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小青龙汤方

2015/7/18 17:11|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395|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小青龙汤方【方剂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5克炙甘草 干姜 半夏桂枝 芍药 麻黄细辛 五味子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小青龙汤

方剂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5克
甘草 干姜 半夏桂枝 芍药 麻黄细辛 五味子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发汗以驱外邪。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逐寒饮以平咳喘,故此为外邪里饮而致咳喘的治剂。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心下有水气,虽发汗而表不解;有外邪故发热;激动里饮故干呕而咳、或喘;小便不利则少腹满;水停不化故或渴;水谷不别故或利;水气冲逆故或噎,此宜小青龙汤主之。

按:表证而里有水饮者,无论伤寒或中风均须兼逐其水而表始得解。前于桂枝剂已屡有说明,故不再赘。胃中有饮本无渴证,今谓或渴者。乃由于小便不利所致,与五苓散证之渴同,故或渴、或利、或噎均宜读在小便不利、少腹满句之后,而或喘者,宜接于发热而咳句,此以上为主证。或咳以下为客证。只若主证在,不问客证有无均宜本方主之。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气冲饮逆故咳而微喘,外邪不解故发热,胃有饮故不渴,宜以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后则饮去胃中干,故遂渴,此为服药有效之验,故谓寒去欲解也。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倚息,即凭依于物呼吸之意。久有痰饮,复被风寒,因而咳逆呼吸困难。以至倚息不得卧者。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上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解:见大青龙汤条。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7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注解:吐涎沫,指咳逆吐涎沫,暗示为小青龙汤证。而医反下之,故心下痞,仍宜以本方先治其咳吐涎沫,涎沫止再以泻心汤治其心下痞。

按:涎沫即泡沫痰,为寒饮之候,本条当指咳吐涎沫,为外邪内饮的小青龙汤证。若呕吐涎沫,则宜半夏干姜散;若头痛者,则宜吴茱萸汤,此均为胃有寒饮而无外邪者。互参自明。

【辨证要点】外邪里饮而致咳喘者。

【验案】何某,女性,30岁,病历号74177,1965年10月22日初诊。自1954年患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常咳逆倚息不得卧,近鼻塞流清涕,咳吐黄白痰,怕冷口干不思饮,苔白浮黄脉细略数。证属外邪内饮之咳喘,治以温化寒饮兼以解表,与小青龙汤:

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2克,干姜6克,细辛6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已能平卧而睡,咳喘显减而痰仍多。以原方服9剂,喘己。流清涕己。改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减,服一月而安。

  --------------------------------------------------

  

  小青龙汤方论

  

  小青龙汤证

吴鞠通医案。治徐某,二十六岁,酒客,脉弦细而沉,喘满短气,胁连腰痛有汗舌苔白滑而厚,恶风寒,倚息不得卧,此系内饮招外风为病,小青龙去麻辛症也。

桂枝18克、干姜9克、杏仁15克、炒白芍12克、生姜9克、

半夏18克、炙甘草3克、制五味4.5克、旋复花9克(布包煎)。

寥笙注:本案小青龙汤证,为麻黄汤症的变局,亦桂枝汤的变症,因小青龙中,既有麻黄汤,也包括了桂枝汤。患者为“内饮招外风”,亦即
伤寒心下有水气之见症,所不同者,有汗,喘满短气而不咳,胁连腰痛,症状略有出入,故以小青龙汤加减。去麻黄者,以有汗不堪再发也,喘满短气不得卧,故加杏仁以平喘;复加旋复花者,以其苦辛微温,佐杏仁以加强祛痰降逆之力也。小青龙汤证与大青龙汤证的鉴别:大青龙汤症为表寒里热,只烦躁是里症,小青龙汤症为内饮外寒,里症为多,只发热形寒是表症。本症仲景未言脉,临症实践,脉多弦紧兼浮,有时兼沉。小青龙汤症,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发热是表未解,干呕而咳是水气为患。症属外寒内饮,法宜温肺散寒,化饮降逆为治。方中用麻黄以开表;半夏辛温化痰止呕;干姜、细辛性味均辛温,共奏镇咳行水之功,桂枝、白芍行营卫而散表邪,五味之酸以敛肺之逆气;甘草之甘以和诸药,即《内经》所说“以辛散之,以甘缓之,以酸收之之意。”古方之运用,必须紧密结合临床,药症相符,即用原方,症有出入,必须加减。有说古方不可加减者,是为食古不化之徒。许叔微说:予读仲景书,师其法,而不执其方,是为得仲景之意。吴氏此案为小青龙去麻辛症,亦对小青龙加减化裁,量体裁衣,故能丝丝入扣也。



姜佐景医案:治张明。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诸药无效,遇寒则增剧,为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

桂枝4.5克、干姜4.5克、姜半夏9克、细辛4.5克、

五味子4.5克、白芍6克、甘草3克。

二诊,咳已痊愈,但觉微喘耳,宜三拗汤。

寥笙注:本案患者虽非
伤寒症,然因暑天多浴水致咳,遇寒则增剧,其病理机制,亦为心下有水气的小青龙汤症,故仍以小青龙汤治之。辨证眼目在于遇寒则增剧,服诸药无效,其为心下有水气无疑。医者对病人投方,固应因时而施,然有病则病受,不能无条件为时令所拘,脱离辨症。观此案可见虽在暑月,有小青龙汤症者,仍须用小青龙汤,若轻描淡写,习甩一般治咳套方,病必难除,是以医者贵在圆机活泼也。



朱阜山医案:治一孩。六岁,十一月下旬,夜间随祖父库水捕鱼,感冒风寒,咳嗽痰粘,前医投旋复代储石汤咳嗽陡止,声音嘶哑,涎壅痰鸣,气急鼻煽,肩息胸高,烦躁不安,大小不利。脉右伏,左弦细,乃与小青龙汤原方。

桂枝3克、白芍15克、仙半夏15克、干姜3克、

北细辛3克、炙麻黄3克、炙甘草3克、五味子3克。

一剂而喘平,再剂咳爽而咯痰便利矣。

寥笙注:本案为
伤寒外寒内饮咳嗽证。时届冬月下旬,又值夜间,患孩感冒风寒,其为外寒内饮明甚。医者不详审病因,妄投补虚宣气,涤饮镇逆的旋复代储石汤以治咳嗽,致风寒之邪,为降逆补虚之药所遏,故症变全实不鸣,声音嘶哑,气急鼻煽,涎壅痰呜,肺气失宣,心烦不安,大小便不利之危候。值此危急之际,一误不可再误,如不温散肺寒,化痰降逆,病何由解,乃与小青龙汤原方为治。病随药解,故一剂而喘平,再剂而咳嗽咯痰便利矣。仲景方之神效多如此。

  《伤寒名案选新注》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