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导赤散

2015/7/25 06:01|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121|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赤散    生地一两 木通五钱 甘草三钱 淡竹叶二钱  通草(木通)干地黄(生地黄)竹叶    用药意解  按导赤散一方,乃养阴、清热、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赤散

  

  生地一两 木通五钱 甘草三钱 淡竹叶二钱

  通草(木通)地黄生地黄竹叶

  

  用药意解

  按导赤散一方,乃养阴、清热、降火和平之方也。夫生地黄甘寒

  入肾,凉血而清热,肾热清而脑热自解。木通甘淡,能降心火下行,

  导热从小便而出,故曰导赤。竹叶甘寒,寒能胜热。甘草味甘,最能

  缓正,亦能清热。此方行气不伤气,凉血不伤血,中和之剂,服之无

  伤,功亦最宏,苟能活法圆通,发无不中也。

  

  【辩证】(1)头脑独发热,心烦热,小便短赤,咽干者,

  

  此心热移于小肠小肠热移于肾也。夫肾上通于脑,脑热

  由肾热也。肾为水脏,统摄前后二阴,前阴即小肠膀胱,后阴即阳明

  大肠肺与大肠为表里,心与小肠为表里。今因心热移于小肠,小肠

  受热,故便短;小肠血液为热所灼,势必乞救于肾水,热及于肾。肾

  水为邪火所扰,不能启真水上腾,故咽干;真水不能上交于巅,故脑

  热。法宜养阴、清热、降火为主,方用导赤散。

  

  【阐释】本条所问病症,全属邪热伤阴,不能专治局部的脑、咽、心、肾,

  其传变虽不一定如郑氏所云,但从整体观点,用导赤散以养阴、清热、降火,确

  是对症良方。本方选自《小儿药证直诀》,为钱仲阳所订。郑氏用药意解,正确

  简要。

  

  (2)两目两眥,赤脉缕缕,痛甚,舌肿厚,小便不利者,

  

  此元阴不足,而少阴火沸也。夫大小眼角属心与小肠,二

  经之元阴不足,元阳之气便盛而为病,即为客邪,不必定要风寒闭

  而作,才为客气。知得此理,便得二气盈虚消息主客之道。况目窠乃

  五脏精华所聚之地,原著不得一毫客气,著一毫客气,则目病丛生。

  客气二字,外指风、寒、暑、湿、燥、火时气,内指元阴、元阳偏盛

  所现,与风、寒、暑、湿、燥、火时气不同。从外感来者,必有发热、

  头痛清涕、畏寒等情;从内二气发者,必无外形可征。元阴不足为

  病者,火必旺,即为实邪,多红、肿、痛甚;元阳不足为病者,阴必

  盛,即为虚邪,多不肿痛。即有肿痛甚者,乃元阳外脱之候,必现阴

  象以为据。若无阴象可验,便是实火,此认症之要也。目科虽云七十

  二种,总不出阴、阳、虚、实四字,目科以五脏所属,名为五轮。风

  轮主肝,黑珠也;血轮主心,两眦也;气轮主肺,白睛也;水轮主肾,

  瞳子也;肉轮主脾,上下皮也。又分八廓,八廓即乾、坎、艮、震、

  巽、离、坤、兑是也,其要原不在此,学者务要在二气偏盛上求之,

  六气上求之,可也。此病两眦与舌肿,小便不利者,心与小肠皆热也。

  法宜养阴清热为主,方用大剂导赤散,加洋参、黄连主之,解见上。

  

  【阐释】此答首先说明元阴、元阳二气盈虚、消息、主客之道,客气二字,

  外指风、寒、暑、湿、燥、火,内指元阴、元阳偏盛,不必定要如一般所说由风、

  寒闭塞而作始为客气。认症之要,在于分清内外、阴阳、虚实。目科虽有七十二

  种及五轮、八廓之分,仍须在元阴、元阳二气偏盛上探求、始能握其枢要。此病

  两目两眦,赤脉缕缕,痛甚,舌肿厚,小便不利,实由于元阴不足而少阴火沸,

  致心肾两经皆热,治宜养阴清火,故主以大剂导赤散加洋参、黄连。导赤散乃养

  阴清热降火和平之方,此症少阴火沸,阴虚较甚,故加洋参黄连以扶正祛邪,而

  加强其疗效。

  

  (3)大便下血如注,其有要乎?

  

  下血之症,论因则多,论要则二。二者何?即阴、阳两字

  也。阴、阳即气、血,夫血固以下行为顺,是顺行其经络之谓,非妄

  行之谓也。阳虚之人,下血如注,是下焦之阳不足,而不能统摄也;

  阴虚之人,下血如注,是下焦之阴不足,阴虚则火旺,火旺遂逼血外

  溢也。阳虚阴虚,察脉察色,与上辨吐血法同。阳虚之下血,宜培中

  下之阳,方用四逆汤理中汤,见阳虚门。阴虚之下血,宜培中下之

  阴,方用泻心汤、六味、补血汤(即六味地黄汤、当归补血汤),见阴虚门。

  又曰:粪前血、粪后血,何谓也?曰:粪前血者,循行大肠之血失

  度也;粪后血者,脾胃之阴失度也。亦不必细分,总在这粪之鞕、溏,

  以判肠胃之虚、实,又要察其人平日起居,外形之有神无神,而虚、

  实自判也。先血而粪鞕者,胃火旺而致也,人参白虎、麻仁丸可用;

  先血而粪溏者,脾不摄血也,理中、建中可用粪鞕而血后来者,心

  火旺也,导赤散可用;粪溏而血后来者,心血之虚也,补血汤、参枣

  汤可医。仲景以先便后血为远血,主以黄土汤;先血后便为近血,主

  赤小豆当归散。

  

  【阐释】本条论下血主要在察下焦之阴虚或阳虚。阳虚者宜用四逆汤,理中

  汤之类,以培中、下焦之阳;阴虚者宜用泻心汤、六味地黄汤及当归补血汤以培

  中、下焦之阴。而粪前血与粪后血,则须由粪之溏、鞕,以判肠胃之虚、实。细

  析为胃火旺、脾不摄血、心血旺、心血虚四种,分别以人参白虎汤、麻仁丸、建

  中汤、理中汤、导赤散及补血汤、参枣汤施治。末复引《金匮》以黄土汤治远血,

  赤小豆当归散治近血之例,而加以申说,谓前者为先后并补,温凉并进,不寒不

  燥之妙方,功专在脾、胃。后者为解毒、清热、活血、行气之妙方,功专在大肠,

  故能对远血、近血,各擅其长,均属切要之论。祖国医学对下血,或称便血、泻

  血、结阴,有肠风、脏毒、远血、近血之分。近血不专在大肠,亦有小肠出血的

  肠炎;远血即现代医学的上消化道出血,尤以胃及十二指肠出血为多见。其主要

  病机不外是火热熏灼,胃、肠脉络受阻,或中气不足,脾、胃虚寒,血失统摄而

  溢入肠道,以致发生便血。笔者常按郑氏所析要点,及方药化裁以治此类病症,

  无不应手取效。

  

  (4)小便下血者,何故?

  

  小便下血,其要有二,有痛不痛之分,痛则为血淋,照上

  治淋法治之,不痛则为尿血,多由脾中之阳不能摄脾中之阴血,流注

  阑门,(秘)〔泌〕清别浊之处,与水谷之湿气,同渗入膀胱,而与尿

  俱出,故曰尿血。饮食定然减少,人困无神,法宜理中汤加桂元,或

  甘草干姜汤加五味,以复脾中阴阳,自然尿血不作。若渴喜饮冷,善

  消食者,则为胃中风火妄动,逼血下行,法宜清胃,如人参白虎汤之

  类。亦有心移热于小肠,而致血下行者,法宜清心,如导赤散之类。

  有冲、任有伏热,逼血而致者,法宜清热,如赤小豆当归散,小柴

  胡加芩、连之类是也。学者即在上下四旁搜求病情,便可识也。

  

  【阐释】此条先就小便下血痛与不痛分为血淋及尿血两种。血淋为五淋之一,

  按照前述治淋法,须以扶阳固本,交通上下为主。而尿血则有多种,务须根据全

  身病情,仔细判定。由于脾阳不能统摄脾中阴血,致与尿混出者,法宜调理脾中

  之阴阳,用理中汤加桂元,或甘草干姜汤加五味,诚属妙着。更有由于胃中风火

  妄动,逼血下行者,由于心移热于小肠而致血下行者,由于冲、任有伏热逼血而

  致者,则又宜分别以人参白虎汤、导赤散及赤小豆当归散、小柴胡加芩、连汤等

  施治,审因用药,头头是道,不可执一。

  

  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

  问曰:头脑独发热,心烦热,小便短

  问曰:两目两眥,赤脉缕缕,痛甚,…

  问曰:大便下血如注,其有要乎

  问曰:小便下血者,何故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