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理中汤的临床实用性

2015/7/18 09:13|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137|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澳大利亚中医学会 韦国庆中医师理中丸是张仲景为治疗“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以及“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之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澳大利亚中医学会 韦国庆中医师

理中丸张仲景为治疗“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以及“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之症而设。由于本方立法温中补虚,健脾助运,体现了治疗中焦寒证候的基本原则,故被后世医家加减用于多种脾胃虚寒症候及由脾胃虚寒为病机而致的多种临床症候群的治疗,临床运用非常广泛,是中医临床中最实用且速效的经典方之一。

组成: 人参(15克) 干姜(15克) 白术(15克) 甘草(15克){原方丸剂各用90克}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 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 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 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 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作丸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禁忌: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阳虚失血,无论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见面色晃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是阳气虚弱,脾不统血所致,以本方加减治疗。

胸痹一病,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阻所致。若心中痞坚,逆气上冲心胸,是中焦阳虚,又有痰饮上犯所致。可用本方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可平,胸痹可愈。

病后多生涎唾,久久不已,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所致。以本方丸剂缓治,亦可徐徐收功。

小儿慢惊,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过服寒凉之品,或大病后调理不善,损害脾胃阳气所致。若形气赢瘦、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脉细迟或沉细缓弱者,纯属中焦虚寒,亦可用本方治疗。

后世医家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减衍生出多种温中类方:
1. 理中汤附子,名为附子理中汤,用于里寒较甚,心腹疼痛或吐泻较著者。
2. 理中汤+半夏茯苓,名为理中化痰汤,用于中焦虚寒,脾虚不运水湿,湿聚成痰者。
3. 理中汤+川椒乌梅,为理中安蛔汤。用于中焦虚寒,胃中虚冷吐蛔者。
4. 理中汤+黄连,名为连理汤。用于中焦虚寒又兼湿热中阻,寒热错杂证候。
脾胃处于中焦,对人体而言,实为地处枢纽,既能承上,又能启下,故《内经》称'肾为先天之本’,而'脾胃则为后天之本’,更谓:“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金·李杲更著《脾胃论》以阐明之,称“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所由生也。”并称脏气之升降亦有赖于脾胃,所以强调脾胃一病则五脏六腑四肢九窍俱病。

临床上,若单纯之脾胃虚寒证,诊断容易,运用理中汤,只要药量把握好,基本上能达立竿见影之效。然临证处方时,患者往往多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或假热真寒,故辩明阴阳,分清虚实,实为治疗之关键,也是疗效的保证。

理中潜阳治疗高血压
病例一、张某,女,突发性高血压数月余,高达200/120,经西医诊断治疗均无法降到正常。初诊:患者血压虽高达160/100,但无明显不适,见面红,唇红,口气重,口干,平素饭后稍觉脘腹胀满便秘,眠差,多梦,舌淡,苔薄,脉弦浮大,稍按空乏无力。曾就诊中医,予服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之品,未效。患者虽面红唇红,口气重,口干等热象,但脉浮大按之无力,弦脉主肝气不疏,浮大为虚阳上浮,按之空乏无力,为气虚,因饭后脘腹胀满,舌淡,苔薄,故实为脾胃气虚,脾主升清,胃主沉降,中焦气虚,未能交通上下,致虚阳上浮而致高血压。治疗应健脾益气以交通上下,令虚阳回归中焦为主。处方:理中汤合消遥散加减。
党参15 白术15 干姜12 甘草6 柴胡15
茯苓12 当归15 白芍15 细辛5 洋藿叶15
牡蛎30 火麻仁12 三剂

二诊:血压降到130/80,仍觉眠差,大便难出,述曾长期服用减肥泻下中药及苦寒降压之中药。舌淡红,苔薄,脉弦。上方中去洋藿叶、细辛,加附子、牛膝、肉丛蓉。
附子15 党参15 白术15 干姜12 甘草6
柴胡15 茯苓12 当归15 白芍15 牡蛎30
龙骨20 火麻仁12 牛膝10 肉丛蓉15 三剂
三诊:服上方三剂后,血压维持120/76,自述晨起牙龈轻微出血,舌尖红,苔薄,脉缓。因顾虑出血,故上方中加入生地、黄连。
柴胡12 茯苓15 当归15 白术12 生地20
黄连6 干姜12 附子12 党参15 龙骨20
牡蛎20 炙甘草15
四诊:服上方三剂,血压反升到140/90mmHg,考虑因生地、黄连太过寒凉之故。重拟二诊方稍作变动:
附子15 党参15 白术15 干姜12 甘草10
柴胡15 茯苓12 当归15 砂仁6 牡蛎25
龙骨25 火麻仁12 牛膝10 肉丛蓉15 五剂
停药后,追踪月余,血压均维持120/80mmHg.


温中健脾治疗头昏心悸
严女士,57岁,下颌关节脱位,经西医行复位术后一月余,17/10/06就诊。自觉头昏眩不适,站立行走不稳,心悸甚,畏风怕冷,前后院都不能出,只能在室内扶墙行走,状甚虚弱,伴胸闷纳呆,乏味,大便少,小便利,神疲乏力。因无法出门,所以我专程上门就诊。曾服某中医补中益气等,均未见轻。舌淡红,苔白水滑,脉细弱。患者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故头昏眩,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故心悸,脾虚湿聚,故胸闷纳少,苔水滑。治疗上应温中化湿,补益气血为主。 党参20 白术15 茯苓20 干姜15 法夏15
甘草10 当归10 砂仁5 红枣六枚 三剂
二诊:头昏、心悸明显减轻,畏风减轻,已能进出前后院,精神明显好转,但仍纳差,时有头裂痛感。舌淡红,苔白,脉细。方既中的,继予上方,更加附子12,三剂。
三诊:自行到我诊所就诊,头昏除,纳渐开,已能外出,唯心悸甚,晨起及稍动尤甚,时有双侧太阳穴胀痛,面色黄,前额凉,不能看书、电视,稍注意力集中即感头昏欲呕。因考虑心悸而转以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30 当归15 人参12 生地30 麦冬12
干姜10 附子12 阿胶15(烊化,兑服) 砂仁5
黄柏10 红枣6 火麻仁12 三剂
上方仅服一剂,述头昏重不适,故嘱取出生地及黄柏后头重除。继服完二剂。仍觉心悸,稍劳加剧,气短乏力,又复畏寒,唇干青紫,不能久视,面青欲睡,易汗出。舌淡苔白,脉沉弱。四诊时更以麻黄附子辛细辛汤五剂后,诸症愈。
生麻黄9 炙附子15 细辛10(后下,煎15分钟)桂枝15
元肉15 白芍12 山茱萸20 当归15 生姜45
茯苓12 炙甘草15 红枣10枚


健脾运湿治四肢肌肉疼痛
陈先生,47岁,03/09/06就诊。患者四肢肌肉及项背疼痛十余年,经多方治疗均无效,现经西医诊为“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予注射提高免疫功能及镇痛西药治疗。陈先生十年前曾就诊于我,曾用独活寄生汤、乌头汤、推拿、针灸等治疗多次,均无效,并多方就诊,无效而放弃治疗。患者现症:项背四肢肌肉酸痛,稍作更剧,烦燥,长期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口苦,舌痛,易过敏,大便稀溏,稍紧张或疲劳即痛泻,眠差,夜尿频,4-5次,舌红,有瘀点,苔厚干,有裂纹,脉细弱。
党参20 苍术12 干姜15 砂仁6 茯苓15
当归12 川芎10 法夏15 黄芩10 黄连6
白术15 甘草10 红枣6枚
随症按上方加减,服近30剂后诸症愈。

林太,74岁,03/11/2006就诊。全身关节肌肉酸痛二年余,伴下肢抽搐半年,四肢不温,畏寒,失眠,头抽痛,纳呆,便秘,时有溏泻,口干不欲饮,面青黄,因失眠而长期服用抗忧郁西药。舌青,有齿痕,苔白,脉弦,稍按乏力。
党参20 白术15 干姜15 红枣6 炙甘草15
陈皮9 茯苓15 当归12 白芍15 桂枝10
柴胡12 川芎10 知母15 三剂。
二诊:下肢抽痛及次数均明显减轻,诸症好转,唯下腹仍胀满,上方稍作加减: 党参20 白术15 干姜15 红枣6 炙甘草15
陈皮9 当归12 白芍20 桂枝10 郁金10
丁香5 北芪20 连进十五剂,诸症愈。


温阳散寒治关节红肿
于太,48岁,10/08/2006就诊。右足大趾第一关节红肿疼痛年余,经西医验血检查,均未确诊,曾服抗风湿及痛风药,无效,现伴双下肢微肿胀,时有眼睑水肿,小便频少,时有头痛,畏寒,四肢不温,稍食则饱胀,进寒凉更甚,自觉咽中有物梗阻,舌淡苔薄白,脉细缓。关节肿胀一症,临床实有寒热之分,热症易察,寒凝却难辩。患者虽关节肿胀,但下肢、眼睑浮肿,畏寒,四肢不温、脘腹饱胀等均为阳虚寒盛之象,诊为脾肾阳虚,兼气郁
党参20 白术15 干姜15 甘草15 附子20
熟地20 泽泻15 茯苓15 山茱萸15 淮山20
柴胡12 补骨脂15 北芪20
服上方五剂,关节红肿消失,下肢肿胀亦除,四肢渐暖,小便明显改善,唯仍学咽中梗阻依旧。故予附子理中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十剂而愈。
党参20 白术15 干姜15 甘草15 附子15
熟地20 山茱萸15 淮山20 生半夏20 厚朴12
柴胡12 补骨脂15 北芪20 枳实15

温中散寒治疗风疹
张女士,48岁,下腹及户背风疹5周余,色红,痒甚,每遇寒风尤甚。近日更见失眠,唇周起暗疮红疹,口干欲饮,反胃欲呕,畏寒,喜暖,经期有血块。舌暗,苔薄,脉左沉缓,右细紧。曾服清热解毒、驱风止痒等中药未效,反更加剧。处方:黑附片20(先煎)红参10 干姜9 白术15桂枝10白芍15 土茯苓20 生龙骨30 生牡蛎30 红枣10枚 炙甘草10三剂 ,每剂用1.2升水煮至400毫升,分二次服。
二诊:皮疹基本消退,未见新诊,局部开始结痂、退皮,夜间仍觉痒,但不象以前剧烈。反胃消除,舌质渐红,苔薄,脉细弦,双尺沉弱。上方既效,仅作少许调整,三剂后痊愈。 黑附片20(先煎)红参10 干姜10 炒白术15 桂枝10 白芍15 土茯苓20 生龙骨30 生牡蛎30 红枣10枚 炙甘草10 北芪20

调理肝脾,温化寒凝治疗淋巴肿大

钟女士,39岁,03/10/2006就诊。左侧颈部淋巴肿大如蚕豆,1.5X1cm大小。经服抗生素周余,未见好转,伴神疲乏力,大便溏软,纳差不易消化,神情紧张,易发怒,面唇色白,舌红,苔薄,脉细弦。脾虚,运化乏力,故神疲,大便溏软,不易消化。失于摄养,故血虚肝血不足则肝气不舒,故紧张而易怒。弦脉主肝,细脉主气血亏虚。予理中汤加味治疗。
党参15 白术15 干姜12 柴胡12 茯苓15
当归12 白芍12 海澡15 昆布15 陈皮10
郁金10 红枣6 五剂
服上方五剂后,肿大淋巴消除90%,大便渐成形,精神好转,情绪稳定,舌尖红,苔薄,脉细弦。上方中以丹皮9、栀子10易白芍、红枣,更进五剂愈,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