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大柴胡汤新用

2015/5/11 03:56|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2336|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滞失眠用大柴胡汤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失眠患者也与日俱增。患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或午夜醒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滞失眠大柴胡汤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失眠患者也与日俱增。患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或午夜醒后再也无法入睡及早醒等,使众多患者在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上受到损害。笔者自2004~2006年应用大柴胡汤加味治疗失眠30例,收效满意。

    30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5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临床多表现为:入睡困难,精神萎靡半夜醒后难以入睡,神疲倦怠,心烦易怒,脘腹胀满大便干结,口舌生疮,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方用大柴胡加味:柴胡6~12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9克,枳实9克,大枣12枚,大黄6克。严重失眠易惊醒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心中烦乱加栀子12克,兼气郁者加合欢花30克,水煎服,每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连服2~5个疗程不等。

    结果失眠恢复正常,停药后不复发者23例;睡眠明显改善,每晚能连续睡5个小时以上,停药后有轻度复发者7例。

    失眠系临床常见之症。中医学将其称为“不寐”、“不得眠”,自《黄帝内经》立半夏秫米汤为治以来,历代医家各有治异,究其机理,不外虚实二因。实则为食滞肠胃,正如《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姜春华教授言:“胃家实,腑浊上攻于心,心神受扰而不宁,故不眠,如用安神镇静之品,是治标而遗其本,服大量安眠药无效即是明证。法当去胃腑之实,实祛浊除,心神得宁,自然安寐。”大柴胡汤源于《伤寒论》,为腑实证之主方。方中柴胡为君,疏肝理气,长于开郁。黄芩清热泻火,善于泄热,二药相合,既可疏调肝胆之气机,又能清泄内蕴之湿热。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之实,通下热结。白芍既可滋阴除烦,又助枳实、大黄泻热通便。半夏燥湿和胃而通阴阳,以治胃气不和所致失眠诸症,同时配合重镇安神、平肝潜阳之生龙骨、生牡蛎,除烦之栀子,解郁之合欢花等随症加减,相伍为用,治疗食滞肠胃所致失眠,能收满意效果。


日期:2010年5月20日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大柴胡汤治食滞失眠验案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失眠患者也与日俱增。患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或午夜醒后再也无法入睡及早醒等,使众多患者在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上受到损害。笔者自2004~2006年应用大柴胡汤加味治疗失眠30例,收效满意。

  30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5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临床多表现为:入睡困难,精神萎靡,半夜醒后难以入睡,神疲倦怠,心烦易怒,脘腹胀满,大便干结,口舌生疮,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方用大柴胡加味:柴胡6~12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9克,枳实9克,大枣12枚,大黄6克。严重失眠易惊醒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心中烦乱加栀子12克,兼气郁者加合欢花30克,水煎服,每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连服2~5个疗程不等。

  结果失眠恢复正常,停药后不复发者23例;睡眠明显改善,每晚能连续睡5个小时以上,停药后有轻度复发者7例。

  失眠系临床常见之症。中医学将其称为“不寐”、“不得眠”,自《黄帝内经》立半夏秫米汤为治以来,历代医家各有治异,究其机理,不外虚实二因。实则为食滞肠胃,正如《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姜春华教授言:“胃家实,腑浊上攻于心,心神受扰而不宁,故不眠,如用安神镇静之品,是治标而遗其本,服大量安眠药无效即是明证。法当去胃腑之实,实祛浊除,心神得宁,自然安寐。”大柴胡汤源于《伤寒论》,为腑实证之主方。方中柴胡为君,疏肝理气,长于开郁。黄芩清热泻火,善于泄热,二药相合,既可疏调肝胆之气机,又能清泄内蕴之湿热。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之实,通下热结。白芍既可滋阴除烦,又助枳实、大黄泻热通便。半夏燥湿和胃而通阴阳,以治胃气不和所致失眠诸症,同时配合重镇安神、平肝潜阳之生龙骨、生牡蛎,除烦之栀子,解郁之合欢花等随症加减,相伍为用,治疗食滞肠胃所致失眠,能收满意效果。


日期:2010年5月7日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黄煌教授运用大柴胡汤治验3则


  黄煌教授长期从事经方派医学的教学与研究,临床擅长使用仲景方药,他辨证思路独特,处方严谨不杂,疗效显著。兹将笔者随诊时所录的大柴胡汤治验3则介绍如下:

  1 颈椎病肩臂痛案

  冯某,女,56岁,教师。2001年9月13日诊。患者右肩背连及上臂疼痛2年余。曾在某院以颈椎病治疗,经针灸、推拿治疗2个月余而效果不明显,慕名来黄教授处寻求诊治。检查:体质较壮实,呈痛苦面容,右肩背部疼痛,颈项及上肢活动受限,右上腹、右季肋部按之拘急疼痛。夜间疼痛较甚而睡眠不安。头痛头晕,食欲不佳,餐后常有嗳气、上腹部胀满,食后胃脘部满闷不适。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实。有胆囊炎病史1年。予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处方:柴胡10g,生大黄8g,黄芩10g,制半夏10g,枳实10g,白芍15g,生姜3片,红枣10粒。药进7剂,自觉右肩背疼痛大减,其它头晕、头痛等症状也明显改善,大便2日1行。继以原方,生大黄加至10g,再服1周。复诊时患者神清气爽,各项症状已不明显,大便日行2~3次。

  2 郁证心慌失眠案

  张某,女,64岁,已退休。2001年10月13日诊。自诉失眠、心慌2月余。患者早年丧失老伴,一直独居外地,最近来宁与女儿居住。患者体型略胖,体质较壮实。诊见面容憔悴,目光呆滞,情绪悲观,数问才有一答。夜晚难以入睡,多梦,身热汗出,时感心慌,不欲饮食,胃脘部胀满不适。大便4~5日一行,干结不畅。上腹部按之满痛。舌质坚老暗红,舌苔黄腻,脉数。有胆囊切除史5年。予以大柴胡汤,加川朴黄连、山栀,和解少阳、清热泻火。处方:柴胡12g,黄芩10g,白芍15g,枳实10g,制半夏10g,生大黄10g,川朴12g,黄连2g,山栀10g,生姜3片,红枣10粒。药进7剂,诸症减轻,入睡较以前快,心慌感减轻,心情较以前轻松,食欲有所增加,大便1日2~3行,但仍有汗出。续以原方,川朴减为10g,再服2周。再诊时和以前判若两人,面色红润,诸症已不明显,入睡如常、安稳,心慌感已不明显,并能主动与医生打招呼。

  3 高脂血症肥胖体倦案

  朱某,女,45岁,干部。2001年10月25日诊。自觉疲乏困倦,伴有体重增加3月余,之前体重63kg。患者体型略胖,体质较壮实,体重68kg。检查:上腹部按压较充实,有轻度压痛。大便干结,3~5日一行,夜间有盗汗。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腻,脉细数。血液生化检查:血清胆固醇(TC)859mmol/L,血清甘油三酯(TG)277mmol/L。诊断为高脂血症。予以大柴胡汤加川朴和解少阳、行气消结。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5g,生大黄6g,川朴10g,制半夏10g,生姜3片,红枣6粒。服药1周后复诊,自感全身轻松,药后大便变稀,1日2次。原方去川朴,柴胡改为12g,黄芩改为12g,再服7剂。1周后盗汗已止,体重未再上升。原方再服2周,体重降为65kg。血液生化检查:TC431mmol/L,TG1 13mmol/L,脂浊度(-),各项指标全部正常。

  4 讨论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剂。目前关于本方治疗消化系疾病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溃疡病急性穿孔等疾病有较多报道。以上3例虽不是消化系统疾病,但都用大柴胡汤为主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黄煌教授认为,之所以3例不同的疾病用之均有效,其本质在于病不同但证相同。黄煌教授研究经方,十分重视药证和方证的辨识。他认为:药证与方证是临床处方遣药的指征和证据,临床疗效的有无,往往取决于药证方证是否相应。他认为,有是证用是药,有是证用是方,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对症下药”。

  大柴胡汤的方证是什么?黄煌教授认为,只要出现以下指征即可用大柴胡汤:患者体质比较壮实,营养状况良好,肌肉坚紧;胁腹部满痛,按之充实、有压痛感或不适感;舌苔黄白且比较干燥;有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病史者。如病例1,形似颈椎病却不以活血通络之剂,而抓住了患者的上腹部、胁部硬满疼痛的特点,再结合其它兼症、既往史,故予以大柴胡汤;病例2虽有心悸失眠,似当用养心安神之法,但有上腹部按之满痛,再加上有胆病史,用大柴胡汤加味就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病例3还是抓住了上腹部按压有充实感、压痛感这个特征,而使用大柴胡汤,虽不用楂、曲等消食导滞之品,其血脂却下降很明显。黄煌教授运用大柴胡汤的特点是药物加减不多,但有时也随证加减,如川朴、黄连、山栀等。如病例2见腹满便秘,故加川朴;心中烦和心下痞并见加黄连,但舌象很重要,可见舌质坚老暗红、舌苔黄腻而厚;见烦热而胸中有闷塞感加山栀。不主张用甘草,因其助湿壅气,多食令人中满。至于大黄的运用,以大便日行2~3次为度。


日期:2010年5月7日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黄煌教授大柴胡汤运用验案

  黄煌教授,多年来潜心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他重视方证相应,药证相应,体质辨证,拓展了证的内涵,使各方证、药证具体到“病的人”,真正体现出中医的整体辨证观。笔者有幸侍诊,观其在临床上灵活化裁经方治疗各科疾病且屡获良效,兹就黄煌教授对大柴胡汤方证的认识和运用介绍如下,以窥其学术思想之一斑。一般认为大柴胡汤为少阳阳明二经并病的主方,对其适应证的认识诸多医籍均停留在仲景原文的症状上。黄教授认为,这种归纳比较笼统、简单,初学者不易掌握和运用,强调应从多方面规定大柴胡汤的方证,以指导临床应用,提高判定方证的准确率。对此归纳如下几点:

  1体质证。性格偏内向,平时比较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喜静不好动,情绪易紧张、焦虑,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感受性强而适应性差,表现为痛阈低,睡眠、饮食、情绪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波动,肌肉易于紧张,不易出汗,肩颈部常有酸重拘挛感。望诊可见四方脸,嘴较阔,唇较厚,唇色暗红,肤色偏黑,皮肤较干燥,肌肉比较坚紧,体格较壮实,颈部粗短,上腹角偏宽。上述体征均属于紧张性体质。

  2主诉证。发热或往来寒热,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等。

  3舌脉证。舌苔黄白、干燥,脉滑数或弦而有力。

  4腹证。《伤寒杂病论》有关大柴胡汤腹证的描述是“心下急”、“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急”是指症状出现的急迫和剧烈;“满”乃他觉症状,说明腹部脂肪较多,外形较圆,呈饱满状,季肋下压迫无凹陷;“痞硬”亦是他觉症状,即用手触之质地较硬,有紧绷感;“痛”乃自觉症状,包括心下或腹部的疼痛。临床考虑用大柴胡汤时可不拘胖瘦,但必须有“心下硬痛”的腹证,即肥胖者腹部厚实不松软,瘦者腹直肌紧张,压之深部均有抵抗感且疼痛。

  5结合西医诊断。肝、胆、胰、胃疾病如脂肪肝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胃食道反流病、胆汁反流性胃炎糖尿病胃轻瘫、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大柴胡汤亦是的对之方。值得注意的是,临证在选用大柴胡汤时,以上方证并非都要兼备,更多情况下是舍体(体质证)从证(主诉证),或舍证从体,或单凭腹证而选用大柴胡汤。在无证可辨的情况下,还可辨病(即西医诊断)用方。总之,在于医者的灵活权变,慧心独运。此介绍黄教授运用大柴胡汤验案3则,以示其用。

  1 高脂血症 中医人收集整理

  田某,女,45岁,2002年7月4日初诊。主诉:胃脘部不适、便秘半年,发现血脂高1个月。诊见:形体偏胖,肤色偏黑,嘴阔唇厚,颈部较粗短,皮肤干燥,平时不易汗出,怕风、时有胃冷感,炎炎夏日如进入空调房间或吹电风扇即感肩背部酸重不适,纳可,夜寐多梦,口干欲饮水,口中有异味,胃脘胀闷疼痛,大便3日~4日1行,干结难解,小便黄,舌红,苔黄偏干,脉弦。1个月前体检发现CHO6.7mmol/L,TG2.1mmol/L,HDL-L1.2mmol/L。腹诊:上腹角较宽,腹部稍膨隆,腹部脂肪丰厚坚紧,心下部触之疼痛且有抵抗感,季肋下压之无凹陷。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制半夏10g,白芍10g,制大黄10g,生姜3片,红枣6枚。日1剂,水煎服。

  两个星期后,口中异味消失,大便顺畅,怕风畏冷改善,胃脘部不适缓解,继以原方服用两个月后诸症皆除。复查:CHO5.2mmol/L,TG1.8mmol/L,HDL-L1.38mmol/L。按:此患者的外观所见、主诉症状和西医诊断都是属于比较典型的大柴胡汤证。对于“怕风畏冷”一症,医者往往据“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而给予疏风散寒之品如荆芥、防风等品。黄教授曾指出《伤寒杂病论》中文义古奥,我们要用现代的语言去破解它,并加以引申和发挥,以拓展经方的应用范围。《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柴胡类方“往来寒热”一症,可以这么理解:张仲景时代所谓的“热”并非指体温的升高,所谓的“寒”也非单纯的畏冷一症,“寒热”应是患者自我感觉过敏的一种状态,“往来”是指症状出现的时作时止。就该患者而言,平素“怕风畏冷”呈偶作而非持续性,这显然与太阳病持续性“恶寒”一症有别。“炎炎夏日如进入空调房间或吹电风扇即感不适”一症,为患者对温度变化感觉敏感的一种状态。上述二症即为我们现代理解的“往来寒热”。方证相应,所以患者服药后诸症得到缓解。

  2 慢性胆囊炎中医人收集整理 

  杨某,女,36岁,2002年9月21日初诊。患者3年前出现右上腹部疼痛,行B超检查显示:胆囊炎,肝囊肿。间断服用西药或中成药,症状时缓时作。此次因上腹部疼痛1个月而就诊,诊见:形体中等,脸色偏暗,皮肤粗糙,上腹部疼痛,纳呆,口有异味,夜寐多梦,腹胀,大便溏,日2次~3次,自觉慵倦,舌红苔黄,脉弦。腹诊:腹部平坦,上腹部触之即痛,压之有明显的抵抗感,腹直肌紧张,两季肋下压之不适。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制半夏10g,枳实10g,白芍10g,制大黄5g,生姜3片,红枣6枚。中医人收集整理

  7天后复诊,患者诉服药后诸症明显缓解,精神好转,大便成形,日1次,继以原方服14剂,诸症均平。按:西医诊断和腹诊所见是使用大柴胡汤的主要依据,该案值得玩味的是患者初诊时便溏,在服用有大黄的大柴胡汤后却转为正常,针对这一情况黄教授指出,经方组方严密,临床应用时不得随意删减。大柴胡汤中用大黄的指征并不在于大便秘结与否,关键在于腹诊的“心下硬痛”这一重要特征。观仲景原文“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就明确的指出下利而见心下痞硬者,大柴胡汤主之。黄教授临床应用大柴胡汤,在识证明确的前提下,一般用大柴胡汤原方,只是对生、制大黄的取舍及剂量作适当的调整而已。

  3 胃大部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 中医人收集整理

  贾某,男,54岁。2001年6月患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并3次化疗后出现倾倒综合征,表现为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失眠,纳呆,不能进荤食,腹胀痛,便溏,精神疲惫,心下痞,体重下降。于2001年10月到黄教授处诊治,予小剂量半夏泻心汤桂枝调整3个月后,诸症明显缓解,体重增加了2kg,其后患者间断服用上方,至2002年9月19日复诊:诉10来大便3日~4日1行,干结难解,脉弦细。腹诊:心下痞硬,压之有抵抗感。予大柴胡汤治疗,处方:柴胡6g,制半夏10g,黄芩6g,党参10g,枳壳10g,白芍12g,干姜6g,肉桂5g,制大黄5g,生姜3片,红枣10枚。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7剂后告之上述症状均明显缓解。

  按:该患者初诊时不仅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且还有脾虚的表现,所以选用半夏泻心汤加桂枝进行调理。随着患者服药后病情的改善,脾虚的症状缓解,胃失和降的症状较突出,腹诊由心下痞转为心下硬痛,故转投大柴胡汤加味以通腑降气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黄教授指出,大柴胡汤可视为柴胡类方中的泻下剂。方中含有枳实芍药散,可治“腹痛,烦满不得卧”,同大黄一起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减少胆汁反流。虽然该患者未用制酸的左金、乌贝或理气的香砂等药,但泛酸苦水、腹胀等症同样得到了缓解。


日期:2010年5月7日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大柴胡汤临证活用治验

  
  大柴胡汤见于《伤寒论》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和《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中里实兼少阳证:“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此方配伍严谨,用药巧妙,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双解,既能和解又可攻下,而主以和解,“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也”(《医宗金鉴》),因其辨治病证可表里兼顾,所以临床用途相当广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柴胡汤有调脂、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降压护肝、解热、抗炎、利胆、解痉等多重作用,因而在临床中对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肝炎、急慢性肾炎肠炎痢疾皮肤病等,凡属少阳、阳明合病者,据证活用,皆能收到良好疗效。现举验案两例:
  验案一:心悸、痞满
  骆某某,女,43岁。2009-7-16初诊。10天前,因感冒发热在某诊所输液时出现过敏反应胸闷、心慌,经抢救后脱险,自此10余天来,每日阵发性心慌,伴胸胁及上腹部胀满不适,心烦,焦虑,易怒。在市某医院诊为胆囊炎,心血管神经症,口服多种药物无效。诊见:精神差,心慌,胸胁及上腹部胀满,不时嗝气,口干苦,心烦甚,纳可,眠差,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暗,脉黄腻,脉弦细。有胆囊炎史5年。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
  方拟大柴胡汤合栀子厚朴汤化裁:柴胡、法半夏、枳实、厚朴、生姜各20g,黄芩、生大黄(后下)、白芍、栀子、郁金各15g,红枣9枚(掰开)。3剂,日1剂分2次服。
  二诊时患者心慌、心烦、焦虑明显减轻,大便已基本通畅,上腹部胀满消失,仍有胸胁闷胀不舒,上方生大黄减至9g,继服3剂,诸症消失。
  按:患者因外感发热并输液反应,致使邪入少阳,郁火内炽,又犯阳明,邪热扰胸,浊气滞腑,热壅气滞而致诸症。证属少阳枢机不利,阳明气滞热结,兼邪热扰胸,治疗之要在于宣展枢机,通下阳明兼以清热除烦。故方拟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清泄郁热,利气消痞,通下里实,合以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行气除满,二方相合,郁热疏解,气机畅达,积滞得下,诸症得除。郁金有行气解郁活血之功,为血中之气药,加之以加强治疗气血郁滞之胸胁脘腹胀闷之力。
  验案二:胁痛
  侯某某,女,48岁。2008年5月3日初诊。1周前,感到左胁部疼痛,初以为是岔气,贴止痛膏无效,继之愈痛愈重,局部渐出红疹,后迅速变为簇状疱疹,并伴剧烈疼痛,痛得夜寐不安,在市某医院诊为带状疱疹,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诊见:体型较胖,面色虚浮,左胁部沿第6肋间呈带状分布红色簇状疱疹,剧痛,心烦异常,痛重时还有胸闷感,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淡舌体胖大,苔黄滑腻,脉弦滑。有糖尿病史3年。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兼痰浊痹阻。
  方拟大柴胡汤、栀子豉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方化裁:柴胡、法半夏、白芍、瓜蒌、薤白、生姜各30g,黄芩、枳实各20g,生大黄(后下)、栀子、淡豆豉炙甘草各15g,大枣7枚(掰开)。4剂,日1剂分2次服。
  二诊:药后腹泻数次,疼痛、胸闷、心烦明显减轻,夜间已可安睡,效不更方,原方减大黄量为10g,减瓜蒌为15g,加醋元胡30g,继服4剂。痊愈。
  按:患者素有痰盛之体,此次发病乃少阳郁热较甚,入于阳明,留扰胸膈,内结成实,又兼痰浊壅塞而成诸症,既有少阳郁热,阳明外证及里实证,又有痰浊阻痹经络之证。其痛主要是因枢机不利,邪热郁滞,痰浊阻痹,不通则痛。治之关键在于调和枢机,清宣郁热,豁痰通下,故主以大柴胡汤宣展枢机,通下里实,以通调气机。合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以解心中烦闷。再合瓜蒌薤白半夏汤豁痰通阳。二诊加元胡意在活血理气以加强通滞止痛之力,因其“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功在“活血、理气、止痛”(《本草纲目》)。实际上,元胡一味,用途甚广,传统认为主要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痛证(症),但笔者临床体会,在各种痛证中,无论证属寒热虚实,加之皆可增强疗效。


日期:2010年1月30日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少阳病大柴胡汤证

  少阳病大柴胡汤证
柴胡汤证,有但服小柴胡不能治愈,必治以大柴胡汤始能治愈者,此病欲借少阳之枢转,外出而阻于阳明之阖,故宜于小柴胡汤中兼用开降阳明之品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黄二两。
《伤寒论》大柴胡汤,少阳兼阳明之方也。阳明胃府有热,少阳之邪又复挟之上升,是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欲用小柴胡汤提出少阳之邪,使之透膈上出,恐其补胃助热而减去人参,更加大黄以降其热,步伍分明,出奇致胜,此所以为百战百胜之师也。乃后世畏大黄之猛,遂易以枳实。迨用其方不效,不得不仍加大黄,而竟忘去枳实,此大柴胡一方,或有大黄或无大黄之所由来也。此何以知之?因此方所主之病宜用大黄,不宜用枳实而知之。盖方中以柴胡为主药,原欲升提少阳之邪透膈上出,又恐力弱不能直达,故小柴胡汤中以人参助之。今因证兼阳明,故不敢复用人参以助热,而更加大黄以引阳明之热下行,此阳明与少阳并治也。然方名大柴胡,原以治少阳为主,而方中既无人参之助,若复大黄、枳实并用,既破其血,又破其气,纵方中有柴胡,犹能治其未罢之柴胡证乎?盖大黄虽为攻下之品,然偏于血分,仍于气分无甚伤损,即与柴胡无甚龃龉,至枳实能损人胸中最高之气,其不宜与柴胡并用明矣。愚想此方当日原但加大黄,后世用其方者,畏大黄之猛烈,遂易以枳实,迨用其方不效,不得不仍加大黄,而竟忘去枳实,此为大柴胡或有大黄或无大黄,以致用其方者恒莫知所从也。以后凡我同人,有用此方者,当以加大黄去枳实为定方矣。究之,古今之气化不同,人身之强弱因之各异,大柴胡汤用于今日,不惟枳实不可用,即大黄亦不可轻用,试举两案以明之。
邑诸生刘××,其女适邑中某氏,家庭之间,多不适意,于季秋感冒风寒,延其近处医者治不愈。刘××邀愚往诊,病近一旬,寒热往来,其胸中满闷烦躁皆甚剧,时作呕吐,脉象弦长有力,愚语刘××曰︰此大柴胡汤证也,从前医者不知此证治法,是以不愈。刘××亦以愚言为然,遂为疏方,用柴胡四钱,黄芩、芍药、半夏各三钱,生石膏两半碎,竹茹四钱,生姜四片,大枣四枚,俾煎服。刘××疑而问曰︰大柴胡汤原有大黄、枳实,今减去之,加石膏、竹茹,将勿药力薄弱难奏效乎?答曰︰药之所以能愈病者,在对证与否,不在其力之强弱也,宜放胆服之,若有不效,余职其咎。病患素信愚,闻知方中有石膏,亦愿急服,遂如方煎服一剂,须臾觉药有推荡之力,胸次顿形开朗,烦躁呕吐皆愈。刘××疑而问曰︰余疑药力薄弱不能奏效,而不意其奏效更捷,此其理将安在耶?答曰︰凡人得少阳之病,其未病之先,肝胆恒有不舒,木病侮土,脾胃亦恒先受其扰。迨其阳明在经之邪,半入于府半传于少阳,于斯,阳明与少阳合病,其热之入于府中者,原有膨胀之力,复有肝胆以扰之,其膨胀之热,益逆行上干而凌心,此所以烦躁与胀满并剧也。小柴胡汤去人参原可舒其肝胆,肝胆既舒,自不复扰及脾胃,又重用石膏,以清入府之热,俾其不复膨胀上干,则烦躁与满闷自除也。况又加竹茹之开胃止呕者以辅翼之,此所以奏效甚捷也。
又治一人,年逾弱冠,禀赋素羸弱。偶于初夏,因受感冒病于旅邸,求他医治疗,将近一旬,病犹未愈。后愚诊视,其父正为病患煎药,视其方乃系发表之剂,及为诊视,则白虎汤证也。嘱其所煎之药,千万莫服。其父求为疏方,因思病者禀赋素弱,且又在劳心之余,若用白虎汤原宜加人参,然其父虽信愚,而其人实小心过度,若加人参,石膏必须多用,或因此不敢径服,况病者未尝汗下,且又不渴,想但用白虎汤不加人参亦可奏效。遂为开白虎汤原方,酌用生石膏二两,其父犹嫌其多。愚曰︰此因君平素小心特少用耳,非多也。又因脉有数象,外加生地黄一两以滋其阴分,嘱其煎汤两盅,分两次温饮下,且嘱其若服后热未尽退,其大便不滑泻者,可即原方仍服一剂。迨愚旋里后,其药止服一剂,热退十之八九,虽有余热未清,不敢再服。迟旬日大便燥结不下,两腿微肿,拟再迎愚诊视,适有其友人某,稍知医学,谓其腿肿系为前次重用生石膏二两所伤。其父信友人之言,遂改延他医,见其大便燥结,投以降下之剂,方中重用大黄八钱,将药服下,其人即不能语矣。其父见病势垂危,急遣人迎愚,未及诊视而亡矣。夫此证之所以便结腿肿者,因其余热未清,药即停止也。乃调养既失之于前,又误药之于后,竟至一误再误,而不及挽救,使其当时不听其友之盲论,仍迎愚为延医,或再投以白虎汤,或投以白虎加人参汤,将石膏加重用之,其大便即可因服凉润之药而通下,大便既通,小便自利,腿之肿者不治自愈矣。就此案观之,则知大柴胡汤中用大黄,诚不如用石膏也(重用白虎汤即可代承气,曾于前节论承气汤时详言之)。盖愚当成童时,医者多笃信吴又可,用大剂承气汤以治阳明府实之证,莫不随手奏效。及愚业医时,从前之笃信吴又可者,竟恒多偾事,此相隔不过十余年耳,况汉季至今千余年哉。盖愚在医界颇以善治寒温知名,然对于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旬日之间必用数次,而对于承气汤恒终岁未尝一用也。
『来源』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日期:2010年1月14日 -来自[经典研习]栏目

毛进军:大柴胡汤临证活用

    大柴胡汤见于《伤寒论》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和《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中里实兼少阳证:“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此方配伍严谨,用药巧妙,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双解,既能和解又可攻下,而主以和解,“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也”(《医宗金鉴》),因其辨治病证可表里兼顾,所以临床用途相当广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柴胡汤有调脂、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降压、护肝、解热、抗炎、利胆、解痉等多重作用,因而在临床中对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肝炎、急慢性肾炎、肠炎、痢疾及皮肤病等,凡属少阳、阳明合病者,据证活用,皆能收到良好疗效。现举验案两例:

    验案一:心悸、痞满

    骆某某,女,43岁。2009-7-16初诊。10天前,因感冒发热在某诊所输液时出现过敏反应,胸闷、心慌,经抢救后脱险,自此10余天来,每日阵发性心慌,伴胸胁及上腹部胀满不适,心烦,焦虑,易怒。在市某医院诊为胆囊炎,心血管神经症,口服多种药物无效。诊见:精神差,心慌,胸胁及上腹部胀满,不时嗝气,口干苦,心烦甚,纳可,眠差,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暗,脉黄腻,脉弦细。有胆囊炎史5年。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

    方拟大柴胡汤合栀子厚朴汤化裁:柴胡、法半夏、枳实、厚朴、生姜各20g,黄芩、生大黄(后下)、白芍、栀子、郁金各15g,红枣9枚(掰开)。3剂,日1剂分2次服。

    二诊时患者心慌、心烦、焦虑明显减轻,大便已基本通畅,上腹部胀满消失,仍有胸胁闷胀不舒,上方生大黄减至9g,继服3剂,诸症消失。

    按:患者因外感发热并输液反应,致使邪入少阳,郁火内炽,又犯阳明,邪热扰胸,浊气滞腑,热壅气滞而致诸症。证属少阳枢机不利,阳明气滞热结,兼邪热扰胸,治疗之要在于宣展枢机,通下阳明兼以清热除烦。故方拟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清泄郁热,利气消痞,通下里实,合以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行气除满,二方相合,郁热疏解,气机畅达,积滞得下,诸症得除。郁金有行气解郁活血之功,为血中之气药,加之以加强治疗气血郁滞之胸胁脘腹胀闷之力。

    验案二:胁痛

    侯某某,女,48岁。2008年5月3日初诊。1周前,感到左胁部疼痛,初以为是岔气,贴止痛膏无效,继之愈痛愈重,局部渐出红疹,后迅速变为簇状疱疹,并伴剧烈疼痛,痛得夜寐不安,在市某医院诊为带状疱疹,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诊见:体型较胖,面色虚浮,左胁部沿第6肋间呈带状分布红色簇状疱疹,剧痛,心烦异常,痛重时还有胸闷感,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淡、舌体胖大,苔黄滑腻,脉弦滑。有糖尿病史3年。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兼痰浊痹阻。

    方拟大柴胡汤、栀子豉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方化裁:柴胡、法半夏、白芍、瓜蒌、薤白、生姜各30g,黄芩、枳实各20g,生大黄(后下)、栀子、淡豆豉、炙甘草各15g,大枣7枚(掰开)。4剂,日1剂分2次服。

    二诊:药后腹泻数次,疼痛、胸闷、心烦明显减轻,夜间已可安睡,效不更方,原方减大黄量为10g,减瓜蒌为15g,加醋元胡30g,继服4剂。痊愈。

    按:患者素有痰盛之体,此次发病乃少阳郁热较甚,入于阳明,留扰胸膈,内结成实,又兼痰浊壅塞而成诸症,既有少阳郁热,阳明外证及里实证,又有痰浊阻痹经络之证。其痛主要是因枢机不利,邪热郁滞,痰浊阻痹,不通则痛。治之关键在于调和枢机,清宣郁热,豁痰通下,故主以大柴胡汤宣展枢机,通下里实,以通调气机。合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以解心中烦闷。再合瓜蒌薤白半夏汤豁痰通阳。二诊加元胡意在活血理气以加强通滞止痛之力,因其“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功在“活血、理气、止痛”(《本草纲目》)。实际上,元胡一味,用途甚广,传统认为主要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痛证(症),但笔者临床体会,在各种痛证中,无论证属寒热虚实,加之皆可增强疗效。


日期:2010年1月14日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大柴胡汤临证举隅

    大柴胡汤外解少阳,内泻热结,为临床常用良方。笔者用该方治疗多种病证,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1上呼吸道感染

    彭某,男,38岁,农民,2004年3月16日初诊,反复发热9d。9d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头身疼痛。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用过氨苄青毒素、清开灵等药物治疗,症状有缓解.但发热反复出现,尤以下午明显。诊时体温38.3℃,头晕乏力,面赤唇红。鼻、塞咽痛腰酸尿黄,大便硬结,舌红,苔黄干,脉滑数。实验室检查:肥达氏试验、胸部X线摄片、血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为感冒,证属风热郁滞。内有实积。治宜疏风清热,通腑泻实,拟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玄参各10g,石膏20g,金银花15g,大黄99,枳实、甘草、大枣各8g。1剂/d,水煎服。2剂后复诊,述药后第2天,大便变溏,2—3次/d,体温降至37.4℃。继进2剂。体温正常,诸症悉除而愈。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本例反复发热9d,邪热入里,灼伤津液,津伤肠燥,腑气不通,邪热无有去路,故发热缠绵难愈。治用大柴胡汤通肠腑以泻结热,加金银花、石膏、玄参清热解毒,养阴生津,诸药合用,解表清里,通便泻热,使内之热邪能有去路,投之故收显效。

    2急性黄疽型肝炎

    邱某,男,44岁,工人,2007年3月26日初诊,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黄5d。诊时见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恶心纳呆,厌油腻,腹胀胁痛,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数。B超检查:肝脾肿大。西医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为黄疸(阳黄),证属热重于湿,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拟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栀子各12g,黄芩、大黄、枳实、白茅根各10g,白芍、车前子、泽泻各15g,茵陈蒿金钱草、土茯芩各25g,甘草8g。1剂/d,水煎服,服药10剂复诊,恶心、厌油腻症状消失,食纳好转,大便通畅,身目黄及尿黄减轻。继服上方20剂,4月30日复诊,皮肤、巩膜黄染之症已消失,小便颜色及饮食均已正常,舌淡,苔薄黄,脉弦。B超检查t肝脾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按:本例辨证属热重于湿,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湿热阻遏郁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大柴胡汤调和肝脾,解郁泄热,泻火通便,加茵陈蒿、栀子、车前子、泽泻、白茅根、土茯苓、金钱草清热利湿退黄,使湿热从二便分利而出。诸药合用,切中其证,故收良效。

    3慢性胃炎

    杨某,男,66岁,农民,2008年10月14日初诊,胃脘部胀痛3个月。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8年,诊时见胃脘部胀痛。大便干结如羊粪,数日一解,胁胀心烦,微热食少,形体消瘦,舌淡。苔薄而干,脉弦细。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为胃脘痛,证属肝郁脾虚,气机不畅,治拟疏肝健脾,理气和胃,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黄芩、半夏、白术茯苓各10g,党参、芍药各15g,陈皮9g,枳实、大黄、甘草、大枣各8g。1剂,d。水煎服,服药5剂复诊,述服药后3d大便变溏易解.1次/d.胃脘部胀痛减轻,纳食增加,效不更法,继服上方10剂,诸症悉除,随访5个月,未见复发。

    按: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本例腑气不通,郁热在肠,气机不畅,故见胃脘胀痛,胁胀心烦,微热食少,形体消瘦。大柴胡汤中含小柴胡汤、小承气汤、四逆散3方,有疏肝理脾,通下腑实之功。加六君子汤健脾和胃,诸药合用,故收良效。

    4急性咽炎

    赵某,女,24岁,农民,2009年1月8日初诊,咽侯疼痛7d。7d前因感冒出现咽痛,曾在外院诊为:急性咽炎。用头孢噻肟钠、双黄连等药物治疗,症状无缓解。诊时见面红唇赤,烦热口干,口舌溃烂,难以进食,咽后壁红肿有白色脓点,小便黄,大便结,舌质红,苔黄而干,脉弦。中医诊为喉痹,证属风热邪毒,郁阻肺系,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黄芩、芍药、大黄各10g,半夏、枳实、木通各9g,金银花、玄参、板蓝根各15g,生地12g,淡竹叶、甘草各8g。1剂/d,水煎服,3剂后复诊,咽痛明显减轻,大便通畅,已能进流质食物。查:口舌溃烂好转,咽后壁脓点减少,守上方3剂,咽痛完全消失,随访2个半月。未再复发。

    按:急性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本例因感受风热毒邪,郁阻肺系,热毒郁积,致咽痛成脓、口舌溃烂,邪郁热阻,肠道津伤,大便硬结,腑气不通,故多日不愈。方中大柴胡解表清热,通下腑实,加生地、木通、淡竹叶、甘草清心利尿,导热下行。金银花、玄参、板蓝根解毒消肿,生津利咽。诸药合用,药中病机,故收显效。

  


日期:2009年10月22日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大柴胡汤运用3例(胆囊炎、胰腺炎)


    成无己作大柴胡汤方解如下:“柴胡味苦平微寒,伤寒至于可下,则为热气有余,应火而归心,苦先入心,折热之剂,必以苦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味苦寒,王冰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推除邪热,必以寒为助,故以黄芩为臣。芍药味酸苦微寒,枳实味苦寒,《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泄实折热,必以酸苦,故以枳实芍药为佐。半夏味辛温,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辛者散也,散逆气者必以辛;甘者缓也,缓正气者必以甘;故半夏生姜大枣为之使也。一方加大黄,以大黄有将军之号,而功专于荡涤;不加大黄,恐难攻下,必应以大黄为使也”。

    兹介绍以本方为主治疗胰腺炎、胆结石胆囊炎以及胆囊摘除术后症等,以观此方之善。

    1.肿块型胰腺炎

    刘男,54岁,2007年11月20日就诊日期。主诉:患者有十几年饮酒史,饮酒量颇大,但自1996年起戒酒至今。9月发生胰腺炎,9月26日CT检查结果:“肝内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胰头增大,胰头及胰尾密度不均,十二指肠壶腹部见管壁不均匀增厚,向上延伸至幽门,考虑转移;脾脏增大,腹膜炎症”。经西医治疗后,病情好转,10月24日复查CT:“胰头增大,胰周渗出,考虑肿块型胰腺炎”。顷诊大便干燥,每日1次,中脘时觉痞满,按之略痛,余无不适,舌质嫩红,苔薄白腻,脉细弦。肝功能正常。诊断:痞满(肿块型胰腺炎);辨证:里实内结;治则:泻热散结;大柴胡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柴胡12克,白芍15克,黄芩15克,半夏12克,枳实12克,生大黄10克(后下),大枣10枚,蒲公英60克,败酱草30克,薏苡仁30克,7剂。

    11月27日二诊:大便仍干燥。经了解,患者未按嘱将大黄后下。原方中生大黄增量至15克,再加白术15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7剂,嘱其大黄后下,煮1~2分钟即可。

    12月4日三诊:大便每日1~2次,心下无痞满,按之亦不痛。上方生大黄又减为10克,加丹皮10克,桃仁10克,14剂。复查腹部CT。

    12月27日复查CT结果:“慢性胰腺炎,胰头局限炎症治疗后较10月24日明显好转”;胰头肿块明显缩小。

    按:胰腺炎多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与大柴胡汤证相似。本案例胰腺炎急性期已过,症状较少,大便干燥,脘痞按之略痛,符合“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金匮要略》)”,内泻热结,此亦“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考虑到为肿块型胰腺炎,胰头增大,胰周渗出,复予薏苡附子败酱散去附子主之,薏苡除热胜湿,利肠破肿,败酱善排脓破血,利结热毒气;再加大剂量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二诊加入四君子汤扶正,胰腺兼具脏与腑的功能,其外分泌系统功能类腑,需以通为用;其内分泌系统似脏,需健脾补气。三诊掺入大黄牡丹汤意以加强散瘀宣通壅滞的作用。如此治疗1月未满,复查CT示胰头肿块明显缩小,局部炎症象明显减轻。

    2.胆结石胆囊炎

    严男,54岁,2007年10月23日就诊。主诉:2007年8月11日,患者因突发尿黄,目黄,右中腹疼痛,于外院就诊,实验室检查结果:T1BL117.2μmol/L,ALT318IU/L,AST112IU/L,GGT288IU/L。8月16日行ERCP检查示:胆结石胆囊炎,肝内胆管结石(泥沙状),胆总管扩张。遂行EST取石术。8月19日肝功能复查结果:T1BL53.1μmol/L,ALT156IU/L,AST69IU/L,GGT161IU/L,ALP159IU/L。9月17日B超示:“肝内脂肪浸润,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壁胆固醇结晶,胆总管轻度扩张,显示段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胰腺形态略饱满。请结合临床”。顷诊中脘偏右疼痛,热敷后可减轻症状,乏力,无黄疸,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弦。诊断:胆胀(胆结石胆囊炎);辨证:胆腑郁滞;治则:利胆通腑;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2克,白芍30克,黄芩15克,半夏12克,枳实12克,生大黄5克(后下),甘草10克,虎杖30克,金钱草30克,肉桂10克,7剂。二诊(10月30日):中脘疼痛几止,仅发生隐痛1~2次,大便每日2次,上方去肉桂,14剂。三诊(11月13日):中脘疼痛症状消失,大便每日2次,成形。

    按:《金匮要略》指出:“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胆为六腑之一,以通为顺,故宜大柴胡汤。方中重用白芍加甘草构成白芍甘草汤,缓急止痛。黄疸虽退,余邪未清,配合虎杖、金钱草请利胆道湿热余邪。患者热敷后痛可减轻,似寒热错杂其内,予肉桂散寒止痛。诸药调和,便通痛止。

    3.胆囊切除术后

    潘女,42岁,2007年9月11日就诊。主诉:1999年因肝内胆管结石疼痛而手术以来,每年刀疤处及后背部疼痛发作3~4次,但无发热。顷诊右上腹(主要在刀疤处周围)疼痛,牵涉右侧肩背部疼痛,大便数日一行;经常以眉棱处为主头痛而晕,目前正头痛,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弦。血常规WBC7000×109/L,诊断:胁背疼痛(胆囊切除术后)。辨证:气滞血瘀,湿热内蕴。治则:疏肝清胆,通腑活血。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2克,白芍15克,黄芩15克,半夏12克,枳实15克,生大黄10克(后下),大枣10枚,金钱草60克,羌活9克,防风9克,甘草10克,黄芪30克,7剂。

    二诊(9月21日):服药后头痛立止,1周无再痛;刀疤处及肩背疼痛减半,大便日通。因症状明显缓解,患者自行停药。近2日胃痛,舌脉同前。上方去黄芪,加厚朴12克,川芎15克,香附15克,煅瓦楞30克,14剂。药后诸痛止。

    按:大柴胡汤原治邪郁少阳,兼阳明里实。胆囊虽除,少阳经犹在,术后导致少阳经经气郁滞,故右上腹疼痛牵涉右侧肩背部疼痛;便秘为阳明里实,更因患者常眉棱处疼痛,此处亦乃阳明经所循部位。少阳阳明合病,用大柴胡汤治疗甚属切当,加金钱草清少阳(胆腑)郁热;加羌活、防风、甘草,构成李杲《兰室秘藏》之清空膏(川芎、羌活、防风、柴胡、黄芩、黄连、炙甘草),专治阳明经眉棱骨头痛;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由于紧紧抓住少阳阳明合病组方,所以取效。


日期:2009年3月23日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大柴胡汤治疗食积症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食积症之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重点分析了大柴胡汤治疗食积症的机理,并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论治分析。

  【关键词】大柴胡汤;食积症;利枢机;启开合;消积滞

  食积又称“积滞”,它是因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影响到机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停滞胃肠所形成的一种胃肠道疾患。临床上以食不能消化、嗳气酸馊、肚腹胀满、大便干燥或时干时稀、舌苔厚腻、脉滑为主要表现。若积滞甚则郁而生热,可伴随出现腹部胀满疼痛、夜卧不宁、睡喜伏卧、辗转反侧、手足心热、排气恶臭、甚则神昏等症状。

  1 临床病案

  例1,男,38岁,藏族。2005年6月来我院就诊,自述其二日前因单位会餐,辛辣肥甘过甚,酗酒过度,几日来无大便,腹部时有疼痛,时感身热,现腹痛难忍,口干不欲饮,精神尚可,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病因:患者因过食肥甘厚味及酗酒致肝之疏泄不及,湿滞胃肠,蕴而不化,郁而生热所致。病机:枢机不利,湿滞胃肠。治当利枢机、消积滞、祛湿浊。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30g,黄芩15g,芍药30g,半夏15g,枳实15g,大黄15g,藿香15g,炒麦芽15g,砂仁6g,大枣12枚,生姜一大块。2剂,水煎服,1日1剂,日3服。

  复诊:述其服药当日得大便2次,腹痛大减,2剂之后,腹痛去之七八,苔厚腻之度大减且润滑,口干之苦已失,大便可。效不更方,只减其用量,处以:柴胡15g,黄芩12g,芍药10g,半夏10g,枳实10g,大黄3g,藿香10g,炒麦芽10g,砂仁6g,大枣十二枚,生姜三片。2剂,水煎服,1日1剂,日3服,药尽病瘥。

  例2,男,46岁,汉。2006年3月来我院就诊,自述其三日前因与朋友聚会,吃烧烤,喝啤酒,饮料。几日来腹部疼痛难忍,进食欲吐,口气酸馊,大便不行,口干不欲饮,精神尚可,舌苔厚腐腻微黄,脉滑微弦。病人素患有胆囊炎。病因:患者素有胆囊炎,加之过食辛辣肥甘及酗酒致肝之疏泄不及,湿滞胃肠,蕴而不化所致。病机:枢机不利,湿滞胃肠。治当利枢机、消积滞、祛湿浊。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30g,黄芩15g,芍药30g,半夏15g,枳实15g,大黄15g,厚朴15g,炒麦芽15g,焦山楂15g,大枣十二枚,生姜一大块。2剂,水煎服,1日1剂,日3服。

  复诊:述其服药当日大便出,腹痛大减,2剂之后,病去八九,苔厚腐腻之度大减,口气之酸馊已无,食欲可,大便可。效不更方,只减其用量,处以:柴胡15g,黄芩12g,芍药10g,半夏10g,枳实10g,大黄3g,厚朴10g,炒麦芽10g,山楂10g,大枣十二枚,生姜三片。2剂,水煎服,1日1剂,日3服,药尽病瘥。

  2 病因病机分析

  食积重症患者多因脾胃功能过旺,思食贪杯、暴饮暴食所致,正未虚,属实证之范畴。因饮食不当而引起肝之疏泄障碍,影响到少阳枢机之功能,枢机不利则气机之开合失常;肝郁乘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以至食滞胃肠,蕴结不化,郁而生热。3治法

  利枢机、启开合、消积滞。宜大柴胡汤。4 大柴胡汤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二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枳实四枚,生姜五两,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5大柴胡汤治疗食积机理分析

  经方大柴胡汤为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而成,有利枢机、启开合、消积滞之功。在急腹症痛、吐、胀、闭中,单一或并症同时出现,均可用之,且疗效较好。《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神农本草经》: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故方中重用柴胡疏肝气、消导滞、利枢机为君药。《本草图经》:黄芩主诸热,利小肠。李果曰:黄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热,手太阴剂也。又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主通调水道,故用黄芩泻肺热实乃通大肠以导滞也。张山雷曰:芍药能益阴柔肝,助脾土而克肝木,为腹痛之主药。故方用芍药主治肝郁乘脾之腹痛,兼防柴胡之疏肝太过而致肝气横行。二者合用为臣。《神农本草经》: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汤液本草》:大黄,阴中之阴药,泄满,推陈致新,去陈垢而安五脏。故方用大黄泄热导滞,通利积食,安和脏腑。《药品化义》: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故主中脘以治血分,疗脐腹间实满,消痰癖,祛停水,逐宿食,破结胸,通便闭,非此不能也。张洁古:治心下痞及宿食不消,并用枳实、黄连。故方中用枳实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也。《神农本草经》: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成无己: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以除烦呕,辛入肺而散气,辛以散结气,辛以发声音。故用半夏降逆消痞以治食积所致之气逆、痞满,泄肺以通肠也。《神农本草经》:生姜去臭气,通神明。李杲: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故方中重用生姜以消食积重症所致之嗳气酸馊及神昏之症状。另思生姜为辛散之品,可振奋被郁之阳,行运化以达推波助澜之妙也。上四味合用为佐。《神农本草经》: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故用大枣和中以防诸药败胃也,另和诸药以达疗积之妙旨,是为佐使也。诸药合用,共奏利枢机、启开合、消积滞之效,是为法。(编辑:张 犁)


  作者单位:860000西藏林芝,林芝地区人民医院


日期:2008年12月27日 -来自[2008年第4卷第2期]栏目

大柴胡汤


  柴胡 (三钱) 、半夏 (三钱) 、白芍 (三钱) 、黄芩 (三钱)、枳壳 (二钱) 、 大黄 (钱半) 、生姜 (三钱) 、大枣 (三枚)
黄芩一味, 清表里之火, 姜枣柴胡, 使邪从表解, 半夏白芍枳壳大黄, 使邪从里解, 乃表里两解之剂, 而用里药较多, 后之双解散,通圣散, 皆从此套出, 借治血症, 或加表药, 或加血药, 可以随宜致用。


日期:2008年5月22日 -来自[卷七]栏目

大柴胡汤二四

  方剂组成 方在攻阵七
主治功效 治表证未除, 里证又急, 汗下兼行, 宜此
作者见解


日期:2008年5月22日 -来自[古方八阵]栏目

仲景大柴胡汤七

  方剂组成 柴胡, 半斤. 半夏, 半升. 黄芩, 芍药, 各三两.生姜, 五两, 切. 枳实, 四枚. 大黄,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主治功效 表证未除, 里证又急, 汗下兼行用此
作者见解 擘.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日期:2008年5月22日 -来自[古方八阵]栏目

病可下证第七

    大法,秋宜下。

    凡可下者,以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三服。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属大柴胡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属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属承气汤证。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其心下坚者,可下之,属承气汤证。

    阳明与少阳合病而利,脉不负者为顺,负者失也。互相克贼为负。

    滑而数者,有宿食,当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

    伤寒后脉沉,沉为内实,下之解,属大柴胡汤证。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急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沉,必先振,汗出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阴微者,先下之而解。属大柴胡汤证。

    脉双弦迟,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属承气汤证。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即和。

    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可下之,属大柴胡汤证。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续在,其脉微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此热在下焦少腹当坚而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属抵当汤

    太阳病,身黄,其脉沉结,少腹坚,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属抵当汤证。

    伤寒有热而少腹满,应小便不利,而反利者,此为血,当之下,属抵当丸证。

    阳明病,发热而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但头汗出,其身无热,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属茵陈蒿汤。

    阳明证,其人喜忘,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虽坚大便必黑,属抵当汤证。汗出而谵语,有躁屎在胃中,此风也。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

    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者,属阳明。脉实者,当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而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坚耳,属承气汤证。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坚满,引胁下痛,呕则短气,汗出不恶寒,此为表解里未和,属十枣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属桃仁承气汤。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小便不利,少腹微满,属茵陈蒿汤证。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属大柴胡汤证。

    但结胸,无大热,此为水结在胸胁,头微汗出,与大陷胸汤。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如石坚,与大陷胸汤。

    阳明病,其人汗多,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坚,坚者必谵语,属承气汤证。

    阳明病,不吐下而心烦者,可与承气汤。

    阳明病,其脉迟,虽汗出而不恶寒,其体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如此者,其外为解,可攻其里。若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坚,属承气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满大而不大便者,属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下。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其脉滑疾,如此者,属承气汤。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复与一升;如不转矢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此为里虚,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愈,属承气汤证。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属承气汤。





日期:2008年5月15日 -来自[脉经卷第七]栏目

【大柴胡汤】

  

    治热结在内,心下急呕不止,郁郁微烦,柴胡证仍在者,与大柴胡汤下之。

    【组成】柴胡半升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芍药半两 枳实四枚 大黄二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擘 以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柴胡桂枝汤】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此太阳少阳并病也,柴胡桂枝汤主之。

    【组成】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洗 黄芩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以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书中最重柴桂二方,以桂枝解太阳肌表,又可以调诸经之肌表,小柴胡解少阳半表,亦可以和三阳之半表,故于六经病外,独有桂枝证柴胡证之称,见二方之任重不拘于经也,如阳浮阴弱条,是仲景自为桂枝证之注释,血弱气虚条,亦仲景自为柴胡证之注释,桂枝有坏病,柴胡亦有坏病,桂枝有疑似证,柴胡亦有疑似证,病如桂枝证而实非,若脚挛急与胸中痞硬者是已,病如柴胡证而实非,本渴而饮水呕,食谷呕,与但欲呕,胸中痛微者溏是已,此条为伤寒六七日,正寒热当退之时,反见发热恶寒诸表证,更见心下支结诸里证,表里不解,法当表里双解之,然恶寒微发热亦微,可知肢节烦疼,则一身骨节不疼,可知微呕,心下亦微结,故谓之支结,表证虽不去而已轻,里证虽已见而未甚,故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微结之证,口不渴身有微热者,法当去人参,以六七日来,邪虽未解,而正已虚,故仍用之,外证虽在,而病机已见于里,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上,为双解两阳之轻剂也。

  


日期:2006年12月15日 -来自[删补名医方论]栏目

黄 波 :黄煌用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哮喘案评析

南京中医药大学
  李某某,男,47岁,台湾人。形体中等,脸色偏暗。患者于2006年11月14日初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黄煌教授处。患者自述有哮喘病史三十余年,3周前出现心慌,胸闷不适,以中午和晚上为甚,有脓痰,量多成块,痰色微黄,鼻涕色黄。自己服用平胃散,痰量并未减少,后又服用血府逐瘀汤,胸闷有所缓解,然而近日受凉后复甚。另患者伴有上腹部疼痛不适,恶心欲吐,腹部肌肉坚紧,稍按即感疼痛难忍。下肢偶尔有抽动感,大便正常,舌淡紫,苔白有水线,脉弦。黄师处以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合方:柴胡12g,黄芩10g,姜半夏10g,枳壳20g,白芍20g,制大黄5g,黄连3g,栝楼皮12g,干姜5g,红枣20g。一周后复诊,患者胸闷明显好转,心慌消失,上腹部疼痛不适感消失,脓痰明显减少,下肢偶尔抽动未作。虽纳食不香,但是尚能吃得下。胸部时有隐痛,咳少量白脓痰,肋下仍有疼痛。黄师以原方去黄连、栝楼皮,加桔梗10g,嘱患者继续服用。
  按:平胃散主要针对于那些腹胀、恶心、呕吐的胃炎,暑湿天的胃肠型感冒,及头部及关节的沉重不适等,患者自己服用血府逐瘀汤,难能可贵,能解挛活血,对于缓解心慌、胸闷不适疼痛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急性发作期肺部炎症不清,黄脓痰不化,疾病很难向愈,故患者又因受凉后症状加重。
  当今中外的经方家用大柴胡汤治疗哮喘都颇为拿手:如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治疗36岁康某因食青辣椒而哮喘三年,久治不效,冬夏皆作,始终不离氨茶碱。就诊于胡老时哮喘昼轻夜重,倚息不得卧,胸闷腹满,口干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脉沉缓。服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三剂后大便畅通,哮喘未作,停用氨茶碱,再进三剂而痊愈,经两年半随访未复发。日本著名汉方医家大冢敬节先生治疗一64岁女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多于夜间喘息发作,身体健壮,血色佳,脉沉实,从心下部至季肋下有抵抗压痛,咽干,与大柴胡汤后疼痛感减轻,身体轻松,服药4个月后哮喘未发而停药。
  胡希恕先生将瘀血视为支气管哮喘的主因之一,胡老认为:原有瘀血潜伏于体内,一旦外感或伤食或七情变化,诱导瘀血上犯肝肺而发哮喘。若不驱瘀,则哮喘将经久不愈,常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合桃核承气汤加减。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为国内知名的学者,擅长于经方的运用。黄煌教授将“心下按之满痛”视为大柴胡汤方证的必见的客观指征。此患者虽形体中等,脸色偏暗,从体质上来说并非体格壮实的大柴胡汤体质,但是患者“上腹部疼痛不适”感明显,且腹部肌肉坚紧,稍按即感疼痛难忍,此正所谓“心下按之满痛”,可用大柴胡汤。从药证来讲:方中柴胡能治疗患者容易受凉、胸闷不适等属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大剂量的枳壳、芍药解痉止痛,此不仅能解除支气管的痉挛,同时对于腹直肌的痉挛(上腹部疼痛、按之疼痛)、下肢腿的痉挛(下肢抽动感)等亦有缓解的功效;姜半夏有化痰止呕之功,配合栝楼、黄连名小陷胸汤,治疗上腹部、胸胁部的痞胀疼痛不适,咳嗽,咯黄脓痰等;另外,方中有小量的大黄不仅可配合黄连、黄芩以清热,且有活血之功。综上,大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具有解痉、止痛、消炎、化痰、活血等功效,黄煌老师临证常用来治疗支气管哮喘伴有肺部感染而出现胸闷、发热、腹痛、咯黄脓痰者,疗效确切。


日期:2006年12月9日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大柴胡汤治疗急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笔者自2001年至今,应用大柴胡汤临床随证加减治疗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17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7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及胁下痛或右肩、胛下区痛、腹胀、恶心、呕吐、嗳气、泛酸,莫菲征(+),厌高蛋白、高脂肪、煎炒油腻食物,且食后症状加重。176例患者均经B超检查诊断为急/慢性胆囊炎,男68例,女108例,年龄18~70岁,平均41.2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3年,其中11例伴有胆石症。

    1.2治疗方法以大柴胡汤为基础方,柴胡(15g)、黄芩(9g)、白芍(9g)、制半夏(9g)、枳实(9g)、大黄(6g)、生姜(9g)、大枣(5枚),水煎200ml,日服二次,每日一剂。随证加减:恶寒发热重者加葛根(30g);大便干结重者加玄明粉(9~15g分扑到煎好药汁中后口服,大便泻下即停);肝胆湿热明显者,去白芍、大枣加茵陈(30~50g)、黄连(10g)、焦栀子(9g)、焦三仙(各15g);若为慢性胆囊炎或伴胆石症,纳差、腹胀,本方去大黄加黄连(9g)、金钱草(30g)、郁金(各15g)、乌梅(15g)、鸡内金(12g)、茵陈(30g)、焦三仙(15g);如果为急性,寒战、高热者加静脉滴注抗生素(左氧氟沙星100ml×2瓶,生理盐水250ml加氨苄西林钠针5g、肌注氨基比林针2ml×1支)。同时一律加服替硝唑片0.5g,山莨菪碱片5mg,日服3次,饭后服用。

    2结果

    4周为1个疗程,其中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经B超检查胆囊结构、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小块结石、沙粒状结石溶解或排出)145例,平均治愈时间16.5天,治愈率82.39%;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B超检查:胆囊内壁稍毛糙,结石个数减少,体积缩小)22例,其中6例结石较大者改为其他治疗方法。总有效率94.8%,有效者4周后仍利用本法随证加减治疗,时间或长或短均获痊愈。

    3典型病例

    患者,女,37岁,2001年6月1日初诊,5天前突发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在村诊所用药后症状有所好转(用药情况不详)。患者2年前自觉右胁下微痛,劳累后症状明显,稍休息症状可缓解。现体温持续38℃左右,右上腹及胃脘部胀疼,向右肩背肩胛区部放射,心烦头晕,恶心、呕吐,厌油腻厚味,腹胀,大便干结难下,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而滑,B超查示;胆囊体增大,壁毛糙、厚0.5cm,呈双边型,胆汁稍浊,且有多个强回声点,最大0.4cm×0.3cm,诊断:急性胆囊炎,胆结石。即投用大柴胡汤,去白芍、大枣,加黄连(9g)、茵陈(50g)、玄明粉(15g分扑煎好药汁内后服泻下即停)、焦栀子(9g)三剂,水煎200ml日服二次,每日一剂,同时加服替硝唑0.5g,654-2片5mg,鸡骨草丸3粒。复诊:体温36.2℃,诸症大减。后拟用大柴胡汤去大黄加茵陈(30g)、黄连(9g)、金钱草(30g)、郁金(15g)、鸡内金(12g)、乌梅(15g)、焦三仙(各15g)、12剂痊愈。B超复查示:胆囊形态、结构正常,结石消失。

    4体会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胁疼”,张仲景《伤寒论》中属少阳阳明同病(半表半里证)等范畴。主要病机是:肝郁气滞和湿热蕴结于肝胆所致,与感受外邪,饮食、情志失调,或疲劳过度等因素有关,其病在胆,其病理与肝、脾、胃关系密切。故治疗以泻热解毒,疏肝利胆,健脾和胃为基础,并遵照标本兼顾的原则。因此,治疗本病症选择大柴胡汤为基础方剂,以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方中以柴胡为君,与黄芩合用能和解清热,除少阳之邪;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共为臣药;芍药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伍可治腹实痛,与枳实相配伍可治气血郁滞的心烦而胀;半夏降逆止呕,配伍生姜,能止恶心、呕吐,为佐药;大枣与生姜同用调和营卫而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清热疏肝内泻阳明热结之功,则病悉除。

    笔者以本方为基础灵活运用于临床,若遇本症寒战、高热重者加葛根(30g),配合黄芩以助柴胡和解少阳之邪;阳明腹症重大便燥结者,加玄明粉(9~15g分服,泻下即止),以辅大黄、枳实导滞散结,荡涤肝胆、胃肠邪热之功效;肝胆湿热明显者,去白芍、大枣,加茵陈(30g)、黄连(9g)、焦栀子(9g)、焦三仙(各15g),以茵陈、焦栀子、黄连助柴胡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之效,且辅黄芩、大黄、枳实、半夏降浊、健脾运湿之功。若为慢性胆囊炎或伴有胆石症者,本方去大黄,加黄连(9g)、茵陈(30g)、乌梅(各15g)、金钱草(30g)、郁金(15g)、鸡内金(12g)、焦三仙(15g)以增强本方疏肝利胆,清热散结,消石排石的作用。因此,灵活地把本方应用于临床是患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单位: 473143河南南阳,南阳市卧龙区小寨乡卫生院

    (编辑:陆淼)


日期:2006年8月27日 -来自[2005年第3卷第23期]栏目

加味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80例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加味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经典方剂大柴胡汤随证加味治疗胆囊炎、胆石症80例。结果治愈胆囊炎36例,胆石症7例;好转胆囊炎18例,胆石症12例;无效共5例,总有效率93.75%,无效6.25%。结论大柴胡汤加味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疗效肯定。

  【关键词】 加味大柴胡汤;胆囊炎;胆石症;清热;攻下

  笔者采用加味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8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1〗

    1.1.1急性胆囊炎(1)多因油脂餐、劳累后突然起病,右上腹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并可向右肩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发热,少数有黄疸。(2)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或有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有时可扪到肿大触痛的胆囊。(3)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肝功能可有轻度异常。(4)超声波检查可示胆囊增大,或见胆石光团及声影等。(5)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能见肿大的胆囊阴影,少数可见阳性结石。

    1.1.2慢性胆囊炎、胆石症(1)右上腹或剑突下区胀痛或不适,右肩胛下区可有隐痛,少数病人可有黄疸。大部分病人有胆绞痛或急性胆囊炎发作史。(2)胆囊区可有压痛,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3)超声波检查示胆囊增大或缩小,胆囊壁增厚或结石反射波。(4)口服胆囊造影剂常不显影,或浓缩、排泄功能减退,有时可见结石阴影。必要时作静脉胆道造影、十二指肠引流、ERCP检查以助确诊。(5)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

    1.2一般资料本组共80例,男38例,女42例。诊断符合上述标准,其中急性胆囊炎19例,慢性胆囊炎38例,胆石症23例。

    1.3中医辨证右上腹痛或绞痛、或右胁胀热痛、不能转侧,持续性发作,痛势引及肩背,身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口干,喜冷饮而饮不多,或身目面黄色如橘子,纳少,厌油腻,心烦,小便黄赤,大便不畅或秘结,苔黄腻,脉弦滑数。证属肝胆湿热。

    2治疗方法

    治宜清热通下,辅以利湿化瘀排石,用大柴胡汤加味。处方:柴胡、白芍、法半夏各15g,车前草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各20g,黄芩、大黄(后下)、枳实、青皮各10g,甘草5g。加清水1000ml文火煎至300ml,分2次空腹温服,每天1~2剂。体壮气盛,腹满实、拒按者加玄明粉(冲服)7g;热毒重者加金银花15g,栀子10g,或合五味消毒饮;湿重黄疸加土茵陈15g,泽兰10g;呕吐甚加竹茹、藿香各10g,生姜3~5片;气滞腹满加木香槟榔各10g;疼痛剧、舌边瘀斑明显合金铃子散加桃仁10g等。

    体温高的,可酌情选用抗生素,疼痛较剧的可用解痉止痛药。

    3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经检查无结石存留。好转:症状、体征减轻,一般情况改善,B超检查结石减少。无效:发热、疼痛、黄疸及一般情况无改善甚至加重〖2〗。

    3.2治疗结果治愈45例,治愈率56.25%,其中急性胆囊炎16例,慢性胆囊炎23例,胆石症6例;好转30例,好转率47.5%,其中急性胆囊炎8例,慢性胆囊炎10例,胆石症12例;无效5例,其中慢性胆囊炎1例,胆石症4例。总有效率93.75%。

    4病案举例

    患者,女,60岁,2003年4月15日初诊。持续性右上腹痛、进行性加剧2天。本院B超检查示:胆囊6.0cm×4.3cm,壁粗糙模糊,见泥砂样结石。血WBC16.3×109/L,N 0.80;肝功能:ALT 36U/L,AST 12U/L,TBil 52.30μmol/L,DBil21.60μmol/L,IBil30.70μmol/L。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给予氨苄青霉素、甲硝唑维生素K1滴注,口服33%硫酸镁解痉止痛等治疗,症状未改善。第3天转中医诊治。诊见:形体肥胖,面目肌肤黄如橘色,发热,T38.5℃,伴畏寒,寒热往来,微汗出,厌食,头重痛,倦怠,口苦口干,不欲饮,腹胀,恶心,呕吐食物2次,右上腹持续胀痛,痛连右肩背,拒按,未及积块,尿短赤,无尿痛,大便3天未解,舌红略干、苔黄厚微滑,脉弦数。诊断为胁痛、黄疸。证属湿热内蕴,风邪外犯,邪陷少阳。治宜清热通下,佐以利湿止痛。方选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枳实、大黄(后下)、青皮、延胡索各15g,黄芩、法半夏、虎杖、白芍各15g,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各20g,甘草5g。加清水1000ml,文火煎至250ml,分2次温服,复煎再服。服上药约2h后见脐周阵痛,腹鸣,解臭秽稀便2次,共约400g,随之腹痛减,能安卧,热渐退。翌日二诊,T37.5℃,腹微痛,疲倦,黄染略轻,守上法2剂,每天1剂,服法同前。隔天三诊:T37.2℃,共解稀便3次,腹微痛,轻压痛,神爽,纳可,舌红干、苔薄黄略糙,脉细略数。热势已挫,结浊得下,津气初亏,上法去青皮、法半夏,大黄改同煎,加生脉散扶正养阴调治5天,诸症除。复查B超:胆囊5.2cm×3.7cm,壁稍模糊,结石减少。

    5讨论

    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病情易反复发作,加重炎症或结石形成,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和西医治疗能加快胆汁排泄和抗炎作用,有利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本文5例因结石较大未能排出外,其余均治愈或好转。

    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多为热证、实证,常夹瘀。根据热者寒之,实者泻之的治则,治宜清热通下,令邪去正安,辅以缓急止痛,利湿退黄等。大柴胡汤为解表攻里之剂,功能和解少量,泻下热结,主治少阳热邪未解,阳明里热壅盛。本方以柴胡、黄芩为君,入肝胆经,和解退热;枳实、白芍、大黄为臣,泻下阳明热结;佐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大枣和中缓急。同时大黄配白芍治腹中实痛,枳实配白芍治气血不和之腹痛烦满,白芍配黄芩,大枣治胁热不利。临证为加强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可选加白花蛇舌草、败酱草、金钱草等。本文适当加减。治疗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疗效较好。

    大柴胡汤出血《金匮要略》,功效主治: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据研究本文能抑制甘油三酯的吸收,抑制胆汁形成,显著降低以胆固醇喂养的大鼠体内血清及肝的总胆固醇,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3〗。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卫生厅,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1990,394.

    2包兴才.内科疾病诊疗标准及处理要点.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58.

    3王锦鸿,王树槐.新编实用方剂歌诀.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86.

    (编辑:悦铭)

    作者单位: 555200贵州印江,印江自治县民族中医院


日期:2006年7月19日 -来自[2006年第7卷第1期]栏目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系疾病45例临床观察


  大柴胡汤出于《伤寒论》,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笔者1990~2004年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系疾病45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20~30岁5例,31~50岁28例,51~60岁12例。其中急性胆道疾病18例,慢性胆道疾病27例;包括胆囊炎27例,胆结石11例,胆道感染5例,胆道蛔虫12例。45例均通过B超检查确诊,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

  1.2 治疗方法大柴胡汤随证加减:柴胡12g,黄芩12g,白芍24g,枳实10g,大黄6~10g,炒川楝10g,木香10g,茵陈20g,白花蛇舌草30g,炒山楂20g。气滞较甚加青皮,疼痛较甚加延胡,胆道蛔虫加乌梅,有瘀血停滞加丹参,呕吐甚加竹茹、藿香,结石加鸡内金。水煎2次,煎水300ml,分3次服,每日1剂。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根据1999年10月出版的《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复查B超炎症消失,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B超检查炎症减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下降。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

  2.2 治疗结果 45例中,治愈30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3%。

  3 典型病例

  例1,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积液。患者,男,59岁,因1天前吃油腻较多,出现右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送某医院急诊室,查麦氏点压痛(±),疑为阑尾炎。口服甲硝唑等药,效果欠佳。以右上腹痛待查,收入我科住院。入院时体温38.5℃,右上腹胀痛,巩膜黄染,伴发热,口苦,2天未解大便,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查体可扪及肿大胆囊,触痛明显,莫菲征(+),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21×109/L,中性粒细胞95%,肝功能正常,作B超,诊断急性胆囊炎、胆囊积液。证属肝胆湿热,胆腑气滞。采用疏肝利胆、清热通腑方法,给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柴胡12g,黄芩10g,大黄(酒炙)10g,枳实10g,白芍24g,法夏10g,炒川楝10g,木香10g,炒山楂20g,茵陈20g,金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2次,分3次服,每日1剂。服2剂后,右上腹疼痛明显减轻,呕吐止,日解稀溏大便3次,但乏力,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15g,水煎服2剂,并输液支持,服2剂后,体温正常,黄疸减轻。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14×109/L,中性粒细胞87%。再继上方4剂,右上腹痛完全消失。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B超检查正常出院。随访3年未见复发。

  例2,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合并胆结石。患者,男,45岁,既往有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病史3年,反复右胁痛,因近日吃肉较多突然出现右胁剧烈胀痛。到某医院经肌注阿托品1mg,口服颠茄合剂、胃得宁等药,疼痛减轻,2h后又出现右胁胀痛,并放射到右肩胛部,伴恶寒发热,体温38℃,口苦厌食,以胁痛收入住院。查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压痛,莫菲征(+)性,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查肝功能正常,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81%,B超诊断胆囊炎、胆结石,证属肝胆湿热,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治以疏肝利胆,泻下通腑排石,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0g,金钱草30g,鸡内金15g,山楂20g,白花舌蛇草30g,生大黄10g,黄芩10g,枳壳10g,青皮15g,白芍30g,茵陈15g,服药1剂,右胁胀痛减轻,解稀溏大便4次,又继服上方2剂,右胁胀痛,右肩胛痛明显减轻,体温正常,思食,但觉气短、乏力、肛门坠胀。考虑是气虚,继上方去青皮加茯苓15g,黄芪30g,水煎服3剂疼痛消失。莫菲征(-),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常,服药15剂,随大便排出结石36粒,做B超胆囊缩小,病愈出院,随访3年未复发。3 体会胆系疾病,包括急性、慢性胆囊炎,胆囊、胆总管结石,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等。以上疾病,发病急、变化快、疼痛剧为特点。症状以右上腹疼痛,并放射到肩胛部,胆囊区触痛明显,脂餐后疼痛加剧。急性发作时有发热、黄疸、呕吐等症状。急性期为肝胆实热、胆腑气滞,慢性虚实夹杂。胆为六腑,六腑之病,实证为多,故六腑以通为用,故治法必攻其不通,令通痛止,令其气化通降复常而痛止。《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病痛在心下,病属少阳、阳明。所谓心下,即胸腹部分,痛的范围在胸腹并连及两胁,心下痞满,且又按之作痛,是因为有实邪,实者当下。宜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热主疏泄,大黄、枳实行气通腑攻下,取承气之意,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金钱草清热利胆排石,白花舌蛇草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三药合用有很强抗菌、消炎、利胆作用,枳实可扩张胆道平滑肌,有利结石排出,炒川楝、木香理气止痛,山楂消导积滞,芍药缓急止痛,与大黄配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治气血不和的腹痛烦满,法夏降逆止呕。综合以上各药,共奏清热利胆、理气止痛排石之效。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的强弱、症状的轻重、兼挟症状进行加减,如脾虚,气虚,生大黄改用酒炙大黄,枳实改用枳壳,可加党参、茯苓。总之要根据临床症状来进行辨证分析,处方用药。在用药期间,如进食少或泻下次数较多,可以补液支持。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腹部体征变化,如有手术指征,需转外科手术治疗。

  我们观察了45例胆系疾病患者,坚持继承传统的整体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均以现代医学的检测仪器诊断疾病,观察病情的变化。在临床上只要诊断清楚,辨证准确,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的。

  (编辑田 雨)

  作者单位:400020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


日期:2005年9月22日 -来自[2005年第3卷第5期]栏目

加减大柴胡汤用于阻塞性黄疸术后40例临床分析

    阻塞性黄疸是外科常见病之一,通过手术解除梗阻原因以后,黄疸应随之逐渐消退,但临床上依赖黄疸自然退去,病程有时长达数月。笔者从1998年至今将大柴胡汤加减用于梗阻解除后的退黄共40例,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0例病例均为本院手术患者,其中总胆管结石梗阻30例,化脓性胆管炎3例,胆总管囊肿2例,胆囊胆管瘘(Mirizzi综合征)2例,胆管癌1例,胰腺癌2例。手术方式:(1)胆总管切开取石后T管引流;(2)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肿瘤不能切除,单纯T管引流。因拒绝服用中药的病例没有统计,故未能设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在术后肠功能一旦恢复即给予中药汤剂口服,方剂组成:柴胡12g,黄芩10g,枳实10g,大黄3g,白芍10g,茵陈10g,丹参10g,郁金10g,山栀10g,虎杖10g,半夏9g,薏苡仁10g,临床上当随湿热型、气滞型、脾虚型而加减,术前黄疸日久者可配以护肝药应用,若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基础病须同时积极治疗。服用1~2周为1个疗程,定期复查肝功能。

    1.3 疗效观察

  1.3.1 疗效标准治愈:治疗1个疗程,临床目黄、肤黄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显效:治疗1个疗程,临床目黄、肤黄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接近正常;有效:治疗2~3个疗程,临床目黄、肤黄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接近正常;无效:治疗4个疗程以上,临床目黄、肤黄症状稍有消退,肝功能仍不正常。

  1.3.2 治疗结果治愈32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例无效者中1例为19岁女孩,反复黄疸2年多来诊,术中见胆总管狭窄,肝实质发生毁损及纤维化;另1例为胰腺癌患者,肿瘤未能切除。

    2 病案举例

  患者,男,67岁,以反复右上腹痛6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