编》。

  “禁忌证”本栏只举出与主治疾病相反的关键证,是为了从反面进一步审查应用方剂是否正确,以避免看法片面的错误。

  “类似方剂参考”本栏是为了加强用方的准确性,只介绍两种情况:一系有关禁忌证的类似方剂,一系有关主治证或轻或重的类似方剂。

  

  

  

  

  李翰卿于1960年

  

  

  

  

  目录

  

  整理说明 1

  编写说明 3

  伤寒论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9

  桂枝汤方第一 9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第二 12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第三 13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第四 14

  桂枝加桂汤方第五 15

  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六 16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第七 16

  桂枝去芍药汤方第八 17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第九 18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第十 19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第十一 20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第十二 21

  桂枝加芍药汤方第十三 22

  桂枝加大黄汤方第十四 23

  桂枝人参汤方第十五 2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第十六 24

  桂枝甘草汤方第十七 25

  桂枝加葛根汤方第十八 26

  葛根汤方第十九 27

  葛根半夏汤方第二十 28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第二十一 29

  麻黄汤方第二十二 30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第二十三 31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第二十四 32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第二十五 33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第二十六 33

  麻黄升麻汤方第二十七 34

  大青龙汤方第二十八 35

  小青龙汤方第二十九 36

  建中汤方第三十 38

  小柴胡汤方第三十一 38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三十二 40

  柴胡桂枝汤方第三十三 4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三十四 42

  大柴胡汤方第三十五 43

  柴胡加芒硝汤方第三十六 44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第三十七 45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第三十八 46

  茯苓甘草汤方第三十九 47

  五苓散方第四十 47

  甘草干姜汤方第四十一 48

  芍药甘草汤方第四十二 49

  炙甘草汤方第四十三 50

  甘草汤方第四十四 5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第四十五 52

  栀子豉汤方第四十六 52

  栀子甘草豉汤方第四十七 54

  栀子生姜豉汤方第四十八 54

  栀子厚朴汤方第四十九 55

  栀子干姜汤方第五十 56

  栀子柏皮汤方第五十一 57

  小陷胸汤方第五十二 58

  大陷胸汤方第五十三 59

  大陷胸丸方第五十四 60

  文蛤散方第五十五 61

  白散方第五十六 62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第五十七 62

  附子泻心汤方第五十八 63

  

  

  

  

  半夏泻心汤方第五十九 64

  甘草泻心汤方第六十 65

  生姜泻心汤方第六十一 66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第六十二 67

  旋覆代赭石汤方第六十三 68

  瓜蒂散方第六十四 69

  白虎汤方第六十五 70

  白虎加人参汤方第六十六 71

  桂枝附子汤方第六十七 72

  白术附子汤方第六十八 73

  甘草附子汤方第六十九 74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第七十 75

  姜附子汤方第七十一 76

  十枣汤方第七十二 76

  附子汤方第七十三 77

  大承气汤方第七十四 78

  承气汤方第七十五 80

  调胃承气汤方第七十六 81

  桃仁承气汤方第七十七 82

  猪苓汤方第七十八 83

  蜜煎导方第七十九 83

  猪胆汁并土瓜根导方第八十 84

  麻子仁丸方第八十一 85

  抵当丸方第八十二 86

  抵当汤方第八十三 87

  茵陈蒿汤第八十四 88

  黄连阿胶汤方第八十五 88

  黄连汤方第八十六 89

  桃花汤方第八十七 90

  吴茱萸汤方第八十八 91

  猪肤汤方第八十九 92

  桔梗汤方第九十 93

  苦酒汤方第九十一 93

  

  

  

  

  半夏散及半夏汤方第九十二 94

  白通汤方第九十三 95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第九十四 96

  真武汤方第九十五 97

  乌梅丸方第九十六 98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第九十七 99

  白头翁汤方第九十八 100

  黄芩汤方第九十九 101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第一00 102

  理中丸理中汤方第一0一 103

  四逆散方第一0二 104

  四逆汤方第一0三 105

  通脉四逆汤方第一0四 106

  人参四逆汤方第一0五 108

  茯苓四逆汤方第一0六 109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第一0七 109

  当归四逆汤方第一0八 110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第一0九 112

  烧裈散方第一一0 113

  枳实栀子豉汤方第一一一 114

  牡蛎泽泻散方第一一二 114

  竹叶石膏汤第一一三 115

  李翰卿语录220则117

  一、病机挈要 117

  二、辨证心法 118

  三、治法撮要 125

  四、方药心得 128

  五、方证(病)治验 137

  六、治学方法 143

  后记145

  

  

  

  
《伤寒论》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桂枝汤方第一

  

  【方义】

  此太阳病解肌和荣卫之主方。所谓解肌,亦属于辛温发汗范围内的一种方法。不过这种发汗是在有汗时进行的,所以不叫作发汗而叫作解肌。从“和荣卫”三字体会,说明这种方法有时候不完全以出汗为目的。

  【主治】

  (1)太阳病中风头痛,项强,恶风寒,汗出,脉浮缓。

  (2)时发热,自汗出。

  (3)常自汗出。

  (4)身疼痛

  (5)气上冲。

  以上五证,都是荣卫不和的证候,凡见一证,即可使用本方。但必须兼有舌无苔或苔淡白而薄、不喜冷性饮食、咽喉干燥、小便清白等症方为妥善。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生姜一至三钱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1)兼背强者,加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汤)。

  (2)兼气喘者,加厚朴、杏仁(即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3)发汗过多,桂枝证仍在,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汤)。

  (4)兼腹痛,不拒按者,倍加芍药(即桂枝加芍药汤)。

  (5)兼腹痛,拒按者,倍加芍药,更加大黄(即桂枝加大黄汤)。

  (6)桂枝证误下后,兼脉促胸满者,去芍药(即桂枝去芍药汤)。

  (7)桂枝证误下后,兼胸满,脉微,恶寒者,去芍约加附子(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并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

  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用药大意】

  桂枝发汗解肌,芍药活血敛汗,二药配合起来,有解肌和荣卫的作用。但二药仍嫌力量不足,故加生姜助桂枝以散邪,加大枣、甘草调胃气以补正。更服热粥以助之,覆被以温之,使患者得微汗,邪祛而正不伤。此诚治中风表虚有汗,调和荣卫之主方。

  【禁忌证】

  (1)口渴喜冷。

  (2)酒客及湿热证的身热汗出。

  (3)小便数,心烦,脚挛急。

  (4)鼻衄

  (5)脉浮紧,无汗。

  口渴喜冷是最主要的禁忌证,占人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阳盛”二字,正是指这些证候而言,据我的经验,不但有口渴喜冷之症不可用.就是有口干咽燥之症,也不可用,因为这些症状都是有热的现象.除此以外,季节的春夏,我国地区的南方,都应该慎重考虑,因为这些季节和地区热性病较多,或转变为热证较为容易。至于酒客及湿热证,都不是太阳风寒之病,故不用。小便数,心烦:脚挛急。属于阴阳两虚的太阳证。鼻衄不是阴虚,便是内热,所以也不能用。

  此外,表实无汗之证,绝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汤:此治太阳证无汗之方。

  (2)九味羌活汤:此治四时感冒,兼有湿热,有汗加桂枝,无汗加麻黄之方。

  (3)神术散:此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有汗用白术,无汗用苍术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一项病证参考之方。

  (4)白虎汤:此治阳明病,发热,汗出,兼口渴饮冷之方。

  (5)雷少逸清热保津法:此治温病发热,有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二项病证参考之方。

  (6)参附汤:此治肾阳不足白汗之方。

  (7)芪附汤:此治卫阳不足自汗之方。

  (8)术附汤:此治脾阳不足自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三项病证参考之方。

  (9)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此治汗后身疼痛之方。

  (10)桂枝附子汤:此治阳虚,风寒湿身体疼痛之方。

  (11)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汤):此治阳虚、寒湿身体疼痛之方。

  (12)甘草附子汤:此治风寒湿骨节疼痛,偏于寒湿之方。

  (13)附子汤:此治少阴病,身体疼痛,脉沉而微细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四项病证参考之方。

  (14)桂枝加桂汤:此治寒性奔豚气上冲之方。

  (15)烧裈散:此治男女劳复气上冲之方。

  (16)乌梅丸:此治厥阴证,上热下寒,气上冲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五项病证参考之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第二

  【方义】

  此治风寒客于肌表,其症较轻,为日较久,辛温发汗之轻剂。

  【主治】

  太阳病,微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脉较微,有欲汗的趋势。兼面有热色,或身痒等症。没有口渴喜冷的内热现象。

  【药品】

  桂枝一钱至钱半生杭芍一钱至钱半生姜五分至一钱炙草五至六分麻黄一钱至钱半大枣一至二枚杏仁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肉中风寒,麻黄汤散皮肤中风寒。因前此未汗,故不得不汗,但日数颇久,病势也轻,所以小发其汗。

  【禁忌证】

  (1)寒热似疟,病势较重,脉较有力,适用重剂治疗者,不宜用。恐药轻不能胜任。

  (2)兼有口渴、喜冷等内热现象者忌之。恐以火益火,犯阳盛之戒。

  (3)由于汗后形成寒热如疟者,不宜用。因此方麻黄用量较多,恐发汗太过也。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汤:此治病势较重,辛温发汗之重剂。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治风寒在肌表,兼口渴喜冷内热证,辛凉小发汗剂

  (3)桂枝二麻黄一汤:此治汗后形成寒热如疟,麻黄用量较少,辛温小发汗剂。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第三

  【方义】

  此治汗后风寒仍在肌表的轻证,辛温性的小发汗剂

  【主治】

  太阳病,发汗后,轻度的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度发,脉较微,没有口渴、鼻冷等内热现象。(凌波按:鼻冷如何是内热,有误)

  【药品】

  桂枝一钱至钱半生杭芍一钱至钱半麻黄五至七分生姜五分至一钱杏仁五至七分炙草五至七分大枣一至二枚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肉中风寒,麻黄汤散皮肤中风寒,但在汗出之后,虽有表证,也不宜过用发散之药,恐汗多亡阳也,所以麻黄用量比较少些。

  【禁忌证】

  (1)寒热如疟,脉虽微弱,但未经发汗者,不宜用。因麻黄用量较小,恐不能胜任也。

  (2)兼有口渴、喜冷等症者,不宜用。恐误犯阳盛之戒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治寒热如疟,病势较轻,未经发汗,辛温小发汗之剂。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治风寒在肌表,兼有内热,其症较轻浅,辛凉小发汗之剂。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第四

  【方义】

  此治风寒在肌表,兼有内热,症状较轻浅,辛凉小发汗之剂。

  【主治】

  太阳病,轻度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不甚浮数,而较微弱,但必须兼有口渴、喜冷等内热现象。

  【药品】

  桂枝一钱至钱半生杭芍一钱至钱半炙草五分至一钱麻黄五分至一钱生姜八分至一钱大枣一至二枚石膏钱半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越婢汤发散表邪兼清内热。

  【禁忌证】

  (1)寒热病势较重,脉较有力,兼有内热者不宜服。恐药轻不能胜任。

  (2)没有口渴喜冷等内热证者,忌之。因石膏没有使用的必要。

  (3)单发热不恶寒,虽有口渴喜冷症,也不宜服。因阳明经病,不宜用桂枝。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青龙汤:此是发汗兼清内热之重剂。

  (2)桂枝麻黄各半汤:温性小发汗剂,发汗药较多些,是没有内热症之方。

  (3)桂枝二麻黄一汤:温性小发汗剂,发汗药较少些,是没有内热症之方。

  (4)白虎汤:此清阳明经热之方。

  

  
桂枝加桂汤方第五

  【方义】

  此温经补阳,散寒降逆,治寒性奔豚病之方.

  【主治】

  奔豚病,气从少腹上冲,心腹疼痛,喜热畏寒,或兼桂枝汤发热恶风寒的表证现象。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二钱炙草一至二钱生姜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肉桂钱半至二钱半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生姜散寒降逆,芍药、肉桂止痛温经,甘草、大枣缓急和中。

  【禁忌证】

  兼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奔豚汤:此治热性奔豚病之方。

  
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六

  【方义】

  此解肌兼温经回阳之方。

  【主治】

  太阳病,发汗过多,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之证。但必须注意要兼有恶风寒较重、脉较微、发热、不喜冷性饮食等症。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生姜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附子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和营卫.加附子以温经回阳。

  【禁忌证】

  不发热者,喜冷性饮食者(不可使用桂枝汤),脉搏不微,恶风寒不甚或不恶风寒者(不可使用附子),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治汗后恶寒较甚而不发热,回阳兼敛阴之方。

  (2)附子汤:此治有身疼痛没有发热之方。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第七

  【方义】

  此辛温解肌,调和荣卫,降气润肺,定喘之方。

  【主治】

  太阳病,有汗兼气喘证,且没有下利、口渴、喜冷等现象。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生姜一至三钱大枣二至四枚厚朴一至二钱杏仁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治太阳有汗之证,加厚朴以宽胸降气,杏仁润肺定喘.

  【禁忌证】

  (1)太阳无汗之喘证忌之。(参考麻黄汤。)

  (2)太阳有汗之喘证,兼有喜冷现象者也忌之。(参考麻杏石甘汤。)

  (3)发热有汗之喘证,兼下利者忌之。(参考葛根芩连汤。)

  (4)太阳病,下后气喘,太阳证已罢者忌之

  (5)下后,利不止,而大喘者,乃上夺下争之危候,忌用本汤。

  

  

  
桂枝去芍药汤方第八

  【方义】

  此辛温散寒,救误之方。

  【主治】

  太阳病误用攻下药后,胸部发满,脉象急促,恶风寒发热之桂枝证尚在者。

  按:未经误用攻下药,如遇此证时,也可使用本方。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生姜二至三钱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兼脉微,恶寒较甚者,加附子一至三钱,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煎服法】

  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微汗,余如桂枝法调养。

  【用药大意】

  桂枝、生姜散寒,大枣、炙草补中。去芍药是因为这种胸满,宜升不宜降,宜散不宜敛,宜温不宜寒故也。

  【禁忌证】

  有口苦、喜饮、喜冷等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此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罢,阳气被伤较甚,除胸满外兼脉微、恶寒之方。

  (2)小柴胡汤:此治少阳病胸满兼有寒热往来证之方。

  (3)大陷胸丸:此治下后形成结胸证,表证已解,胸部满而兼痛之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第九

  【方义】

  此温经回阳,救误之方。

  【主治】

  桂枝证误下后,胸满,脉微.恶寒,桂枝证尚在者。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生姜二至三钱大枣二至四枚附子一至三钱

  【加减法】

  没有脉微恶寒证,去附子,名桂枝去芍药汤。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微似有汗,忌生冷。

  【用药大意】

  附子回阳,治恶寒脉微之证;桂枝去芍药治太阳病有汗胸满之证。

  【禁忌证】

  凡有口苦、喜冷、喜饮等热证者忌之;脉不微,恶寒不其者,也须慎重。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去芍药汤:此治桂枝证误下后,阳气被伤较轻,形成胸满之方。

  (2)四逆汤:此治阳虚脉微、恶寒、四肢厥逆之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第十

  【方义】

  此治太阳病,改解表为利小便之方,乃太阳病治疗之变法。

  【主治】

  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无汗,胸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但必须在汗下后不效时方可用之。因为任何疾病,都是先用正法,后用变法。

  【药品】

  生杭芍三至五钱炙草一至二钱生姜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茯苓三至五钱白术二至三钱

  【加减法】

  有喜热现象者,去芍药留桂枝。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小便利即愈。

  【用药大意】

  芍药开阴结而利小便;茯苓、白术健脾利湿;生姜宣散水气;枣、草以和于中。

  【禁忌证】

  未经汗下者,不宜用。因为在开始时期病机不易肯定。

  【类似方剂参考】

  使用本方应允体会小便癃闭证有用麻黄开外窍的治法,这样才能体会到汗和小便的关系,才能体会到太阳膀胱的作用,才能体会到小便不利可用发汗法治愈,才能体会到发汗不解之证可以利小便。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第十一

  【方义】

  此补心阳,散寒邪,镇惊祛痰之方。

  【主治】

  伤寒误以火迫出汗后,阳气飞越,惊狂不安。但必须具有身热、恶风寒的表寒证和不喜冷性饮食、口不渴等阳虚现象。

  【药品】

  桂枝一钱至钱半炙草一钱至钱半生姜一钱至钱半蜀漆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牡蛎二至五钱龙骨二至五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炙草以补心阳;芍药性寒,不利于心阳之虚,故去之;姜、枣调和营卫,以解未净之外邪;蜀漆祛痰;龙、牡镇静,以疗心神不安的惊狂。

  【禁忌证】

  喜冷畏热,有里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此治心阳被伤,外邪已净,温性镇静之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第十二

  【方义】

  此系补虚、温散寒邪之方,治疗汗后气虚,津液被伤,外邪未净之证。也是治疗身疼痛的另一种方法。

  【主治】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但须注意以下三点:

  (1)必须兼有喜温恶寒之现象(这是使用桂枝汤方的主要症状)。

  (2)必须没有喜冷性饮食的症状(热性药对内热证是不适宜的)。

  (3)脉必沉迟无力方可大胆用参。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三至四钱生姜三至四钱炙草一至二钱人参二至三钱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人参另炖兑服也可。

  【用药大意】

  人参、大枣、炙草补中益气以生津液;芍药、桂枝、生姜调营卫,止身痛,以清余邪。

  【禁忌证】

  喜冷性饮食者忌之;不恶寒反恶热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芍药甘草附子汤:这是治汗后反恶寒之方。

  (2)附子汤:此回阳补气,利水养阴,治身疼痛之方。

  

  

  
桂枝加芍药汤方第十三

  【方义】

  此乃散寒、止痛之方。

  【主治】

  太阴病,腹痛或兼表寒,或不兼表寒。但必须具有腹不拒按、不喜冷性饮食、误食冷性饮食其痛即剧、脉沉而迟等症。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四至六钱生姜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腹痛拒按者,加大黄,名桂枝加大黄汤。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辛温解肌,温中却寒,倍加芍药,以治不拒按的腹痛。

  【禁忌证】

  (1)腹痛喜冷有热证者忌之。

  (2)腹痛拒按有实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大黄汤:此治寒性腹痛拒按之方。

  (2)小建中汤:此治寒性腹痛不拒按,但补性较重之方。

  
桂枝加大黄汤方第十四

  【方义】

  此散寒止痛,兼去积之方。此方系温下方的开始,也系治疗表寒里实证的一种类型。

  【主治】

  太阴寒邪腹痛,或兼表寒,或不兼表寒。但必须具有腹部拒按、大便不利、喜热性饮食、脉沉迟有力等症。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四至六钱生姜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大黄二至三钱r

  【加减法】

  腹痛不拒按者,去大黄,名桂枝加芍药汤。

  按:无恶风寒之表证者,应将桂枝换为肉桂,因肉桂温里之作用较桂枝更强也。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空心服之。忌食难消化的食物。

  【用药大意】

  桂枝汤加芍药温散肌表之寒邪,兼止腹痛;大黄荡涤肠胃,排泄肠中积食

  【禁忌证】

  腹不拒按,或大便利,脉弱者,忌之;喜冷性饮食者亦忌之。因为前者系腹痛之虚证,不适用大黄之攻下;后者系热证,不宜用桂枝、生姜之温热。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芍药汤:此治腹痛不拒按之方。

  (2)温脾汤:此亦系温下之剂,但温性药较多。

  (3)理中加大黄汤:此亦系温下之剂,但补性药较胜。

  
桂枝人参汤方第十五

  【方义】

  此温补肠胃兼散表寒,乃表里虚寒正治之方。

  【主治】

  太阳病,误下后,胃脘痞满,下利,兼有身热恶寒之表证。但必须具有脉沉迟而虚和不喜冷性饮食等现象。

  【药品】

  桂枝一至二钱炙草一至二钱人参一至三钱生白术二至三钱干姜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先煎后四味,煎至一茶杯时,再入桂枝,再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后四味药名人参汤,即理中汤,以治肠胃虚寒之痞满下利;桂枝辛温,以散太阳之表寒。

  【禁忌证】

  有口苦喜冷等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先用四逆汤温里,后服桂枝汤解表之法:此治表里俱寒,分治之法。

  (2)半夏泻心汤:此治虚而寒热夹杂、痞满下利之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第十六

  【方义】

  此补心阳,镇心安神,救逆之方。也系温性镇静之剂。

  【主治】

  火逆证误下后,心阳被伤,烦躁不安。但必须具有喜热畏冷的现象。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龙骨三至五钱牡蛎三至五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甘草补心阳以救逆;龙骨、牡蛎镇惊悸以安神。

  【禁忌证】

  喜冷畏热者忌之,因热证不宜用热药。

  【类似方剂参考】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此温性祛痰镇静,兼散外邪之方。

  

  

  
桂枝甘草汤方第十七

  【方义】

  此温补心阳,兼补中气,治心悸之方。

  【主治】

  发汗过多形成心悸之证。但必须具有喜用手按、小便尚利、喜热怕凉或脉沉迟等方能准确。

  按:喜用于按,说明是虚证,需用补药;小便尚利,说明不需要白术、茯苓之补脾利水;喜热怕凉或脉沉迟,说明须用温性药品。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炙草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顿服。

  【用药大意】

  桂枝保心阳,炙草补中气。心阳复则液可回,中气和而悸自平

  【禁忌证】

  (1)喜冷或口苦脉沉数者忌之。热证不适用热性药也。

  (2)汗仍未止,脉虚而不调者忌之。因系气虚将脱之象,应该补气固脱。

  (3)四肢厥逆,小便不利,有明显停水现象者不宜用。因此系阳虚水泛之重证,此方力有未足,不能胜任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朱砂安神丸:此治血虚有热心悸之方。

  (2)来复汤:此治气虚欲脱心悸之方。

  (3)真武汤及茯苓四逆汤:此二方均为治阳虚水泛之重剂。但茯苓四逆汤还有补气的作用。

  

  

  
桂枝加葛根汤方第十八

  【方义】

  此方系桂枝汤加减方之一,亦为辛温解肌之剂

  【主治】

  太阳病,有汗兼项背强几几,但必须没有内热。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生姜二至三钱大枣二至四枚葛根三至五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取汗。余如桂枝汤调养法。

  【加减法】

  无汗加麻黄,名葛根汤。

  【用药大意】

  桂枝汤是太阳有汗恶风之专方;葛根退热生津润燥,是治项背强几几之专药。

  【禁忌证】

  (1)凡有口苦、喜冷、喜饮等热证者忌之。

  (2)无汗表实之证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葛根汤:此治太阳病无汗兼项背强直的方剂。

  整理者按:对于“几几”,注家多释之为紧固拘牵不柔和貌,或伸颈之貌。

  在临床实践中不必待至外在形貌显现方才用药,只要主诉局部有拘急不适感即可投之。

  

  

  
葛根汤方第十九

  【方义】

  此辛温解表,兼滋生津液,引胃气上行之方。

  【主治】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2)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按:此二证必须具有太阳发热恶寒、无汗脉浮之表实证,没有喜冷恶热等的内热证;在下利方面,更必须没有不敢服冷性饮食的里寒证和平素消化不良的里虚证。因为项背强几几是太阳经津液被伤之证,下利是太阳病外邪内陷之证。

  【药品】

  葛根三至五钱麻黄一至二钱生姜一至三钱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不下利,呕吐者,加半夏(即葛根加半夏汤)。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加麻黄治太阳无汗之表证,葛根治项背强及下利之阳明证。

  【禁忌症】

  (1)表虚有汗者忌之。

  (2)里热口渴喜冷者忌之。

  (3)里寒不敢服冷性饮食者忌之。

  (4)里虚下利清谷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葛根汤:此治项背强几几有汗之方。

  (2)麻黄汤:此治没有背强症之方。

  (3)葛根芩连汤:此治表里俱热泄泻痢疾之方。

  (4)桂枝人参汤:此治表里虚寒下利或痞满之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第二十

  【方义】

  此辛温发散太阳和阳明表寒表实,兼降逆止呕之方。

  【主治】

  太阳阳明合病之呕吐证。但必须具有恶寒发热无汗之表寒、表实证,并不兼口苦、喜冷性饮食之里热证。

  【药品】

  葛根三至五钱麻黄一至二钱生姜二至三钱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大枣二至三枚半夏二至四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呕甚者,频频服之,以防把药吐掉。

  【用药大意】

  葛根汤治太阳阳明合病,表寒表实证;半夏降逆气,止呕吐。

  【禁忌证】

  没有呕吐症者,忌之;没有太阳无汗者也忌之;有内热喜冷性饮食者,更忌之;肠胃虚寒之呕吐,尤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二陈汤藿香砂仁:是治呕吐兼表证和胃寒证之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第二十一

  【方义】

  此解表兼清里热之方。

  【主治】

  泄泻或痢疾,身热,脉洪大有力。兼见喜冷性饮食或暴注下迫、肛门灼热等现象。

  【药品】

  葛根五至八钱甘草一至二钱黄芩二至三钱黄连二至三钱

  【煎服法】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葛根辛甘平,解肌退热,以清阳明在表之风热;芩、连苦寒,燥湿清热,以除湿热在里之下利;甘草甘缓,调和诸药,并辅正以胜邪。

  【禁忌证】

  身不发热,脉无力,喜热不喜冷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人参汤:此治里虚寒下利,兼有表寒证之方。

  (2)葛根汤:此治表寒兼自利之方。

  

  

  
麻黄汤方第二十二

  【方义】

  此散寒发汗,辛温解表之重剂。

  【主治】

  伤寒,太阳病,头项强痛,或身疼腰痛,或骨节痛,或单恶寒,或寒热并见,脉浮而紧,气喘无汗。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或不欲饮水,舌苔淡白而薄,或无苔而润,小便清白等。

  【药品】

  麻黄一至三钱桂枝一钱至二钱半甘草一钱杏仁一钱至二钱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覆被取汁。

  按:旧日先煎麻黄去上沫的煎法,我试验去不去沫,在疗效上没有什么差别,故改之。

  【用药大意】

  麻桂以散风寒;杏仁以利肺气,并助麻黄以定喘;甘草和中以助汗源。并调和诸药。

  【禁忌证】

  (1)阴虚或有内热者,如口渴喜冷性饮食者,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均不可服。

  (2)虚而兼寒者,如身重、心悸、脉微者,尺中迟者,有汗或多汗者,素有寒者,均不可服。

  按:以上各种病证,都指麻黄证兼见之证而言,深恐误发其汗,亡其津液,或热邪益甚。或亡阳厥逆,酿成种种事故。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汤:此治太阳病有汗之方。

  (2)麻杏甘石汤:此辛凉解表之方。

  (3)大青龙汤:此治表寒兼有内热之方。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第二十三

  【方义】

  此治风热证,辛凉解表之方。

  【主治】

  风热气喘发热,或有汗,或无汗,但必须有内热喜冷之证。

  按:有汗是属于内热较盛之证,麻黄性温发汗宜少用,生石膏清热宜多用。

  【药品】

  麻黄一至二钱杏子一至二钱生石膏二至五钱(研细)炙甘草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用水一茶杯至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黄、杏仁解表降气治喘,生石膏以清内热,炙甘草以和中。

  【禁忌证】

  无表证之喘者忌之,无里热之喘证更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汤:此为治表寒不兼内热喘证之方。

  (2)三拗汤:此为治表不甚寒、里无内热喘证之方。

  来源http://bhygz2008.blog.163.com/blog/static/120185466201171073636808/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