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伤寒论》治略与兵法三十六计举隅

2015/5/10 00:34|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174|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中国的一部兵书叫《三十六计》,讲的是对战争的谋略。然而在今天,三十六计不仅用于军事,而且被世界各国广泛用于政治、外交、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中国的一部兵书叫《三十六计》,讲的是对战争的谋略。然而在今天,三十六计不仅用于军事,而且被世界各国广泛用于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领域。中医省疾问病,也善于讲究谋略,在浩瀚的中国医籍中,蕴涵着丰富的治疗韬略,它是中国古代医家治病疗疾的经验结晶。总结这些治略,无疑对中医临床大有裨益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伤寒论》乃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成,其中的治病智谋深邃博大,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余在《伤寒论》的教研活动中,不仅体会出该书是集中医治则、治法之大成,而且发现其在组方、用药和煎服等方面,都包含着睿智的计谋,后来形成的兵法“三十六计”在《伤寒论》中都能体现出来。余兹举借刀杀人、打草惊蛇、擒贼擒王、釜底抽薪、远交近攻、假道伐虢等六计,以飨读者,得窥仲景谋略之一斑。

  中国有一部兵书叫《三十六计》,讲的是古代战争的谋略。“三十六计”一语,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三十六策,走为上计。”这说明,三十六计的说法在1500年前就已形成,它是对中国古代部分军事谋略和事例的概括总结,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今天,三十六计不仅用于军事,而且被世界各国广泛用于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领域。中医省疾问病,善于讲究谋略,古人云:治病如对仗,用药如用兵。浩瀚的中国医籍中,蕴涵着丰富的治疗韬略,它是中国古代医家治病疗疾的经验结晶,其中不知耗费了他们多少心血和汗水。总结这些治略,无疑对中医临床大有裨益。《伤寒论》乃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成,其中的治病智谋深邃博大,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余在《伤寒论》的教研活动中,不仅体会出该书是集中医治则、治法之大成,而且发现其在组方、用药和煎服等方面,都包含着睿智的计谋,后来形成的兵法“三十六计”在《伤寒论》中都能体现出来,读来不禁令人拍案,有茅塞顿开之快。余已将其粗略整理成文,欣逢本次仲景学说研究盛会,提出与同道共享,并希望多提宝贵意见。文章较长,考虑篇幅,本文节选而发,得窥仲景谋略之一斑。

  一、借刀杀人计

  [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解说]此计名出自明代戏剧《三祝记》。该剧讲的是范仲淹的政敌一心要除掉范仲淹,通过密谋策划,让不会打仗的范仲淹去领兵征讨当时势力强大的西夏,欲借西夏这把“刀”以除掉自己的眼中钉。这种自己不抛头露面,而是借他人之手以间接除掉对手的计谋,就叫“借刀杀人”。

  [运用]运用“借刀杀人”计,首先得会“借”,借者必须详细考察被借者(刀)的条件,揆度权衡,能把握事情发展变化的趋势,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其次,所借之“刀”要快,被借者必须有能力去完成借者交代的任务,而且不露蛛丝马迹,不留后患。在中医临证中,此计可用于借治它病的方法、药物来治疗本病,如通过治标以治本、通过治表而治里、通过疏肝以治肾等。

  [伤寒论例举]四逆散少阴厥逆法。318条云:“少阴病,四逆,……四逆散主之。”本条冠以“少阴病”名,其主证为“四逆”。然而少阴病出现四肢厥逆,以阳虚阴盛居多,应伴有恶寒倦卧、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全身虚寒的证候,用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治疗。然本条所述并无上述虚寒症状,其四肢逆冷程度较轻,为少阴心肾阳气郁遏,不能外达于四肢所致。阳气郁遏,治当以开达疏散为法。然而少阴为阴经之里,肾气以闭藏为功,若用开达疏散少阴之法,不维厥逆不回,反而耗散少阴精气,后患无穷。为此,仲景拟用“借刀杀人”计谋,借厥阴肝气疏泄条达之“刀”,来治少阴心肾阳气郁遏之病。因厥阴主“枢”,有“阴尽阳生”之长;肝属木,主疏泄条达,掌气机之出入。厥阴肝上接心火,成子母相应;下连肾水,为乙癸同源。因此厥阴肝气一开,气机出入畅通,则少阴郁阳开解而自然达于四肢,厥逆自除。四逆散有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药物组成,配伍绝妙。柴胡配芍药,辛开、酸收相伍,一出一入,并调肝体与肝用;柴胡配枳实,升散、沉降相佐,又一表一里,斡旋气机于内外;芍药配甘草,酸柔、甘缓相须,一柔一缓,谨防肝气伤心肾。可谓配伍精当。本方行气开郁,推陈出新,不维治少阴阳气郁滞,实为疏肝理气,条达气机之祖方,凡气郁之证,皆可借此“刀”“杀”之。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二、打草惊蛇计

  [原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谋也。

  [解说]叩,即询问,查清楚。对当前之情有疑问者,即当查清事实,之后开展行动。总之,当反复考虑、分析,以摸清敌方的真假。本计名出自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讲唐代一叫王鲁的县令,甚贪,其手下一人被告受贿。王鲁见状,十分恐慌,生怕自己的事也败露出来,下意识的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后来简化成了“打草惊蛇”的成语。

  [运用]打草惊蛇作为一条计策,指的是在敌情不明或可疑的情况下,可先进行试探性的佯攻,来诱使敌人暴露出真实的情况,在反复侦察,探出虚实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一举消灭敌人。在中医临证中,有时会出现病情疑似,难以准确地对病情做出判断,此时可采取“打草惊蛇”的计谋,用试探性治疗(打草)来确定病情的性质和程度(惊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于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于阳”,就属于这种治疗计谋。即用寒药治之而热不去者(打草),说明此热可能不是实热、真热,而是虚热(阴虚)或假热阴盛)(达到了惊蛇的目的),接着就采取“取之于阴”的治法,或甘寒滋阴,或温热消阴。同理,当用热药治之而寒不去者,说明此寒可能不是实寒、真寒,而是虚寒(阳虚)或假寒(阳盛),当改用“取之于阳”的方法,或甘温补阳,或寒凉损阳。

  [伤寒论例举]小承气汤试探法。214条云:“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阳明病见谵语、发潮热,乃阳明腑实燥结的表现,当用大承气汤治之。然而大承气汤证脉当沉实,今见脉滑而疾数,恐燥屎结聚程度尚浅,病情不实,故不敢冒然使用大承气汤,而是试投小承气汤,以“打草惊蛇”,静观其变。若服小承气汤后,见腹中转气者,为肠中燥屎已动的表现,证明确有燥屎结聚,只是病重药轻未致泻下,可再服一次以尽邪气;若服小承气汤后不见腹中转气者,可能不是燥屎所为,腑实未成,不可再服承气汤;若大便通后复结,脉反微有涩象者,为气血津液不足的表现,此时虚实相挟,攻补两难,为难治之候,当然就更不能使用承气汤了。可见,在腑实成与未成尚未确诊之际,使用小承气汤试探法(打草),可以观察到至少三种结果(惊三蛇),临床根据其具体表现,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并把握病情的发展趋势,判断疾病的预后。

  三、擒贼擒王计

  [原文]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解说]此计语出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比喻在作战时要抓住关键。首先摧毁敌人的主力,擒住它的首领,借此以动摇敌人的斗志,瓦解他们的整体力量,从而使敌人遭到失败。犹如使龙离开大海而到陆地作战面临绝境一样。

  [运用]从哲学的角度讲,这里的“王”是指事物的关键、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擒贼擒王,意为办任何事情都要首先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擒贼擒王有在千军万马中擒其魁首、在复杂的事物中击中要害和提纲挈领的意思。在中医临证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具有复杂病情的病证,如阴阳俱虚、虚实相挟、寒热错杂、表里疑似等,在治疗这些病证时就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抓主症,找出疾病的关键所在,从而采取独具慧眼的治疗方法。中医学中的许多治疗方法,如“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先安未受邪之地”、“欲求南风开北牖”、“治火先降气”、“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急所固(血脱先固气)”等,都是这一计谋的具体体现。

  [伤寒论例举]桂枝附子汤扶阳以固阴法。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发汗,本为正治之法,但若发汗太过,致漏汗不止,不但伤阴,而且损阳,出现阴阳两虚的局面。这时病人恶风可能较前更重。过汗伤阴损阳,不仅使膀胱津液亏少,而且使膀胱气化无力,故见小便难。同样,阴阳两虚,筋脉既失于滋养,又失于温煦,导致了四肢拘急,难以屈伸。可见,本证因过汗导致了阴阳两虚而又风邪不解的复杂病情,其证以漏汗不止为主要表现。那么,本证较桂枝汤出汗为重,又见阴阳两虚之情,本应用桂枝汤加滋阴、补阳之品,而仲景却只用桂枝汤加附子一味扶阳。这是因为此时的阴阳两虚,是以阳虚不固为主要矛盾,阳不仅可以化生阴液,而且可以固摄阴液,故其治当“擒贼以擒王”,只在桂枝汤中加入附子一味,通过扶阳来达到固阴的目的。阳生则阴长,待阳气恢复,气化功能正常,阴液则可自行恢复。如若阴阳并补,加入沙参麦冬之属,不仅补阴不成,反掣复阳之肘,必将事与愿违,事倍功半。陆渊雷说的好:“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其“擒贼擒王”之理,阐发甚明,学当深而思之。

  四、釜底抽薪计

  [原文]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解说]当敌人锋芒毕露的时候,要想办法削弱它的气势,就象《易经》中“履”卦之象,克伐其刚气也。此计语出北齐魏牧所写的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釜底抽薪就是当锅中之水沸腾的时候,从锅底抽掉柴火,使锅中之水迅速冷却。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运用]在军事上,运用此计是指切断敌人所赖于生存的条件,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使之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而一举战胜敌人。在医学上,中医“攻邪以扶正”、“治病求本”的治疗法则,正是此计谋的具体运用。釜底抽薪,具有“短、猛、快”的特点,多用于邪气壅盛,任于攻伐的实证,临床运用得当,往往能取捷效。但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所用药物要功专力猛,使病邪顷刻间受到顿挫,否则祛邪不彻,必后患无穷;二是要中病即止,以免伤正。

  [伤寒论例举]大承气汤急下法。伤寒邪传阳明之腑,热与燥屎相结,形成阳明腑实证。证见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或日晡潮热,手足戢然汗出,甚则神昏谵语,或发热厥、痉病,舌苔焦燥起刺,脉象沉实。此时阳明燥热炽盛,津液大伤,再用苦寒清热,已为不及。只有用大承气汤急下实热燥结,以釜底抽薪,才能够存阴救阴。否则,燥热炽盛,进一步发展必耗损下焦肝肾之阴,就会出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等危重症候。大承气汤方用大黄芒硝(且后下),泻热通便,荡涤燥结;枳实配厚朴消痞除满,畅通腑气。四药相伍,役使燥屎下泄,则必热彻阴复。千百年来,大承气汤急下法,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都是中医临床具有特色的急救措施之一,运用得当,确有桴鼓之效。

  五、远交近攻计

  [原文]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解说]由于地理位置和利益亲疏的关系,攻打近处之敌可能对己最有利,而攻打远处之敌对己有害,不免采取结交远敌以攻近敌的方法,这样才符合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就象火性炎上,水性泽下的自然特点一样。此计最早是战国时期的范睢为秦国策划的一种外交计谋,为分化或防止敌人结成联盟,从而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范睢说服秦昭王放弃攻打遥远的齐国,而改打近邻魏国,在夺取魏国的大片土地后,使得秦国的疆土进一步扩大,这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若是攻打远敌,不但因战线长,难以补给,劳民伤财,败多胜少。而且即使取得胜利后亦难保其土,反而会背上沉重的包袱。所以,只有交远以攻近,步步为营,节节取胜,才能实现江山一统的宏愿。

  [运用]在这个计策中,“远交”只是一种手段,而“近攻”才是目的。当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敌人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其远近亲疏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先消灭近处的敌人,因为近处的敌人对自己威胁最大。但为了防止远处的敌人与之形成联盟,所以必须采取“交远”的手段,制造友好的假象,以分化、瓦解敌人的内在联系,然后各个击破。此计的特点是和平与战争同时并存。在中医临证中,也经常会面临数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敌人”(病机),如水亏而火旺、土虚而木乘、土虚而水泛等,此时要对病情进行详细的探究,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远交”与“近攻”的对象,制定出相应的治则。中医的某些治法如泻南补北、滋阴潜阳扶土泻木、培土制水等,都是这一计策的具体运用。这些治法的特点是“补泻兼施”,且“补”(交)多是为了“泻”(攻)。

  [伤寒论例举]黄连阿胶汤滋阴泻火法。303条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本条公认为少阴热化之证。少阴统括心肾,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生理情况下,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滋心火,使心火不亢。此谓之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若素体阴虚阳盛,邪入少阴,从阳化热,形成少阴热化证。本证主症是“心烦不得卧”,乃心火亢于上之象,是在治疗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然综观全局,又知心火亢与肾阴虚有密切的因果关系,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导致了心火亢旺,是心火亢于上,肾水亏于下,这是心肾不交的一种常见病理状态。因此,在制定治疗策略时,既要“近攻”(清泻)心火,以除“心烦不得卧”;又要“远交”(滋补)肾水,以复心肾之相交。故黄连阿胶汤用黄连、黄芩清心火以“近攻”,阿胶、鸡子黄滋肾阴而“远交”。妙在芍药一味,与黄芩、黄连相配,酸苦涌泻以清火;与阿胶、蛋黄相配,酸甘化液以滋阴。可谓“远交近攻”之使者也。全方清上滋下,补泻兼施,是“远交近攻”计谋的具有代表性的治法方剂。本方对心肾不交之失眠,有很好的疗效。

  六、假道伐虢计

  [原文]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解说]地处敌我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当它受到敌国威胁的时候,友国要摆出出兵援助的态势,以借机把自己的势力渗透进去。对于那些处于困境的国家,只有空话而无实际援助,是不能取得他们信任的。此计出自《左传》,春秋时晋国欲吞并虞国和虢国,然而虞国和虢国联盟,只有打破两者的联盟,各个击破,才能达到目的。于是,晋国就用名马和美玉来贿赂虞公。虞公贪财,允许晋国的军队从虞国通过去攻打虢国。晋军灭虢国后从原路撤回,就顺便将虞国也灭掉了。后来人们就将以向对方借道为名,以行消灭对方之实的计谋称为“假道伐虢”。

  [运用]此计的运用关键是“假道”,借道要借的巧妙,不能让对方有所察觉。因此要善于伪装自己,凭借对方的信任,以不侵犯对方的利益为诱饵,把自己的势力巧妙地扩展进去,以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在中医临床中,有时会碰到寒热真假之证,往往按照《内经》“甚者从之”的原则,“寒因寒用,热因热用”。但真寒假热用热药时或真热假寒用寒药时,可能会出现真寒对大热药拒而不受或真热对大寒药拒而不受的情况,此时就当采用“假道伐虢”的治疗计谋,在热药中反佐凉药(一则引阳药入阴,一则投假热之所喜),或在凉药中反佐热药(一则引阴药入阳,一则投假寒之所喜),就会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假道伐虢”计多用于对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证的治疗法则中。

  [伤寒论例举]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反佐法。如315条云:“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白通汤和通脉四逆汤都是治疗阴阳格拒的方剂。阴盛戴阳证服白通汤后,下利仍不止,而且出现四肢厥逆,无脉,干呕,心烦等病情加重的征象。其阴阳格拒加重的原因,并非药不对证,而是由于阴寒太盛,对大热之药拒而不受,导致更激发寒邪之势,以致服药后病情反而增剧,正如王冰所云:“甚大寒热,必能与违其性者争雄,异其势者相格也。”当此之时,应遵《内经》“甚者从之”之法,于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中加入咸寒苦降之猪胆汁、人尿,以为反佐,使之引阳入阴,假道以伐虢,庶可避免再致格拒,从而达到破阴回阳的目的。(390条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分析略)。陈士铎认为,真寒假热证反佐凉药,不但使其内真寒乐于接受,而且还投其外假热之所喜,假道伐虢,一箭双雕。他在《石室秘录·假治法》中拟一治真寒假热(阴盛戴阳)方:附子、肉桂人参白术、猪胆汁、苦菜汁。其云:“吾以热药凉服,已足顺其性而下行,况又有苦菜汁、胆汁之苦,以骗其假道之防也。盖上热之证,下必寒极,热药入之,至于下焦,投其所喜,无奈关门皆为强贼所守,非以间谍给之,必然拒绝而不可入。内无粮草,外无救援,奈之何哉?吾今用胆汁、菜汁,以与守关之士,买其欢心,不特不为拒绝,转能导我入疆,假道伐虢,不信然哉!”可谓对“甚者从之”的假道伐虢计谋的发挥运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学习的。

  

  来源http://piao-peng.blog.163.com/blog/static/67605033200971111040366/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