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茵陈蒿汤

2015/5/12 05:54|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325|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茵陈蒿汤》一、瘅热刘渡舟医案:孙某某,男,55岁,1992年4月21日初诊。三年前,洗浴之后汗出为多,吃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茵陈蒿汤》

一、瘅热

刘渡舟医案:孙某某,男,55岁,1992年4月21日初诊。三年前,洗浴之后汗出为多,吃了两个橘子,突感胸腹之中灼热不堪,从此不能吃面食及鸡鸭鱼肉等荤菜,甚则也不能饮热水,如有触犯,则胸腹之中顿发灼热,令人烦扰为苦,必须饮进冷水则得安,虽属数九隆冬,只能饮凉水而不能饮热水。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未见异常,多方医治无效,专程由东北来京请刘老诊治。经询问,患者素日口干咽燥,腹胀,小便短黄,大便干,数日一行。视其舌质红绛苔白腻,切其脉弦而滑。据脉证特点,辨为“瘅热”之病,《金匮》则谓“谷疸”。乃脾胃湿热蕴郁,影响肝胆疏通代谢之能为病。治法:清热利湿,以通六腑,疏利肝胆,以助疏泄。疏方:柴胡茵陈蒿汤。柴胡15克,黄芩1O克,茵陈15克,栀子1O克,大黄4克。

服药7剂,自觉胃中舒适,大便所下秽浊为多,腹中胀满减半。口渴饮冷水,舌红、苔白腻,脉滑数等症未去,此乃湿热交蒸之邪,仍未驱尽,转方用芳香化浊,苦寒清热之法:佩兰12克,黄芩1O克,黄连1O克,黄柏1O克,栀子1O克。连服7剂,口渴饮冷已解,舌脉恢复正常,胃开能食,食后不作胸腹灼热和烦闷,瘅病从此而愈。

按语:本案为“瘅热病”,为脾胃素有湿热,因饮食不节而发。脾湿胃热,湿热交蒸,导致肝胆疏泄不利,进而又影响脾胃的升降纳运,使木土同病,湿热并存。瘅、通“疸’’,说明湿热郁蒸日久,小便不利,可发为黄疸。《内经》对此病早有论述,《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肝传之脾,病名日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本案见症'与《内经》所言较为符合,其病与脾土关系最为密切,因脾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又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故湿热困脾,则见胸腹灼热、心烦口干、腹胀、小便短黄、舌苔白腻等症。这也就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说的“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删心胸不安’’,即是对胸中烦热一类证状的描述,食后能助长脾胃湿热之气而加重了这些症状。故使人“不食”,或不敢饮食。“谷疸”当用茵陈蒿汤治疗'刘老结合本案有咽干、脉弦,而加柴胡、黄芩,取小柴胡汤之意,清利湿热而又调达气机。其第二方则以黄连解毒清热泻火,火去则湿孤;加佩兰以芳香醒脾化湿而除陈腐,《内经》即对湿热困脾的“脾瘅病”而有“治之以兰,除陈气”之说。



二、黄疸(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黄伟康医案:袁某某,男,23岁。因黄疸8天而入院。病人于入院前12天开始畏寒发热,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疲乏,食欲不振。曾在联合诊所服消化药片,无任何进步。4天后热退,巩膜及皮肤随即出现黄疸,小便深黄,乃入院治疗。体检:体温36.5C,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60毫米汞柱;巩膜及皮肤有轻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化验检查:血色素13.5克%,红血球630万,白血球8700,中性60%,淋39%,单核l%;血康、华氏反应阴性;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元1/5弱阳性;大便孵化3次均阴性;黄疸指数40单位,胆红质4毫克%,凡登白直接反应阳性,麝香草酚浊度4单位(正常值O~2.5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阴性;胆固醇152毫克%,胆固醇酯70毫克%,马尿酸试验2.O克(以安息香酸计)。诊断为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于入院后第二天开始服茵陈蒿汤,每日一剂。服药一周后黄疸显著减退,一般情况亦见进步,黄疸指数降至8单位,胆红质O.8毫克%,马尿酸试验3.1克……服药第3周末,临床上黄疸已不可见,黄疸指数1O单位,胆红质O.5毫克%,马尿酸试验3.16克。食欲增加,情况良好,于住院第25天出院。

按语:湿热蕴蒸,胶结不解,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发为黄疸。本案湿热并重,茵陈蒿汤乃为正治之法,乃时投用,其效如神。



三、口渴

林家坤医案:韩某某,女,45岁,1987年9月7日初诊。自诉口渴,饮热则舒已两年余,口中粘腻不爽,纳差,形体肥胖,舌质淡胖,苔黄厚腻,脉沉弦而不数。前医用药,不外化湿、养阴之品。脉症合参,乃辨为湿遏热伏,久困脾阳,津不上承所致,根据《伤寒论》236条:“渴引水者,此为瘀热在里,茵陈蒿主之。故拟茵陈蒿汤加味:茵陈15克,焦山栀、生大黄各6克,熟附子4克,茯苓9克。

2剂,感口渴减轻,续服5剂,口渴即除。视其舌苔,稍现黄腻,嘱其改用佩兰5克,薄荷2克,生甘草1克,泡水长服,以化尽体内余湿。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此口渴特征是:渴喜热饮,口中粘腻或发甜。用茵陈蒿汤治疗,此亦《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大法中之变法也。方中加附子者,以减方药苦寒之弊;加茯苓者,以增方药化湿之力。



四、口腔溃烂

于慧卿医案:孙某,女,51岁,1989年6月初诊。患者口腔广泛性溃烂3个月,灼热疼痛,尤以舌体为甚。屡经治疗效果欠佳来诊。察其舌体紫黯、肿胀,患者尚有头胀痛,心烦易怒,咽干口燥'大便秘结,舌质黯,苔黄厚根部腻,脉滑。证属湿热毒邪蕴结于里。治宜泄热利湿为主。茵陈蒿汤加味:茵陈蒿15g,大黄6g,栀子12g,丹皮lOg,生地lOg,薏苡仁15g。水煎,每日3次漱服。3剂后患者舌体肿胀明显好转,溃疡面缩小,原方继服12剂痊愈。

按语:湿热邪毒,蕴结于里,上蒸于口,见口腔糜烂,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为主,加丹皮、生地、苡仁,以凉血解毒。




五、肠痈(阑尾炎)

志一医案:主某,男,21岁,1991年5月6日就诊。5日赴宴,嗜食肥甘,饮酒过度。今日上午,突感上腹胀痛,接着右下腹疼痛,并伴阵发性发热,恶心、呕吐。直肠指检,右侧触痛。大便干结,小便不爽,舌苔黄而厚腻,脉弦数。证属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治以清热利湿,理气活血为主。药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败酱草蒲公英各30克,生大黄、牡丹皮金银花各15克,山栀、枳实各10克。3剂水煎服,嘱其开始1天两剂,第2天服1剂,2日后二便通畅,腹痛消失,再以调养康复。

按语:本案肠痈初期因饮食不节致肠道传导失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遂致气血不和,败血、浊气壅遏于肠。用茵陈蒿汤加减导积滞,通二便,并凉血化瘀,则腹痛立消。



六、风疹(荨麻疹)

丹医案:林某某,男,30岁,1988年1O月21日初诊。全身起疙瘩瘙痒近三天。三天前,全身不明原因起疙瘩,此起彼伏,曾用抗组织胺药治疗未能控制,伴口苦,尿赤,便秘。查体见躯干及四肢有蚕豆大的红色风团,压之褪色,密集成片。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急性荨麻疹。治以清热利湿通腑,佐以疏风,投茵陈蒿汤加味:茵陈60克,栀子9克,大黄12克,荆芥4克,防风4克。连服3剂,风团消失而愈。

按语:湿热内存,外发肌肤而致,故伴有口苦、便秘、溲赤、苔黄腻、脉滑数,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并加荆芥、防风以增祛风之力。



七、痤疮

周丹医案:李某,男,l8岁,1989年1O月14日初诊。颜面起粉刺反复发作二年。二年前颜面开始起小疹子,用手挤压可挤出豆渣样物,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近月来皮疹增多,并起脓疱及囊肿,经内服四环素、外搽水硫洗剂而罔效,伴口渴,尿少,便秘。查颜面见群集黑头粉刺,粟米大红色丘疹,散在小脓疱,黄豆大小囊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诊为痤疮。治以清热利湿,投茵陈蒿汤:茵陈60克,栀子9克、大黄9克。每日内服l剂;并用颠倒散(硫黄、大黄等分为末)酒调外搽。

半月后复诊:皮疹消退,二便通畅。守原方去大黄加枇杷叶9克、桑白皮9克,续服lO剂。三诊未见新起的皮疹,基本痊愈,嘱患者常用茵陈泡茶内服,以资巩固。

按语:痤疮而见口渴、便秘、溲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湿热内留之象,乃湿热蕴阻,熏蒸肌肤所致。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方证相对,并配以外用药辅助治疗,标本兼顾,则取效更捷。

  

  来源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80354-7-1.html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