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侯氏黑散方名:侯氏黑散(袪风之剂) 总结:中风 编号:002 组成:菊花、细辛、防风、白术、人参、当归、川芎、茯苓、桔梗、干姜、矾石、牡蛎、桂枝 主治: 1.治中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2.外台用治风癫。 归经:此手太阴少阴足厥阴药也。 方义: (1)1.菊花秋生,得金水之精,能制火而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以为君。2.防风、细辛以袪风。3.人参、白术以补气。黄芩以清肺热。4.当归、川芎以养血。5.茯苓通心气而行脾湿。6.桔梗以和膈气。7.姜、桂助阳分而达四肢。8.牡蛎、白矾,酸敛涩收,又能化顽痰。 (2)加酒服者,以行药势也。 又附方:金匮风引汤: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滑石、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杵筛取三指撮,煮三沸,温服。治大人风引瘫痪,小儿惊癫瘛瘲,日数十发。巢氏用治脚气。 煎服法:右末,用温酒调方寸匕,服二十日,日三,再冷食服四十日,共六十日止,则药积腹中不下,热食即下矣。------------------------------------------------ 处方来源: 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菊花300g,白术75g,细辛23g,茯苓23g,牡蛎23g,桔梗60g,防风75g,人参23g,矾石23g,黄芩38g,当归23g,干姜23g,川芎23g,桂枝23g。 临床应用:应用本方加减治疗高血压病:菊花10g,白术10g,细辛3g,茯苓3g,牡蛎3g防风10g,桔梗5g,人参3g,矾石3g,黄芩5g,当归3g,干姜3g,川芎3g,桂枝3g。临床症状者改用汤剂,菊花最多用至80g。症状缓解后,按原药量比例制成散剂(或装入胶囊),每服5g,每日3次。症状如无明显寒热偏盛,方中药量比例一般不作增减。服药2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3个疗程。在用侯氏黑散治疗前,停用其他降压降脂药物2周,检查血压、血脂,治疗后期再复查血压、血脂以资对照。治疗高血压病患者103例,男8l例,女22例;年龄37-71岁;按1972年全国防治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座谈会对高血压病的分期修订标准。结果:治疗前,收缩压均值26.1kPa,治疗后均值21.1kPa,均值差下降5kPa;治疗前舒张压均值17.1kPa,治疗后均值14.2kPa,均值差下降2.9kPa。血脂中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均有较大幅度下降;103例患者血清胆固醇治疗前均值7.72mmol/L,治疗后均值5.95mmol/L,均值差1.77mmol/L。甘油三酯治疗前均值1.79mmol/L,治疗后均值为1.38mmol/L,均值差0.4lmmol/L、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P<0.01。 又有报道:用菊花40g,白术10g,防风10g,桔梗8g,黄芩5g,当归3g,人参3g,川芎3g,细辛3g,干姜3g,桂枝3g,明矾3g,牡蛎3g,白茯苓3g。病情重者,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2-3次,病情缓者,为散剂,每次服15g,每日2次。治疗高血压病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0-60岁,病程1-10年。血压均在20.0/12.0kPa(150/90mmHg)以上。结果:血压降至18.7/12.0kPa(140/90mmHg)以下,临床症状消失,追访1年未复发者为临床治愈,共13例;血压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临床主要症状消失者为显效,共16例;无效3例。 又有报道:用菊花40g,白术10g,细辛3g,茯苓3g,牡蛎3g,桔梗8g,防风10g,人参3g,白矾3g,黄芩5g,当归3g,干姜3g,川芎3g,桂枝3g。将原方散剂改为汤剂,每日1付,15日为1疗程。血压下降后改为散剂,每服4g,1日3次冲服。治疗高血压病68例。结果:有效29例,好转3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1%。 另有报道:用菊花40g,白术10g,细辛、茯苓、牡蛎、人参、当归、矾石、干姜、川芎、桂枝各3g,防风10g,桔梗8g,黄芩5g。为散,每次3-9g,用酒调服,每日1次。治疗高血压病53例,男38例,女15例。合并冠心病11例,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2例。本组符合高血压病Ⅰ期30例,Ⅱ期10例,Ⅲ期13例。结果:显效14例,好转32例,无效7例。 该文章转载自医学全在线:http://www.med126.com/pharm/2009/20090113041533_85350.shtml --------------------------------------------------------------- [讨论]侯氏黑散的有关资料【辑录】 离愁菀结。都系情志中自病。恰逢冬温。阳气不潜。初交春令。阳已勃然变 化。内风游行扰络。阳但上冒。阴不下吸。清窍为蒙。状如中厥。舌喑不言。刘河间 谓将息失宜。火盛水衰。风自内起。其实阴虚阳亢为病也。既不按法论病设治。 至惊蛰雷鸣。身即汗泄。春分气暖。而昼夜寤不肯寐。甚至焦烦。迥异于平时。何 一非阳气独激使然耶。夫肝风内扰。阳明最当其冲犯。病中暴食。以内风消烁。 求助于食。今胃脉不复。气愈不振。不司束筋骨以利机关。致鼻准光亮。肌肉浮 肿。考古人虚风。首推侯氏黑散。务以填实肠胃空隙。庶几内风可息。奈何医者 不曰清火豁痰。即曰腻补。或杂风药。内因之恙。岂有形质可攻。偏寒偏热。皆非至理。 生牡蛎 生白芍 炒生地 菊花炭 炙甘草 南枣肉 叶案精华肝风 侯氏黑散,大风有菊花、防风辈任之,桂枝是与川芎、当归治心中恶寒。(唐容川) 瓦房店市10岁农家孩子王福汉得了多动症,去年10月初,父母领着他来到明章诊所,被姜大夫诊断为因“脾虚受风”而引发的多动症。姜大夫亲自熬制“侯氏黑散加味”中药,小孩服药二十多天便治好了病。同期姜大夫还治愈了一个小女孩的多动症。两个家长高兴地写了封感谢信:“天使妙手治愈疑难症,祖国花朵健康成长……” 大连日报《爱心诊所百姓爱》邵本贤 文 侯氏黑散临床应用举隅2007-05-27 00:46 侯氏黑散临床应用举隅 作者:孙树起 金香淑 郭丕春 作者单位:133000,吉林省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由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防风、桔梗、人参、矾石、黄芩、当归、生姜、川芎、桂枝等药组成,用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笔者引伸其义,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亦取得良好效果。兹介绍如下。 1美尼尔氏综合征 患者,男,42岁,机关干部。2002年5月8日晨3时许,因连续1周饮酒熬夜,而突发头晕、目眩,伴耳鸣、恶心。急来我院急诊,初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予低分子右旋醣酐、步复迈等扩血管药物治疗后,症状暂时控制,但1天后即复发,故求中医治疗。刻诊:头晕、眼花、耳鸣、胸闷、恶心、乏力、四肢麻木、语声低微、汗出不止、恶风、手足欠温,舌质淡、苔白、脉浮大。证属肝肾亏虚、风阳上扰而致眩晕。治仿侯氏黑散养血补脾,化痰熄风。处方:桂枝10g,菊花15g,白术15g,茯苓10g,防风10g,细辛5g,当归10g,川芎10g,桔梗10g,黄芩10g,牡蛎30g,首乌15g,阿胶15g,黑芝麻15 g,白矾研末冲服1g。7剂,水煎服。服后眩晕止,诸症平。继以杞菊地黄丸养阴滋肾以善其后,并嘱其禁酒及劳欲,调理3个月未再复发。 按:该患者系中年男子,肝肾阴虚,酒湿生痰,终致风、火、痰上扰空窍,发为眩晕。以往治法常以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之属,虽亦可获一定疗效,但药后常易复发。因思脑为髓海,空窍之内隧隙颇多,而风气上扰无处不到,难以尽除,必须采用填补空隙之法,方可使空窍之风,无隙可乘。故用仲景侯氏黑散养血熄风,填补隧隙,佐以首乌、龟板、阿胶、黑芝麻等补肾填精而收全功。 2慢性结肠炎 患者,女,50岁。自1995年起出现间歇性腹痛、腹泻,常便中带血,经检查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曾多次住院治疗,予抗生素、激素及药物灌肠、穴位注射及中药奢苓白术散、痛泻要方、乌梅丸等加减均未见明显好转,于2003年5月人我科治疗。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粘膜上覆盖灰白色渗出物,肠腔狭窄,管腔内见成片的豆粒大小肉芽组织增生,结肠段消失。症见:腹痛,先痛后泻,泻后痛减,情绪激动后加重,矢气频做,肠鸣音亢进,舌质红,苔薄,脉弦。证属肝风内动,肝气乘脾,治以平肝熄风,培土填塞。予侯氏黑散:防风30g,白术30g,菊花10g,桔梗10g,人参10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10g,干姜10g,桂枝15g,细辛5g,牡蛎30g, 龙骨30g,赤石脂20g,五味子15g,白矾,研末冲服1g。水煎早晚服。经治2个月,痛泻便血消失。继以健脾益气之法调之。 按:《灵枢·贼风》曰:“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不出空窍之中”。而结肠之中尽是空穴之地,虽治以平熄内风之剂,但旧风虽除而新风旋即复人,无休无止,故病情反复不愈。治必以填补空窍之剂,使风无处可藏,方能切中病机。故于侯氏黑散中重用防风、白术扶土制木;龙骨、牡蛎、赤石脂驱风堵截,填塞穴窍。正如仲景所云:“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 3支气管哮喘 患者,女68岁。该患者于20年前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经解痉抗炎及中药小青龙汤等治愈,一肩未发。2001年9月出现高血压,经常头晕、目眩、月鸣,右侧拇指、食指麻木。2个月后哮喘复发,见胎闷、气喘、频频咳嗽,咯白色泡沫样痰,入夜尤甚,不能平卧,伴心悸、畏寒、汗多、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涩,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X线示双肺纹理蛇粗。证属风痰壅肺。治以祛风解痉,健脾化痰,崇土填臼,以祛窠囊之痰,予侯氏黑散加减:苍术15g,白术10g,茯苓15g,人参10g,干姜10g,防风10g,萄花10g,细辛5g,桂枝10g,白矾研末冲服1g,桔梗1 g,当归10g,川芎15g,全蝎10g,牡蛎30g。水月服。共进服25剂,诸症悉平,随访至今未再发作。 按:胸乃阳位,痰为阴邪。气郁、痰阻、血瘀互为因果,阴据阳位,潜伏于肺,结成窠臼而成哮喘的宿根。遵前贤治痰不治窠囊之痰非其治之旨,以崇土填臼之侯氏黑散法。方中苍术、白术、茯苓、人参补脾益气;牡蛎、白矾、桔梗祛风截痰、填塞窠臼,以祛窠囊之痰;防风、菊花、细辛、桂枝祛风散邪;全蝎、川芎、当归养血活血、解痉平喘。共奏蠲哮乎喘祛痰之功。(收稿日期:2004—01-29) 丁光迪 熄风平肝勿远求侯氏黑散风引汤 《名老中医治疗脑血管病经验/医学传心录系列》 陈桂苍1943年5月生,福建诏安人。现任福建省诏安县中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中华临床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特效医术研究会委员,福建省陈修园学说研究会委员,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礼聘为高级会员和加拿大传统医学会理事兼国际医事顾问。从医38载,精通中医内科疑难杂症。撰著医论30余篇,参著《中国国科临床研究》,参编《中国杂病证治》等。优秀论文《侯氏黑散治疗中老年高血压病之我见》参加悉尼’98国际名医特色医疗保健学术交流大会;《尿毒病治疗心得》载入香港《当代世界名医经典》一书。传略被载入《中国大陆名医大典》等。目前专攻中医老年病、肿瘤的临床研究。 国际名人网 “五石散”的最初记载 鲁迅在其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不但谈到了魏晋风度和何晏等人物,同时亦多处提到了由何晏大力倡导服用的药物“五石散”。 实际上,我们在谈论魏晋风度时,必定会说到这个“五石散”,因为两者几乎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服食“五石散”的风气自被何晏倡导并开始流行后,由魏晋至唐,名士们趋之若鹜,历整整五六百年而未有间断,且颇有发展,仅在《隋书·经籍志》中就著录了二十家“五石散”的解散方。 这个与魏晋风度一样,在中国历史上极其著名的“五石散”,又叫“寒食散”,一般认为是由东汉的张仲景发明的。因为最早注明“宜冷食”将息的“侯氏黑散”和最早直呼“寒食”的“紫石寒食散”,都是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的《伤寒杂病论》一篇,所以隋代的巢元方在他的《诸病源候论》里引晋名医皇甫谧语道:“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张仲景做此药的目的是用它来治疗伤寒(注:指的是感冒伤风一类的病,也就是古人说的风邪入侵,而不是指现代的伤寒症)。 那么这个“五石散”或者说“寒食散”,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不妨先从名字上说起。 称它“五石散”,是因为它用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中药散剂,而之所以又被称为“寒食散”,乃是因为服用此药后,必须以食冷食来散热而得名。不过因为“五石散”的药性非但猛烈而且复杂,所以仅仅靠“寒食”来散发药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辅以冷浴、散步、穿薄而旧的宽衣等各种举动来散发、适应药性,即所谓的“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只有一样是要例外的,那就是饮酒要“温”。此类举动称之为“散发”和“行散”等。只不过倘若药性散发不出来,又必须再服其他药来引发,药性如显现则称之为“石发”。 组成“五石散”的那些石药,从西汉名医淳于意的《诊籍》来看,最早从扁鹊开始就已经被用来治病了:“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而淳于意引的古《论》中还有“中热不溲,不可服五石”一说;在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屈原《楚辞》里亦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的句子,由此可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服用石药,并一直延续到了汉朝。 记载秦汉医学成就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虽然在唐代初年就已失传,但在后人的辑本中,我们还是可以看见,在秦汉时期是把丹砂、石钟乳、石胆、曾青、禹余粮、白石英、紫石英、五色石脂等18种石药,全都列于能“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上品药中的,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养生方》中更有记载云:“冶云母以麦精为丸如酸枣大”,服后“令人寿不老”等等,可见石药在当时地位是相当高的。 答什么是“五石散”?(网络文选》 醫門法律 【 清‧喻昌】 中風緒論 中風一證,動關生死安危,病之重大,莫有過此者。《內經》風、痺、痿、厥四證,各有顓論,獨風論中泛及雜風。至論中風,惟曰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不過兩述其名而已;後論五臟并胃腑之風,亦但各述其狀而已。賴仲景《金匱》書表章云: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舉者,此為痺,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又云: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傩安粸a,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流涎沫。又云: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即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胷滿而短氣。以及五臟風脈死證。語語金針,大有端緒之可求矣。仲景已後,英賢輩出,方書充棟,何反漫無取裁,坐令中風一證鮮畫一之法,治之百不一效?昌敢辭不敏,逐條引伸《內經》、仲景聖法為治例,而先立論以括其要焉。然世咸知仲景為立方之祖。至中風證,仲景之方首推侯氏黑散為主方,後人罔解其意也。夫八風之邪,皆名虛邪,人身經絡榮衛素盛者,無從入之,因其虛而襲之耳。《內經》謂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禁之,不能傷也。又謂亠L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靈樞》亦謂聖人避邪如避矢石。是則虛邪之來,為害最烈,惟良工知禁之,聖哲知避之矣。然風為陽邪,人身衛外之陽不固,陽邪乘陽,尤為易入。即如偏枯不仁,要皆陽氣虛餒,不能充灌所致。又如中風卒倒,其陽虛更審。設非陽虛,其人必輕矯便捷,何得卒倒耶?仲景之謂脈微而數,微者指陽之微也,數者指風之熾也。所出諸脈諸證,字字皆本陽虛為言。然非仲景之言而《內經》之言也。《內經》謂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可見風性善走空竅。陽虛則風居空竅,漸入腑臟。此惟離照當空,羣邪始得畢散。若胷中之陽不治,風必不出矣。扁鵲謂虢太子尸厥之病,曰上有絕陽之絡,下有破陰之紐。見五絡之絡於頭者,皆為陽絡,而邪阻絕於上;其陽之根於陰,陰陽相紐之處,而正復破散於下,故為是病。古人立言之精若此。仲景以後,醫脈斬焉中斷。後賢之特起者,如劉河間則主火為訓,是火召風入,火為本,風為標矣。李東垣則主氣為訓,是氣召風入,氣為本,風為標矣。朱丹溪則主痰為訓,是痰召風入,痰為本,風為標矣。然一人之身,每多兼三者而有之。曷不曰陽虛邪害空竅為本,而風從外入者必挾身中素有之邪,或火、或氣、或痰而為標耶?王安道謂審其為風,則從《內經》;審其為火為氣為痰,則從三子。徒較量於彼此之間,得非無權而執一耶?且從三子,固各有方論可守;從《內經》果何著落耶?中風門中大小續命湯及六經加減法,雖曰治風,依然後人之法也。《金匱》取《古今錄驗》續命湯治風痱之身無痛而四肢不收者,仲景所重原不在此。所重維何?則驅風之中兼填空竅為第一義也。空竅一實,庶風出而不復入,其病廖矣。古方中有侯氏黑散深得此意。仲景取為主方,隨製數方,輔其未備。後人目覩其方,心炫其指。詎知仲景所為心折者,原有所本,乃遵《內經》久塞其空,是謂良工之語耶。觀方下云:服六十日止,藥積腹中不下矣。久塞其空,豈不彰明哉?後人以無師之智,爚亂成法,中風之初,治其表裏,風邪非不外出,而重門洞開,出而復入,乃至莫禦者多矣。又謂一氣微汗,一旬微利,要亦五十步之走耳。正如築堤禦水,一旬一氣,正程功課效之日,豈有姑且開堤泄水,重加版築之理哉?是以後人委曲偏駁,不似先聖直切精粹。諸家中風方論,直是依樣葫蘆,不足觀矣。非然也,三人行必有我師。況綜列羣方,贊其所長,核其所短,俾學者一簡勘而心地朗然,坐此進道,用之如鍾離丹熟,銅鐵皆金,其師資於前賢豈不大耶! 風中入臟,最防迸入於心。後世悉用腦麝引風入心,尤而效之,莫有知其非者。茲舉《金匱》二方,以明其治。如侯氏黑散,治中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用之以治風癲。仲景制方皆匠心獨創,乃於中風證首引此散,豈非深服其長乎?夫立方而但驅風補虛,誰不能之?至於驅之補之之中,行其堵截之法,則非思議可到。方中取用攀石,以固濇諸藥使之留積不散,以漸填其空竅。服之日久,風自以漸而熄。所以初服二十日,不得不用溫酒調下,以開其痺著。以後則禁諸熱食,惟宜冷食。如此再四十日,則藥積腹中不下而空竅填矣。空竅填則舊風盡出,新風不受矣。蓋敌缘美浼粗梗?脽峒葱小9蕠谠茻崾臣聪乱樱?涫匙阅苤?幜ΑR趾斡靡庵?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