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汤头歌 发表之剂

2015/6/29 03:54|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410|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表之剂  发就是发散,表就是肌表。利用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使停留在肌表的外邪能从皮而出的方剂,就叫发表剂。由于表证有表寒、表热两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表之剂
  发就是发散,表就是肌表。利用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使停留在肌表的外邪能从皮而出的方剂,就叫发表剂。由于表证有表寒、表热两种,所以发表之剂也分辛温、辛凉两种。又因为人的体质有虚有实,所以发表剂有时在发散中还需加入适当的补益药。
  1、麻黄汤张仲景寒伤营无汗。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本方由麻黄(去节)三钱,桂枝二钱,杏仁(去皮尖)三钱,炙甘草一钱,四味药组成,水煎分三服。适用于外感寒邪,邪气在表,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也就是《伤寒论》说的太阳能寒证
  麻黄辛温,有发汗散寒邪的作用,是本方的主药,所以用它做方名。桂枝也是辛温药,能引营分的寒邪,透出肌表,随汗而解。杏仁苦温,有降气平喘润肺解表的作用。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还有轻微的解表作用。所以四药配合在一起,就能由发汗驱除在肌表的寒邪。但是,汗是人体津液所化,倘若过分大汗反能伤人。所以《伤寒论》服麻黄汤后有复取微似汗的规定。书中又有
  汗多亡阳的告诫。因此歌诀所说“伤寒服此汗淋漓”的淋漓是为了顺口好读,不应当认为是服麻黄汤后的正常现象。
  2、桂枝汤(张仲景)风伤卫有汗。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能如疟此为功。
  本方是《伤寒论》治太阳风的方剂。由桂枝、芍药、生姜各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三枚,共五味药组成,水煎分三次温服。太阳中风,就是通常所说的外感风邪在表的证候,症状是发热,头项强痛,恶风自汗,或者恶寒,还可能见到鼻呜干呕的现象。因为自汗是表虚,所以不用麻黄。
  本方以解肌和营为主。解肌就是用发汗力轻的方法来解除肌表之邪。所以用桂枝解肌散风以调卫气,芍药敛阴以调和营血。再加炙甘草和中益气,生姜散寒止呕,大枣养脾益阴。于是营卫和、风邪去、发热恶风自汗等证候也就消除。桂枝汤与麻黄汤在治疗上主要的区别是病人有汗与无汗。古人曾说:“有汗不得用麻黄,无汗不得用桂枝”,就是指桂枝汤与麻黄汤两张方剂而言的。但也有时需要把麻黄汤和桂枝汤各一半合成“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太阳能病(就是外感风寒的表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象疟疾一样,但无呕吐证候。服后出小汗,病就会痊愈。
  3、大青龙汤(张仲景)风寒两解。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燥,风寒两解此为良。
  本方由麻黄(去节)四钱,桂枝、炙甘草二钱,石膏五钱,杏仁(去皮尖)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共七味药组成,水煎分三次温服,是一张发汗力量很强的方剂。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汗不得出,而且烦燥。所以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配合杏仁宣肺解表,甘草和中益气,姜枣调和营卫。由于有因为汗不得出、郁热在里而发生的烦燥症状,所以再加辛甘而寒的石膏,清热解肌而除烦燥。
  本方特点是重用麻黄与石膏相配,原因就在于风寒太重,肌表被困,毛孔闭塞,非用大力不能发汗解表,而郁热在里,已见烦燥,单纯用辛温发汗,容易造成发汗太过而伤正气,或者是亢热太甚,汗仍旧不得出的副作用,所以麻桂合用,再配石膏。假如有汗,虽见烦躁也不可误用。
   4、小青龙汤(张仲景)太阳行水发汗。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本方治疗既有外感风寒的表证,而又有水饮停在心下的里证。它的主要作用是发汗解表,驱除在表的风寒,温化水饮,消除因水饮而引起的喘咳等症状,所以适用于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喘咳痰多,痰稀白而粘,有泡沫,或渴或哕或呕吐,或大便下利,或小便下利等。方由麻黄(去节)、芍药各二钱,细辛、干姜各五分至一钱,炙甘草、桂枝各二钱,五味子五分,半夏三钱,共八味药组成,水煎分三次温服。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细辛、干姜,温里行水,半夏去水饮而平逆气,再配芍药、五味子,收敛肺气,使风寒与水饮皆除,而肺气不伤,是除饮解表的良方。
  5、葛根汤(张仲景)太阳能无汗恶风。葛根汤内麻黄汤,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本方是由桂枝汤(本方桂枝用二钱)再加入葛根三钱,麻黄(去节)三钱组成,水煎分三次温服。有解肌发汗的作用,能治疗外感风寒,出现恶寒发热,项背强急,无汗,脉浮紧等症状。
  北齐徐之才在《十剂》中说:“轻可去实,葛根、麻黄之属。”意思是葛根、麻黄等轻扬发散的药物,可以驱除在表的实邪恶。这里是因为风寒已伤了筋脉中的津液,而见到项背强急不能舒展的症状,所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甘辛而平的葛根,鼓舞胃气,生津解肌,既帮助桂枝汤解表邪的作用,又恢复了津液,可见葛根是为解除项背强急而用的。至于加入麻黄,是因为无汗的表证,须要发汗才会解除,所以用麻黄来增强本方发汗的力量。假使见到恶风发热,项背强急,有汗,脉浮缓时,那就只是用桂枝汤加葛根,不用麻黄,叫做桂枝加葛根汤(也是《伤寒论》里的方剂)。
  6、升麻葛根汤(钱仲阳)阳明升散。升麻葛根汤钱氏,再加芍药甘草是,阳明发热与头疼,无汗恶均堪倚,亦治时疫与阳斑,痘疹已出慎莫使。
  本方由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共四味药等分组成,研为粗末,每服四钱,不煎温服。有升阳散邪,解毒透疹的作用,能治足阳明胃经感受风寒而致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疼,无汗口渴,目痛鼻干,以及阳证发斑、了疹和时疫等证。
  按:阳证发斑(简称阳斑)就是头面胸背四肢都出现红色斑点,高出皮肤,小的如芝麻,大的如芡实,轻的各自分清,重的连成一片。是由于感受时气温毒,热毒蕴结在胃而起。在初起有头痛身热等表证出现时才可用升麻葛根汤治疗。若斑点已见,就须用清热凉血败毒的方法治疗,本方决不可再用。
  时疫,是指某一时令流行的某种传染病。凡是症状与前面所说的一样,就可用本方治疗。不然,就不能使用。
  痘就是天花,疹包括麻疹、瘾疹。当将出末出之时见到上述表证的可使用本主治疗。若已透现于皮肤就不可使用。
  本方所以能治疗上述证候,是因为升麻、葛根可以升散阳明经的表邪,炙甘草益气安中,调和卫气,芍药酸敛益阴,调和营血。而升麻、甘草还有解毒作用,所以适用于病邪在足阳明胃经而出现的表证。
  7、九味羌活汤(张元素)解表通剂。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在变通。
  本方又名羌活冲中汤,是由羌活、防风、苍术各一钱半,细辛五分,川芎、白芷、黄苓、生地、甘草各一钱,共九味药组成,加生姜三片,葱白三茎煎服,有解散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外感风寒的作用。
  本方主治四时感冒而出现憎寒壮热,头痛身痛,项痛---强,呕吐口渴,无汗等症状。主要是通过羌活、防风、细辛、川芎、白芷、苍术等辛温发汗,驱风散寒。而羌活、川芎、白芷、细辛又能解除风寒引起的头痛,防风、苍术能解除因风寒湿气引起的身痛。又因口渴是肺中有热,所以用黄苓清泄气分之热,生地清泄血分之热。甘草在这里起调和诸药的作用,姜葱是通阳解表的药物,可以加强本方解表的作用。因为本方辛温发散的力量较强,虽有少量苦寒的黄苓和甘寒的生地,协助清热,缓解辛燥的烈性,但对素质阴虚气弱的病人是不适宜的。同时有具体应用时,必须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加减变化。
  8、神术散《局方》散风寒湿。神术散用甘草苍,细辛蒿本芎芷羌,各走一经祛风湿,风寒泄泻总堪尝,太无神术即平胃,加入菖蒲藿香,海藏神术苍防草,太阳无汗代麻黄,若以白术易苍术,太阳有汗此为良。
  这首歌诀共讲了三个神术散。头四句是讲局方神术散。由苍术二两,川芎、白芷、羌活、藁本、细辛、炙甘草各一两共七味药研成细末,每次用三钱加生姜三片,葱白三寸同煎温服。对于感冒风寒湿邪,头痛无汗,发热恶寒,鼻塞声重,身体疼痛,咳嗽头昏,以及大便泄泻等证,都能够治疗。
  苍术入足太阴脾经,细辛入足少阴肾经,川芎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羌活、藁本入足太阳膀胱经,白芷入足阳明胃经,都是辛温发散、驱风胜湿的药,加上甘草温益中气,姜葱通阳解表,合起来就是一个发汗解表的方剂。
  太无神术散由苍术、厚朴各一钱,陈皮二钱,炙甘草一钱半(以上四味就是平胃散,见后消补之剂)和菖蒲、藿香各一钱半组成,水煎温服。主要是治疗时行不正之气所引起的憎寒壮热,周身疼痛,或头面轻度肿大等证。因为时行不正之气从口鼻而入,传入阳明胃经,邪正交争,才见到上述证候,所以用苍术升阳发散,燥湿解郁,辟除秽浊恶气,厚朴燥湿散满,陈皮理气调胃,甘草和中解肌。加上藿香、菖蒲的芳香通窍,解表化湿,于是诸证都能消除。
  海藏神术散,又叫神术汤。由苍术、防风各二两,炙甘草一两,加葱白、生姜同煎温服。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恶寒无汗的证候。比麻黄汤缓和,但也能解除在表的寒邪。
  若将白术换苍术,不用葱白,叫做白术汤,可治内伤泠饮,外感风邪,发热有汗的证候。
  因为苍术能发汗,白术能止汗,所以这两个方剂应用时的区别就在于有汗和无汗。
  太无即罗太无,海藏即王海藏,是古代名医
  9、麻黄附子细辛汤(张仲景)少阴表证。
  本方是治疗少阴病初起,反发热,脉沉的方子。由麻黄(去节)二钱,细辛一钱,炮附子三钱,共三味药组成,水煎温服。
  少阴病,就是“脉微细,但欲寐”(即精神不振,想睡觉而睡不着)。这是病人平素肾阳虚,又被寒邪侵袭所致。但是少阴病不发热,现在有发热的表证。表证应该脉浮,而现在是脉沉。这就说明了既有太阳的表寒。表证应该脉浮,而现在是脉沉。这就说明了既有太阳能的表寒,又有少阴的里寒,非用表里兼治的方法,不能恢复健康。因此用麻黄发散太阳能的表寒,细辛温散少阴的里寒,再加炮附子助阳温肾,通散表里之寒。这种发表和温经并用的方法,可以相得益彰,是治疗少阴病而有表证发热的方法。
  10、人参败毒散(朱肱)暑湿热时行。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
  本方是由人参、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桔梗、茯苓各一两,甘草五钱,共十味药组成,研成粗末,每服一两,加生姜三片,薄荷少许同煎温服。能治体质虚弱的人,感受时行风寒湿热之邪,恶寒发热,头痛项强,鼻塞声重,肢体酸妆,咳嗽有痰,无汗等证。如果患疟疾,痢疾、疮疡而兼有表证的,也可用本方治疗。
  本方总的作用是:益气发汗,扶正败毒(毒就是时行不正之气郁结而成)。
  羌活、独活、柴胡、川芎能发汗解肌,除风寒,去湿邪,前胡、枳壳能降气行痰,桔梗、茯苓能泄肺中邪热,渗湿除痰,甘草和中解表,人参扶正驱邪。生姜、薄荷是帮助解除表发汗。所以治疗四时感冒有非常良好的功效。
  假使病人体质不虚,就减去人参,足做败毒散。有时和消风散同用,名消风败毒散。主治大体相同。
  11、 再造散(陶节庵)阳虚不能作汗。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本方是由人参、黄芪、甘草、桂枝各一钱,羌活、防、川芎各八分,炮附子、细辛各五分,煨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药将煎成时再加酒炒赤芍一钱,本方共计由十二味药组成。治疗阳虚的人,感受寒邪,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无汗,虽服辛温发汗而汗不得出,表证不解者。
  一般服发汗药后,由于阳气鼓舞津液外出,大多有汗。假使用发汗药不能出汗,一方面是说明寒邪困束在肌表未解,一方面说明病人的阳气虚弱,不能鼓舞津液外出,也是邪(寒)实正(阳气)虚的局面。所以本方用人参、黄芪、附子、甘草等补益阳气,配合桂枝、羌活、川芎、防风、细辛来发散在表的寒邪,再加姜、枣调和营卫,芍药收敛阴气,但又恐收敛太过,所以致损耗阳气,所以本方是治疗阳虚感寒,单用发汗还不能作汗时应当熟悉的一种方法。
  12、 麻黄人参芍药汤(李东垣)内虚感寒。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归芪甘草兼补,虚人外感受服之康。
  麻黄人参芍药汤是由人参、麦冬各三分,桂枝五分,黄芪,当归身、麻黄、炙甘草、白芍药各一钱,五味子五粒,共九味药组成,水煎温服。治疗平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人,感受外寒,以致里有郁热不得外透,因而发生吐血的证候。所以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人参、黄芪、炙甘草补脾肺,益气固表,当归身、白芍药补血敛阴,麦冬、五味子保护肺气。互相配合后,使得汗出不致太过,而表解热清,吐血也止。所以对虚人而且外感的服后能恢复健康。
  13、 神白散(朱端章)一切风寒。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葱淡豉与想参,肘后单煎葱白豉,两方均能散风寒。
  本方是由白芷一两,甘草五钱,淡豆豉五十粒,生姜三片,葱白三寸,共五味药组成,水煎温服。因为淡豆豉与葱白合用就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加上白芷,生姜都是辛温发散风寒的药,还有甘草和中解表,所以凡是外感风寒初起,而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表证时都可服用。
  葱豉汤是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里的方子。只用葱白三茎,淡豆豉三钱,水煎温服。治疗伤寒初起,感觉头痛无汗发热,有一定疗效。
  14、十神汤(《局方》)时行感冒。十神汤里葛升麻,陈草芎苏白芷加,麻黄赤芍兼香附,时邪感冒效堪夸。
  本方是由葛根十四两,升麻、陈皮、炙甘草、川芎、紫苏叶、白芷、麻黄(去根节)、赤芍药、香附各四两,十味药组成,共研细末,每次用三钱,加生姜五片,连须葱白三茎煎汁温服。治疗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咳嗽鼻塞等证。
  麻黄、川芎、白芷、紫苏,辛温发散,葛根、升麻,有升散解肌的作用,香附、陈皮,理气解表,姜、葱通阳解表。再加炙草和中益气,赤芍药敛阴和营,就可以在发散表邪的同时,还起到和气血,调阴阳的作用,使发汗不致太过,去邪不致伤正,所以治疗感冒时邪有效。
  增辑
  1、银翘散吴鞠通温邪初起。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苓次第施。
  本方用金银花连翘各一两,竹叶、荆芥各四钱,牛蒡子、薄荷、桔梗各六钱,淡豆豉、甘草各五钱,共研粗末,每服六钱,用鲜芦根汤煎服。是辛凉解表法的方剂,治风温初起,发热口渴而不恶寒的证候。若咳嗽加杏仁、贝母、口渴甚加天花粉,发热甚加山栀、黄苓。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荆芥、豆豉,发汗解表,清泄外邪。桔醒、牛蒡子,开利肺气,祛风除痰。甘草、竹叶、芦根,清上焦风热,兼养胃阴。所以本方对风温初起病,病在上焦的,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功能。咳嗽是由痰多气逆,所以加杏仁降肺气,贝母化痰。口渴甚则津液已伤,所以加天花粉清热生津。发热甚是邪郁较重,所以临证时灵活运用。
  现在的“银翘解毒丸”(片),即照本方制成。丸剂每丸重三钱,每次服一、二丸,每日二次,
  鲜芦根煎汤或开水送下,片剂每次服四片,每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又有“羚翘解毒丸”(片)即由本方加羚羊角府做成,但含羚羊角极微,服法同银翘解毒丸处。
  2、 桑菊饮(吴鞠通)风温咳嗽。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本方用桑叶二钱着,菊花一钱,桔梗、杏仁芦根各二钱,连翘一钱来,甘草、薄荷各八方,水煎服。治风温初起,身热不甚,咳嗽,口微渴的证候。
  桑叶宣通肺络、清泄风热,菊花清降肺气,再配杏仁、桔梗理肺气,薄荷疏风热,连翘、芦根清上焦诸热,芦根与桔梗还能引药上行,于是合成轻清宣泄肺邪的方剂。若见咳嗽气粗,肺胃热盛的,可再加知母,石膏,以清阳明之热。
  成药桑菊感冒片,即照本方制成,每次服四片,每日服二次,开水送下,主治相同。
  3、 防风解毒汤(缪仲淳)风温痧疹。防风解毒荆薄荷,大力石膏竹叶和,甘桔连翘知木枳,风温痧疹肺经多。
  本方用防风荆芥、薄荷、大力子、生石膏、竹叶、甘草、桔梗、连翘、知母、木香枳实等十二味药组成,治疗大人小儿风温疹初起表证重者。
  防风(恶寒轻者,可改用蝉衣、豆豉)、荆芥、薄荷疏表解毒,石膏、知母(同内热末盛不用或少用)清解胃热,风温初起,首先犯肺,大力子(即牛蒡子)、桔梗、甘草、竹、连翘、枳壳、木通清热解热,宣肺透疹,并可防其逆传心包。风温初起病有肺经,所以本方是用治疗,上焦肺经的药,并配伍清心、胃的药所组成。
  4、 竹叶柳蒡汤(缪仲淳)小儿痧--。竹叶柳蒡干葛知,蝉衣荆芥薄荷司,石膏粳米参甘麦,初起风痧此可施。
  本方用淡竹叶、西河柳、葛根、牛蒡子、知母、蝉衣、荆芥、薄荷、石膏、粳米,玄参、甘草、麦冬组成,水煎服。治疗小儿麻疹(又名痧子或—子)初起,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睑赤浮,泪水汪汪,恶寒发热,疹点尚未外透的证候。
  麻疹由外感时行不正之气,而脾胃蕴热所致,所治法当以解表药疏泄腠理,使疹点外透。本方用竹叶、西河柳、荆芥、牛蒡子、蝉衣、薄荷等清泄风热,透达肌腠,而以葛根清解阳明肌表,使疹点易于外出。再用石膏、知母、麦冬、玄参等清脾胃蕴热,兼以生津。甘草、粳米,解毒和中而养胃气。是一个肺胃并治、正邪兼顾的方剂。苦初起热不盛,可去石膏,以免过于寒凉而遏伏疹点不使外透。若口不渴而舌上苔白者,知母、麦冬亦当减去,以免滋腻留邪。临证时,宜酌量病情加减,不可拘泥成方。
  5、 华盖散(严用和)风寒致哮。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供,三拗只用麻甘杏,表散风寒力最雄。
  本方用雄黄(去根节)、杏仁(去皮尖)、橘红、桑白皮(炙)、茯苓、紫苏子(微炒)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共研细末,每服二钱,水煎服。治疗风寒伤肺,发为哮喘,上气喘促,喘咳痰多,不得睡卧的证候。
  麻黄宣胴解表,平喘逆,驱肺经风寒。杏仁、橘、紫苏子,宣肺化痰,降气平喘。桑白皮泻肺止哮,茯苓渗湿化痰,甘草和中,兼缓麻黄、桑白皮峻烈之性,是治疗风寒哮喘的效方。因为肺为诸脏的华盖,所以叫华盖散。
  三拗汤用麻黄、杏仁、甘草共研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同煎。治感冒风寒,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满气短等症。实际目标上本方是麻黄汽去桂枝而成,有表散风寒、宣肺平喘的作用,但不能说力最雄。

  来源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566239&PostID=12945028&idWriter=0&Key=0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