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白虎汤方

2015/7/20 05:51|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151|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白虎汤类方一、白虎汤方【方剂组成】知母18克,生石膏45-10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炙甘草 粳米 知母生石膏【用法】以上四味,水煮米熟汤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白虎汤类方

一、白虎汤方

方剂组成】知母18克,生石膏45-10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
甘草 粳米 知母生石膏

【用法】以上四味,水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方解】石膏、知母除热止烦。甘草、粳米安中养正。此治热用寒,而不为寒伤的良法。

按:世人皆知石膏性寒,但石膏质量重,溶解于水的成分有限,若不大量用则无效。《神农本草经》谓为微寒即由于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76条:伤寒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注解:《金匮玉函经》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王叔和注语亦谓、“旧云白通汤,一云白虎汤,恐非”。可见本条为文是有问题的。若就表热里寒的为证言,则宜白通汤。不过表热里寒,脉不应浮滑。若就脉浮滑言,则宜白虎汤,但又不应有表热里寒之证,此其中必有错简,待考。

《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注解:口不仁,即口中不和。面垢,即面不光泽。腹满、谵语、遗尿为热盛于里;身重难以转侧则外复多湿、口不仁、面垢热在少阳,故谓为三阳合病。热盛于里则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必益甚其谵语。里虽热但不实,故亦不可下,若下之虚其里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若上证自汗出者,则宜白虎汤主之。

按:此虽谓为三阳合病,实即热盛于里的阳明病,不过里还不实,外复郁湿,汗固不可,下之亦逆,里热盛猛则汗自出,故以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注解:脉滑主里热,故脉滑而厥,知为里有热的热厥,宜以白虎汤主之。

【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验案】冯某,女性,25岁,门诊病例,1967年7月20日初诊。高烧已二十余日,曾在好几家医院用各种抗菌素治疗均无效。因颈部两侧淋巴结肿大,故多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核。因高烧不退,经人介绍来求诊治。望其面黄无华,消瘦,自汗出,不恶寒,自感乏力身重,昨晚T39.7℃,苔薄少,舌质红降,脉滑数。证属阳明里热,津液大伤,治以清热救里,与白虎汤加味:

生石膏90克,知母18克,粳米30克,炙甘草6克,生地24克,麦冬24克,生牡蛎15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热降为38℃左右,但晚上偶有39℃。因出现恶心、纳差、喜凉,喜吃西瓜,故改服小柴胡加石膏汤(生石膏每用60-90克),药后热平,诸证消,共服11剂,颈部淋巴结亦全消失。

  

  来源http://www.zygby.com/a/gujinyizhu/shjg/456_25.html

  

  -------------------------------------------------------------

  

  白虎汤证

李士材医案:治吴光禄。患伤寒,头痛腹胀,身重不能转侧,口内不和,语言澹妄。有云表里俱有邪,宜大柴胡汤下之。李日:此三阳合病也,误下之,决不可救。乃以白虎汤连进两服,诸症渐减,更加麦冬花粉,两剂而安。

炒知母18克、生石膏60克、甘草6克、粳米12克。

寥笙注:本案为三阳合病,阳明经热偏重证。《伤寒论》说:“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患者头痛似太阳经病,身重不能转侧,似少阳经病,语言谵妄,为阳明经病,故曰三阳合病。但病为阳明经热偏重,未入于府,里无燥屎,故不可下;而又里热炽甚,虽略兼太少表症,复不可汗,汗则津液更伤,邪热益炽,谵妄更甚;如误下,则阴从下亡,阳无所附而上越,则必发生头汗肢冷等变证。众医未能见病知源,笼统认为有表里症,欲以大柴胡汤下之,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皮相之论也。李氏辨证精确,一语破的,曰此三阳合病也,误下之,决不可救,以白虎汤连进两服而病减。方用知母为君,性味苦寒,解热生津;石膏辛寒为臣,清热泻火,解渴除烦;甘草粳米之甘平,以和胃气,继进原方两剂,又加花粉之甘寒,以生津止渴;麦冬之甘寒,以滋阴润燥,则白虎之力更强,故病即平安。

缪仲醇医案:治章衡阳。患热病,头痛壮热,渴甚且呕;鼻干燥,不得眠,其脉洪大而实。一医曰:阳明症也,当用葛根汤。仲醇日:阳明之药,表剂有二,一为葛根汤,一为白虎汤。不呕吐而解表,用葛根汤。今吐甚,是阳明之气逆升也,葛根升散,用之非宜。乃与大剂白虎汤加麦冬、竹叶。医骇药太重。仲醇曰:虏荆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二十万则奔还突。别后进药,天明遂瘥。

寥笙注:本案属阳明经热症。患者烦渴,脉洪大而实,壮热呕吐,虽有头痛,非葛根汤之辛温发汗所宜,经热已炽,表里俱病,而以里热为重,故用白虎汤以清热保津。加竹叶者,以其性味甘寒,佐石膏以清烦热也,加麦冬者,甘寒能生津润燥也。白虎得之,则威力益大,故服药天明遂瘥,可谓药到病除,不烦再剂也。白虎汤专治阳明内蒸之热,非治阳明外见之热,表热虽甚而未成里热者,便不是石膏证,故吴鞠通有三不可与之戒,而张锡纯又明辨有应忌与不应忌者。吴氏曰:一、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二、脉沉者,不可与也。三、不渴者,不可与也。张氏说:用白虎汤定例,渴者加人参,不渴者即服白虎汤。吴氏以不渴者不可与,是题与经旨相背矣。且遵吴氏之言,其人若渴即可与白虎汤,亦无事加参矣,不又显与渴者加人参之经旨相背乎?四、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张氏说:白虎汤三见于《伤寒论》,阳明篇所主之三阳合病有汗,太阳篇所主之病及厥阴篇所主之病皆未见有汗也。据吴氏定例而论,必其人有汗,而兼渴者,始可用白虎汤,然阳明实热之证,渴而兼汗出者,为数甚少,是白虎汤将置于无用之地矣。五、脉浮表不解者,不可与也。仲景每用一方,必言一方之禁者,欲得一方之利,必绝一方之弊也。附录吴张二氏之言,对于应用白虎汤可供参考。

《伤寒名案选新注》

  

  --------------------------------------

  

  医案
女,22岁。食量超出常人,片刻可食两斤肉,两斤米饭。饭后呕出,故体重并不超重。协和医院透视为巨大囊状胃。起于部队服役时,喜食馒头,逐步加量,至所食馒头可以从手臂排至肩膀。诊为神经性多食症口臭,舌红。予大剂白虎汤合苦寒之品。数剂后愈。

  
原文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

  
评语
胃有热则消谷饮食,故用白虎汤合苦寒药清消胃热而有效。而条文中饥不能食为邪热不能消谷饮食所致,非胃热,故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来源:郝万山讲《伤寒论》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