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麻黄汤一解

2015/7/21 23:27|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186|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伤寒论·麻黄汤》    麻黄汤是一个基础方。但是目前流行的阐释似乎存在很大漏洞,试为之说:  历代对本方的阐释都很多,《医宗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伤寒论·麻黄汤

  

  麻黄汤是一个基础方。但是目前流行的阐释似乎存在很大漏洞,试为之说:

  历代对本方的阐释都很多,《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采集了不少很有代表性的方解,达到了一定的学术高度,但阐释的也还都不甚不完备,让真相似乎还如雾里看花,朦胧飘渺。到现代无论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还是“上海科技出版社的五版教材《方剂学》”中对“麻黄汤”的理法阐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把这些方解代进《伤寒论》经文中,很多条文都无法合理的解释。如【太阳病·中20】“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等,按五版教材对麻黄汤的解释说“……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桂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如应此说,那就是仲景在“头发昏”,因为,经文中所描述的症状只有“脉浮”二字,舍此并没有其他任何症状,也就是说“并无'营涩’之证”,那么仲景用桂枝“透营达卫”岂不是多此一举?但言“脉浮”,可见此仅仅有轻微之表证而已,并无“营涩”之候也。若有“营涩”脉当“浮紧”而非仅仅是“浮”。故而,仲景在营分无过还用麻黄汤“透营达卫”,岂非昏头之举?

  在《伤寒论》中,仲景用“麻黄汤”的范围十分宽泛,从仅仅有“脉浮”而无其他症状开始,到阳明病的“脉浮,无汗而喘者”,都有应用。如【太阳病·中20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就开始使用“麻黄汤”来宣散客于肌肤腠理风寒之邪。到稍重一点的【太阳病·中21条】“脉浮而紧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以及【伤寒例11条】“伤寒传经在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太阳病·中4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中5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也,宜麻黄汤。”【太阳病·中6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中15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太阳病·中24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阳明病55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涕,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阳明病59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可见,仲景借助麻黄破关透表之能来解散风寒之邪束表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症。先看麻黄汤。如下:

  

  麻黄汤方·【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在阐释麻黄汤方解之前,先回顾一下几个概念:

  1、肺,主气;主皮毛;主宣发和肃降;

  2、肝气上升于左,和肺气肃降于右组成一组相对的气机循行;

  3、肝气的上升同时还依赖于胃气的下降而保持畅通;

  4、肺气的肃降与胃气的下行有相互影响和制约。

  5、胃气的下降依赖大肠气的顺降而通畅;

  6、大肠气的顺降依赖肺气正常的肃降而通畅;

  7、脾气的上升和宣散依赖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来敷布;

  8、卫气出于上焦,通过肺的宣散来循行于脉外的肌肤腠理。

  

  结合上述基本概念,来分析一下所谓“外感风寒”的表实证的生理上的气机变化。

  1、 在人体气血的正常循行中,肌肤腠理是肺气宣发以及卫气循行的重要通道。

  2、当风寒外邪客于肌肤腠理时,导致肌肤、腠理肺气宣发、卫气循行的通道开始出现壅滞,这时还在正常循行的卫气由于通道的壅滞而出现壅滞甚至壅塞;

  3、同时,肌肤和腠理的被壅滞,也导致正常宣发而来的肺气不能顺畅的宣发出去,也导致了宣散到肌肤腠理的肺气也出现壅滞甚至壅塞。

  4、由于卫气和肺气被郁于肌肤腠理,故出现脉“浮”。脉浮并不是邪气的表现,而是正气被郁之故。

  5、 当肌肤腠理不能及时宣发的肺气被壅滞时,同时会导致后续的肺气堵车一般也出现壅滞。

  6、于此同时脾气上输于肺却没有减弱;肝气的上升也没有减弱。这就导致肺部的气机来势不减、去势被遏,也就开始出现壅滞。

  7、 而当肺部开始出现气机壅滞时,同时会反过来影响到肺气的肃降功能;

  8、肺气的肃降功能出现障碍时,上升于左的肝气不能被及时通过肺气下降于右,导致肺气的壅滞会进一步加重;

  9、 同时当肺气的肃降受到影响时,胃气的下降也会同时被影响而出现下降不及的情况;

  10、 另外,肺气的肃降出现障碍时,大肠气机也会出现下降的不及;

  11、 大肠气机的下降不及,也同时反过来导致胃气的下行进一步出现壅滞;

  12、 大肠气机的下降不及,反过来也会影响肺气的肃降,导致肺气壅滞的进一步加重。

  ——这些都是肌肤腠理被风寒之邪所客而导致的肺的气机壅滞的原因(根据这些客观的生理气机变化,感冒中很多表现如饮食不健、大便减少、发热、咳、喘等等等等都于此有关)。所以,肺气壅滞的轻重与否,和客邪所导致郁滞的轻重直接相关。当客邪较轻浅时,肺气的壅滞也就较轻;当客邪较深重时,肺气的壅滞也就较深重。当肺气的郁滞比较明显时,则会根据不同程度出现气逆、气促、咳喘等不同程度的表现。

  针对这些情况,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使用“麻黄汤”,借助麻黄破关透表之能来解散风寒之邪束表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症。方解如下:

  

  方解:

  麻黄:开泄腠理解散风寒,则腠理得开,被郁滞于肌肤腠理的气机得以恢复畅通,则诸气得以顺畅,故因此而导致的气逆、气促、咳、喘等都可以得到平复。在《论》中,仲景使用“麻黄”很是广泛,从太阳表证到少阴厥阴都也有使用。从全文来看,仲景用麻黄,大抵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门将”的使用;其二,是作为“向导”来使用的。在外邪客于肌肤腠理时,仲景用麻黄斩关夺隘之能,为肺卫之气开关透节收复失地;在邪入少阴、厥阴时,仲景用麻黄引邪透经而走表出。这两方面的使用,终究不外其开散之能。

  杏仁:启肺气肃降之能,以合麻黄辅助顺畅壅滞之诸气。

  桂枝:温诸阳、醒风木。和麻黄的斩关破节相较,桂枝更重于守城。当寒客肌腠,正是肌腠之正不足以抗邪,所以才被邪所客,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正必虚”,所以当麻黄宣解肌表腠理之后,难免不再被风寒所客,所以需要桂枝之温阳固表,以助卫阳而坚守失地;桂枝引肝气之风阳趋表,助麻黄疏散表邪。麻黄之与桂枝,一攻一守,偏将之与大将也。冲锋破敌,偏将先锋之能也;镇关守边,则非大将不用也。(桂枝能醒风木,引肝气疏泄于表。此一家之言,出自体悟《内经》和打坐内景,古今似无此论述者。这里涉及到一个基础问题:“肝主疏泄”。另论。此说代入《论》中,颇为符契,故录于此,请指点)

  炙甘草:所谓“皇上不差饿兵”,粮草的补给是战争的必要保障。炙甘草一方面可以稍稍补气,以平麻黄开泄之所耗;一方面却是稍扶脾土,以均衡桂枝之兴风木,不至于有兴木克土之过。诸辈畏麻黄如蛇蝎,看仲景仅用麻黄三分之一用量的炙甘草以补气,即可平麻黄所耗散之气。

  

  看本方的煎煮之法:麻黄先煎;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可知麻黄在煎煮中是久煎,以取其性纯和也。在仲景用麻黄诸方中,除文蛤散、文蛤汤二方外,都用先煎。

  本方的用法中“不须服粥”四字,显然是相较桂枝汤的“服粥”而言。言“不须”者,是不必要的意思;而非“不可”的意思。“温覆休教粥到牙”显然歧义。

  

  仲景的麻黄汤有二,区别在桂枝的用量:

  麻黄汤从晋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以后,删减了仲景《论》中其他卷次的麻黄汤方,只保留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的麻黄汤方,其他卷次中的“麻黄汤”皆是以此为准。但参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麻黄汤方分别在【伤寒例第四】【湿病脉证并治第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四次出现,但四次出现的麻黄汤中【伤寒例第四】【湿病脉证并治第九】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桂枝”的用量有差异,前两方中用“桂枝三两(去皮)”,后两方中用“桂枝二两(去皮)”。如果不是传写失误,则应该是仲景在使用中存在刻意。个人观点应该是仲景刻意而为。

  

  因为看《论》中其他方剂中,也有不少同名方剂中部分用药用量存在差异。例如:大承气汤厚朴在【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篇中没有“炙”;枳实在【伤寒例第四】中没有用“炙”。在煎煮中,除【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用'更上火令一二沸’外,其他都是'更上微火,一二沸’。承气汤:厚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去皮尖),其他用(炙去皮);枳实,【伤寒例第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中,用(大者)。大黄,【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后下(纳大黄,再煮一二沸,),其他的都是同时煎煮。调胃承气:甘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甘草一两(炙)),其他方中甘草都用二两。服用的量不同,【温病脉证并治】第六中是(少少温服之),其余都是(温顿服之)。小柴胡汤:柴胡的用量,【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中(柴胡八两),其余(柴胡半斤);用水,【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中(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其他都用(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四逆汤干姜,【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干姜二两半),其他用(一两半);附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用(炮去皮破八片),其他都是(生用去皮破八片)。煎煮,【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中(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其他(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葛根汤:桂枝的用量不同,煎煮的方法也不同。……等等。可见王叔和在撰次《伤寒论》时,可能把这些差异忽略掉了。

  

  附录:《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麻黄汤方4

  ①麻黄汤方·【伤寒例第四】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汤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②麻黄汤方·【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嘬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③麻黄汤方·【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④麻黄汤方·【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