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附子甘草汤

2015/7/25 20:30|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137|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4.附子甘草汤(伤寒论)  附子甘草附子甘草汤  附子一两 甘草六钱炙    用药意解  按附子甘草汤一方,乃先后并补之妙剂也。夫附子辛热,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4.附子甘草伤寒论

  附子甘草

附子甘草汤

  附子一两 甘草六钱炙

  

  用药意解

  附子甘草汤一方,乃先后并补之妙剂也。附子辛热,能补先

  天真阳,甘草味甘,能补后天脾土,土得火生而中气可复(附子补先天[己土得真火]

  之火,火旺自能生脾土,故曰“中气可复”)。若久病畏寒之人,明系先天真阳

  不足,不能敌其阴寒之气,故畏寒。今得附子而先天真火复兴,得甘

  草而后天脾土立旺,何患畏寒之病不去乎?

附伏火说

  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

  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

  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义。若附子

  甘草二物,附子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云:“热不过附子,甜不

  过甘草”。推其极也,古人以药性之至极,即以补人身立命之至极,

  二物相需并用,亦寓回阳之义,亦寓先后并补之义,亦寓相生之义,

  亦寓伏火之义,不可不知。

  

  【辩证】(1)久病之人,无身热、头痛等症,而畏寒者

  

  恶风者,见风始恶,非若畏寒者之不见风而亦畏寒也。

  风一症,兼发热、头项强痛、自汗者,仲景列于太阳风伤卫症,主桂

  枝汤。畏寒一症,兼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者,仲景列于太阳寒伤

  症,主麻黄汤若久病之人,无身热、头痛等症,而恶风者,外体虚

  也(卫外之阳不足也)。而畏寒者,内气馁也(元阳衰于内,而不能充塞也)。恶

  风者可与黄芪建中汤,畏寒者可与附子甘草汤。新病与久病,畏寒恶

  风,有天渊之别,学者务宜知之。

  

  (2)病人前两月,上牙两边时时作疼,肝脉劲如石,脾脉亦有

  劲象,但不甚于肝部,后忽左边手足软弱,不能步履,麻木冷汗出,

  〔右边〕①伸缩尚利,言语饮食如常者,何故?

  

  ①“右边”二字为后编者所加,郑氏原文所无。读者自当明鉴。

  

  此先天真气已衰,将脱而未脱之候也。近似中风,其实非

  中风也。夫病人上牙时时作疼,原系真气不藏,上冲所致,肝脾脉劲

  如石,先天之阳,欲附肝脾而出,暴脱之机关已具。后忽左边软弱,

  不能步履,麻木冷汗出者,是先天真气已衰于左,不复充盈。右边伸

  缩尚利者,后天脾胃之阳尚充,故也。昧者若作风治,更发散以耗其

  中气,中气立衰,命即不永。此际急宜保护后天,后天健旺,先天尚

  可复充。法宜先后并补为主,方用附子甘草汤,或加姜、桂、砂、半,

  缓缓调服,月余可瘳。解见上。

  

  【阐释】郑氏辩明此症之病象病理,类似中风,实非中风,而为真气将脱末

  脱之危候,切不可用发散之药以耗其中气,而须肾、脾双补,治以附子甘草汤加

  味,缓缓调服,月馀可愈,实属经验有得之言,深堪重视。

  以上数十条,专论阳虚,指出先天真气上浮,反复推明。真气命

  根也,火种也,藏于肾中,立水之极,为阴之根,沉潜为顺,上浮为

  逆。病到真气上浮,五脏六腑阳气,已耗将尽,消灭削剥,已至于

  根也。经云:“凡五脏之病,穷必归肾”,即此说也。然真气上浮之病,

  往往多有与外感阳症同形,人多忽略,不知真气上浮之病大象虽具外

  感阳症之形,仔细推究,所现定系阴象,绝无阳症之实据可验,学者

  即在此处留心,不可猛浪。细将上卷辨认阳虚、阴虚秘诀熟记,君、

  相二火解体贴,则阳虚之病于在上、在中、在下,阴虚之病于在上、

  在中、在下,皆可按法治之也。阳虚篇内所备建中、理中、潜阳、回

  阳、封髓、姜桂诸方,皆从仲景四逆汤一方搜出。仲景云:“三阳经

  病者,邪从阳化,阳盛则阴必亏,以存阴为要”,滋阴降火说所由来

  也;“三阴经病,邪入多从阴化,阴盛则阳必衰,以回阳为先”,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所由起也。大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盛必上

  腾,即现牙疼、龈肿、口疮、舌烂、齿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

  不得妄以滋阴降火之法施之。若妄施之,是助阴以灭阳也,辨察不可

  不慎。总在这阴象上追求,如舌青、唇青、淡白无神之类是也。千古

  以来,混淆莫辨,含糊不清,聪明颖悟之人,亦仅得其半而遗其半,

  金针虽度,若未度也。故仲景一生心法,知之者寡。兹采取数十条,

  汇成一册,以便后学参究。其中一元妙义,消长机关,明明道破。至

  于仲景六经主方,乃有一定之至理,变方、加减方,乃是随邪之变化

  而用也。三阳之方,以升散、清、凉、汗、吐、下为准。三阴之方,

  以温中、收纳、回阳、降逆、封固为要。阴阳界限,大有攸分。以三

  阳之方治三阳病,虽失不远;以三阳之方治三阴病,则失之远矣。世

  之业斯道者,书要多读,理要细玩,人命生死,在于反掌之间,此理

  不明,切切不可妄主方药,糊口事小,获罪事大。苟能细心研究,自

  问无愧,方可言医。

  

  【阐释】祖国医学认为肾兼水、火二种功能,郑氏屡以一阳藏于二阴之中为

  喻。一阳即此所说真气、命根、火种,藏于肾中,立水之极,为阴之根。古代医

  家由于时代科学水平所限,有说左肾主水,右肾为命门主火的;有说两肾之间为

  命门主火的;还有别的命门学说。说虽有异,但都认为水盛则火衰,必须益火之

  源以消阴翳;火盛则水衰,必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即阳虚阴虚之所本。郑氏

  所特别指出而为一般医家所忽略的,是阴气盛而真阳上浮之病,所现症象虽与外

  感阳症同形,但仔细推究,则必现许多阴象,如舌青、唇青、淡白无神之类可凭。

  必须根据前面辨认阴虚、阳虚要诀判明,始能处方用药。如确系真阳上浮之病,

  切不可妄用滋阴降火之法,助阴以灭阳而促其命。继又总结仲景一生心法,谓三

  阳经病者,邪入多从阳化,阳盛则阴必亏,以存阴为要;三阴经病者,邪入多从

  阴化,阴盛则阳必衰,以回阳为先。六经病三阳之方以升散、清凉、汗、吐、下

  为准,三阴之方以收纳、回阳、降逆、封固为要。阴阳界限能分别清楚,处方用

  药,始不致误。郑氏论阳虚数十条中,常用的建中、理中、潜阳、回阳、封髓、

  姜桂诸方,皆与四逆汤同一类型,故谓四逆汤为治阳虚之主方,能化裁推广治百

  余种病,此为郑氏一生最得力处。又其所用各方,无论经方及后世方,都是药味

  少而分量较重,不似一般所谓“下大围”者之芜杂,此亦郑氏治病用药的一大特

  点。

  

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

  问曰:畏寒与恶风有别否?

  问曰:病人前两月,上牙两边时时作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