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白通汤方

2015/7/21 19:58|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382|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白通汤方【方剂组成】葱白三茎,干姜5克,附子(生用)5克【用法】水煎温服。【方解】葱白为一辛温发汗药,而有治下利的作用,佐以姜附亦和麻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白通汤方

方剂组成】葱白三茎,干姜5克,附子(生用)5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葱白为一辛温发汗药,而有治下利的作用,佐以姜附亦和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同属少阴病的发汗剂。由于本方有作用于下利,故少阴病下利宜本方,而不用前二方。此本应列于表证章,为解说方便,因出于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注解:既有少阴病的外证,而同时又有下利者,此亦表里合病之属,宜白通汤主之。

按:下利而有表证,现太阳病者,宜葛根汤;现少阴证者,宜白通汤,其理同可互参。

伤寒论》第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注解: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当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虽宜白通汤主之。但少阴病脉微者,为亡阳,不可发汗,《伤寒论》有明文(如第285、286条)。若少阴病下利而脉微者,故不可与白通汤,今误与之,不但利不止,而且更致厥逆无脉、干呕、烦等虚脱恶候,因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服药后,若脉暴出者,为烛欲息焰反高的凶兆,主死。若脉微续而出者,为正气的渐复,故生。

按:历来注家,多以为不是白通汤药有所误,认为阴寒盛极,初服药热反而拒格,以是则利不止,徽逆无脉而干呕烦,宜以热因寒用之法,乃以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我初读是书亦信其说,但经长期的体验研究乃知其非,今就所见,述之于下,以供参考。

首当讨论一下白通汤究竟是属于哪一类的治剂。葱白为一辛温发汗药,乃众所周知的常识,佐以姜附辛温热药,当更能致汗,此与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配伍的大意同,虽主治有所出人,但均属少阴病的发汗剂,这是可以肯定的。有的注家为了附会条文,或谓葱白通阳,或谓能升下陷的阳气,而避言其发汗作用,因而谓其温中逐寒的作用较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更为有力,是毫无道理的,温中逐寒振兴沉衰,须赖姜附的作用。白通汤姜附的用量,还不及四逆汤,更不说通脉四逆汤了,何况主用发汗的葱白,虚寒盛极于里者,依法势在必禁,试看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诸治,均用无葱白的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而无一用有葱白的如本方者,就是这个道理。葱白通阳原无可非议,但通阳是谓通津液以致汗,名之为白通汤意即在此。上条的少阴病下利的白通汤主之,为下利而同时见少阴病者,即所谓表里合病的一种,用白通汤温中使汗,则表里当均治,此与太阳阳明合病而下利者,用葛根以发汗,是同样的治疗手段。

白通汤的功用既明,兹再进一步探讨本条与白通汤后的结果,是不是药有所误。少阴病下利,似与上条的为证同,但明明提出“脉微者”二字,哪能看做是无关重要的浮词!论中原有少阴病脉微者,不可发汗的明文,白通汤是一发汗剂,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当然是脉不微者。今少阴病下利,而脉微,则不可与白通汤汗以解之。若误与之,则不但利不止,而且由于误治,更必致厥逆无脉、干呕烦的虚脱险证。有的注家只看到姜附的辛温,而忽视了葱白的发汗,并把前后为病看作同证,因而说药无所误,是因证极阴寒,初服热药反而拒格云云,是很值得再深讨的。

基于以上的说明,可知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显系误与白通汤治成的坏病,最后更有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的说明,这是何等严重的虚脱险证?猪胆汁虽有较强的亢奋作用,但加于白通汤的发汗剂中反攻其表,势必益其虚脱,而速其死亡。厥逆无脉,只有通脉四逆的一法,加猪胆汁亦只能加于通脉四逆汤中才较合理。故谓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当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原文可能是传抄有误。

【辨证要点】少阴病又见下利者。

  

  --------------------------------------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张聿青医案:治一人。灼热旬余,咽痛如裂,舌红起刺,且卷,口干不思汤饮,汗虽畅,表热犹壮。脉沉细,两尺空豁,烦躁面赤,肢冷囊缩,显然少阴证据,误服阳经凉药,苟读《伤寒论》何至背谬若此?危险已极,计唯背城借一。但病之来源名目,虽经一诊道破,尚虑鞭长莫及耳。勉拟仲景白通汤加猪胆汁一法,以冀挽回为幸耳。

附片6克、细辛1克、怀牛膝3克、葱白3克、

肉桂1.5克、左牡蛎、猪胆汁1个(冲入微温服)。

寥笙注:本案为阴盛格阳证。患者一派阴盛格阳假象,最易惑人。尤其舌红起刺且卷,表热犹壮,若不结合整个病情脉诊,片面观察,勿怪前医误投阳经凉药而不自知也。辨证要点,在于脉沉细,两尺虚豁,口干不思汤饮,故张氏诊为显然少阴证据。方用白通汤加减,去干姜加细辛肉桂,以破阴回阳;牡蛎性味寒咸,敛汗以收浮越之阳,牛膝性味苦平,引药直达下焦。更加人尿之咸寒,猪胆汁之苦寒,引阳药达于至阴之地而通之,《内经》所谓反佐以取之也。热药冷服,下咽之后,冷体既消,热情便发,情且不遣,而致大益,二气之格拒可调,上下之阴阳可通。本案张氏未言药后效果如何,但辨证论治,处方遣药,固应如是,吾人可以师法。

附:《伤寒论》白通加人尿、猪胆汁原方:

生附子9克、干姜9克、人尿6克、葱白3克、猪胆汁6克。

白通者,姜附加葱白也。本方更加人尿、猪胆汁,故名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姜附性燥,肾之所苦,须借葱白之润以通于肾,故名。葱白通上焦之阳,下交于肾;附子启下焦之阳,上承于心,干姜温中土之阳,以通上下,上下交,水火济,阴盛格阳之症即解。白通加人尿猪胆汁之苦寒,取其从治,使无格拒之患也。

《伤寒名案选新注》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