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仲景柴胡桂枝汤十八 方剂组成 柴胡四两. 桂枝去皮, 人参, 黄芩, 芍药,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炙, 一两. 半夏, 二合半. 大枣, 六枚, 擘 日期:2008年5月22日 - 来自[古方八阵]栏目 栝蒌桂枝汤十二 方剂组成 即前桂枝汤加栝蒌根二两 日期:2008年5月22日 - 来自[古方八阵]栏目 桂枝加黄耆汤十 方剂组成 即前桂枝汤加黄耆二两 日期:2008年5月22日 - 来自[古方八阵]栏目 仲景桂枝汤九 方剂组成 桂枝, 芍药, 生姜, 各三两. 甘草, 二两. 大枣,十二枚 日期:2008年5月22日 - 来自[古方八阵]栏目 病可发汗证第二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絷絷一时间益佳,但不欲如水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 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为未解,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坚耳。设利者为虚,大逆。坚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此属阳明。脉浮虚者,当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而外不解,此卫不和也。荣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汗即愈,属桂枝汤证。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坚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属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发其汗则愈,属麻黄汤。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而发热,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候续在,此当发其汗,服汤微除。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属麻黄汤。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其汗,属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其小便反清,此为不在里故,在表也,当发其汗。头痛者,必衄,属桂枝汤。 下利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若恶寒,属桂枝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属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气上撞,可与桂枝汤,不撞,不可与之。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法当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属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属葛根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属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属葛根黄芩黄连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属麻黄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也,属麻黄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头痛,属大青龙汤。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之,服之则厥,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喝,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微喘,属小青龙汤。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者,此寒去为欲解,属小青龙汤证。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与小柴胡汤。但浮无余证,与麻黄汤。 不溺,腹满加哕,不治。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嗜卧,此为外解。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脉浮者,属麻黄汤。 中风,往来寒热,伤寒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心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坚,或心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热,或咳者,属小柴胡汤。 伤寒四、五日身体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属小柴胡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徽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属小柴胡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日期:2008年5月15日 - 来自[脉经卷第七]栏目 诸风论列方麻黄汤散一。 麻桂饮新散七。 排风汤散百五。续命汤散五一。大续命汤散五三。 桂枝汤散九。 愈风汤散五六。 五积散散三九。 小续命汤散五二。大秦艽汤和二四五。
日期:2008年5月14日 - 来自[卷之十从集杂证谟]栏目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大法,春夏宜发汗。 日期:2008年5月10日 - 来自[伤寒论]栏目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日期:2008年5月10日 - 来自[伤寒论]栏目 桂枝汤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症□ 赵理明 西安西京整形外科门诊部皮肤科 杨某,男,69岁,退休干部,2008年11月20日来诊。主诉:全身皮肤瘙痒5个多月,多次去医院就诊,先后服用多种西药、中成药、汤药,效果均不理想,用激素只能缓解症状。每晚睡觉前皮肤“准时”瘙痒,剧烈难忍时,常常用啤酒瓶盖抓刮来止痒。睡前脱去衣服,用旧报纸或柴禾放在铁盆内点燃烘烤,使皮肤发热后瘙痒大减,才能入睡。去医院体检也未查出糖尿病及肿瘤之类疾病。 观患者面容消瘦色黄,胳膊躯干皮肤有线状明显抓痕血痂,皮肤干燥欠润泽。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常见多发病之一,但用火烤来止痒,笔者从事临床皮肤科多年还是头一次遇到。用经典桂枝方加减治疗,服用7剂而愈。 处方:桂枝、白芍、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加:丹参、生地各15克,当归、炙白术各12克,剌蒺藜20克,枳实10克。每日1剂,水煎熬服。 当天下午,患者服用一剂汤药,晚上瘙痒大减,没有用火烤皮肤便能入睡。连服7剂汤药病愈。大约半年后,患者告知皮肤瘙痒再未复发。 体会:桂枝汤为《伤寒论》开篇第一方,有群方之冠的美称。其调和营卫、滋阴和阳、解肌发汗为最大特点。从中西医结合认识来看,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强壮剂。风调雨顺,则土生育万物得以繁华外露而显。脾属土,人能吃五谷杂粮而消化好,身体当然有色泽发达而敏。《千金方》曰:“脾虚身痒,本无疥癣,素非方褥,洁然一身,痒不可忍,此乃脾虚所困。” 凡习中医者,多从桂枝汤入门。桂枝汤组方虽然只有五味,其妙温而不燥,方中桂枝入血通阳,能兴奋唾液腺而强壮脾胃,并有较强的抗过敏、抗炎、镇静、镇痛功能。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芍药、甘草为滋养阴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透表。方中再佐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炙白术补气健脾而滋润生津,当归、丹参活血补血润肤,枳实“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剌蒺藜祛风止痒。 另外,临床应用桂枝汤加减还可以治疗荨麻疹、湿疹、红斑性皮肤病、冻疮等多种皮肤病。可见,经典桂枝汤的临床拓宽妙用,值得深入研究。
日期:2009年6月20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难症常方桂枝汤(汗闭、遗精、荨麻疹等)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太阳病篇,历代杏林名家医案多有方方不离,可见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现代研究证明,桂枝汤能改善消化、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可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1夏穿棉衣[1] 男,58岁,2006年7月16日初诊。时值盛夏,身穿毛衣毛裤,内裹棉背心,时有自汗。汗出畏风寒,衣服稍薄即感风冷透骨,尤以腰为重。患者素来倦怠乏力、腰冷酸软、纳差食少、舌淡、脉缓弱。嘱其服金匮肾气丸。7月20日二诊,腰酸减,减衣裤即畏寒,不减则汗出畏风。药用:桂枝、炒白芍、生姜各10g,大枣8枚,黄芪12g,水煎服。6剂后,棉衣、毛裤俱减去,仍乏、食少。以补中益气丸与归脾丸交替服用,以善其后。这个病例代表性症状有汗出、恶风、恶寒、脉缓,以体虚、纳少为发病条件,是标准的桂枝汤证。金匮肾气丸方不对证,后虽用了桂枝汤,却用黄芪替换甘草,显然是因为黄芪有补气敛汗的功能,殊不知桂枝就有这种功效,因为不是原则性的错误,疗效还可以接受。但中医讲究效不更方,如果对桂枝汤能透彻理解,就不必再更换补气补血之剂了。 2 自汗出 2.1 上半身出汗[2]男,56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治疗缓解后。惟上半身出汗1年余,不分昼夜,甚时大汗淋漓,浸湿衣被,不伴恶寒、发 2.2 盗汗[3]男,26岁,入睡后通身如浴,醒则汗止,微恶寒。周身酸困,舌红、苔白,体温36.7℃,脉濡。服桂枝汤3剂,汗渐止,继服2剂痊愈。前1例属于阳虚,后1例盗汗属于阴虚,均为阴阳不能互化,阴阳双虚,最终陷入恶性循环。桂枝汤能升阳补津,无论阴虚汗还是阳虚汗,异病同治。 3汗闭症[4] 女,27岁,自幼汗少。5年来自觉无汗,暑天烦热、伴低热,平素体质较弱。精神疲乏,肌肤干燥,纳可,小便数,大便可,睡眠差,舌淡、苔薄白,脉缓。服桂枝汤2剂后,即有遍身微汗出,7剂烦热大减,睡眠改善。此例为天生的阴津不足,阴弱无以为汗,桂枝汤能生津增液,故有效。 4荨麻疹[3] 女,12岁,全身风疹20d。皮肤瘙痒难忍,皮疹联合成片,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以桂枝汤加蝉蜕等。服2剂后,疹消痒止,又服3剂痊愈。女,20岁,11月来诊。遇寒后,凡皮肤裸露处即起丘疹,波及全身,片状、色淡红、瘙痒,抗过敏治疗而反复发作,易感冒,汗出畏风,体倦乏力,食少纳呆,面色皓白,肢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3剂痒减,又服3剂疹消痒止。前例受风,后例受寒,现在认为都属于皮肤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按中医的理解,离经之汗不能外达,郁而成疹。所以这种出疹性的皮肤病是桂枝汤证中自汗出的变症。 5复发性疮疡[1] 女,38岁,3年连下死胎,头部始疮疡,微红肿而不痛,时流清水,渐及头、面、四肢,头晕眼花,体倦乏力,卧床不起,迁延3年余。现头面及下肢有多个疮疡,集结成块、高出皮肤,色淡红,多溃破,或破溃流水或结痂;面色皓白,精神萎靡,气短,自汗出畏寒,动则气喘,汗出尤甚,舌淡、苔薄白,脉缓弱。予桂枝汤2剂后,自汗畏寒除,溃处流水更多;3剂后,溃处流水减少。渐愈。乍看是皮肤病,实质是虚中夹瘀,再加上病长病重,久则成痂癞,流清水亦为自汗出相类似的变症。 6失眠[5] 女,38岁,失眠3年余。曾因面瘫服药数剂,均大汗出,面瘫治愈。而后昼夜不眠、易汗出怕风。面色略黄,精神略疲,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予桂枝汤,1剂/d,并嘱饮食稀粥为主,忌生冷。3剂后安睡。强行发汗治愈面瘫却盗伐了阴津,能量供应不足,使人昼夜不眠,实际上是神经系统进入了一种应激状态。所以,治病要抓住本质,不管多长时间,证不变方就不变。 7更年期综合征[6] 女,51岁,近3个月无定时自觉发热,体温正常,伴自汗、恶风、背冷、心慌胸闷、月经紊乱。虽盛夏,仍穿着厚衣,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方以桂枝汤加黄芪,1剂/d,啜稀粥取微汗,渐复。 8男、妇、儿科疾病[7] 8.1 遗精男,38岁,遗精频繁,精神欠佳,周身乏力,腹部灼热感,面浮黄,舌质暗淡,脉细弱。以桂枝汤加当归、龙骨、牡蛎10剂,遗精止。 8.2 崩漏女,42岁,月经提前、量多,淋漓不尽十余天,面色苍白,脉沉弦。诊为子宫功能性出血,给予桂枝汤合失笑散加减。1剂后,血量明显减少,3剂血止。 8.3小儿风痢男,3岁,发热,腹泻滞下,黄绿色便、夹有泡沫,日十余次,面苍白。查便中有白细胞。予小量桂枝汤加藿香,4剂愈。桂枝汤在《伤寒杂病论》中为太阳中风证而设,针对于阳浮而阴弱的表部虚症,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汗出恶风、脉缓弱。原方按现在计量标准,桂枝15g、芍药15g、甘草10g、生姜15g、大枣4枚,以水450mL煮,取200mL,一次温服。稍后加服一碗热稀粥并注意保暖2h,微汗出即可;若不汗出,24h可服1~9次。现在应用,只相当于上方剂量的2/3,还要分2~3次,1d内服。 桂枝汤禁忌证:①脉浮紧、发热无汗的表实证。②酒客内热,虽自汗却不是阴弱证。③瘀久化热的里实热证。 参考文献:略 日期:2009年3月20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谢鸣:名方运用——桂枝汤谢鸣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方剂学学科首席专家,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中国中医药学会第三届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实验方剂学》、《中国临床康复》等期刊编委或副主任委员。 1982年本科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1983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著名中医学家王绵之教授,主攻中医方剂学,获医学硕士和博士 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服后啜热稀粥少许,覆被取微汗出。禁生冷、黏滑、酒肉。 功效:解肌散邪,调和营卫,补益脾胃。 主治:营卫不和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制方要义:营卫不和通常指体质偏弱之人,或因风寒伤及营卫,以致营卫不足,营主内卫主外的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等证。方中桂枝辛甘而温,透营达卫、解肌散寒;芍药酸苦而凉,益阴养血、敛营止汗;两味相合,散邪敛汗,调肌表之营卫。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散邪,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益气和中,滋脾生津;姜枣相合,升腾脾胃之气津而益营助卫,调脾胃之营卫。炙甘草甘温,健脾益气,和中调药,合桂、姜扶卫气,合芍、枣助营气,且两调于表里营卫之间。 本方虽为“风寒表虚证”之主方,但与专于发汗之方有所不同,因其主治在脾胃,配伍上采用辛散、甘补、酸收合用,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资助营卫、解肌散邪、补益脾胃、调和阴阳等多种功效。 本方可通过振奋脾胃、资助营卫,达到调和表里内外、协交阴阳上下等多种作用,而被广泛用于内、妇、外、儿多科及多系统疾病,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瘙痒症、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神经衰弱、小儿多动症;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冻疮;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妇女妊娠恶阻、经前产后诸症等多种病证。 用方经验:(1)根据营虚卫弱的病机偏颇,调整方中药物用量:如外感偏于卫强发热明显,增加桂枝、生姜用量;卫阳不足恶寒明显,增加桂枝、甘草用量;偏于营弱见汗多脉细,增加芍药、甘草用量。(2)随病证加减:①肌肉肢体病:营卫虚滞之肢体酸楚或痹痛者,可选加当归、黄芪、威灵仙、丹参、制乳没;肌肉麻木或肌萎无力加黄芪、白术或肉苁蓉、桑寄生;冻疮可加细辛、当归、赤芍;产后体痛加人参、当归;肝脾不调之小儿多动症加白术、天麻、钩藤。②肺系皮肤病:营卫不和之自汗偏于气虚兼神疲气短或容易感冒者加黄芪、白术、防风;阳虚兼汗出身冷者加附子;心阳不潜兼惊悸者加浮小麦、生牡蛎;心阴不足见盗汗苔少者加麦冬、五味子;皮肤瘙痒属风热痒疹加蝉衣、牛蒡子、僵蚕;风寒痒疹加荆芥、防风、苏叶;卫虚肺滞之鼻塞、嚏涕者加辛夷、白芷、苍耳子、细辛;喘逆气促者加厚朴、杏仁。③中焦脾胃病:脾虚胃弱之呕逆食少者加炒谷麦芽、石斛、陈皮;腹痛里急重用白芍,加百合、乌药;便结不畅加枳壳、麻仁、柏子仁。④阴阳失调之精神病:怔忡不寐偏于气虚见舌淡苔白者加人参、菖蒲、远志、茯神,偏于阴虚见心烦少苔者加麦冬、龟板;气阴不足者,加人参、麦冬、五味子;遗尿加桑螵蛸、益智仁;失精加金樱子、芡实;淋浊加车前子、萆薢、泽泻;属肾阴不足见舌红苔少者可选加六味地黄丸;属肾阳不足兼腰膝酸冷者可配金匮肾气丸。 总之,本方使用当以脾虚胃弱、营卫不足之体质偏弱者为宜,常以身热、汗出、体倦、舌嫩、脉弱为主要依据。里热、蕴湿、痰湿见舌红、苔黄或苔腻者则不宜使用本方。
日期:2009年1月5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又一男子年五十”案 又一男子,年五十,形实色黑,背生红肿,及胛骨下痛。其脉浮数而洪紧,食亦吐。正冬月,与麻黄桂枝汤,加酒黄柏、生附、瓜蒌子、甘草节、羌活、青皮、人参、黄芩、半夏、生姜,六帖而消。(《丹溪先生心法/卷五》) 按:年五十,形实色黑,自为实证。脉浮数而洪紧者,洪紧为火毒炽盛,浮数则病势趋外,即上文所言之“肿掀于外,根盘不深,形证在表,其脉多浮”。麻黄桂枝汤即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以表散皮肌间火邪。胛骨为手少阳三焦所属,故加柏、芩以凉血清热;背为足膀胱所属,加羌活引经至其病所;生附气壮力悍,宣通破滞,以散火毒之壅滞;半夏、瓜蒌子、青皮豁痰理气化湿;人参、甘草内托正气以防邪毒内陷。 日期:2008年12月18日 - 来自[丹溪医案评析]栏目 桂枝汤新解
桂枝汤为中医群方之祖,尤为伤寒诸方之魁,历来解伤寒者无不先于此方用力,欲新解此方似已无置喙之地。然而,伤寒诸方解法之纷乱莫如此方。窃以为历代诸贤,尚未得其精义。试先论今通行本《伤寒论》解法。 日期:2008年11月25日 - 来自[经典研习]栏目 麻黄桂枝汤新用治疗高热58例体会【摘要】目的观察麻黄桂枝汤治疗高热的体会。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予以麻黄桂枝汤,对照组予以抗炎、抗病毒、物理降温,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32例治愈31例,显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96.9%。对照组26例,治愈6例,显效3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34.6%。两组总有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麻黄桂枝汤新用治疗高热疗效确切。 【关键词】高热;麻黄桂枝汤 1993~2006年7月,笔者应用麻黄桂枝汤治疗高热患者32例,疗效确切,并与同期26例以抗炎、抗病毒、物理降温治疗者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1993~2006年住院患者58例,男20例,女38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3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喘、头晕、头痛、乏力、纳差,发热病史最长时间11天,最短3天,体温波动在39℃~41℃,各项化验检查都在正常范围,X线透视双肺正常,心电图无异常发现。经西药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甲硝唑、病毒唑、双黄连等及物理降温,病情无明显好转。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伤寒八纲辨证论治。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麻黄15 g,桂枝20 g,杏仁10g,炙甘草6 g,细辛6 g,用砂罐煎药,连续煎3次,每次煎20 min,根据个体差异,每次服100~150ml,每日3次。如患者出现恶心、脘腹胀痛,加砂仁、白术、半夏、茯苓、陈皮、枳壳,乏力、倦怠加黄芪、党参。中药2剂为1个疗程。对照组青霉素1200万u,加入5%糖盐水300ml静脉滴注或先锋Ⅴ3g,加入5%糖盐水300 ml静脉滴注,甲硝唑200 ml静脉滴注,病毒唑600mg加入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物理降温等。西药5~7天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按文献标准修正[1]:治愈,体温降至正常,36 ℃~37.2 ℃,1周后体温不上升,临床症状消失,饮食尚可,每餐150g;显效,体温降至37.2 ℃~37.6 ℃,临床症状消失,饮食欠佳,每餐50~100 g,但偶咳嗽,乏力纳差。无效,体温持续38.5℃~40 ℃,临床症状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2.2.1 两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2.2.2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2。表1 两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表2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3 讨论 笔者用麻黄桂枝汤治疗高热的体会是:58例患者中都有共同的特点,出现头痛、身痛、怕冷发热,无汗气喘等症。古人虽用于伤寒,外感风寒、头痛、身痛、发热怕冷无汗。笔者根据麻黄汤的治疗法则,进行了两组治疗对比。32例用麻黄桂枝汤治疗,26例用抗生素加抗病毒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因麻黄有发汗解表、平喘功效,汗出体温下降,桂枝辛温解表制约麻黄发汗过猛,杏仁助麻黄平喘,炙甘草调和诸药,细辛通彻表里,外解表寒,内散里寒。因此,麻黄汤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达到汗出体温下降之功效。对照组用抗生素联用并加用抗病毒治疗,其总有效率达34.6%,而治疗组达100%。根据58例患者发病季节分析,多在冬春之交,其中妇产科手术患者38例,内科20例,因术前脱衣服导致风寒感冒,寒主收引,闭塞皮毛,肺失肃降,系体温调节中枢不能散热,引起持续高热不退,以致出现咳嗽、气喘、头晕、头痛、身痛、畏寒发热。根据目前市场调查,不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患者,大约50%的患者需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因其价廉而乐于接受[1~5]。单纯用西药治疗,有一少部分感冒患者药费需几百元,甚至几千元,少数个别患者上万元;因此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势在必行,有待各位学者的进一步探讨。临床观察表明:麻黄桂枝汤新用治疗高热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409100重庆,重庆市石柱县人民医院 日期:2008年6月30日 - 来自[2007年第5卷第1期]栏目 桂枝汤及其加减方临床治疗体会【关键词】桂枝汤 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原为太阳中风表虚而设,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被后人誉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伤寒论》用其调营卫,以治外感,《金匮》则用其治杂病,原方及其加减方在原书中反复出现多达几十次,由于具有外调营卫,内调气血、脏腑的多种功效,后世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现将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桂枝汤以及加减方治疗杂病的体会,报告如下。 1 痹证 患者,男,36岁,农民,于2006年12月26日来诊。主诉双下肢有酸麻无力、冰凉刺骨等很难形容的不适感觉,近半年加重。现病史:患者平素怕凉,不耐劳作。半年前因天热洗凉水澡后,出现双下肢酸麻无力、手足不温、出汗少等不适的感觉,白天轻,休息及傍晚加重,发作时经捏拿、击打局部则感舒适,严重时需下床活动肢体方可缓解,反复发作,影响睡眠。当地医院以中西药治疗均效果不明显,后到某大医院检查头颅CT、核磁、肌电图等检查均为正常。现烦躁,怕凉、手足不温、双下肢酸麻无力、出汗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弱。西医诊断:双下肢麻木无力原因待查。中医诊断为痹证,证属阳气不足,腠理疏松,外感风寒湿邪,营卫失调。先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药用桂枝15g,白芍15g,甘草8g,生姜10g,大枣10枚,防风10g,葛根12g,服药1剂后,双下肢微微汗出,酸麻无力感减轻,精神好转,说明药已中的,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以温阳行痹、益气活血、调和营卫,用肉桂10g易桂枝,去甘草,加赤芍12g,炙黄芪50g,白芍20g,当归15g,川芎15g,茯苓20g,羌活20g,独活20g,威灵仙20g,牛膝30g,寄生30g,生姜10g。服用7剂后酸麻无力、怕凉感明显减轻,已有汗出,发作次数减少,以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余上述症状已无,嘱原方配成丸药继服2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痹证发病外因为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至,其内因为营卫失调。此案患者由于体质素亏,卫气营气俱不足形成营卫不和,加之感受外邪所致。治疗上先用桂枝汤调和正气,使卫阳得以宣通以散邪,待外邪减轻后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增强其益气温阳,调和营卫,活血养血,疏利筋脉之力。方中用黄芪补气,鼓舞卫气使血行流畅,肉桂温经通阳,白芍和营养血活血,姜枣调和营卫,茯苓健脾祛湿,羌活、独活、防风、威灵仙祛湿活络,葛根轻扬发散,开腠理以取微汗,使邪随汗出而解,牛膝、寄生补益肝肾祛风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调和营卫、益气通阳温脉之功,旨在用益气方法来补虚行气,温煦活血,使气行则血行,则疾病痊愈。 2 自汗证 患者,男,74岁,2006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自汗多汗。现病史:患者平素活动即气短、容易出汗,不久前行肺部肿瘤手术,近日由于感冒发热服用解热镇痛的药物后,感冒的症状基本消失,但气短、汗出加重,周身不适,虽处寒冬但仍每日出汗,严重时则将内衣湿透,恶风怕冷,口干,饮食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濡缓。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属阴阳两虚,营卫失和。治宜温阳固表止汗,益气养阴。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药用桂枝15g,白芍15g,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4枚,炮附子10g,浮小麦30g,煅龙骨30g,煅牡蛎20g,麻黄根15g。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3剂后,汗出症状已有所好转,恶风怕冷症状已消失,仍有气短,二便正常,舌淡苔白。原方基础上加黄芪30g,炒白术15g,防风10g。服药10剂后病情进一步好转,效不更方,继服10剂。1个月后随访已如常人。 按:患者由于年高体弱,又经手术创伤,感受外邪后,发汗过度,损伤卫阳,阳虚不能摄液则营阴不能内守,致阴阳两虚,阳虚较重,治当温卫阳益营阴并举。故以桂枝加附子汤温阳固表,调和营卫,加牡蛎、龙骨、浮小麦、麻黄根敛汗止汗。《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3 颈椎病 患者,女,37岁。2005年9月11日初诊。头晕、颈项强痛半年加重近1个月。半年前因突然回头而突发头晕、左侧颈肩部疼痛、呕吐,到医院诊治,照X线片示颈4~6椎体均可见骨质增生改变,颈椎生理弧度变直,诊断颈椎病。予神经妥乐平静脉点滴,口服敏使朗、弗瑞林等药物治疗,病情好转,但平素仍不敢吹空调,睡眠稍不注意即发病。现患者颈部僵硬,肩背酸痛,转头时更加明显,且时有响声,舌质暗淡,苔薄腻,脉细涩。诊断为颈椎病。证属阳气不足,气血痹阻,经脉不利。治宜疏风活血,通络和营。方用桂枝加葛根汤:药用桂枝10g,羌活10g,防风10g,片姜黄10g,川芎10g,地龙10g,赤芍15g,葛根30g,丹参30g,威灵仙20g,大枣5枚,生姜5片。服3剂之后疼痛减轻,原方去地龙,加茯苓20g,服用7剂后疼痛明显缓解,原方继服10剂病告痊愈,嘱注意护理及保暖。 按:患者为办公室职员,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部气血运行失和,肌肉经脉失于濡养,正属桂枝汤的治疗范畴,故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基础上加入葛根以升津液、缓解经脉之拘挛,引药直达颈项。《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桂枝汤具有下调退变颈椎间盘中PLA2活性的作用[1],而PLA2参与炎症疾病的病理过程,在颈椎退变的椎间盘中有所表达,桂枝汤治疗颈椎病的机理可能与此有关。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300211天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日期:2008年5月30日 - 来自[2007年第3卷第1期]栏目 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学术经验府’,给病邪以出路之活用也。”诸如高热惊厥、麻疹、乙脑等不同热病以发汗、攻下、利尿、涌吐,或发疹布痧、痘症引浆等不同方法,皆是给邪毒以出路。如小儿口腔溃疡用导赤散,泻心与小肠之火自小便出,兼大便实者酌加大黄,此为上病下治之泄热法。热病的“开门逐盗”是不令病邪深入也,若驱贼不给出路,关门与之斗,即或贼败,能不损及器皿(脏器与正气)?倘若不胜,必两败俱伤,甚或反被贼害,祸莫大焉!故曰“治热病不可关门杀贼也”。 如乙型脑炎、疫毒暴戾,传变瞬间,壮热化火,旋犯心包,急须治其标,常用羚羊合白虎、凉膈与承气同用,攻逐疫毒,先发制病,而杀其猖獗之势。 小儿腺病毒肺炎,咳逆气促,壮热谵语,狂乱烦躁口渴,用多种抗生素无效,即如牛黄、至宝、神犀等亦常不应。思之此乃温毒犯肺,邪壅心膈,当泻胸膈郁火,泄膻中痰热,亟需药专力宏之品以济急,遂创制熊麝散(熊胆0.9~ 1.5g、麝香0.03 ~0.05g,为散化服)。熊胆泻火开郁,清心凉血,能入膻中;麝香开结解毒,平惊苏神,有“开关夺路”之功。两品相合,直入病所,专治小儿急惊热感神昏之重证,加入辨证选用之汤药,辄能热退咳止而获奇效。 3 稚儿健脾,法当轻清 董教授调治儿科病症每从脾胃生化升降着手,常谓小儿体禀稚阴稚阳而又生机蓬勃,其生长发育全仗脾胃营养供奉,营阴精微常呈不足。强调小儿先天强者不可恃,若脾胃失调,仍易多病;先天弱者毋庸过忧,适当调摄脾胃,使后天化源充分,亦能转弱为强。就病机论,小儿患病多自外感或伤食,损及脾胃,诊治时必先察脾胃之厚薄。处方遣药亦须刻刻顾护胃气,一见不足,及时救护,强调“百病以胃气为本”。推崇仲景、钱乙之方,认为白虎之配粳米小柴胡之配姜枣、补肺散之伍糯米、泻白散之佐梗米均含有护胃和中之意。他在《幼科刍言·小儿用药六字诀》中,列“轻”字居于首位,意即告诫用药勿使过剂,毋犯胃气,贵在清灵,要在平和。然调补脾胃,又忌呆补、蛮补,应掌握通补润燥之配合,在益气滋阴时每佐以通利运脾之品。常用参苓白术散,认为补养脾阴的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等均属谷物类,气味甘淡,深合脾胃本性,而在养胃法中,每以石斛、天花粉、白扁豆、谷芽、枳壳、佛手、香橼等润燥相伍,相得益彰。 董教授深谙东垣之《脾胃论》“脾胃既虚,不能升浮……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十分重视脾胃升降枢机作用。治小儿泄泻除辨寒热虚实外,亦应注意清浊相干,升降失调,善用葛根、扁豆、扁豆衣、扁豆花、荷叶等药参入方中,取其轻灵升清、宣发清阳,便泄自和;更有顽固性便秘之因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者,于通润之剂中反佐一味升麻,旋转气机,升发清气,浊阴自降而得结开便通。 4 桂枝名方,内外变用 桂枝汤为《伤寒论》之首方,似专为伤寒而设。董教授却随证变法应用于温病高热虽降、低热缠绵、汗出肢凉,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青蒿、白薇领邪外出,每投数剂即效。遂创用桂枝合青蒿白薇方,是适于温病恢复期的一种特定方药。 董教授在外感热病中推崇桂枝方,即于内伤杂病亦常参用桂枝类方。如小儿厌食,汗多苔润,腹软无积,是因营卫不和,影响脾胃气机。云:脾胃主一身之营卫,营卫主一身之气血,本病消既不宜,补又不合,桂枝汤能调和营卫,以促胃气复苏,使之思食,是谓“倒治法”。自拟制剂“厌食灵”,即桂枝汤加消运养胃诸品,疗效显著。如小儿痿证,证属阳虚不能温养经脉,选用花椒、附片、鸡血藤、牛膝等温阳养筋之品以通利血脉,配桂枝汤引花椒入营卫,增其补肾益火通经络,振痿强筋利关节之力,常用治痿证、偏瘫,诚为一有效之验方。小儿寒疝则以桂枝汤温阳通脉,助肉桂、小茴香、胡芦巴、橘核等温肾入肝而逐阴邪。神志病证,如学龄儿童智钝少言,手抖足软,伴动辄多汗、便干遗尿、舌淡苔润、两脉濡细,乃阳气久虚,心神受损,以附子温肾强筋,石菖蒲豁痰通络,首乌、麻仁、麻黄根润肠敛汗,配桂枝汤以调摄阴阳,通启神机,是多年有效验方。小儿情感性交叉两腿摩擦症,每可兼见尿频夜遗,乃阴阳失和,阳气外浮,以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桑螵蛸、莲须、芡实、金樱子等协调阴阳,摄阳入阴获效。小儿心脏疾患,常见心悸怔忡、自汗盗汗、夜眠不宁、舌淡苔润、脉疾促或结代,是因心阳不振,卫弱营耗,心神浮越,董教授擅用桂枝龙牡汤酌加附子、丹参、生地黄、赤芍、党参、黄芪、五味子之类。桂枝能导真阳而通血脉,疏理不足之阳;贝壳类潜阳敛阴,卫固营守,心得资养,脉行以常,辄能获效。桂枝汤精意尤在通启阳气,拨动神机,故加味桂枝汤之于儿科更有特殊意义。 5 董氏验方,师古创新 高热惊厥是因小儿体脆神怯,又夙有风痰蕴伏,经脉不耐邪热而拘急,生风生惊。创制“董氏定惊丸”,药用:天麻、全蝎、代赭石、胆南星、僵蚕、白附子、麝香、乳香、冰片、钩藤、龙齿等。具有熄风豁痰、通窍镇惊之功。以朱砂为衣,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日2次,每次6g吞服,连服1月为1个疗程,重则连服2月。60余年来已治数千例,四分之三惊厥患儿获愈,尤其用于预防,有显著疗效,虽发高热,惊厥未作。但对脑炎、脑膜炎等病理性惊厥,则不适用。 痫病有实有虚,实证每多痰祟,自制验方“董氏镇痫汤”,药用石菖蒲、天竺黄、胆南星、白附子、川贝母以豁痰开窍;加竹沥、保赤散或礞石滚痰丸清下顽痰;佐钩藤、天麻、龙齿等熄风镇痫。痫证稳定后再以金箔镇心丹(《仁斋直指方》)培元宁神、抑肝顺气。方中野山参、紫河车大补气血、杜痰治本。历年施治,颇有心得。 小儿疳证名目虽多,然均不离乎喂养不当、病后失调损及脾胃等原因,证属本虚而标实。治当使用消补二法,研制出董氏治疳甲、乙、丙三类验方。初病体实者,用先消后补法,予以甲、乙方治之,丙方善后;久病体虚者,宜先补后消法,以乙、丙方调治。 甲方:煨三棱、煨莪术、炙干蟾酥、炒青皮、陈皮、广木香、醋炒五谷虫、胡黄连、佛手、焦山楂、炒莱菔子。适应疳积已成,腹部膨硬,而形体尚实者,以消为主。 乙方:米炒党参、土炒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炒青皮、醋炒五谷虫、炒神曲、煨三棱、煨莪术。适应疳证体虚,或服消疳药后疳渐化而脾胃气机未复者,主以半补半消。 丙方:米炒党参、土炒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淮山药、炒扁豆、五谷虫、炒神曲。适应疳证渐趋恢复,调补为主,稍佐消导之品。 服药同时还配合针刺四缝穴,以振奋中气、助脾运化。针刺法既能判断疳证轻重,有助于诊断,又能加速疗效。是既具诊断又具治疗作用的外治法。 6 独特手法,根治顽吐 新生儿吐乳症,于生后即频频呕吐乳汁如喷射状,1日数次,吐后如常,仍能喂乳,排除器质性病变及发热感染等因素,属功能性呕吐。现代医学有称“贲门松弛症”或“胃食道反流症”,应用阿托品、胃复安等解痉剂,疗效不显。历代医家按寒热虚实,辨证选用汤药治疗,药入亦吐,难以奏效。营养不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甚而并发支气管炎、贫血或佝偻病。患儿痛苦,家长焦忧,到处求医。董教授对此独有见解,认为吐乳之由,乃“火丁”(又称“蒂丁”,指悬雍垂对面的会厌软骨部)受浊邪火热熏蒸突起,亦有秽浊之气循经而上,生成肿物。呕吐频繁,汤药难进,故另辟蹊径。选用手法按压,隔日1次,3次即能吐止症愈。临床多次统计,疗效达95%左右,随访结果远期疗效巩固,长期呕吐患儿,经手法按压后不再复发者达90%以上。该法简便安全,确有奇效,是董教授创用之独特指压法。经科研设计,动物实验阐明了手法止吐之机理,获国家中管局科技进步奖。 7 疑难杂证,气血论治 董教授擅治疑难病证,精于辨证,治则常从气血探讨,认为初病在气,久病入血。顽病苛疾,常以血涩淤滞为患,于方中辄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诸品活血化瘀,取得佳效而形成董氏儿科又一特色。然治疳、消痞、退黄、蠲痹各有奥妙,试分述之。 7.1 活血透痧,毒解体复 小儿麻疹,因其内有蕴毒,外透为顺,疹隐为逆。逆者辄见两颧苍白,体温陡高,疹不齐透,一见即没或紫暗不明,旋见咳逆鼻煽,甚则昏迷嗜睡,此乃毒向内陷,迅即并发肺炎,转入脑炎,壮热昏厥而夭折。董教授云:左颊属肝、右颊属肺,肺主气、肝藏血,今疹布而颧白,乃脏腑失和,气滞血涩,毒不得透而内陷。创用王氏解毒活血汤(当归、生地黄、柴胡、葛根、赤芍、桃仁、连翘、枳壳、甘草),1~2剂即面红疹透,毒解热和,转危为安。其后经多年实验,凡疹淡不明或疹色紫暗,或兼患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血运失常,里有瘀阻,辄以活血透痧,得转逆为顺,挽救了很多病危儿。他提出“疹宜发表透为先,形出毒解即无忧”之观点得到肯定。 7.2 温经行瘀,徐缓肠套 小儿肠套叠,有反复发作多达10余次的,症发则腹中剧痛阵作,舌红而暗,脉带弦涩。肠套叠的形成,每因水寒血瘀凝于肠之络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与现代医学之病机:肠套叠的套入部分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水肿充血的理论相吻合。西医治疗虽经空气灌肠整复,但气血瘀凝未得恢复,常易反复发作,不得已则施行手术。董教授认为局部血瘀气滞,痛久在络,络主血,胸腹之痛、痞积之痛、肢体之痛均在络,皆宜治血。然血与气,如影随形,治血必须顾气,利气活血,通则不痛,故立法以王氏少腹逐瘀汤加减,温经活血、行瘀止痛。药用当归、白芍、川芎、延胡索、没药利气散瘀;蒲黄生用重在活血祛瘀;五灵脂酒炒止痛而不损胃气;小茴香、干姜、肉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亦可酌加桃仁、乌药、川楝子,使肠内血活气行,通而不痛,肠套叠自能缓解,毋需手术。经临床证明,此法常能根治而不复发。 7.3 理气活血,妙治胎黄 胎黄即新生儿黄疸,有因溶血、肝炎或巨细胞包涵体引起,以肤目发黄为特征。古多因胎孕湿热,脾失转输,或寒湿阻滞,郁久发黄。应区分“阳黄”、“阴黄”辨治,失治或治不合度,病程迁延常现症块(肝脾肿大),腹部膨满,青筋暴露,成为难治之症。董教授谓此因湿郁气滞,病久气滞血瘀交结而成,治则首要理气破结,活血化瘀,开壅除满,酌加清热化湿或温阳运湿之品,俟气行血活,症消湿化,则黄自退。自拟验方,药选当归、赤芍、三棱、莪术、青皮、陈皮、枳壳、川楝子、大腹皮、蟾酥等,据症辨阴阳寒热,分别加入茵陈蒿汤或四逆汤,临诊施治,常获痊愈。 作者单位: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41
来源http://www.39kf.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