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验方选介

2015/6/25 20:29|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229|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丹参楮实汤  组成:丹参15g,楮实子10g,炙甘草5g。  主治:心脏病早搏。  按:本方是从一位患心脏病的老干部手中取得的。用治各种心脏病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丹参楮实汤

  组成:丹参15g,楮实子10g,炙甘草5g。

  主治:心脏病早搏

  按:本方是从一位患心脏病的老干部手中取得的。用治各种心脏病见早搏者,确有良效。再结合辨证,配合其它药同用,收效更佳。如见舌光无苔者,配合生脉饮;若见失眠健忘、食少无力者,配合归脾丸;若见舌红、口干口疮便秘者,配合天王补心丹;若见形瘦体弱,气血不足者,配合十全大补丸;若见肾虚腰酸者,可配合肾气丸左归丸、全鹿丸等。

  三子补肾

  组成:菟丝子15g,韭菜子10g,棉子20g。

  主治:肾虚腰酸,阳萎,遗泄,遗尿以及妇女带下等。

  按:本方所用三味药,价廉效宏,尤以山区农村,取材方便,可随证加味变化应用。如腰酸甚,加杜仲10g,续断10g;若舌红阴虚者,加熟地黄山茱萸;若舌淡阳虚者,可加桂、附、鹿茸等。

  血管性头痛验方

  头痛一号方

  组成:桃仁9g,红花9g,当归9g,生地12g,川芎9~15g,赤芍9g,望江南9g,石楠叶9g,羌活9g。

  适应症:头痛一般发作,或左或右侧,程度为轻至中等度,疼痛性质或为振动作痛,或为胀痛、刺痛,尚能忍受,脉细弦,苔薄腻,舌淡紫。女性多在经前或经期发作。随证加减:兼风寒加麻黄6g,桂枝6g,细辛3g;兼风火加石膏30g(先煎),知母9g,菊花9g,桑叶9g,连翘10g,薄荷4.5g(后下);兼风湿加羌活9g,防风9g,藁本9g,独活9g;兼痰浊加半夏9g,陈皮9g,苍术9g,白术9g,天麻粉1.0g(吞);兼瘀血麝香0.3g(冲),青葱三束(切碎),酒、水各半煎服;兼血虚去桃仁、红花、赤芍,加熟地15g,白芍9g,清炙草3g;兼气虚黄芪30g,党参10g,升麻6g,柴胡6g;兼阴虚去桃仁、红花、生地,加熟地15g,白芍9g,麦冬9g,知母9g,地骨皮9g,清炙草3g;兼阳虚去桃仁、红花、生地、赤芍;加熟地15g,山药10g,萸肉9g,鹿角胶10g,菟丝子9g,附子6g,肉桂3g;兼肝火加龙胆草9g,山栀9g,黄芩9g;兼肝阴虚加天麻粉1.0g(吞),钩藤10g,石决明30g,淮牛膝9g;兼肝郁丹皮9g,山栀9g,薄荷4.5g,柴胡9g。

  头痛二号方

  组成:桃仁9g,红花9g,当归9g,生地12g,川芎30~45g,赤芍9g,望江南9g,石楠叶9g,苦丁茶9~15g,僵蚕9g,地龙6g,细辛3g。

  适应证:头痛大发作,或左或右侧,其痛不可忍,诸药皆不能效者。

  痛三号方(又名头痛立止散)

  方药组成:全蝎3g,蜈蚣2条。研粉吞服。一日二次,一次1.5~2.0g。

  适应症:头痛如劈,痛剧不可忍,诸药皆不效者。

  舒肝和络饮:

  组成:柴胡10g,牡蛎30g,香附乌药郁金石菖蒲、苍朮、厚朴各10g,夜交藤合欢皮15g。

  主治:消化、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气机不畅、血行不利、消化障碍、湿热郁滞等症。

  按:此方体现了陈老“病多参郁、调气为要”的指导思想,临床适应面广。方中柴胡、牡蛎合用,一升一降,宣畅气机,软坚散结,推陈致新;香附行血中之气,乌药气中和血,二药合用,行气解郁的功效更为完善;苍朮开提中焦之气以升之,具斡旋大气之功,厚朴温中燥湿以下气,二药同用,使中焦大气升降之枢得旋,痰湿之郁得解;郁金、菖蒲行气解郁,开窍化痰;夜交藤、合欢皮同用,通络解郁,和血安神。全方以气药为主,重在解郁除烦,宣畅气血,使人体气血津液流通正常,食欲改善,睡眠好转,二便通调,为疾病治愈创造良好的内环境。

  二麻四仁汤

  组成:炙麻黄4.5g,麻黄根4.5g,桃仁、杏仁、白果仁、郁李仁百部款冬花各10g,车前草24g,生甘草4.5g。

  主治:哮喘

  按:麻黄辛散、宣肺平喘,但发散力强,体虚多汗者忌之,且能收缩血管高血压者不宜。而麻黄根与麻黄作用相反,不但能固表止汗,并且还能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呼吸幅度增大。二药合用可谓乃陈老之独创,一开一合,开合相济,既调整肺气,又不致使肺气开泄太过,既能加强肺的活动功能,又无升高血压,助长兴奋之弊;杏仁、桃仁一气一血,既能顺气降逆,涤痰解凝,又能流通肺部郁血;郁李仁、白果仁一滑一涩,使已成之痰能化,未成之痰可敛,上(痰)下(便)分消;再佐以其余止咳排痰诸品,制成治疗哮喘之效方。

  

  柴牡三角汤

  组成:柴胡9~12g,牡蛎30~40g,山羊角15~24g,水牛角15~24g,生鹿角6~9g。

  主治:中风及其它因脑部血流不畅,凝瘀潴留所致之病症。

  按:柴胡宣畅气血,推陈出新,生牡蛎潜阳软坚,消痰行水,有降泄疏导之功;山羊角替代羚羊角,能平肝熄风,善解脑血管之痉挛;水牛角替代犀角,清心凉血,治神志昏迷,起醒脑解毒作用;生鹿角行血消肿,以治脑部凝血留瘀。诸药合而为方,对脑部气血郁滞,水液潴留,有疏通消散之功。然中风之因,有出血与缺血(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所致供血不全)之不同。临床还应区别“闭”与“脱”,或用潜阳或用温阳随时加以矫正。

  三花二皮双叶饮

  组成:金银花15g,菊花10g,连翘10g,枇杷叶10g,桑叶10g,野菊花15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地肤子12g,白藓皮12g,苦参10g,黄芩10g,甘草6g。

  主治:痤疮脂溢性皮炎过敏皮炎,接触性皮炎等。

  按:用本方治疗头面部的痤疮、脂溢性皮炎以及虫咬皮炎、过敏性皮炎等均有较好效果。皮损色鲜红,痛痒较甚者,加生地、赤芍、土茯苓、干蟾皮乌梢蛇大便秘结者,加羊蹄根;皮脂分泌较多者,加赤石脂、生煅牡蛎;皮损色紫或暗者,加红花、桃仁。除服用外,也可用药液熏洗或搽洗。

  凉血解毒汤

  组成:大生地30g,赤芍12g,忍冬藤30g,蒲公英30g。板蓝根30g,金银花15g,连翘10g,水牛角40g,黄芩10g,焦山栀10g,土茯苓30g,玄参15g,麦冬10g,蛇舌草30g,生甘草6g。

  主治:红斑狼疮、天疱疮、银屑病皮肌炎等属于热毒炽盛,皮损焮红,痒痛肿胀者。

  按:本方系犀角地黄汤化裁,临床多用于起病急,病势重,热毒较盛的病人。方中忍冬藤、板蓝根、蒲公英合生地、赤芍二组药同用,经临床证明有降低血沉的作用。使用本方对于减少激素用量以及减缓使用激素后的副作用有一定效果。胸脘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热象较重者,加泽泻、萆薢、车前子;大便秘结,加羊蹄根或大黄;搔痒剧烈,加蜈蚣、地龙、磁石;皮肤角化较重,皮屑多者,加当归、炙甲片;有瘀血表现者,加丹参、红花、桃仁。若经治疗病情得以控制,应酌情予以养阴益气扶脾等善后治疗。

  加减射干麻黄汤

  组成:射干3~4.5,麻黄4.5~6g,细辛3g,紫苑6g,款冬花9g,姜半夏9g,生姜4.5g,大枣15g,天竺子9g,天浆壳9g。

  主治:百日咳

  按:射干麻黄汤主咳逆上气而痰多,今减去五味子,加入治百日咳之辅药天竺子、天浆壳,共奏宣肺豁痰,降逆止咳之功。眼结膜出血或鼻衄者,选加丹皮、桑白皮、茅根、地骨皮;面浮、目窝肿者,加苏子、方通草

  止遗汤。

  组成:熟地9g,萸肉9g,桑螵蛸9g,菟丝子9g,覆盆子9g,益智仁9g,麻黄3~4.5g,甘草3g。

  主治:小儿遗尿。

  按:方中多为补肾固涩之药,至于麻黄一药,据其药理,能兴奋大脑中枢神经,能使沉睡中的患儿易惊醒,自觉控制排尿意识。

  133驱蛔剂。

  组成:槟榔、甘草、使君子肉。

  主治:小儿蛔虫病。

  按:本方方名,因三药的药量比例为1:3:3,故名。方中槟榔功能杀虫消积通便;使君子肉功能杀虫,其有效成分能麻痹蛔虫;甘草和中。三味合用可驱杀蛔虫,还可使大便通畅,加速蛔虫随大便排出体外。

  海龙参散。

  组成:海螵蛸龙骨、参三七研末为散吞服。

  主治:消化系统溃疡、出血症。成人或小儿均可用。

  按:方中海螵蛸收敛止血,制酸,敛疮;龙骨收敛固涩,生肌敛疮;参三七祛瘀止血。合止血祛瘀,生肌敛疮于一方。

  通络饮

  组成:路路通12g,留行子12g,丝瓜络10g,漏芦10g。

  主治:乳痈初起尚未成脓之阶段。

  按:治疗乳痈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早治疗,“以消为贵”。方中路路通具通利之性,既能行气宽中,又可活血通络;留行子行而不住,走而不守,有行血通乳之功;丝瓜络通经络,行血脉,清络热;漏芦清热解毒,通乳消痈,四药相须,共具行气活血清热通络之功用。

  运理汤

  组成:枳壳9g,陈皮9g,茯苓12g,半夏9g,莱菔子9g。

  主治:脾胃失和,运化失司,内生水湿、痰浊之邪而见胸闷胁痛,脘腹胀满咳嗽气逆,局部结核、痰湿肿块等症。

  按:此方药味简洁,结构严密,施治面宽,效用卓著,经临床验证,具理气、化湿、祛痰、辟浊之功能,不论寒热虚实诸类病证,但见气机不利,水湿痰浊内聚者,皆可酌情投治。

  巴星散:

  组成:巴豆霜1分,胆南星10g,川黄连5g。

  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属痰火炽盛者。

  按:本方临床用于癫痫频发,便结不行者,以及精神分裂症属实火者。若属寒证虚火者则忌用。

  胃痛散:

  组成:煅瓦楞子30g,砂仁5g,蔻仁5g。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按:本方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属肝胃不和者,症以疼痛、泛酸、胃脘部胀闷不适等为多见。应用时,研末作散吞服,如伴瘀血表现可以酌加川芎,或加服丹参片

  奇恒汤

  组成:归尾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三棱10g,莪术10g,炮姜5,荆芥10g,菝葜30g,王不留行30g。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之瘀郁经隧,壅遏横流型。或暴崩量多、腹痛、色紫、有块,或淋漓不断,时作时止,舌红或紫黯,脉弦紧或涩。

  按:青年妇女,好食生冷,遂致寒凝冲任,久久瘀壅成崩。若迳用止血,而瘀愈深,甚至发展而为石瘕之症。可用奇恒汤行气化瘀,和利冲任,兼有肝气郁结或眩晕者,加震灵丹;挟热加丹参;阴伤加龟板旱莲草子宫肌瘤月经过多者也仿此例。

  金峨安乳方

  组成:南瓜蒂10枚,蟹爪10g,艾叶5g,天冬15g,荔桔核各30g,蜂房10g,象贝10g,青皮10g,八月扎30g,王不留行子30g,牛膝10g,全瓜蒌15~30g,柴胡10g,柘木250g(另煎代茶)。

  主治:乳癖(乳腺小叶增生)。

  按:乳癖证,十二经辨证责诸肝、胃,故习用逍遥散、小金丹之属。王氏更从奇经之冲、任、阴维三脉着眼,重用南瓜蒂、蟹爪、柘木、艾叶四味,功效遂胜于逍遥散之属。蟹爪可由病家自备,也可略而不用。柘木取桑科柘木,《本草拾遗》谓:“气味苦,小温、无毒。主治老妇血瘕、男子痃癖、痞闷……当下恶物。”自古用痃癖、血瘕之类,王氏取其入冲任两脉,取其化瘀散结之用,惟须大量久煎,功效著。王氏也以之作为单方验方治疗各种肿瘤,也有较好疗效。

  阴维汤

  组成:柴胡10g,白芍10g,元胡10g,香附10g,苏梗10g,旋覆花10g,鹿衔草15g,桃仁10g,郁金10g,丹参10g,楂肉10g,木香6g,象贝10g。

  主治:更年期胸闷、胸痛,类似冠心病心绞痛而心电图正常者。

  按:妇人心悸、胸闷,固然有因冠心病者,然其间也多有非冠心病而为奇经之病者,妇人更年期此种情况尤多,经曰:“阴维为病,苦心痛”。故方用元胡、香附、苏梗等兼入阴维之药,与化瘀、行气、疏肝之品,同行,每每可以迅速见功,惟疼痛缓解后即当用四君子汤参行气调营之品以资善后,疗效方可巩固。李用粹曰:“血病每以胃药收功。”良有以也。

  通鼻窍方

  组成:鹅不食草5g,辛夷9g,益耳子9g,白芷10g,薄荷9g。

  主治:慢性鼻窦炎引起的经常打喷嚏、鼻寒流涕,甚则诱发哮喘之证。

  按:鹅不食草有通鼻窍、祛痰止咳的作用,辛夷、苍耳子散风、通鼻窍,白芷祛风、解表、消肿、薄荷解表散风热,对由于风寒之邪外袭,以至鼻窍不通、流涕、打喷嚏之证,效果较好。

  加味痛泻方

  组成:炒防风9g,炒白术10g,炒白芍15g,陈皮9g,补骨脂9g,炮姜6g,广木香9g,焦楂曲各15g,蚂蚁草30g。

  主治:腹痛泄泻,进冷食则更甚。属肝脾不和伴脾肾阳虚之证。

  按:防风、白术、白芍、陈皮是痛泻要方原方,功能疏肝健脾止泻止痛;补骨脂、炮姜、木香温脾肾之阳,运气止痛;辅以楂曲、消滞佐运;加上蚂蚁草清热利湿以止泻,有相得益彰之妙。

  四参汤

  组成:丹参15~20g,炒党参15g,南沙参20g,孩儿参15g。

  功能:活血益气,通心包络,扶正化瘀,宣痹通阳。

  主治:胸痹闷痛(冠心病)

  按:胸痹乃本虚标实,由虚致实,宜扶正为主,以补为通,通补兼施。丹参有活血养血双重之功,与其他三参并用,互补互利,相得益彰。若胸闷心痛,舌白质紫,脉细而涩,心律不齐属阳虚者,加瓜蒌15g,薤白10g,沉香片9g,附片10g,桂枝5g,桃仁10g,红花5g;心悸甚,舌边绛紫,脉虚而数属阴虚者,加知母12g,麦冬15g,生山楂10g,淮小麦15g,茯神25~50,炒枣仁25g,炙甘草5g。凡久治不愈,不分阴虚阳虚均可加海藻、生蒲黄软化血管。

  参芪益肾汤

  组成:土炒党参25~50g,清炙黄芪25~50g,熟地15g,淮山药25g,天花粉15~20g,粉葛根20g,菟丝子15g,覆盆子15g,山萸肉15g,生地10~15g,蚕茧10枚,枸纪15g。

  功能:健脾益气,补肾固本。

  主治:消渴(糖尿病)

  按:俞老认为消渴多属肾亏气虚,故以大剂党参、黄芪健脾益气,以补肾为配伍,加有降糖作用的葛根、蚕茧、淮山以稳定血糖,本方对气阴不足,脾肾两亏者较适宜,如有兼症,随证加减。久治不愈者加重丹参、益母草

  平胃散加减方

  组成:川朴4.5g,苍术9g,陈皮6g,甘草1.5g,柴胡4.5g,黄芩9g,郁金9g,藿梗6g,车前子9g,焦山栀9g,羌活4.5g。

  主治: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关节疼痛,胸闷纳呆,泛恶。

  按:本方用平胃散化湿,柴胡、黄芩清热达邪;山栀、车前子清热利湿,以起到清热化温祛邪的作用;川朴、苍术健脾化湿;陈皮、甘草和中理气;羌活、藿梗祛风除湿

  妇科崩漏

  组成:炙黄芪9g党参9g,焦白术5g,炒归身9g,炒白芍9g,生地黄9g,炒杜仲9g,炒川断9g,陈皮5g,牛角腮9g,震灵丹9g,藕节炭30g,荆芥炭9g,蒲黄炭4.5g,侧柏炭9g。

  主治:崩漏日久不愈,气血二亏。

  按:本方用党参、黄芪、当归、芍药补气益血;荆芥炭、蒲黄炭、侧柏炭收敛止血;川断、杜仲调益冲任;相辅相成,标本兼顾。

  重症肝炎方:

  组成:犀角9g,桃仁9g,生地30克,?娉婀g,生军24g,丹皮12g,连翘12g,黑大豆30g,对坐草30g,田基黄30g,黄连6g,龙胆草9g,山栀9g,茵陈30g,人参3~6g,茅根30g.

  主治:急性、亚急性黄色萎缩

  按语:本方集中了大剂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及扶正固脱之品,截断病势,扶助正气,促使邪正斗争,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防己黄芪汤

  组成:黄芪30g防己15g,生白术30g,党参15g,鳖甲15g,山甲10g,将军干2对,陈皮6g,腹皮子各10g,枳壳10g。

  主治:肝硬化腹水,正虚邪实不宜攻破者。

  按:瘀血是本病的根本所在,故姜老用本方健脾益气利尿时,每加山甲、鳖甲活血化瘀通络,并配合将军干以增强利尿的效果。就药理而言,三味都是富有蛋白质的动物药,有利于蛋白倒置的纠正。

  巴漆丸

  组成:巴豆霜15g,干漆9g(熬去烟),陈皮9g,生苍术9g,研细末蜜水为丸绿豆大。

  主治:肝硬化腹水能耐受攻下者

  按:本方须现制,陈者无效。每服1.5g,可渐加至3g,或4.5g。每日1~2次,或隔日一次。肝昏迷前兆,食道静脉曲张或多次呕血便血,或兼有其他合并症者忌服。

  四、截咳方

  组成:百部10g,天浆壳10g,南天竹3g,马勃10g,木蝴蝶10g。

  主治:无痰或痰少的剧咳不止。

  按:马勃、木蝴蝶临床多用于咽痛失音,民间治咳嗽有效。南天竹敛肺止咳,天将壳宣肺以助排痰,二味亦民间单方,姜老兼收并蓄、同冶一炉,以截血络易损,术后伤口未合的剧烈咳嗽。南天竹有麻醉作用,用量不宜过重。

  定喘新方

  组成:合欢皮30g,老鹳草30g,碧桃干15g,半枝莲15g,地龙9ge

  主治:无寒热之证可辨的哮喘发作。

  按:本方从辨病的角度出发选药组方。以合欢皮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碧桃干加速循环,扩张血管,半枝莲消炎,地龙、老鹳草祛痰,扩张支气管,地龙还有抗过敏的作用。

  冠心方

  组成:甲方:附子3~9g,肉桂3~9g,仙灵脾15g,党参9~15g,黄芪9~15g,茯苓9~15g,炙甘草6~9g。乙方:党参9~15g,麦冬9g,五味子3~6g,生地9~15g,白芍9g,杞子9g,仙灵脾15g。

  主治:冠心病

  按:甲方助阳益气补肾,适用于阳虚患者。乙方益气养阴补肾,适用于阴虚患者。

  糖尿病方

  组成:党参30g,黄芪30g,仙灵脾12g,菟丝子12g,杞子12g,柏子仁12g,生地12g,玉米须30g,蚕蛹15g,桃树胶30g。

  主治:糖尿病

  按:本方以补肾益气为主,有较好的降糖作用。

  甲亢

  组成:蚤休12g,白蔹12g,漏芦12g,黄芪30g,玄精石15g,川石斛12g,滁菊花12g,杞子12g,千里光12g,谷精草12g,石蟹12g。

  主治:甲状腺机能亢进

  按:方中蚤休、白蔹、漏芦清热解毒,黄芪益气,玄精石、川石斛养阴,菊花、杞子、千里光、谷精草、石蟹清肝明目。共奏清热补气,清肝滋阴明目之效。

  甲减方

  组成:黄芪30g,补骨脂12g,熟地12g。

  主治:甲状腺机能减退

  按:本方助阳益肾补气。阳虚证显著者可加熟附块12g,桂枝9g。

  跌打镇痛丹:

  组成:制番木鳖子15g,乳香6g,血竭9g,琥珀9g,田七9g,土鳖虫9g,麝香1.5g,牙皂3g,细辛2g,朱砂3g,共研极细末。

  主治:各种跌打损伤,以致昏迷不醒者。

  作用:通经活络,芳香开窍,活血化瘀止痛。

  服法:每日二次,每次1.5g,用开水或酒吞服。

  清瘀止痛片:

  组成:刘寄奴30g,荆芥45g,红花30g,琥珀30g,土鳖虫30g,当归30g,苏木30g,血竭30g,三七30g,川芎30g,桃仁30g,桔梗9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

  主治:各种跌打损伤,气滞血瘀,咳嗽气逆,胸伤胁折,肿胀疼痛。

  作用:顺气止噫,祛瘀生新,活血止痛。

  服法:每日二次,每次3g,温开水送服。

  久伤风痛丸:

  组成:石菖蒲24g,桂枝15g,川芎18g,木香15g,川乌18g,石楠叶30g,白芷15g,苏叶12g,麻黄12g,草乌18g,牛蒡子18g,佛手15g,细辛12g,牙皂12g,黄柏15g,威灵仙12g,全蝎6g,没药15g,贯众15g,黄芪15g,三棱24g,制南星18g,莪术24g,秦艽3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

  主治:跌打损伤日久,腰痛四肢风湿痹痛,小儿麻痹手足如废,麻木酸痛等证。

  作用: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服法:每日早晚二次,每次3g,温开水吞服。

  伤科接骨药散(1号敷药)

  组成:自然铜500g,马钱子500g,川续断500g,川加皮500g,虎骨250g,三七末250g,白芨100g,骨碎粉500g,刨花100g。以上药共研细末,用酒少许,蜜糖和开水,将此药散调匀敷贴患处,每隔1~2天换一次。

  主治:各种骨折早中期,瘀肿疼痛。

  作用:接骨续断,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伤科止痛药散(2号敷药)

  组成:自然铜500g,无名异500g,丁香500g,当归500g,地龙500g,生地炭250g,荆芥炭250g,没药500g,乳香500g,白芨250g,马钱子500g,田七末250g,刨花250g。

  以上诸药共研细末,用酒少许蜜糖和开水,将此散调匀,敷贴患处,每隔1~2天换一次。

  主治:各种外伤血肿,疼痛剧烈,骨折,脱位,眼球损伤血肿等症。

  作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疗效迅速,止痛效果尤佳。若外伤瘀血化热,红肿热痛可加金黄膏;若血肿日久,肌化积块可加皮硝外敷。

  跌伤风湿膏:

  组成:血见愁90g,泽兰30g,大黄45g,细辛30g,栀子45g,闹羊花120g,当归45g,防风30,姜黄45g,续断45g,骨碎补60g,白芷45g,甘松90g,丁香45g,红花30g,马钱子120g,桃仁30g,独活45g,蒲黄60g,地龙120g,三棱45g,南星45g,半夏45g,草乌45g,川乌45g,川加皮60g,莪术45g,乳香60g,没药60g,生油1000g。此膏药烘热后贴患处,四日一换,贴至痊愈。

  主治:四肢腰背陈伤疼痛,风湿骨痛麻木不仁,鹤膝积水,骨痨等症。

  作用:祛风除浊,舒筋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二虫止嗽

  组成:僵蚕9g,蝉衣3g,荆芥6g,防风6g,甘草3g,桔梗3g,白前9g,百部9g,紫苑9g,陈皮6g。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失宣之咳嗽。

  加减:风寒偏盛者,加桂枝、苏叶、细辛;风热偏盛者加牛蒡子、前胡、子芩、石膏;痰湿偏盛者,加半夏、茯苓。

  按:本方由《医学心悟》止嗽散加僵蚕、蝉衣、防风三味组成,增强了原方的宣肺透邪、祛痰解痉之功。

  加味小青龙汤

  组成:炙麻黄5~9g,桂枝5~9g,细辛3g,干姜3~5g,姜半夏9g,白前9g,白芍9g,陈皮6g,五味子4g,生甘草5g,大枣6枚。

  主治:内有痰饮,外感风寒之咳嗽喘促,背部寒冷者。

  加减:喘急汗出,气促不相续者,加党参10~15g,熟附子6~9g,磁石20g。热甚者加生石膏20g。

  按:本方系《伤寒论》小青龙汤化裁而来,适用于哮喘、慢支发作期的寒饮重症。

  新加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9~15g,桂枝6~9g,苍术9g,甘草5g,姜半夏9g,陈皮6~9g,当归6~9g,白芥子6~9g,干姜3~5g。

  主治:寒饮痰湿内盛之咳喘

  加减:喘息严重者加麻黄6~9g,杏仁9g,苏子9g。

  按:本方乃《金匮》苓桂术甘汤加味,增强了温阳化饮,燥湿祛痰的功效。

  新加旋覆代赭汤

  组成:旋覆花9g,煅代赭石15~20g,党参9~12g,茯苓9~12g,半夏9g,陈皮6g,紫苑9g,百部9g,炙甘草6g,生姜3~5g,大枣6枚。

  主治:痰饮咳喘日久,土虚木旺,木旺侮金者。

  加减:有热象者去生姜,加芦根竹茹;痰多沫者加白芥子;便秘者加火麻仁

  按:本方系《伤寒论》旋覆代赭汤加味,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

  加味都气丸

  组成:熟地9~15g,山萸肉9g,山药9g,泽泻9g,茯苓10~15g,五味子3~5g,巴戟肉9g,仙灵脾9g,菟丝子9g,杞子9g,僵蚕9g,丹参9g。

  主治:慢支,哮喘缓解期肺肾气衰,摄纳无权者。

  加减:肾阳虚显著者,加附子、肉桂;便秘者,加当归、甜苁蓉;便溏者加补骨脂;尿频者加桑螵蛸。

  按:本方系《医宗己任编》都气丸中加入温补肾阳之品,具有补肾纳气,并调阴阳之功。适用于哮喘缓解期调摄。

  慢淋方

  组成:红参6g(另煎),炙黄芪18g,龟版胶12g(烊冲),阿胶9g(烊冲),当归10g,生地9g,熟地9g,鹿角片6g,白术12g,附片9g。另以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半枝莲煎汤代水。

  主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虚证)

  按:治“慢淋”虚证者,要抓住扶正与祛邪这一大法,惟热毒内蕴,久必耗阴,当以益气补血养阴为经,清热解毒为纬,调燮阴阳。恐草木无情,非重用血肉有情之品难以速生。煎法妙在以清热解毒(祛邪药)煎汤代水,祛邪不伤正。

  截喘方

  组成:蜜炙麻黄9g,银杏肉9g,干蟾皮6g,光杏仁10g,地龙干9g,白石英15g,甘草3g。

  主治:哮喘。

  按:发热者麻黄不用蜜炙,减量至6g,另加鱼腥草18~30g;肺热者去白石英,加桑白皮12g;内寒较盛加局方黑锡丹9g(吞);有外源因素加蝉衣6g;咳痰难出加葶苈子12g。若发作控制后则改用巩固方,药用党参、鹿角粉、制半夏、陈皮、紫河车粉、海蛤粉、地龙粉、熟附片、甘草、研末吞服。此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意,颇有效验。

  治萎缩性胃炎方

  组成:丹参12g,蒲公英15~30g,川楝子9g,广郁金10g,路路通10g,生白芍12g,生山楂12g,甘草3g。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按:痛甚加玄胡索12g,胃纳欠馨加谷麦芽各9g或鸡内金9g,砂仁2g,胃胀满不消加陈皮6g,佛手干9g,大便干结加脾约麻仁丸6g(吞)。

  按:肝气失于疏泄,上冲则脘胀、嗳气,横逆则胃痛、纳呆。日久气滞化火,移热胆府,胃津受损,阴血干枯;或肝气郁滞不行,脉络瘀阻;其病在经,久病则入络,全方围绕此而设。方取丹参祛瘀生新、调经顺脉之意,合疏肝经郁滞、健胃镇痛之郁金,促进胆汁分泌,增其消瘀止痛之功;蒲公英消炎疏肝,补脾和胃;借路路通通利之性祛经络之留滞,行气宽中;以生白芍养血柔肝,伍甘草和里缓急;山楂配甘草,化瘀血而不伤正气,助胃酸行结气,又制丹参、蒲公英之寒凉;川楝子行气止痛,全方配伍精当。

  止癫痫方(2方)

  1方组成:紫石英12g,生牡蛎30g,石菖蒲12g,制南星10g,僵蚕10g,钩藤15g,蝉衣4.5g,地龙干10g。

  主治:癫痫(发作期)

  按:抽搐较频加全蝎末1.5g,火盛加酒洗龙胆草6g,热痰多加竹沥油30g(冲),湿痰多加制半夏9g。

  2方组成:白术12g,茯苓12g,制半夏9g,党参12g,陈皮9g,丹参12g,炙甘草3g,河车大造丸9g(吞)。

  主治:癫痫(休止期)

  按:热痰盛去陈皮、半夏,加竹茹9g,瓜蒌皮12g;痰湿去党参、甘草,加苍术9g,川朴6g。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河车大造丸滋阴补肾、丹参养血安神活血化瘀治其本,制半夏陈皮理气化痰顾其标。

  尿血方(5方)

  1方组成:细生地12g小蓟12g,生蒲黄9g(包),木通6g,泽泻9g,炒山栀9g,淡竹叶6,六一散12g(包)。

  主治:膀胱湿热,尿涩尿血,小腹急胀。

  2方组成:细生地12g,知母9g,炒黄柏6g,生蒲黄9g(包),阿胶珠6g,侧柏叶12g,茜草根9g。

  主治:肾虚有热,尿血时发时止。

  3方组成:鹿角片9g,阿胶珠9g,当归9g,杞子9g,熟地9g,蒲黄炭9g,小茴香3g。

  主治:血尿日久,肝肾亏虚。

  4方组成:党参9g,炙黄芪9g,白术9g,炙升麻3g,当归9g,阿胶珠6g,藕节9g,炙甘草3g。

  主治:神疲乏力,溺血色淡,小腹胀坠。

  5方组成:熟地9g,山药12g,山萸肉9g,菟丝子9g,赤石脂12g,巴戟天9g,杜仲9g,牛膝9g,五味子3g。

  主治:精血滑泄不禁、腰膝酸软、怕冷便溏。

  按:尿血一症,病因颇为复杂,茹老积多年治尿血经验,总结出了5张有效方剂,对症用药。同时在方中可选加茅根、荠菜花、三七、花生衣、花蕊石、仙鹤草,可提高疗效。另外,茹老又应用紫珠草、白茅花、琥珀合上方,似收效更佳。

  瘀血化热治疗方

  组成:鲜生地、赤芍、丹皮、山甲片、当归、银花、翘壳、蒲公英、泽兰叶、生山栀、大青叶等。

  主治:损伤以后,贻误失治,症见损伤部位肿胀,皮肤发红,按之发热,西医称为无菌性炎症

  按:本病是由于瘀血凝结,郁而化热所致,瘀血为本,化热发炎为标,依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以清热凉血为主,佐以活血化瘀,使火炎之势得以遏制,瘀血凝结得以疏运,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并外敷三黄膏。

  痰浊阻络治疗方

  组成:牛蒡子、炙僵蚕、制半夏、山甲片、威灵仙、竹节白附子、当归、赤芍、红花、陈胆星、汉防己、米仁、粉萆粟、伸筋草桑枝、炙乳香等。

  主治:踝关节及足背作痛,局部轻微肿胀压痛,影响行走。

  按:本病的发生有轻微的扭伤史,但对日常生活及行走无明显妨碍,往往被病员所忽视,以后疼痛逐渐加重,影响行走。究其病因,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痰浊阻滞所致,治疗以活血舒筋,祛痰化浊法为主,并外敷三色三黄膏加黑虎丹,效果比较显著,并嘱患者适当减少行走。

  痰热交阻治疗方

  组成:盐水炒柴胡、盐水炒青皮、广郁金、延胡索、白芥子、制半夏、当归、蒲公英、制香附、旋覆花、黄芩、银花、炙乳香、路路通等。

  主治:肋软骨炎(泰齐氏症)。

  按:肋软骨炎的形成,一般均有外伤史,开始仅感隐隐作痛,仍能继续操持家务及工作,由于用力太过,以致疼痛逐渐增加,并且伴有向腋下及背部放射,疼痛可因用力及咳嗽而加剧。此痛好发于女性,发病部位一般在第2、3、4肋软骨处,局部压痛明显,外形高突隆起,皮肤微红,按之有微热。此乃外伤,使局部气血运行失畅,以致痰浊阻于络道,郁而化热所致,故以理气活血,化痰清热为主,佐以通络止痛。并可外敷三色三黄膏加黑虎丹。三色膏加三黄膏有清热活血,消肿止痛之效;黑虎丹能祛瘀消肿散结,专治筋骨发炎等症。

  

  来源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zhaodongqi_683202634.htm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