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汤头歌 利湿之剂

2015/7/8 23:22|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316|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湿之剂  湿邪分外湿和内湿两类。由淋雨涉水,或衣里冷湿,或居处卑湿,致湿邪从肌表而入的称“外湿”。若因过食瓜果生冷,或恣饮酒酪,或素体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湿之剂
  湿邪分外湿和内湿两类。由淋雨涉水,或衣里冷湿,或居处卑湿,致湿邪从肌表而入的称“外湿”。若因过食瓜果生冷,或恣饮酒酪,或素体脾虚,致湿邪内停的称“内湿”。外湿多病在肌表经络,内湿则多病在脏腑,所以一般治外湿宜发汗解肌,治见湿宜健脾渗利。但外湿药忌大汗,此虚必须注意。至于外湿稽留而内入脏腑,或内湿泛溢而外涉肌表的,又当外内兼治。
  湿是阴邪,治宜辛湿化燥,但若湿与热并,或湿郁生热时,又须采用苦寒燥湿。若湿积成水,壅盛而肿为胀的,可根据二便是否通利,分别用攻逐峻利,或温阳利来治疗,并结合邪正虚实的不同,适当配合培益脾土的方法作为辅佐。因此,利湿剂就是祛除湿邪从肌表或二便外出的类方剂
  1、五苓散张仲景)行水总剂。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猪苓汤名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此为和湿兼泻热,疸黄便闭渴呕宁。
  本方治疗足太阳经的邪热传入膀胱腑,见到发热恶寒,烦渴饮水,水入就吐,小便不利,以及水肿,身体酸重等症。方用白术、猪苓、茯苓各十八铢(汉代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也可用官桂)半两,共研细末,每次用白饮汤(即米汤)调服方寸匙(二钱)。
  猪苓、茯苓,淡渗通膀胱而利水。泽泻泄膀胱之水,使小便通利,因之传入膀胱腑的邪热可从小便排出。再加白术健脾燥湿,使脾强而能制水。桂枝解肌通阳气,既除表邪,又助诸药利水行小便。若用官桂就增强了膀胱的气化功能,使小便通畅,引导水湿人下窍出。因此,本方有利小便、去水湿、消暑气,清热解烦渴的作用,是行水利湿的主要方剂。
  本方除去桂枝叫做“四苓散”,治疗没有寒热,只见口渴不能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者还见大便下利等证,非常有效。
  “猪苓汤”就是本方中除去桂枝和白术,加入阿胶、滑石,五味药各用一两,水煎分三次温服,有和中利湿泻热的作用,治疗湿热互相引结的黄疸,小便色红而难出,口渴,饮水便呕吐,以及大便下利,心烦不得睡眠咳嗽呕渴等症,用本方煎服就能安宁。
  2、 小半夏加茯苓汤(张仲景)行水消痞。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
  本方是行水消痞的方剂,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生姜五钱,用水煎分两次温服。治疗膈间停水引起的忽然呕吐、心下痞满、头眩心悸、口不渴等证。方中半夏、生姜都是辛温药,能温胃散结而除饮,降逆而止呕,配茯苓淡渗行水,于是膈间停结的水气下行而去,呕吐痞满就自然消除了。
  本方除半夏加桂枝、甘草,名叫“茯苓甘草汤”(茯苓四钱,桂枝二钱,炙草一钱,生姜三钱,水煎妥三次温服),治疗水饮停在心下的的心下悸而兼寒厥的证候。但本方是通阳行水和中的方剂,主要作用在去心下停水,免水饮侵入脾胃而致下利,如水去之后,寒厥还未痊愈时,须再用祛寒剂,温阳回厥。
  3、肾着汤(张仲景)湿伤腰肾。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甘姜苓术汤,黄芪防已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斗出服之良。
  本方是治疗肾着病的,所以叫肾着汤。因为方用干姜二钱,茯苓四钱,甘草一钱,白术三钱,所以又叫“甘姜苓术汤”。
  肾着病是因为久受寒湿之邪从下入侵而伤肾,以致身体重痛,腰以下冷痛,腰重,所以用干姜的辛热,白术的苦温来暖脾燥湿,又配以甘草和中神脾来化湿,茯苓淡渗利来行湿,使湿去、痛除。因此,本方是温脾祛湿的方剂。
  “黄芪防已汤”(即防已黄芪汤)方用黄芪、防已各一两,白术七钱半,炙草半丙,研为细末,每次用五钱匙(三钱),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同煎湿服。凡是由于风邪和水气或湿邪在皮肤肌肉之间而引起的身体沉重,恶风自汗,以及由于风湿而引的身痛麻木,用此方煎服都有良效。因为防已通行十二经,是祛除皮肤肌肉风水、风湿的好药,而黄芪又能益气固表,白术能健脾燥湿,甘草能和中补脾,而姜、枣又能调和营卫,所以是解表祛风湿气的良方。
  4、 舟车丸(刘河间)燥实阳水。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木香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
  本方用黑牵牛(炒)四两,大黄(酒浸)二两,甘遂(面裹煨)、大戟(面裹煨),芫花(醋炒)、青皮、橘皮各一两,木香五钱,轻粉一钱,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五分,早晨天明时用白开水送下,以大便下利三次为恰当。若仅一、二次,并且不通利,第二次再服,用六、七分,渐渐加到一钱,总以大便通畅为止。假使服后大便下利四、五次,或服后因下利而精神软弱,可减到二、三分。或隔一、二、三日服一次,到痊愈为止。并忌食盐一百天。
  黑牵牛、大黄、甘遂、大戟、芫花等,都是攻逐积水的猛药,再加青皮、橘皮、木香等疏利气机,轻粉通窍利水,所以是一个强力的逐水消肿方剂,必须是水肿水胀而见到口渴面赤、气粗或喘、腹胀坚实、大便秘结、小便不畅等燥实症状的阳水症,而且是身体壮实的人,才为对证,否则不可轻易服用。
  5、 疏凿饮子(张子和)阳水。疏凿槟榔及商陆,苓皮大腹同椒目,赤豆艽羌木通,煎益姜皮阳水服。
  木方由槟榔、商陆、茯苓皮、大腹皮蜀椒目、赤小豆秦艽羌活、泽泻、木通各等分,研细末,每服四钱,加生姜皮煎服。
  槟榔、商陆、蜀椒目、赤小豆能破结区坚,行腹中之水而消胀,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能辛散淡渗、行皮肤之水而消胀,而秦艽、羌活能解散肌表。使不从小便而去。所以对于遍身水肿,口渴气粗,胸腹胀满大小便秘结的阳水证,通过各药凸内外分消的作用而消退,犹如疏江凿河,引水入海而除泛滥之灾一样,所以叫做疏凿饮子。
  6、 实脾饮(严用和)虚寒阴水。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皮,草蔻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本方用茯苓、白术、木瓜、木香、大腹皮、草豆蔻、炮附子、炮干姜、厚朴各一两,炙草五钱,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服。
  白术、茯苓、炙草、补脾去湿。草豆蔻、干姜、附子,温脾寒,大腹皮、木瓜利脾湿。木香、厚,行气散满,增强大腹皮、茯苓、木瓜去湿行水的作用,互相配合就能达到湿脾化湿、行水消肿的目的。所以对脾虚有寒不能行水而造成的身体四肢浮肿,腰以下尤其肿得厉害,饮食不香,脘腹胀满,口不渴,大小便都通利的虚寒性阴水的治疗效果,是很好的。
  7、 五皮饮(释济洪)脾虚肤肿。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司。
  本方由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各等分研末组成,所以叫五皮饮。每次用三钱煎服。有人用五加皮代替桑白皮,也叫五皮饮,都能治疗因为脾虚不能行水,以致周身肌肤肿胀的证候。
  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都能去皮肤中的停水,而陈皮理气,桑白皮泻肺,配合大腹皮下气,使水行水散,肿胀消退。五加皮是去皮肤筋骨间风湿的药物,且有顺气的作用,所以代替桑白皮,同样是祛除肌肤水湿的方剂。
  由于本方性质平和,泻水消肿还能健脾,所以是治疗脾虚水肿轻症的效方。
  8、羌活胜湿汤(《局方》)湿气在表。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本防风,湿气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异功,风能胜湿升能降,不与行水渗湿同,若除独活芎蔓草,除湿升麻苍术充。
  本方由羌活、独活各一钱,川芎二分,炙草、藁本、防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组成,用水煎服。治疗湿气有表所引起的头痛头重,腰脊重痛,或一身都疼,有轻微寒热等症。
  因为湿气在表,应该用发汗的方法,所以用羌活、独活、川芎、藁本、防风、蔓荆子等辛温升阳、解除表发汗的药,使湿气随汗而解。所以本方是用风药胜湿,解除表邪,使气化正常,阳气上升,里面的停湿也能自然下降,和用行水渗湿的方法治疗里湿不同。
  使用本方除去独活、川芎、蔓荆子、炙草,加升麻,、苍术,名叫羌活除湿汤。对于风湿两伤,一身都疼的半候有效。
  9、 大橘皮鞋汤(方贤)水肿泄泻。大橘皮汤治湿热,五苓六一二方缀,陈皮木香槟榔增,能消水肿及泻泄。
  本方治疗湿热互相纠结,湿重热轻,见到心腹胀痛,大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水肿等证。由五苓散(赤茯苓一钱,猪苓、泽泻、白术、肉桂各五分)和六一散(滑石六钱,甘草一钱)二方合起来,再增加陈皮、木香、槟榔各三分组成,研为粗末,每次用五钱,加生姜同煎。
  本方治疗的病症是由于水湿并入大肠,而致小便不利而大便泄泻,所以用五苓散行水,六一散清热去湿,再加槟榔下气,陈皮、木香理气,使气行而后水行,自然小便通利,泄泻可止。同时,水从小便外出,水肿就可以消退,所以本方也能治疗水肿。
  10、茵陈蒿汤(张仲景)黄疸。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亦有不同茵陈者,仲景柏皮栀子汤。
  本方由茵陈蒿五钱,栀子二钱,大黄二钱组成,水煎分三次服。治疗湿热瘀结在里,不得外出,仅头部有汗,身上无汗,腹胀口渴,二便不利,皮肤、眼睛、指甲都发橘黄色而且鲜明的阳黄证。
  茵陈蒿既能发汗,又能利小便,使瘀结在足阳明经足太阴脾经的湿热得到清泄,是治黄疸的要药。所以用它作为方名。再配合栀子引导湿热从小便出,大黄引导湿热从大便出,所以属湿热的阳黄服本方后小便通利,颜色象皂荚水一样,经一宿后腹胀就减,黄疸也就逐渐消退。
  假使口不渴,小便色清通利,大便溏泄,不发热,皮肤黄色晦暗,是属寒湿阴黄,可将本方去栀子、大黄,加干姜、附子各一钱,温中散寒而燥湿除黄。
  茵陈蒿虽是治黄疸的要药,也有不用它的,如张仲景的“栀子柏皮汤”就是由栀子二钱、黄柏二钱,炙草一钱组成,水煎,分二次温服。治疗阳黄而有发热的证候。这是因为湿热虽结不实,只须栀子、黄柏清热利湿,就能使病从小便而去。
  总的说来,黄疸病虽由湿郁而成,但有寒热阴阳的不同,因此治疗时或用茵陈,或不用茵陈,或配苦寒,或配辛热,临证时必须仔细分析。
  11、 八正散(《局方》)淋痛尿血。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在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 煎加灯草痛淋蠲。
  本方由木通、车前子、扁蓄草、大黄(面裹煨)、滑石(研、水飞)、甘草梢、瞿麦、栀子各一斤组成,共研粗末,每次用二钱,加灯草同煎服。治疗小便淋涩不通,小腹胀急,溺时有血而痛,口渴咽干。因为这些症状是由于湿热郁结下焦而引起,所以用木通、瞿麦、灯草,降心火,清小肠,利小便,去湿热而止血。栀子、大黄、车前子、滑石,泻上中下三焦之火,清肺利膀胱,滑窍通小便,再配合利水通淋的扁蓄和止阴茎中痛的甘草梢,于是湿热从小便而去,痛淋和尿血也就祛除了,所以本方是治疗湿热郁结下焦的有效方剂。
  12、萆解分清饮(杨士瀛)膏淋白浊。萆解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益智俱,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缩泉益智同乌药,山药糊丸便数需。
  本方由川萆解、石菖蒲(盐水炒)、乌药、益智仁(盐水拌一宿)各一两,甘草梢五钱组成(一方加茯苓),研成粗末,每次用四钱,加盐一捻煎服。治疗小便频数,尿白如油脂的膏淋,以及时常由小便下纯白色的糊状浊物。这都是由于肾虚而膀胱有热,下元不固,败精渗入尿道而致。因此用川萆解泄湿清热,去浊分清。乌药调气,逐寒温肾。益智仁固肾气,石菖蒲通心窍,甘草梢入茎中,驱除淋虽败精,而病自愈。一方加入茯苓,也是在增强渗利去淋浊的作用。
  “缩泉丸”只用乌药、益智仁二味药等分研末,再用酒煮山药成糊,和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七十粒(三钱)用盐酒或米汤送下。治疗膀胱气虚有寒的小便频数证有效。
  13、 当归拈痛汤(李东垣)脚气疮疡。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本方由羌活、茵陈、黄芩、炙草各半两,防风、猪芩、泽泻、知母、当归身各三钱,升麻、葛根、苦参、人参、苍术一钱半组成,研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服。治疗湿热相搏的四肢关节烦痛,肩背沉重,或一身都痛,或脚气肿痛,以及腿脚生疮,红肿作痛,脓水较多等症。
  羌活、防风,宣透关节间风湿。升麻、葛根、旨清气上行散肌肉间风湿。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苦寒燥湿清热。猪苓、泽泻,利小便而渗湿。再以当归和血和血,人参、炙草补养正气,使血气通利,经脉和畅,所以是燥湿清热、上下分消、宣通经脉关节的方剂。对于湿热所引起的脚气、疮疡、周身关节疼痛等证,服后都能消除。
  增辑
  1、 五淋散(《局方》)五淋。五淋散用草栀仁,归芍茯苓亦共珍,气化原由阴以育,调行水道妙通神。
  本方用赤茯苓六两,甘草、当归各五两,栀子仁、赤芍药各二十两,研成细末,每次二钱,水煎服。治膀胱有热,水道不通,小便淋沥。凡膏淋、石淋、劳淋、气淋、血淋,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淋证多因膀胱有热、下焦气化不利所致。
  栀子仁清三焦火而利水道,赤茯苓渗泄膀胱湿热,甘草泻火和中,更配当归、赤芍药以滋养肝肾之阴,使气化宣行,自然小便通利。
  若是膏淋,可与萆解分清饮同用。石淋可加血余炭、滑石、鱼脑石煎服。劳淋可与补中益气汤合用。气淋可加荆芥、制香附麦芽煎服,不愈,再加升麻。血淋可加牛膝桃仁郁金煎服。
  2、 三仁汤吴鞠通湿温。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本方用杏仁、半夏各五钱,白蔻仁、厚朴、白通草、竹叶各二钱,薏苡仁、飞滑石各六钱,甘澜水(将水放在盆中,用杓扬多遍,使水面上起泡沫,取泡沫水便是甘澜水,质轻不助邪,还可益脾胃)煎分三次服。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尚未化热,胸闷不饥,肢体酸重,面色淡黄,午后身热,有汗不解,口渴不欲饮水,舌上苔白等症。
  杏仁开上焦肺气,竹叶清上焦邪热,蔻仁、厚朴、半夏宣化中焦湿浊而利气机,薏苡仁、白通草、滑石渗利下焦之湿而泄热,使上下分利,湿化热清。更用甘澜水煎,使甘淡不致助湿,所以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的方剂。
  若无汗,可略加解表药如苏叶、薄荷、之类。若里湿较重而胸闷甚的,可加藿香、佩兰、豆卷等宣湿化浊之品。
  3、 甘露消毒丹。湿温时疫。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暑疫湿温为末尝。
  本方用飞滑石十五两,绵茵陈十一两,淡黄芩十两,石菖蒲六两,木通、川贝母各五两,射干、连翘、薄荷、蔻仁、藿香各四两,共十一味药组成,共研细末,每次用开水调服三钱,日服二次,也可用神曲糊丸,如弹子大(三钱),用开水化服。治疗湿温,时疫初起,身热倦怠,胸闷腹胀,四肢酸楚,小便赤涩,以及颐肿、咽痛、身黄、疟疾痢疾等证,而见舌苔色白,或厚腻,或干黄,邪在气分者。
  藿香、蔻仁、菖蒲,芳香化浊。黄芩、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疏解表邪,射干消退咽肿,贝母化痰清肺,滑石、木通、茵陈则清利湿热,使邪从小便而出。诸药相合,有清热解毒、化浊除湿的作用。
  4、 鸡鸣散(王肯堂)脚气。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茱萸桔梗萎,瓜橘槟榔煎冷服,肿浮脚气效彰彰。
  本方用苏叶三钱,吴茱萸二钱,桔梗、生姜各五钱,木瓜、橘皮各一两,槟榔七个,研成粗末,隔宿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药渣再用水二大碗,煎至一碗,二汁相和,至次日五更鸡鸣时作二三次冷服(冬月可略湿服)。早饭须待药力过后再吃(服药后隔二小时左右吃饭)。温性脚气,腿足浮肿疼痛,不能行走,服用此方,效果是非常好的。
  脚气由寒湿着于下焦所致,所以用生姜、吴茱萸散寒,橘皮、槟榔驱湿,更用苏叶行气和血,木瓜舒筋通络,桔梗宣畅三焦,使肌表之邪从微汗而解,久着之湿从大便而出,因此治湿脚气有良效。至于原书规定在鸡鸣时服药,是取空腹则药力易行的意思。
  5、中满分消汤(李东垣)中满寒胀。中满分消汤朴乌,归萸麻麻夏荜升胡,香姜草果参芪泽,连柏苓青益智需,丸用芩连砂朴实,夏陈知泽草姜俱,二苓参术姜黄合,丸热汤寒治各殊。
  本方用川乌、当归、麻黄、荜澄茄、柴胡、生姜、干姜、人参、泽泻、黄土高原连、青皮各二钱,厚朴、吴萸、草果、黄芪、黄柏各五分,升麻、木香、半夏、茯苓、益智仁各三分,水煎服。治脏寒而致的中满寒胀,二便不通,四肢不温,腹中寒,心下痞,食入反出,以及寒疝、奔豚等证。
  脏寒就是脾胃虚而有寒,于是清浊不分,造成中满,所以用川乌、生姜、干姜、吴萸、草果、荜澄茄、益智仁等温胃暖肾以祛寒。青皮、厚朴散满除痞,升麻、柴胡升清气,茯苓、泽泻降浊气,人参、黄芪补中气,陈皮调气,当归和血,麻黄开表,半夏化痰。更配黄连、黄柏清湿热,是反佐的方法。如此使寒散气顺,清升浊降,自然中满消除,诸证平息。
  “中满分消丸”用黄芩(炒)、黄连(炒)、枳实(炒)、姜半夏各五钱,厚朴一两,陈皮、知母(炒)各四两,泽泻三钱,砂仁、茯芩、干姜各二钱,甘草(炙)、猪芩、人参、白术(炒)、姜黄各一钱,共研细末,汤浸蒸饼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一百丸(二、三钱),开水送下。治湿热壅遏的中满热胀,二便不利等症。
  本丸所治是属热性证候,所以用黄苓、黄连泻热清湿而消痞,厚朴、枳实行气散满而除胀,更配猪芩、泽泻渗泄湿浊,干姜健脾燥湿,陈皮理气和中,姜黄、砂仁开胃舒脾,半夏燥湿化痰。湿热壅遏,气阴两伤,知母能清阳明而滋阴,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能健脾胃而益气。所以是一个标本同治、邪正兼顾的效方。
  中满分消汤和丸同名,又同治中满证,但是汤性是热的,丸性是寒的,中满病名相同,但其属寒属热,性质相反。所以汤、丸所治的证候也不同。必须辩证施治,否则必然发生错误。
  6、 二妙丸(朱丹溪)湿热骨酸。二妙丸中苍柏煎,若云三妙膝须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除病自愈。
  本方由黄柏、苍术二味等分组成,故名二妙丸。二味同炒研末,姜汁泛丸,每服三钱。治疗湿热气盛,全身骨酸,股膝无力,足踝痿弱等证。
  黄柏清热,苍术燥湿,湿去热清,诸证自退。
  “三妙散”即是二妙丸再加牛膝而成。治湿热盛于下焦的痿、痹等证。牛膝补肝肾、壮筋骨,又能引药下行,较二妙丸治下焦病为有力,故适宜于由湿热所生的痿痹等证。但湿热之气盛于下焦,则不易速除,所以应该久服多服,使湿热全部除去,病就自愈。

  来源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566239&PostID=12945047&idWriter=0&Key=0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