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小青龙汤 新用 2

2015/5/13 18:58|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984|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青龙汤 九气丸 香苏引发表轻剂  小青龙汤 桂枝 (三钱)、麻黄 (二钱)、干姜 (三钱)、白芍 (三钱)、细辛 (五分) 半夏 (三钱)、五味 (一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青龙汤 九气丸 香苏引发表轻剂


  小青龙汤
桂枝 (三钱)、麻黄 (二钱)、干姜 (三钱)、白芍 (三钱)、细辛 (五分) 半夏 (三钱)、五味 (一钱)、甘草 (一钱)温散寒水, 外去风寒,内泻饮之大剂。

  九气
通治气不和作痛
姜黄 (三钱)、香附 (四钱)、甘草 (二钱)

  香苏引发表轻剂
附子 (二钱)、紫苏 (三钱)、陈皮 (二钱)、甘草 (一钱)、葱白 (二根)、 生姜 (三片)

  


日期:2008年5月22日 - 来自[卷八]栏目

仲景小青龙汤八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 桂枝, 芍药, 甘草,细辛, 干姜, 各三两. 半夏, 五味, 各半升
主治功效 治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呕哕而欬, 发热, 或渴,或利, 或小水不利, 腹满而喘,并治肺经受寒,欬嗽喘急, 宜服此以发散表邪
作者见解 右八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 按:右方乃仲景古法, 今当随证轻重,酌宜用之


日期:2008年5月22日 - 来自[古方八阵]栏目

四象巧解仲景方


  张仲景伤寒论中,有四首方剂是以四象来命名的,它们分别是小青龙汤,小朱雀汤(黄连阿胶汤),白虎汤真武汤
话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是古代的方位名词,分别用四种神灵来命名,是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故形成了东方和春季温和,南方和夏季炎热,西方和秋季干燥,北方和冬季寒冷的气候特征。
五行归类方法春温属木,夏热属火,秋凉属金,冬寒属水。
青龙汤:春温属木,主青色;东方生风,易受风邪。虽然春季阳气回升,但阴寒之邪犹存。季节交换,不注意加减衣服,易感外邪,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出现上述症状者,治宜解表散寒,温肺蠲饮,小青龙汤主之。本方由麻黄、芍药、干姜、五味子、甘草、桂枝、半夏、细辛组成。
小朱雀汤(
黄连阿胶):夏热属火,主赤色;南方生热,易感热邪。由于邪热深入少阴真阴被灼,不能上济于心,以致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水火失济,而见。心中烦,不得卧”,咽干口燥梦遗舌红脉细数等均为虚火之象。治宜清心泻火,滋肾养阴,黄连阿胶汤主之。由黄连、黄芩、白芍、鸡子黄、阿胶组方。
白虎汤:秋凉属金,主白色;西方生燥,易感燥邪。
燥热之气内传阳明之经,即谓阳明气分热肇证。邪已内传,里热正盛,故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诸症。治宜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白虎汤主之。由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组方。
真武汤:冬寒属水,主黑色;北方生寒,易受
寒邪。冬季阳气不足,阴寒之气盛,人体脾肾阳虚,进而导致水饮内停,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甚则肢体浮肿,腹痛下利。苔白不渴,脉沉。治宜温阳利水,真武汤主之。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组方。
自然界的气候是暑往寒来,秋去冬至循环运转不已。天人合一,运用自然界的阴阳五行规律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好多疑难问题便迎刃而解。关于四象与方剂名称关系,此文仅仅是笔者的管窥之见。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


日期:2008年5月8日 - 来自[经典研习]栏目

小青龙汤含药血清对内皮素-1诱导的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2007年04月03日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 Vol.21 No.10 P.594-596 6(南昌)为了观察小青龙汤含药血清内皮素-1(ET-1)诱导的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增殖作用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分6组,正常组(10%正常对照组血清)、模型组(ET-1加10%正常对照组血清)、小青龙汤高剂量组(ET-1加10%小青龙汤高剂量组血清)、小青龙汤中剂量(ET-1加10%小青龙汤中剂量组血清)、小青龙汤低剂量组(ET-1加10%小青龙汤低剂量组血清)、地塞米松组(ET-1加10%地塞米松组血清),每组8孔。采用MTT比色法检测ASMC 24h、48h、72h增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小青龙汤低剂量组含药血清各期及中剂量组24h、72h对ASMC增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青龙汤高剂量组各期、中剂量组48h及地塞米松组各期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可见小青龙汤药物血清能有效抑制ET-1诱导的ASMC增殖作用,可知抑制哮喘大鼠平滑肌增殖是小青龙汤影响哮喘大鼠气道重建的途径之一。
日期:2007年4月3日 - 来自[药理学]栏目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出处:《伤寒论》

  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等诸药组成。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兼有里热证者。有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等诸药组成。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诸证者。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

  古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色主青,主发育万物。张秉成曰:“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成方便读》)二方发汗逐饮之功,犹如青龙之兴云治水,但依其发汗力强弱而命名“大、小青龙汤”。


日期:2007年3月16日 - 来自[妙方精选]栏目

小青龙汤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36例

    小青龙汤是《伤寒论》的方,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的功能,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只要其喘咳的症状类似小青龙汤方证者,笔者多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稍加几味后处方给予治疗,效果良好。故把2002年8月~2004年2月笔者运用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36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支气管哮喘病人,男24例,女12例,年龄最大者62岁,最小者35岁。病程最长者17年,最短者1年,其中病程在2年左右的有19例。合并有肺气肿、右心肥大者有3例。有明显偏热象者12例,偏寒象者20例,不典型者4例。因过敏引发者7例,感染引发者18例,情绪紧张引发者5例,原因不明者6例。3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流涕、咳嗽胸闷、哮喘之症状。重者有紫绀。听诊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均符合《实用内科学》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1]。

  2 小青龙汤处方

  2.1 基本处方[2]生麻黄12g,白芍12g,细辛3g,干姜9g,炙甘草12g,桂枝12g,五味子12g,半夏10g。

  2.2 加味的情况 伴有身热、便干、痰黄、舌红等热象者,加黄芩10g,柴胡10g,伴有畏寒肢冷、便溏、易出汗舌淡红苔白、脉沉者,加人参10g,附子10g。

  2.3 煎法、服法若方中有人参,人参用文火另炖20min后取汁150ml分3次与它药同时服用,炮附子先煎20min后入它药同煎,每剂煎3次,共取汁450ml分3次在每餐后1h左右服药,每日1剂。

  3 疗效观察

  服用上方10剂为1个疗程,观察36例支气管哮喘的患者,有19例服用本方剂1剂后均在当日哮喘症状缓解,听诊哮鸣音消失,继续用药5、6日后病情趋于稳定,守基本处方共治疗10日,症状完全消失,哮喘得到控制治愈。有11例用药后症状好转,哮喘缓解后又再次发生,用药治疗4、5日后哮喘得到控制者为好转。有6例哮喘频繁发生,治疗1个疗程仍不能控制哮喘者为无效。结果总有效率为83.3%。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52岁,2003年12月4日因“哮喘持续状态”住院治疗,有14年哮喘病史,每年发生哮喘两三次,往年多用西药治疗逐渐缓解,近两三年发作频繁,以入冬至春节易发作,多受凉引发。本次为入院前2周发病,症有胸闷气急、喘息、咳嗽、咳痰清稀色白、身寒肢冷、纳差便溏、舌暗苔白,脉沉。入院时体温37℃,口唇紫绀,胸呈桶状,心率70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正常。两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及少量的湿性罗音,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入院前用激素治疗未能控制,入院后静滴先锋必喘定等治疗1周,哮喘之症状仍未能缓解,诊时有端坐呼吸、恶寒肢冷、痰多清稀、咳而不爽、舌暗紫苔白。中医辨证为寒邪袭肺,痰湿壅肺,肺气上逆。治宣肺平喘,温肺化饮。处方给予基本方加人参、附子。日服1剂,2日后哮喘完全缓解,症状减轻,停用西药治疗,只用本方治疗7天后,病情稳定,哮喘未作,好转出院。

  5 体会

  小青龙汤为《伤寒论》之方剂,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功效[2]。方中麻黄用生麻黄取其强的发汗解表作用以祛邪外出。白芍配桂枝有调和营卫的作用,以固肌表,抗外邪。半夏化痰止咳,半夏配麻黄有解除支气管痉挛的作用为治疗哮喘的主药。细辛用量不过钱,用3g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治则,配甘草共有宣肺化痰止咳之功。五味子酸收可敛降上逆的肺气,也有补气之功。细辛、干姜、半夏配用有温中化饮,散寒、降逆止咳的功能。因有温肺化饮,散寒解表、止咳平喘之功能故可以用于支气管哮喘者属于外寒内饮证的治疗选方,且临床观察支气管哮喘者用本方加味治疗效果良好。寒饮之邪伏于肺易化热,故有热证的表现,对此给柴胡可从表散热邪,给黄芩以清肺热,表里两清,共同解除患者的热证。另外,寒饮于内,寒为阴邪伤阳气致阳虚寒,脾运失健,故有偏寒象者,治疗时给予人参以健脾益气,且补肺气。人参为补气药之上品,种类较多,方中用的人参是常用的红参。附子温阳回阳为治寒证的热性药的代表,临床用炮附子而且先煎以缓和附子的药性。因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人参助脾正常运化,附子以祛寒,两药可以助小青龙汤速去内停的水饮,达到扶正祛病的目的。因小青龙汤证与支气管哮喘病的症状有吻合之处,故在临床工作中多用它来治疗此病,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多、病情也繁杂,目前中西医有多种治疗方法用于临床,但喘哮之疾病也属于较难治疗之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小青龙汤治疗气管疾病有良效,故写本文谈小青龙汤方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戴自英. 实用内科学,第九版.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31-836.

  2 许济群. 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23.

  作者单位: 045000 山西阳泉,阳泉市中医医院

     (编辑:张彦)


日期:2006年12月18日 - 来自[2006年第7卷第14期]栏目

【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或喘者,及杂病肤胀水肿证,用此发汗而利水。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三两炙 干姜二两 半夏半升洗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以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括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鸡子,熬令赤色

    【按】加荛花如鸡子,熬令赤色,此必传写之伪,盖本草荛花即莞花类也,用之攻水,其力甚峻,五分可令人下行数十次,岂有治停饮之微利,而用鸡子大之荛花者乎,当改加茯苓四两。

    【注】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表虚有汗五苓散证也,一伤寒,表实无汗,小青龙汤证也,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泥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从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若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避燥以生津也,若微利与噎,小便不利,少腹满,俱去麻黄,远表以就里也,加附子以去噎,散寒则噎可止,加茯苓以利水,则微利少腹满可除矣,此方与越婢汤同治水饮溢于表,而为肤胀水肿,宜发汗外解者,无不随手而消,越婢治有热者,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阳水也,小青龙治有寒者,故方中佐以姜桂以消阴水也。

  


日期:2006年12月15日 - 来自[删补名医方论]栏目

【疏凿饮子】

  

    治偏身水肿,喘呼口渴,大小便秘

    【组成】羌活 秦艽 槟榔 大腹皮 商陆 茯苓皮 椒目 木通 泽泻 赤小豆等分 加姜皮 水煎服

    【注】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若水饮阻于内,风寒束于外,则三焦之气化不行,上焦之如雾,中焦之如沤,同为下焦之如渎也,以致水气外泛,皮肤作肿,内停腹里作胀,上攻喘咳呕逆,下蓄小便不利种种诸证,而治法总不外乎表里也,【小青龙汤真武汤越婢汤五苓散疏凿饮子】五方,皆治有水气兼表里证之药也,【小青龙汤】治表里寒实,中有水气,【真武汤】治里有虚寒,中兼水气,二证俱内不作胀,外不作肿,故一以麻桂辈散寒以行水,一以姜附温寒以制水也,【越婢汤】治表里实热,中有水气,【五苓散】治表里虚热,中有水气,故一以麻黄石散肤之水,清肌之热以消肿也,一以桂苓朮泽解肌表热,利所停水以止吐也,【疏凿饮子】治表里俱实,不偏寒热而水湿过盛,遍身水肿喘胀便秘者,故以商陆为君,专行诸水,佐羌活秦艽腹皮苓皮姜皮行在表之水,从皮肤而散,佐槟榔赤豆椒目泽泻木通行在里之水,从二便而出,上下内外,分消其势,亦犹神禹疏凿江河之意也,至于【越婢汤】加半夏者,因喘气上逆,用之降逆也,加附子者,因汗出恶风散表固阳也,【小青龙汤】加石膏者,因喘而烦燥,用之兼清胃热也,【五苓散】以朮桂易滑石阿胶,名【猪苓】,专清阴兼治水也,【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名【附子汤】,专温阳不治水也,由此可知仲景用方,于群温剂中加以大寒之品,大寒剂中加以辛热之品,去桂枝加滑石,则不走外,去生姜加人参,则不治水,其转换变化神妙如此,拘拘之士,不足语也。

  
日期:2006年12月15日 - 来自[删补名医方论]栏目



明辨外感内伤 拓展经方应用(上)

  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对一则病案的讨论张某,女,28岁。2010年11月25日初诊。阵发性咳嗽2月余。病起于空腹饮冷。咳嗽呈阵发性、连续性,干咳无痰,咳则胸憋,晚上较白天咳嗽多发,影响睡眠口干...即将发布


日期:2011年10月25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中药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喘憋性肺炎6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婴幼儿喘憋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青龙汤加减。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婴幼儿喘憋性肺炎安全有效,可以缩短病程及提高临床治愈率。

  【关键词】小青龙汤;喘憋性肺炎;婴幼儿

   喘憋性肺炎[1]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严重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又称毛细支气管炎,大部分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2岁以内小儿,尤以6月以内婴儿多见,冬春季节多发。其病理机制为支气管黏膜水肿,黏液分泌亢进,造成支气管狭窄,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其临床症状如同肺炎,但喘憋更甚,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对患儿健康危害较大。我科应用小青龙汤加减辅助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我院门诊病人,按门诊序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16例,女44例;年龄6月以下40例,6月至1岁12例,1~2岁8例。对照组50例,男13例,女37例,年龄6月以下30例,6月至1岁15例,1~2岁5例。两组病情基本一致,均有阵发性咳嗽、喘憋、气促心率快、肺部哮鸣音及小水泡音,均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并排除先天肺心病、支气管异物、结核感染等疾病。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发病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2岁以内婴幼儿,多数6月以内,冬春季发病,急性发病,突然发作性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诊断要点,呼气性呼吸困难,呈阵发性,呼气相延长伴哮鸣音,间歇期呼气性哮鸣音消失。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给予常规化痰、平喘,如舒喘灵博利康尼口服,糜蛋白酶地塞米松雾化吸入利巴韦林静滴,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青霉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治疗。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青龙汤加减。处方麻黄3~5g、桂枝3~5g、细辛2~3g、干姜3~5 g、甘草5~15g、白芍5~15g、五味子3~8g、制半夏2~5g。加减:如有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枝、芍药,或加姜、枣调和营卫;外寒解而咳未除者去麻黄、桂枝,改用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均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喘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情加大。若痰黄见热象者加鱼腥草地龙浙贝母等清热化痰;若内寒饮甚者加吴茱萸以加重温中;若体虚纳少便溏者加黄芪、炒山药;胸闷喘甚者加枳壳;喘憋唇紫者加丹参;鼻塞清涕者加辛夷防风等。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

    3结果

    3.1疗效标准[2]

    治愈:治疗3 d内体温正常,咳止痰消,肺部哮鸣音消失。显效:治疗3d内体温正常,咳嗽喘憋明显缓解,肺部哮鸣音明显减少。有效:治疗3d内体温正常,咳嗽喘憋缓解,肺部哮鸣音减少不明显。无效:疗程内咳嗽喘憋不缓解,肺部体征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见表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n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6015(25)30(50)12(20)3(5)95*对照组500(0)10(20)30(60)10(20)80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治疗组平均疗程5.5 d,对照组平均疗程10d,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也无死亡病例。

    4讨论

    小儿喘憋性肺炎临床上除肺炎表现外,突出表现为频繁咳嗽,气喘伴阵发性憋气和呼气性呼吸困难,中毒症状不重,体温很少超过38.5℃,肺部听诊以哮鸣音为主,也可闻及少许细湿啰音,血象一般正常,呼吸道分泌物多,血清中可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抗原,胸部X线检查以间质性病变为主。因目前西医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特效药物,往往使用较大剂量激素,影响患儿体质

    根据中医辨证,小儿喘憋性肺炎属中医“咳喘”范畴,符合小青龙汤证治。本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方中麻黄配桂枝解表平喘,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半夏降逆,甘草和中,干姜、细辛散寒温肾,五味子酸以敛肺。如此肺脾肾药配伍,是仲景治痰之要药。本方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咳喘症,但经后人不断挖掘与实践,大大扩展了本方的适用范围,现已用于小儿喘憋性肺炎的治疗,随症加减疗效确切。

    据现代研究,小青龙汤可以缓释肺内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腔及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及分泌物阻塞,恢复纤毛粘连、倒伏、脱落,从而改善气道高反应性和气管重塑[3]。亦可抗组胺抑制IgE产生,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抗过敏,提高机体免疫力[4]。我科应用此法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可减少激素应用的剂量和缩短使用时间,使用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锡强.儿
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0-309.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

  [3]李经炜.中医大辞典[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7.

  [4]邢彦露,李晶.郭丽娟编译.小青龙汤对过敏性疾病的有用性[J].国外
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5):294-296.


日期:2011年6月30日 - 来自[2010年第6卷第4期]栏目

小青龙汤治咳喘


  小青龙汤出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是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证的效方。本方由麻黄、白芍、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6味组成。哮喘辨证属寒实者(又名冷哮),首先可考虑用本方治疗。症见喘息气促,喉中有哮鸣声或水鸡声,咯痰色白清稀,或多泡沫,胸膈胀闷,面色晦滞,口不渴或口干不欲饮,舌苔薄白或白腻,舌面滑润,脉弦滑或浮紧等。临床可辨证加减,如在喘而无热的情况下,可去桂枝、白芍;汗出较多时,可去桂留芍,以敛阴和营;冷哮患者素体阳虚,或由于病情演变,阴盛阳微,尤其是肾阳亏虚,摄纳失职,在治疗时既要温肺平喘,又要扶阳益肾。遇到此等病例,除喘息气促更为明显外,多有精神萎靡,怕冷、肢体不温,面色苍白或晦暗,口唇发紫,汗出涔涔,舌质胖嫩,脉细无力或不浮反沉等。可于小青龙方中加附子温肾祛寒。

  祛痰降气对治喘来说至关重要,小青龙汤中细辛、干姜、半夏为化痰饮要药。如咳喘气逆、痰涎壅盛,《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苏子、白 芥子莱菔子)是祛痰降气的好方子,常与小青龙汤配合使用。小青龙汤中,麻黄是宣肺平喘的主药,生者发散力大,宜先煎去沫,水炙则表散力缓,若不须表散,可用蜜炙。至于剂量,成人一般生麻黄可用6~9克,炙麻黄9克左右,个别病例酌情增加,小儿剂量可参照成人剂量酌减。

  案例:张某,女,65岁,患哮喘10余年,每年冬三月辄发,喘促喉中有哮鸣声,咳声重浊,痰少而咯不出,吐出为清稀泡沫痰。喘急胸闷,张口抬肩,端坐不能行走,面色晦暗发青,口不渴,喜热饮。形寒怕冷,苔白,脉弦滑。组方:麻黄6克,白芍9克,细辛6克,干姜6克,炙甘草9克,桂枝9克,五味子6克,半夏9克,苏子5克,白芥子9克,白茯苓12克,炒白术15克。服5剂,咳减喘平。守前方稍事出入继服20余剂,随访3年未复作。(王业龙)


日期:2011年3月10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久咳 名医验方2则

    散寒化饮宣肺,小青龙汤能治久咳

    小青龙汤虽为临床常用之经方,但一般多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属于外寒内饮者,鲜有用治一般外感咳嗽的。邢老师认为咳嗽(包括久咳)属于寒邪束肺,或寒饮内停者,均可大胆应用小青龙汤这样的峻剂,奏效甚捷。

    李某,女,35岁。咳嗽1个半月,夜间尤多。鼻塞,有痰,痰色白。咽痒,畏寒,纳可。舌边有齿印,脉沉。处方用自拟利咽汤加减,7剂。

    二诊:咳嗽反增,痰多,色白。有时背冷。舌胖有齿印而水滑。脉如前。处方:生麻黄9g,桂枝9,白芍9g,甘草9g,五味子9g,干姜9g,细辛9g,半夏9g,冬瓜仁30g,米仁30g,桃仁9g,芦根30g,紫菀9g,款冬9g,7剂。

    三诊:服药1剂,病即大减。现背冷已除,咳亦基本消除。舌淡红,脉沉。处方用原方稍事加减,服7剂后应患者要求膏方调理。

    本例为我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因患者为教师,邢老师根据其既往经验,用了套方,结果咳嗽不减反增,属于辨证不确,治疗有误。二诊重新辨证,根据痰白、背冷、舌胖有齿印而水滑,确认为小青龙汤证,用小青龙汤合苇茎,药后有桴鼓之效。其实三诊已可不服小青龙汤,但患者因经常患咳嗽,而迁延不愈,所以坚持要继续服上方巩固,故用二诊方加减。

    平肝清热利咽,覆赭黛蛤是对证方

    临床除寒邪、寒饮咳嗽外,更多见的是痰热咳嗽,一般用清金化痰丸多能奏效。但一些患者感冒后气道反应性增高,或属于鼻后滴漏综合征,用一般的清热化痰药物无效,必须同用祛风清热利咽之品。还有的患者辨证属肝火犯肺者,单用清热化痰法也是无效的。

    符某,男,77岁。咳嗽2月余,咽痒,咽痛,早上有痰,黄脓,下午干咳连连,气急,甚则呼吸困难,咳时头晕头痛。纳可,口干,大便偏干,每天1次(喝肠清茶),面色红,性情急易怒,有高血压史。2月来历经中西药物治疗无效。舌偏红,脉弦。处方:旋覆花9g,代赭石30g,青黛9g,海蛤壳15g,海浮石15g,僵蚕9g,蝉衣9g,玄参60g,仙鹤草60g,大黄6g,黄芩9g,象贝9g,制半夏9g,冬瓜子30g,米仁30g,芦根30g,生麻黄3g,7剂。

    二诊:早上痰转白色,下午干咳次数明显减少,干咳前无咽痒咽痛,口干已除,大便偏干,每天1次,仍要服肠清茶。舌淡红,脉弦。守方改僵蚕15,黄芩6,加当归30,去象贝,7剂。

    三诊:上方当归、青黛未配到。近几天咽痒咳嗽基本已消失,痰亦消除,精神振作,口不干,大便仍偏干。舌淡红,苔薄,脉沉弦。处方:初诊方去黄芩、象贝、半夏、青黛,改僵蚕15g,加当归30g、天麦冬(各)15g,7剂。

    四诊:咳嗽已除。今年以来左手发麻,有颈椎病史。改方治疗颈椎病。

    本案的治疗着眼于3个方面。第一,清热平肝。患者性急易怒、咳嗽时头晕头痛、面色红、舌偏红、脉弦,均为肝火侮肺,木火刑金之证,故用旋覆花、代赭石黛蛤散以平肝清热。第二,清热化痰,用黛蛤散、旋覆花、海浮石、黄芩、象贝、半夏、冬瓜子、米仁、芦根等品。第三,清热祛风利咽,用旋覆花、僵蚕、蝉衣、玄参、仙鹤草等药。方中旋覆花兼具平肝、化痰、利咽之功效,一举三得。大黄直降下行,釜底抽薪,有助于平息肝火,通降肺热,一箭双雕。反佐小剂量麻黄,能祛风利咽,因有发散作用,与清热化痰药同用有推动化痰之力,与大队平肝清热之品同用而无副作用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妙方精选]栏目

姜良铎应用小青龙汤举隅

全屏显示表格全屏显示表格
姜良铎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炙甘草所组成。原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及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等症。姜良铎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姜老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和创新,临床应用于其他病症,每收良效。

    痰饮夹热之咳喘

    素有痰饮,外感温邪,痰热互结,肺失宣降,脾气虚,久病及肾,本虚表实。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咯痰色黄,不易咯出,腰膝酸痛,舌苔薄黄,脉滑数无力。姜良铎教授指出:“此为小青龙汤之变证,除抓住痰黄,不以咯出,舌苔薄黄,脉滑数等标实之热象外,同时亦要抓住腰膝酸痛,脉象无力等本虚之特征。方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味治疗。”

    李某,男,58岁。患者有咳喘病史12年。初诊:两月来反复感冒,咳喘加重,心烦发憋,咯痰色黄,不易咯出,倚息不得卧,腰膝酸痛,舌苔薄黄,脉滑数无力。

    方药:麻黄10g、桂枝10g、芍药10g、干姜5g、细辛5g、五味子5g、半夏10g、炙甘草10g、生石膏30g、连翘15g、杏仁10g、炙紫菀12g、炙冬花10g、补骨脂15g。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上方服14剂后,心烦、咳黄痰、苔黄脉滑数均除。仍咳喘发憋,气短乏力,继上方去生石膏,加蛤蚧尾3g、太子参30g

    上方加减服用32剂,诸自觉症状皆除。后服丸药以缓图之。

    按:此病人为内有痰饮,外感温邪,由痰热互结所致。用小青龙汤化其痰饮,加生石膏清邪热而除烦躁,麻黄配连翘透表达里,外透肌表之毒热,内清肺脏之痰毒;杏仁、紫菀、冬花三药相须合用,可收宣肺化痰之功,止咳平喘之效倍增。久病肺脾肾三脏皆虚,故姜老师常选用补骨脂、蛤蚧尾、太子参等药。补骨脂善补命门火,壮肾阳暖中宫,温脾脏助运化,逐里寒固精气;蛤蚧尾长于补肾益肺,尤能摄纳肾气,为治肺肾虚喘之要药;太子参补气而不燥,养阴而不腻,补而兼清,平补气阴,为补气药中清补之佳品。诸药合用,透肌表,通气道排毒邪,标本兼固,邪去正复,病当自愈

    水饮内蓄之水肿

    吴某,男,48岁。感冒面目浮肿加重10天,患者有浮肿病史1年,刻诊见恶寒发热,无汗,吐涎沫,面目及双下肢浮肿,头身重痛,口微渴,小便不利,舌体胖,质淡,苔薄白水滑,脉浮略数。尿检:蛋白(+++)。

    方药:麻黄10g、桂枝10g、芍药10g、五味子6g、细辛5g、生姜皮10g、法半夏10g、云茯苓12g、猪苓10g、泽泻15g、益母草30g、苏叶10g、蝉衣6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方6剂后,全身微微汗出,尿量大增,恶寒发热已除,脉转和缓。继上方减麻黄苏叶量为6g,加白术12g、黄芪20g、再进20剂,诸症消失。尿检:蛋白(+),后改服金贵肾气丸以善其后。

    按:病人症状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组为恶寒发热,无汗,口吐涎沫,面目及双下肢浮肿,舌体胖,质淡,此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之小青龙汤证,用其解表散寒,蠲饮降逆,表里双解;其二为口微渴,小便不利,苔白水滑,脉浮,为膀胱化失司,水津失布之五苓散证,用其健脾通阳,化气行水腰以上肿用小青龙汤“开鬼门”,腰以下肿用五苓散以“洁净腑”。配益母草、苏叶、蝉衣三药合用,轻开轻疏三焦疏风活血利水并用。麻黄、细辛、黄芪为姜良铎教授常用之药,麻黄宣肺气,细辛散风寒,激发肾气以化水饮,黄芪补脾益肺。三药相伍,一宣肺开上源,以布津液;一下通肾气,以行气化;一补脾运中,以化水湿,上中下与肺脾肾并顾,扶正祛邪并施,邪气去则气化行,脾不受困,健运如常,其病而愈。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谢 鸣:名方运用——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9克,制半夏9克,细辛3克,干姜6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温服。服后覆被取微汗出。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稀白,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制方要义:本方所主为表寒里饮证,系患者素体阳弱,津液不能布化,寒水内停在先,复感风寒,肺郁表闭,寒饮内动,即所谓的“外寒引动内饮”。因风寒闭表,外见寒热无汗、头身疼痛;里饮内动见喘咳,痰多而清稀、舌苔白滑;如饮邪外溢经脉肌肤则可见身痛肢重、头面浮肿等。本证治疗当表散风寒,温化里饮,即表里同治。由于患者寒饮在内,素体阳弱津乏,故解表化饮中又当顾护气津。方中主用麻黄、桂枝相伍,发散风寒,宣通肺气;辅以干姜、细辛、半夏温肺通阳,化饮祛痰;佐以芍药益阴敛营,五味子温敛肺气,兼制君臣药之辛散温燥;更用甘草甘缓益气,调和于辛散与酸收、解表与温里之间。

    效用特点:本方是治疗外寒里饮证的要方,其在立法上散寒化饮,表里兼治;配伍上采用辛散温通,佐用酸收、甘缓,即寓助卫护营于温通发散之中,具有温散而不伤气津的特点。全方以“温通布散”为作用特点,有温肺化饮止咳喘、解表散邪退寒热、振奋心阳胸痹、通阳行水消肿满等效用。值得注意的是,方中细辛通启少阴(肾)之阳气,善散深伏的水寒之邪;干姜温肺暖脾,尤能温化寒饮;五味子酸收,既防姜、辛之燥散耗伤气津,又能敛肺而止咳喘。此三味相配,温化痰饮、止咳平喘,不伤气津,即所谓的“姜辛五味”药法,为治疗寒饮咳喘的常用药对。

    临床应用:本方在《伤寒论》中用治太阳伤寒兼里有停饮的咳喘,在金匮要略中用治溢饮、支饮及妇人吐涎沫,提示前人使用本方以里有寒饮,饮邪上迫外溢为其关键。现代临床本方被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肺心病百日咳过敏性鼻炎、卡他性中耳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等病。

    用方原理:三焦主水液代谢,其中肾为阳气之根,主化气行水。肺为水上之源,主通调水道;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传输,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水饮多为阳弱不化津液所引起,与肺、脾、肾三脏的输化不及有关。饮具有流动不居的特性,可外溢于经脉关节肌表而为肢体沉重、关节疼痛、肌肤水肿;内流于脏腑如心肺胃肠)而见心悸、咳嗽喘逆呕吐痰涎、肠鸣泄泻,或停聚于腔隙如内耳胸胁腹腔)而发为头眩耳闭胸胁满痛、大腹肿胀等症。本方温肾而行水气,暖脾而运水湿,温肺而布津液,使表里三焦通畅,津液布化,水行饮消,诸症得解。

    临证经验:

    1.根据原方证的病机变化增减:如表闭甚,里饮郁而化热,可在小青龙汤中加入适量石膏清热以兼顾,此为“小青龙加石膏汤”。如外无表证,但痰饮郁结而见咳逆上气,咯痰不利,喉中有水鸡音,则于方中去桂枝,甘草易为大枣,加射干、紫菀、冬花开结化痰、温肺下气,变解表化饮为宣肺祛痰,下气止咳,此为“射干麻黄汤”。

    2.根据病证加减: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肺炎等属素有停饮,复感风寒,见寒热无汗,咳喘痰多,可选加紫菀、款冬花,或杏仁、苏子;肺郁化热见热甚、苔黄脉数,加生石膏、射干。支气管哮喘属于寒痰阻肺见咳喘胸满,加橘红、炒枳壳、炒莱菔子。老年性肺气肿兼下元不足,见咳喘短气,腰膝酸软,加人参、补骨脂、当归。小儿百日咳属于风痰稽肺,见喉痒咳甚,咯白色泡沫痰,加百部、制僵蚕、蝉衣。②肺源性心脏病及急性心衰肺水肿属心肾阳虚、寒饮凌心犯肺,见胸闷心悸,减麻黄量,增桂枝、甘草用量,或加黄芪、丹参;见尿少身肿,加车前子、炒葶苈子、大枣。③过敏性鼻炎属肺脾虚寒,偶感风寒即见喷嚏频作,清涕不断,伴鼻塞声重,可加辛夷、防风、制苍耳子。卡他性中耳炎属饮聚耳窍,见眩晕耳痛耳胀、舌滑脉弦,重用半夏,加石菖蒲、制地龙、虎耳草。④其他:慢性肾炎属肺脾虚寒,因外感风寒而见形寒肢冷,水肿或水肿加重者,可选加制附子、炒白术、茯苓、益母草。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寒饮留聚胃肠,见腹痛畏寒、肠鸣泻泄,桂枝易肉桂,加白术、茯苓。胸腔积液胸痛,或胸满气急而无明显热象者,可选加苏子、炒莱菔子、白芥子。

    王文鼎老中医运用本方颇有心得:方中姜、辛、味三药一般等量用之;麻黄选用亦很有分寸,如初病表实用麻黄,次用麻黄绒麻黄捣烂去粉末留用),后期喘而汗出用麻黄根量可达30克,);桂枝与白芍配伍,新病初期两味等量,病久渐虚则白芍倍桂枝量;寒饮郁热之寒热兼夹见口干思饮,但饮不多者加石膏,喘甚加杏仁,咽痛加山豆根

    总之,本方使用当以寒饮内停见喘咳、痰稀量多、舌苔白滑、脉弦滑为主要依据。寒饮兼有表寒者最宜,虽未兼表证者也可用,但单纯的表寒证者则不宜。痰热内停见咳痰黄稠、苔黄脉数者则忌用;阴虚内热见干咳少痰,口咽干燥,苔少脉细者当禁用。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母病补子治愈咳嗽1例

  【关键词】母病补子治愈咳嗽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2岁,再婚3个月,1995年10月下旬因长途旅行疲劳,又感风寒而致咳嗽,初期咳嗽痰稀薄兼白泡沫,喉痒时想咳嗽,请医用急支糖浆甘草片咳必清片等口服药,输液青霉素抗菌消炎药,治疗1周不愈,住院进行拍片检查为肺门感染,血尿检验正常。治疗20天不愈,患者自动出院。又延医二三人,用止嗽,小青龙汤等中西药治疗,又输液抗菌消炎药治疗33天不愈,患病长达2个月之久。咳嗽加重,阵阵痉咳,涕泪痰涎并发溢出,痛苦不堪,咳嗽严重时有少量遗尿,咳嗽达30min方见缓和,日夜并作,早重晚轻,全身乏力,苦于咳嗽,于1996年1月6日延吾诊视,其脉浮细,尺脉虚弱,舌苔薄白,舌质淡红。病症同上。分析病因,起病时值初冬小雪,因感受风寒咳嗽,理应辛温解表,宣肺止咳,而误用输液冷凝之品,以致风聚不能散,寒凝不能解,出现阵阵咳嗽,白沫稀痰,涕泪痰涎外溢,用小青龙汤用之不效,因患者再婚性笃,虚损肾气失摄,肺肾母子受病虚弱,正虚邪盛而阵阵咳嗽尿遗。治用扶正祛邪之法,方用金匮肾气汤和小青龙汤,药用肉桂、附片熟地、干山药、山萸肉、五味子各10g,茯苓、牡丹皮、泽泻各5g,麻黄、桂枝、干姜、半夏各10 g,细辛4 g,芍药、炙甘草各6 g,一剂水煎服,采取早武火少煎,白天频频热饮。晚文火久煎,做二次顿服。一剂病症减轻,次日再诊,方药中病,效不更方,连进5剂,1月12日复诊,咳嗽停止,乏力减轻。病久身体虚弱,用六君子汤补肺气和六味地黄补肾气,五剂煎汤频饮,两日一剂,调理善后,诸证悉愈。

  2 体会

    肺为娇脏,畏火亦畏寒。风寒袭于肌表,客于肺气而咳嗽。当解表散寒为治,故难经:“形寒冷饮则伤寒,风寒束表,故当发散”。而用补液冷饮之剂,镇咳养阴敛肺之药,似雪上加霜,邪伏不出,致风聚不散,寒凝不解,留滞于肺而咳嗽。当用麻黄、桂枝,干姜、半夏、细辛,辛温解表,宣肺止咳,温肺化饮,而误用冷寒养阴敛肺之药,故咳嗽加重,涕泪痰涎并作。肺为华盖,气根于肾,性笃而损肾,肾虚及肺,宣降无力,肺肾虚损,正邪相争,故咳嗽阵作而尿滴,用肉桂,附片、熟地、山药、山萸肉、五味子引火归源,补肾助阳尿不遗,用茯苓、牡丹皮、泽泻利水理痰、补而不滞,日久咳嗽耗损气血用芍药、甘草养血益气。此证如小青龙汤单用之,体虚无力驱散风寒;若金匮肾气方单用之,邪盛无从解表;肺为肾之母,补肾子之气,肺母受益,根健而叶茂,用小青龙汤合金匮肾气方,温肺化饮而补肾阳,采用早武火少煎,取小青龙汤疏荡驱散风寒化饮之力强,而金匮肾气方武火少煎温补药力轻微,兼故解表不伤正气。晚文火久熬,肾气汤久熬药力增浓,而文火久熬小青龙汤药力已减,兼故温补不护邪,采取2方合用补肾子之气,益肺母之气,用《难经七十五难》:“子能令母实”治病之法而验效。


  作者单位:443611湖北秭归,秭归县沙镇溪镇中心卫生院


日期:2008年6月13日 - 来自[2007年第4卷第7期]栏目

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43例

  【摘要】目的观察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方法将8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43例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青龙汤加减。结果两组症状与体征消失/缓解时间、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安全有效,可以缩短病程及提高临床治愈率。

  【关键词】小青龙汤;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严重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由于支气管黏膜水肿,黏液分泌亢进,造成支气管狭窄,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其临床症状如肺炎,但喘憋更著。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对孩子健康危害较大。我科应用小青龙汤加减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观察对象和治疗方法

  1.1观察对象2004年10月1日至2006年9月1日以毛细支气管炎入院的患儿86例,按入院奇偶序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3月5例,3~6月28例,6月~1.5岁10例;伴发热20例。对照组43例,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3月7例,3~6月25例,6月~1.5岁11例;伴发热19例。入院时均有阵发性咳嗽、喘憋、气促、心率快、肺部哮鸣音及小水泡音,均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并排除先天性心脏、支气管异常、结核感染等疾病。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发病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发生于2岁以内婴幼儿,多数在6月以内;急性发病、突然发作性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诊断要点,呼气性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呼气相延长伴哮鸣音,间歇期呼气性哮鸣音消失[1]。

  1.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止咳化痰,舒喘灵或博利康尼平喘,雾化吸入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利巴韦林,镇静,吸氧,退热,合并细菌感染的加用青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青龙汤加减:蜜麻黄3~6 g、桂枝5 g、白芍6 g、煮半夏6g、干姜3 g、五味子6 g、细辛3 g、生甘草3g。加减:若痰黄兼热象者加生石膏、黄芩、鱼腥草、海浮石、浙贝母等清热化痰;若内寒饮甚者,加重蜜麻黄、干姜用量;体虚纳少便溏者加黄芪、山药、茯苓、神曲;胸闷喘甚加枳壳、地龙;鼻塞、流涕者加辛夷、苍耳子、防风。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统计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治疗3d内体温正常,咳嗽、喘憋缓解,肺部哮鸣音减少或消失。有效:治疗3~7 d体温正常,咳嗽、喘憋缓解,肺部哮鸣音减少或消失。无效:治疗7d后咳嗽、气喘、肺部体征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2.2.1两组主要症状与体征消失/缓解时间比较两组在心率转正常、喘憋缓解、哮鸣音消失、咳嗽消失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另外治疗组平均病程7.5 d,对照组12.6d,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明显副作用,也无1例死亡。表1两组主要症状与体征消失/缓解时间比较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多种病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症,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某些腺病毒引起。出现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和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黏膜下充血、水肿和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多见于1~6月的婴幼儿,患儿免疫功能较低,抗病能力弱,且气道相对狭窄,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易形成气道梗阻,出现严重的喘憋及呼吸困难、咳嗽。目前西医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特效药,常规予吸氧、镇静、抗病毒解痉平喘等,往往使用较大剂量的激素,不仅影响患儿体质,而且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毛细支气管炎中医辨证属“咳喘证”范畴,符合小青龙汤证治。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方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组成,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咳喘证。但经后人的不断挖掘与实践,大大扩展了本方的适用范围,随症加减后亦可用于痰热型咳喘证。现代研究表明,小青龙汤可以缓解肺内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管腔及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及分泌物阻塞,恢复纤毛粘连、倒伏、脱落,从而改善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亦可抗组胺,抑制IgE产生,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可以纠正Th1/Th2比值的失衡,具有解热、抗炎、平喘、镇咳和抗过敏,提高机体免疫等作用[3]。被广泛应用于过敏性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治疗:如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4-5]等。我科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观察到加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可以减少激素应用的剂量和时间,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且使用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8-309.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

[3]李经纬.中医大辞典[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7.

[4]邢彦霞,李晶,郭丽娟编译.小青龙汤对过敏性疾病的有用性[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5):294-296.

[5]方灵云.小青龙汤治疗COPD 38例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3,5(3):217.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


日期:2008年5月29日 - 来自[2007年第3卷第4期]栏目

来源http://www.39kf.com/my/tag_1_27748a-24679a-26798a23567/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